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有机园艺4
有机园艺土壤,生物多样性及仿生栽培。土壤: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一层疏松多孔的物质, 在自然和人工栽培情况下, 能生长植物,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资源和生态条件, 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蔬菜栽培受环境因素影响,如土壤和气体,土壤总体要求需肥,不同种类或者各生育时期的蔬菜需要不同土壤英语,还有气体环境中的气体运动、CO2施肥、有害气体,一起来看吧。
光是绿色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之一,水分是蔬菜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之一, 蔬菜生产需要大量的水,一起来看看蔬菜生长的环境因素导图吧!
蔬菜栽培的温度,汇总内容有:蔬菜温度要求、生育时期温度要求、温周期对蔬菜生育、春化作用、土壤温度与蔬菜生长、低温与高温伤害,快来看看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园艺
土壤
土壤: 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一层疏松多孔的物质, 在自然和人工栽培情况下, 能生长植物,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资源和生态条件, 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土壤——陆地的基质;地球的"皮肤";人类进入工业文明的基础;民生之基
有机农业对土壤的基本要求:利用土壤维持农业生产的同时, 通过施用有机肥等措施, 保持并提高土壤肥力, 预防水土流失
组成:固体(土壤矿物质, 土壤有机质, 微生物等);液体(土壤水分, 指标);气体(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理化性质
化学性质: 酸碱度pH, 可溶性盐, 总盐量;物理性质: 颜色, 质地, 水分, 孔隙, 结构, 热量
理化性质为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土壤种植判断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 水分, 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分类
肥力来源
自然肥力:在各种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肥力
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基础上, 经过人类的生产活动而形成的土壤肥力
利用性
有效肥力:能为植物或农作物即时利用的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潜在肥力:不能即时利用, 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变为有效肥力
良好土壤特征
1.土层厚, 利于植物根系发育和吸收营养 2.土壤耕作特性良好: pH缓冲性, 保水保肥性, 透气性好
3.富含有机质, 有机质是养分的主要来源 4.土壤微生物分布合理且丰富(影响植物养分的有效性)
5.抗侵蚀能力强(土壤抵抗风, 雨, 径流的分散和转移的能力)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是土壤肥力的基础, 衡量土壤肥力的核心指标
来源:植物残体和根系分泌物(主要来源);动物和微生物;有机肥料(农业土壤有机质重要来源);生活垃圾
赋存状态:新鲜有机物质;半分解有机物质;腐殖质(有机质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的胶体物质)
作用
土壤养分主要来源;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
促进土壤生物活动: 微生物分解有机质, 形成腐殖质, 改善土壤耕性和结构; 分解矿物质, 提高肥力; 增加酶活性
稳定生态环境:降低/延缓重金属污染;对有机污染物有固定作用;地球碳平衡的重要碳资源库
增加措施: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注意秸秆C/N比, 破碎度);种植绿肥;合理耕作制度(种植制度, 田间管理制度)
有机肥
有机肥: 主要来源于植物和/或动物, 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为其主要功能的含碳物料. 经生物物质, 动植物废弃物, 植物残体加工而来, 消除了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富含大量有益物质, 包括: 多种有机酸, 肽类及包括氮, 磷, 钾在内的丰富的营养元素
原料来源:堆肥(利用秸秆,杂草,树叶,粪等为主要原料堆制而成); 绿肥(以绿色植物直接制成的有机肥料); 河塘泥; 饼肥
根据制备方式:初级有机肥;传统有机肥;商业有机肥;生物有机肥
优质有机肥特征: 有机质含量高; 水溶性(在土壤中能溶出小分子水溶有机养分); 不二次发酵(不耗氧气, 不发热); 有害物质和有害菌不超标
堆肥
堆肥:在有氧条件下, 有机物被分解发酵, 进一步合成稳定腐殖质的过程, 富含腐殖质, 微生物和矿质营养元素
传统堆肥存在问题:发酵周期长, 需劳动力;养分不全面;发酵产品不利于机械化生产和精准施肥;有害菌超标;污染环境
商品有机肥存在问题:生产成本偏高;运输成本高;施用不便;社会化服务不足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与有机农业关系:发展有机农业是保持生物多样性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生物多样性: 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及与此相关的生态过程的综合, 包括动植物, 微生物和所拥有的基因及与其生态环境形成的生态系统
类型
物种多样性(地球上动物, 植物, 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遗传多样性(生物进化和物种分化的基础)
生态系多样性: 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 功能的多样性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生态系统: 森林, 草原, 城市; 生态过程: 养分循环, 能量循环)
传统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化肥农药和化学氮肥的大量使用;土地整理, 栖息地改变和破碎化
排水系统和重型机械的广泛使用;外来物种的引进等因素;气候变化
有机农业对生物多样性益处:有助于丰富动植物种类; 有助于保护稀有和濒危物种; 有助于增加生物栖息地多样性; 有助于改善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
有机农业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放弃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更少, 更纯的有机肥料;合理种植和养殖密度;保护性耕作, 保护生态环境
更加多样化的轮作和间作, 维持共生关系;半自然区域和生态区的比例较高
仿生栽培
仿生栽培: 园艺植物有机栽培需模拟园艺植物个体内在生的生长发育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生态关系进行的栽培, 即模仿生物自然规律和法则栽培植物
生态学原理:生态系统演替规律;生态平衡机制;群落组成与结构规律;生物交互作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原理;限制因子与诱发因子
内容
生理仿生:模拟作物个体发展规律进行栽培
生态仿生:模拟作物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栽培。根据作物适宜的生态环境进行适地适作, 土壤改良, 设施栽培等
优势: 1.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维持物种可持续发展 2.尊重自然生命与自然规律, 维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3.提高生态, 经济和社会三者的整体效益
形式
轮作
轮作:在同一地块上按照预定的方式或顺序轮换种植不同种类作物的农事活动
连作(重茬):同一地块上长期连年种植一种作物或一种复种形式。与轮作相对
意义: 1.均衡利用土壤中营养元素 2.改变农田生态条件, 改善土壤理化特性, 增加生物多样性 3.减少/缓解病虫草的危害
基本原则: 互不传染病虫害; 充分利用土壤养分; 平衡土壤酸碱度; 注意作物对土壤肥力,结构的影响; 考虑前作对杂草的抑制作用
常见蔬菜轮作模式:茄科蔬菜,豆科作物,十字花科,葱蒜类(水稻为主的地区, 实行稻菜轮作, 实现水旱优势互补, 增加效益)
间作套种
间作套种:在一块地上按照一定比例种植2种或2种以上的作物. 一般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叫间作, 不同时期播种叫套种
意义: 充分利用生长季节; 通过合理配置作物, 有利于改善作物通风透光条件, 提高光能利用率, 充分发挥边行优势的增产作用
基本原则
1.高矮胖瘦相搭配, 空间合理布局 2.深根与浅根, 单子叶与双子叶相结合, 协调肥水需求
3.协调植物生育期长短与需光习性, 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4.按照异株克生原理, 合理搭配, 趋利避害
常见模式:番茄—甘蓝类蔬菜;西瓜—蔬菜;果粮间作;果菜间作;果菌间作;茶菌间作;果药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