导图社区 长沙方歌括 太阳病方证
太阳病方证导图 方歌摘自长沙方歌括
编辑于2020-07-30 22:07:29太阳方
本证
经证
中风表虚证
桂枝汤证
桂枝汤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 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籍粥之功。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1、太阳中风证,发热,恶风寒,汗出,头项强痛,鼻鸣干呕,苔白,脉浮缓或浮弱。
2、非外感风寒,营卫不和,常自汗出,或时发热自汗出。
3、阳明经表证,脉迟,汗出多,微恶寒。
4、太阴兼表证,脉浮,恶风寒,四肢烦痛。
5、吐利止后,身痛不休,表邪未尽者。
桂枝汤兼证
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只取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解肌祛风,舒经生津
太阳病,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项背拘急不舒。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下后喘生及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 朴加二两五十杏,此法微茫未有涯。
解肌祛风,降逆平喘
1、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2、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桂枝加附子汤
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 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调和营卫,复阳固表
发热,恶风寒,头痛,汗出不止,四肢拘急疼痛、难以屈伸,小便难。
桂枝附子汤
三姜二草附枚三,四桂同投是指南。 大枣方中十二粒,痛难转侧此方探。
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风寒湿客于身体所致痹证,而以风邪偏盛者,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无寒热表证,脉浮虚而涩者。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大便若硬小便通,脉涩虚浮湿胜风。 即用前方须去桂,术加四两有神功。
温经散寒止痛,健脾利湿
风寒湿邪搏结身体所致痹证,而以水湿为重者。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无寒热等表证,脉虚而涩,大便硬,小便自利者。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 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解肌祛风,通阳散邪
太阳病,误下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胸满,脉促。
桂枝去芍药附子汤
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 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解肌祛风,补阳消阴
头痛发热,汗出,恶寒,胸满,脉沉弱或沉微。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汗后身疼脉反沉,新加方法轶医林。 方中姜芍还增一,三两人参义蕴深。
益气和营,调和营卫
发汗后,身疼通,脉沉迟者,桂枝新加汤主之。
伤寒表实证
麻黄汤证
麻黄汤
一甘二桂三两麻,七十杏仁效堪夸。 喘而无汗头身痛,温覆休教粥到牙。
解表发汗,宣肺平喘
1、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
2、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3、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4、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若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5、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6、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7、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8、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9、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麻黄汤兼证
葛根汤
四两葛根三两麻,枣二十枚效堪嘉。 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解表发汗,舒经生津
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
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者。
葛根加半夏汤
二阳下利葛根夸,不利旋看呕逆嗟。 须取原方照分两,半升半夏洗来加。
发汗解表,降逆止呕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
大青龙汤
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 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躁方。
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
2、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
小青龙汤
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 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
外散风寒,内停水饮
1、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2、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者。小青龙汤主之。
表郁轻症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 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辛温轻剂,小发其汗
太阳病日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发,如疟状,面赤,无汗,身痒,脉略浮紧。
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两六铢勺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 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筐。
辛温轻剂,微发其汗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发热恶寒,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脉浮。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芍麻甘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俱。 膏铢廿四四枚枣,要识无阳皆各殊。
微汗宣郁,兼清里热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心烦口渴,脉浮而数。
腑证
蓄水证
五苓散
猪术茯苓十八铢,泽宜一两六铢符。 桂枝半两磨调服,暖水频吞汗出愈。
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
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5、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烦躁,小便不利者。
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
蓄血证
桃核承气汤
五十桃仁四两黄,桂硝二两草同行。 膀胱热结如狂证,外解方攻用此汤。
活血化瘀,通下瘀热
抵当汤
大黄三两抵当汤,里指任冲不指胱。 虻蛭桃仁各三十,攻下其血定其狂
缓攻瘀结
太阳蓄血重症而病势较缓,症见少腹满,小便自利者。
抵当丸
廿五桃仁三两黄,虻虫水蛭廿枚详。 捣丸四个煎宜一,有热尿长腹满尝。
缓攻瘀结
太阳蓄血重症而病势较缓,症见少腹满,小便自利者。
变证
热证
栀子豆豉汤
山栀香豉治何为,烦恼难眠胸窒宜。 十四枚栀四合豉,先栀后豉法煎奇。 栀子10g 豆豉30g
清宣郁热
1、发汗吐下后,无形热邪郁于胸膈,轻者见虚烦不得眠,重者见反复颠倒,心中懊侬。
2、发汗或攻下后,无形热邪郁于胸膈,影响胸中气机不利,而见烦热、胸中窒塞者。
3、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无形邪郁于胸膈,由气及血,气血运行不利,而见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
4、阳明热证,症见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误用下法之后,胃中空虚,邪热郁于胸膈,出现心中懊侬,舌上胎者。
5、阳明病误下后,无形邪热入于胸膈,症见外有热手足温,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
6、下利后,无形郁热未清,留扰胸膈,症见心烦,按之心下软而不硬者。
栀子厚朴汤
朴须四两枳四枚,十四山栀亦妙哉。 下后心烦还腹满,止烦泄满效兼该。
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伤寒表证下后,热邪郁于胸膈之中,滞于脘腹之间所致之心烦、腹满、卧起不安之证。
栀子干姜汤
十四山栀二两姜,以丸误下救偏方。 微烦身热君须记,辛苦相需尽所长。
清热除烦,温中暖脾
伤寒表证误用丸药大下之后,无形热邪郁于胸膈,虚寒生于脾胃之上热下寒证,出现身热不去,微烦,下利,腹满疼痛者。
白虎加人参汤
服桂渴烦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 膏斤知头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熟成。
清热、益气、生津
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
2、伤寒误治,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
3、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
4、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着。
5、渴欲饮水、无表证者。
麻杏石甘汤
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 须知禁桂为阳盛,喘汗全凭热势操。
清宣肺热
1、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葛根芩连汤
二两芩连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 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
清热止利,表里双解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
虚证
心阳虚
桂枝甘草汤
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烦。 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根源。
温补心阳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八两茯苓四桂枝,炙甘四两悸堪治。 枣推十五扶中土,煮取甘澜两度施。
温通心阳,化气行水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者。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二甘一桂不雷同,龙牡均行二两通。 火逆下之烦躁起,交通上下取诸中。
补益心阳,潜镇安神
伤寒病,误用火法致逆,又行攻下,再用烧针劫汗,使心阳虚损,心神浮越而烦躁者。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牡救逆汤
桂枝去芍已名汤,蜀漆还加龙牡藏。 五牡四龙三两漆,能疗火劫病惊狂。
补益心阳,填精潜敛,兼祛痰安神
伤寒太阳表证,医生误用火法强制取汗,导致心阳亡失,症见惊悸狂乱,起卧不安,精神失常者。
桂枝加桂汤
气从脐逆号奔豚,汗为烧针启病源。 只取桂枝汤本味,再加二两桂枝论。
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太阳表证,用烧针取汗,针孔处受寒,发生红肿如壳,而自觉内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者。
阳虚兼水证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术芍苓姜三两均,枣须十二效堪珍。 炙甘二两中输化,水利邪除立法新。
利水通经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恶风寒,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桂枝甘草汤
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烦。 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根源。
温补心阳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二甘一桂不雷同,龙牡均行二两通。 火逆下之烦躁起,交通上下取诸中。
补益心阳,潜镇安神
伤寒病,误用火法致逆,又行攻下,再用烧针劫汗,使心阳虚损,心神浮越而烦躁者。
脾虚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亦须分。 半升夏最除虚满,汗后调和法出群。
健脾温运,散滞除满
发汗后,腹胀满者。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病因吐下气冲胸,起则头眩身振从。 茯四桂三术草二,温中降逆效从容。
温中健脾,化饮降逆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小建中汤
建中即是桂枝汤,倍芍加饴绝妙方。 饴取一升六两芍,悸烦腹痛有奇长。
建中补脾,调和气血
1、体虚感邪,因里气先虚,心脾不足,气血双亏,复被邪扰,以致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
2、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因邪入少阳,少阳胆邪乘于脾胃,而见脉浮取而涩,沉取而弦,腹中拘急疼痛者。
桂枝人参汤
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后煎痞利尝。 桂草方中皆四两,同行三两术参姜。
温中解表
太阳病误下后脾气虚寒而表邪未解者。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发热恶寒,头痛等。
肾阳虚
干姜附子汤
生附一枚一两姜,昼间烦躁夜安常。 脉微无表身无热,幸藉残阳未尽亡。
急救回阳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
生附一枚两半姜,二甘六茯一参当。 汗伤心液下伤肾,肾躁心烦得媾昌。
回阳益阴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燥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真武汤
生姜芍茯数皆三,二两白术一附探。 便短咳频兼腹痛,驱寒镇水与君谈。
治疗肾阳虚,水气泛溢
1、太阳病发汗,大汗伤阳,阳虚水泛,症见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
2、少阴病,肾阳不足,水气内动,症见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或兼咳,或兼小便利,或兼下利,或兼呕者。
阴阳两虚
甘草干姜汤
心烦脚急理须明,攻表误行厥便成。 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
温中复阳
伤寒误汗,恶寒,自汗,四肢厥逆,小便数,咽中干,烦躁不安,呕吐呃逆。
芍药甘草汤
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病在筋。 桂枝误投热气烁,酸甘相济即时伸。
酸甘复阴
伤寒误汗伤阴,咽中干,心烦,脚挛急。
芍药甘草附子汤
一枚附子胜灵丹,甘芍平行三两看。 汗后恶寒虚故也,经方秘旨孰能攒。
扶阳抑阴,阴阳双补
发汗后,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炙甘草汤
脉结代须四两甘,枣枚三十桂姜三。 半升麻麦一斤地,二两参胶酒水涵。
通阳复脉,滋阴养血
伤寒外邪去后,心脏阴阳两虚,脉结代而心动悸者。
结证
热实结胸
大陷胸汤
一钱甘遂一升硝,六两大黄力颇饶。 日哺热潮腹痛满,胸前结聚此方消。
泻热逐水开结
1、太阳病误用下法,邪热内入与水结所致之实热大结胸,症见心下硬满疼痛,短气烦躁,心中懊侬,但头汗出者。
2、不因误下的原发性大结胸证,症见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
3、太阳病误用下法,邪热内入与水相结的实热大结胸证,并兼阳明腑实。症见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痛甚而拒按者。
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 项强如痉君须记,八两大黄取急消。
泻热逐水,峻药缓攻
太阳病变证,热实结胸病位偏上,症见心下硬满疼痛,兼见项背强直,俯仰困难,并见汗出者。
小陷胸汤
按而始痛病犹轻,脉络凝邪心下成。 夏取半升连一两,枯萎整个要先烹。
清热化痰开结
痰热相结于心下,症见心下硬满,按之始痛,不按则不痛,脉浮滑的小结胸证。
寒实结胸
三物白散
巴豆熬来研似脂,只须一分守成规。 更加桔贝均三分,寒实结胸细辨医。
温寒逐水,除痰破结
因寒邪与痰水相结胸膈而成的寒实结胸证,症见心下或胸胁部位硬满而痛,咳喘气逆,畏寒喜暖,无热证者。
痞证
热痞
大黄黄连泻心汤
痞证分歧辨向趋,关浮心痞按之濡。 大黄二两黄连一,麻沸汤调病缓驱。
泄热消痞
热痞: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舌红,苔黄,口渴心烦,尿黄,大便干等。
附子泻心汤
一枚附子泻心汤,一两连芩二大黄。 汗出恶寒心下痞,专煎轻渍要参详。
泄热消痞,扶阳固表
热痞兼表阳虚者:心下痞,恶寒汗出等。
寒热错杂
半夏泻心汤
三两姜参炙草芩,一连痞证呕多寻。 半升半夏枣十二,去滓重煎守古箴。
辛开苦降,寒温并用,和胃消痞
心下痞满,呕吐不安,肠鸣下利。
生姜泻心汤
汗余痞证四生姜,芩草人参三两行。 一两干姜枣十二,一连半夏半升量。
和胃降逆,宜散水气
寒热错杂皮兼水饮食滞者。心下痞硬,胁下有水气之声,或胁下疼痛,心烦,干噫食臭,肠鸣下利等。
甘草泻心汤
下余痞作腹雷鸣,甘四姜芩三两平。 一两黄连半升夏,枣枚十二擘同烹。
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寒热错杂痞而胃虚较重者,心下痞硬而满,肠鸣,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等。
痰气痞证
旋复代赭汤
五两生姜夏半升,草旋三两噫勘凭。 人参二两赭石一,枣十二枚力始胜。
和胃降逆,化痰下气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胃虚痰阻,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瓜蒂散
病在胸中气分乖,咽喉息碍痞难排。 平行瓜豆还调豉,寸脉微浮涌吐使。
涌吐痰实
痰实壅阻胸膈证、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寸脉微浮,或兼见发热恶寒者。
水痞
五苓散
猪术茯苓十八铢,泽宜一两六铢符。 桂枝半两磨调服,暖水频吞汗出愈。
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
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5、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烦躁,小便不利者。
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
痞证误下后救剂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禹余各一斤,下焦下利此汤欣。 理中不应宜斯法,炉底填来得所闻。
涩肠固脱止利
下焦滑脱不禁之下利,下利不止,滑脱不禁,病程较长。
上热下寒
黄连汤
腹痛呕吐藉枢能,二两参甘夏半升。 连桂干姜各三两,枣枚十二妙层层。
清上温下,何胃降逆
胃上有热,肠中有寒的上热下寒证,腹中痛,欲呕吐者。
火逆证
黄芩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枣枚十二守成箴zhen,二两芍甘三两芩。 利用本方呕加味,姜三夏取半升斟。
黄芩汤清热止利;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清热止利,和胃降逆止呕
黄芩汤少阳邪热内迫肠道下利证;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为黄芩汤证兼见呕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