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免疫学14.固有免疫
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免疫学第十四章固有免疫,包括,固有免疫组织屏障,模式识别受体及其他固有免疫分子,固有免疫细胞分类,其他经典固有免疫细胞,固有淋巴细胞,固有免疫的作用时相及特点,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关系。
编辑于2022-12-29 13:55:00局部解剖学盆部的内容,具体内容有辨认男 女性骨盆、盆壁肌和盆底肌、盆膈的构成 盆筋膜的配布、盆筋膜间隙、盆内脏器、直肠、膀胱、输尿管盆段、前列腺、输精管 射精管和精囊腺的位置、子宫、卵巢 输卵管 阴道的毗邻和临床意义。
局部解剖学腹部内容,内容有腹前外侧壁、腹股沟管、腹股沟三角、胃、十二指肠、重要结构、膈下间隙各部、肝、肝外胆道、胰、空肠、回肠、肝门静脉、阑尾、结肠、肾、输尿管腹部、肾上腺、腹膜后隙。
局部解剖学胸部的内容,具体有: 胸部重要体表标志、胸壁的层次结构、女性乳房、锁胸筋膜、肋间血管神经、胸膜及胸膜腔、肺、纵膈、上纵隔、心和心包腔的结构、食管胸部的毗邻、胸主动脉、胸导管、胸交感干、奇静脉的行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局部解剖学盆部的内容,具体内容有辨认男 女性骨盆、盆壁肌和盆底肌、盆膈的构成 盆筋膜的配布、盆筋膜间隙、盆内脏器、直肠、膀胱、输尿管盆段、前列腺、输精管 射精管和精囊腺的位置、子宫、卵巢 输卵管 阴道的毗邻和临床意义。
局部解剖学腹部内容,内容有腹前外侧壁、腹股沟管、腹股沟三角、胃、十二指肠、重要结构、膈下间隙各部、肝、肝外胆道、胰、空肠、回肠、肝门静脉、阑尾、结肠、肾、输尿管腹部、肾上腺、腹膜后隙。
局部解剖学胸部的内容,具体有: 胸部重要体表标志、胸壁的层次结构、女性乳房、锁胸筋膜、肋间血管神经、胸膜及胸膜腔、肺、纵膈、上纵隔、心和心包腔的结构、食管胸部的毗邻、胸主动脉、胸导管、胸交感干、奇静脉的行程。
固有免疫
固有免疫组织屏障
即非特异性免疫
生物长期进化中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
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
组织屏障
固有免疫细胞
固有免疫分子
组织屏障及其主要作用
皮肤黏膜屏障
物理屏障
致密上皮细胞组成的黏膜和组织
化学屏障
皮肤和黏膜分泌物中含多种杀菌/抑菌物质
包括
皮脂腺分泌物(不饱和脂肪酸)
汗液(乳酸)
胃液(胃酸)
多种分泌物(溶菌酶、抗菌肽、乳铁蛋白)
微生物屏障
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皮肤黏膜寄生的正常菌群
如
大肠杆菌可分泌细菌素抑制厌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
体内屏障
血脑屏障
包括
软脑膜
脉络丛毛细血管壁
星形胶质细胞
功能
阻挡血液中的病原体和其他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及脑室,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血胎屏障
保护母体内病原体和有害物质进入胎儿体内,保护胎儿免遭感染
IgG可穿越此屏障
模式识别受体及其他固有免疫分子
模式识别受体及其配体
模式识别受体PRR
固有免疫中免疫受体的代表,进化上十分保守
主要通过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引起快速免疫应答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
病原体或其产物所有的某些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PRR识别的配体
组成成分相对单一,易纳入为数不多的结构范畴
为微生物生存和致病性所必需,变化较少
与宿主自身成分的分子结构截然不同
甘露糖受体
识别细菌真菌细胞壁上的甘露糖残基或岩藻糖残基
清道夫受体
衰老/凋亡细胞表面物质
胞膜型Toll样受体
TLR2/TLR6
酵母多糖
TLR4
识别的配体是脂多糖LPS
TLR5
鞭毛蛋白
TLR9
GpGDNA
分泌型PRR
脂多糖结合蛋白
C反应蛋白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
固有免疫分子及其主要作用
补体系统
C2b、C3a、C4a、C5a
细胞因子
其他抗菌物质
抗菌肽、溶菌酶、乙型溶素
固有免疫细胞分类
经典固有免疫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
固有淋巴样细胞
NK细胞
ILC细胞(ILC1/2/3)
固有(样)淋巴细胞
NKT细胞
γδ细胞
B1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分类
经典活化的巨噬细胞M1(IFN-γ诱导)
杀伤清除病原体
引发炎症反应
旁路活化的巨噬细胞M2
抑制炎症反应(TGF-β、IL-10)
损伤修复/纤维化
命名规则
单核细胞
部位
血液
巨噬细胞
部位
组织器官
分类
定居
肝
库普弗细胞
神经
小胶质细胞
骨骼
破骨细胞
关节
滑膜A型细胞
游走
四处游走
巨噬细胞表面受体/分子
模式识别受体
介导巨噬细胞吞噬、杀伤、清除病原体
调理性受体(Fc受体和补体受体)
相应调理抗体Fc段和补体介导的调理吞噬作用
趋化因子/细胞因子受体
相应趋化/细胞因子的募集和增殖信号
抗原共刺激分子
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
CD80/86
CD40
功能
吞噬杀伤病原体
摄取
调理作用
受体介导的内吞
巨胞饮作用
杀伤
氧依赖性系统杀伤
反应性氧中间物作用系统
反应性氮中间物作用系统
氧非依赖性系统杀伤
乳酸环境
溶菌酶
防御素
消化清除
蛋白水解酶完成
结局
胞吐排出(大部分)
抗原提呈(少部分)
杀伤胞内寄生菌或肿瘤
静息状态
清道夫,低水平表达MHC II类分子,抗原提呈能力弱
活化状态
抗原递呈细胞,受LPS、IFN-γ、GN-CSF等刺激
吞噬能力加强,MHC2类分子上调,抗原提呈能力增加
亢奋状态
停止增殖,体积变大,吞噬效率增加
分泌TNF(促凋亡),溶酶体数量增加,ROS增加
参与炎症反应
感染局部炎症—巨噬细胞
趋化因子CCL3、CCL4
活化细胞因子IFNγ、GM-CSF
巨噬细胞—促进炎症
TNF-α、IL-1、6、8、12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抗原提呈
巨噬细胞是专职APC
但不能活化初始T细胞
免疫调节
诱导Th1细胞分化(IL-12)
诱导NK细胞活化
其他经典固有免疫细胞
树突状细胞DC
经典树突状细胞cDC
抗原提呈功能最强的DC
占体内DC的大多数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
大量产生IFN-1
有抗原提呈功能
调节性树突状细胞DCreg
低表达MHC,抗原提呈较弱
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负向调控免疫
滤泡树突状细胞FDC
无抗原递呈功能
通过富集抗原肽,刺激GC B细胞增殖
白细胞
无颗粒白细胞
B细胞
T细胞
NK细胞
颗粒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小吞噬)
占血液白细胞总数60-70%
产生速率极高,存活期短2-3天
无需激活即有很强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可穿越血管内皮细胞进入感染部位,发挥吞噬杀伤和清除作用
含有
初级颗粒20%
髓过氧化物酶
次级颗粒80%
一些杀菌酶
嗜酸性粒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5-6%
表面具有嗜酸性粒细胞趋化素受体
被趋化至在寄生虫感染或过敏性炎症反应局部
主要作用
脱颗粒释放各种蛋白酶,杀伤寄生虫
分泌白三烯、PAF及趋化因子,参与局部炎症和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
占血液白细胞总数0.2%
表达CCR3等趋化因子受体,被趋化至炎症、过敏局部
具有高亲和力的IgE Fc受体I(FcεR I),与IgE结合而致敏
合成分泌前列腺素D2、LTs、PAF等炎症介质,参与过敏反应
肥大细胞
分布
皮肤,呼吸道,胃肠道黏膜下结缔组织、血管壁周围组织
表达
PRR,C3a/C5a受体,高亲和力IgE Fc受体
功能
脱颗粒后活化
释放炎症介质和促炎细胞因子
参与过敏反应
固有淋巴样细胞NK细胞及ILC细胞
NK细胞
分布
外周血,脾脏
表达
无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
表面标志
CD56,CD16
功能
无需抗原预先致敏,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表达Fc受体,介导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抗感染、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
杀伤活性的调控
杀伤活化受体
结合靶细胞表面配体后激活NK细胞杀伤
杀伤抑制受体
结合靶细胞表面配体后抑制NK细胞杀伤
生理情况下
活化性与抑制性受体同时与靶细胞表面配体(MHC-I)结合、
抑制信号占主导地位
不杀伤
感染或肿瘤情况下
MHC-I类分子缺失或下调,非MHC-I类分子异常表达或上调
抑制信号缺失,活化信号占主导
杀伤
受体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
活化性受体
KIR2DS和KIR3DS
抑制性受体
KIR2DL和KIR3DL
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KLR
活化性受体
CD94/NKG2C
抑制性受体
CD94/NKG2A
识别非MHC-I类分子的调节性受体
活化性受体
NKG2A和NCR
NK细胞的功能
响应多种趋化因子和活化细胞因子的募集和激活
表达Fc受体,响应ADCC效应
对靶细胞致死打击
分泌CCL3、CCL4、GM-CSF募集单核/巨噬细胞
穿孔素/颗粒酶的毒性杀伤
死亡受体诱导的凋亡
ILC(除了NK细胞外的固有淋巴细胞)
不表达特异性/泛特异性抗原受体,活化不依赖对于抗体的识别,无模式识别受体
无直接杀伤能力
响应细胞因子
固有(样)淋巴细胞ILL
NKT细胞
细胞表面即表达TCR又表达NK细胞受体
识别CD1递呈的磷脂和糖脂类抗原
功能
免疫调节
分泌IL-4、IFN-γ、IL-13等细胞因子
诱导Th2活化,产生体液免疫
细胞毒作用
类似于NK,可能参与自身组织的破坏、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γδT细胞
TCR由γ和δ组成
分布于黏膜、上皮、外周血
识别
受体多样性少,应答较局限
以非MHC限制性方式识别完整的多肽抗原
识别CD1提呈的非多肽抗原
参与体表皮肤黏膜的免疫防御功能
B1细胞
区别于B2细胞
B1细胞CD5+
胚胎时
肝产生
成年后
骨髓产生
特点
不发生体细胞突变,无亲和力成熟,产生低亲和力抗体(抗原特异性低),不产生记忆细胞
功能
产生天然IgM
介导黏膜免疫
参与对TI抗原的应答
固有免疫的作用时相及特点
即刻固有免疫应答(0-4h)
皮肤黏膜屏障
补体旁路通路
中性粒细胞招募并吞噬杀伤
角质细胞释放抗菌肽
开始招募巨噬细胞
早期诱导固有免疫应答(4-96h)
巨噬细胞及肥大细胞募集、活化,扩大机体固有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血管通透性增加
NK细胞活化杀伤
肝脏急性期蛋白合成
固有淋巴细胞(NKT、γδT、B1)发挥作用
适应性免疫应答(96h+)
活化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启动抗原提呈
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关系
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
协助适应性免疫应答产物发挥免疫效应
协助Tc细胞进入感染或肿瘤发生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