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展心理学第十章成年中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第十章 成年中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 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
成年中期
定义:即中年期,一般指35-60岁这段时期。该年龄范围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发展特点——稳定与过渡并存
成年中期个体面临家庭、社会中的多重任务,担任着多重角色,个体的发展受到多种变量的共同影响,因此有关成年中期心理特点的研究难以得出统一的结论
一、埃里克森的观点
成年中期发展主要任务——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具有关怀品质的人,能关心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等,而且他们做到这一切完全是自觉自愿的。成年人将从这种关怀的体验中获得自我的满足和成长。
麦克亚当斯( D . McAdams )和圣奥宾( E . St . Aubin )
繁衍感的测量【文化需求、内在意愿、繁衍关注、种族信念、繁衍承诺、繁衍行为、个人叙事】
1、洛约拉繁衍感量表( Loyola Gienerativity Scale ,简称 LGS ) 2、繁衍行为核查表( Generativity Behavior Checklist ,简称 GBC ) 3、生活故事访谈表( Life Story Interview ),从个体是否具备繁衍动机和行为来具体测量繁衍感的水平。
具有较高繁衍感的个体往往有较高的心理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二、莱文森的观点
观点:成人发展是由一系列交替出现的稳定期和转折期构成的
稳定期——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信念、优势
改变过去建立起来的东西,重新建立新的系统
面临问题:依恋、分离、渴望亲密关系、需要时间内省和认识自己
三、古尔德的观点
16-22岁 克服——“我属于父母,并且认同他们的世界”
22-28岁 克服——“要向父母那样行事,坚毅忍耐就一定能达到目标”
28-34岁 克服——“生活是简单和可控制的,我内心没有冲突和矛盾”
34-45岁 克服——“死亡和邪恶是不存在的”
45岁后 克服——“个人内在的自我指导占据优势,我赢得了我自己”
通过克服有关父母和童年角色的错误假定,建立自我同一性。
四、哈维格斯特的观点
成年中期不仅是个体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是社会向个体提出最多、最大要求的时期
与老年父母相适应。
承受并适应中年人生理上的变化(智力精力不如以前)
帮助未成年的孩子成为有责任心的、幸福的成年人
履行成年人的公民责任与社会责任
建立与维持生活的经济标准
同配偶保持和谐的关系;开展成年期业余活动
五、Ravenna Helson:生命事件模型
生命中发生的事件决定人格的发展(而不是年龄)
第二节 成年中期的智力发展
青年智力
0——2岁 感知运动阶段
2——7岁 前运算阶段
7——11岁 具体运算阶段
11岁——16岁 形式运算阶段
晶体智力与流体智力【R.B.卡特尔】
晶体智力: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能力,如词汇,言语理解,常识等方面以存储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流体智力:以神经生理为基础的,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不受教育文化影响的能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的能力
晶体智力岁着年龄发展上升(经验),流体智力随着年龄发展下降(敏锐性)
机械性智力和实用型智力
认知实用成分——晶体智力发展
反映的是文化的作用,为个体在后天环境中积累的知识,信息或经验。
认知机械成分——流体智力
反映的是神经生理结构的认知操作水平,负责基本的信息加工活动,如信息输入,视听觉与动作记忆,工作记忆,以及对知觉信息的比较,分析与归类。
成年中期智力发展模式
影响因素:遗传、教育、健康状况、职业
同辈效应:指由于个体出生在特殊时期并成长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所带来的对个体发展研究的干扰。例如,战争年代出生的孩子; 80后,90后,00后等等特征。
个体差异
个体间差异
同一特质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如个体A和个体B在数字比较上的差异
个体内差异
同一个体在不同特质/能力表现上的差异,如个体A在数字比较能力和加工速度能力上的差异
智力活动性质的变化
智力是一种心理机能,具有适应意义
同
皮亚杰——智力的本质是适应
沙伊 智力适应理论
智力的主要成分
外显理论:心理测量理论、信息加工理论
内隐理论:指人们(包括心理学家和普通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所形成的且以某种形式保留于个体头脑中的关于人类智力结构及其发展的看法。 斯滕伯格等——成人智力内隐理论系列研究。
智力操作方式/认知加工方式:中年人智力活动的内部特征,个体如何加工信息
里格尔(K. Riegel):辩证运算(感知辩证运算、前运算辩证运算、具体辩证运算、形式辩证运算)
辛诺特(J. Sinnott):相对后形式运算(自我参照&形式运算的规则)
拉鲍维维夫:对具体情境、观念以及情绪等主观维度的反省认知【成人解决问题能力是在适应具体情境的特定需求中发展起来的】
克雷默(D. Kramer):后形式运算理论模型的基本特征: ①对知识相对性的意识 ②接受矛盾 ③在辩证的整体内整合矛盾
超越形式运算的智力特性具有辩证性、相对性、反省性、整合性以及接受不确定性等内涵【同时,不同个体在同一情境中解决问题能力有差异,同一个体在不同情境中也有差异性】
智慧
智慧是成年期智力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成年人应对压力、处理问题、发展自我的重要资源。
智慧的内涵比智力更能概括成年个体功能的实质和全貌
专长(胜任某一领域的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专长知识系统: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程序性知识(怎么做)
从新手到专家必经的几个阶段:新手或生手、入门者、称职者、熟手或能手、专家
专家技能的形成过程:能力、知识和经验、实践、工作反思、操作知觉、信息加工、从业动机
第三节 成年中期的个性发展
一.整体概述
【家庭、职业、人际关系】成年中期相对于成年早期,个性发展更复杂
二、自我意识
遵奉者水平:个体行为完全服从于社会规则
公正水平:外在规则内化为自己的规则,两极化排除矛盾
自主水平:个体承认接受自己与他人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整合水平:自我发展最高水平,正视并积极解决自身的矛盾与冲突
成年早期智力发展
回忆力——工作记忆广度在成年早期达到高峰
想象力——合理成分及创造性成分明显增加
在成年早期,个体的大多数智力成分在质和量的方面均在发展并达到成熟,尤其在运用适当的思维策略解决问题方面,显示出了高于前几个发展阶段的特点。
三、控 制 理 论
控制理论是人类发展的中心主题。其基本假设是人类总是努力想做好一些事情,所以会被激活去控制自身所生存的环境,并试图解释人与环境的适应性。
初级控制——改变环境
真实的
功能良好——加强短期与长期控制的有效行为 例如,劳逸结合的工作
功能不良的——短期内有效却削弱长期控制能力的行为 例如,工作狂
虚幻的
基于不真实信念的有效行为 例如,一些积极的信念,“我一定可以的,可以做到的”
基于不真实信念的无效行为 例如,迷信活动(破财消灾)
次级控制——改变调整自己,让自己顺应环境
四、个性稳定性与变化
人格特点的稳定性——个性结构成分不变,各成分的平均水平不变
人格特点的变化——自信、温暖、自我控制、情绪稳定
第四节 成年中期的生活
一、家庭
(一)家庭生命周期
通常指的是从男女双方结为夫妻组成家庭开始,至夫妻双方死亡导致家庭解体而告终的家庭发展过程。
1、初始期 2、离家期 3、婚前期 4、生育前期 5、家有儿童期 6、家有青少年期 7、子女离家期 8、家庭后期
P·C·格利克
(二)成年中期的家庭关系
1、夫妻关系
1、夫妻关系多半会由亲密、和谐、热烈朝着着较为冷静、现实的方向变化
夫妻关系的变化发展呈U字形
中年夫妻
将冲突归因于孩子、金钱和交际,而把快乐归因于过去的欢乐时光、他人和孩子
老年夫妻则相反
老年夫妻比中年夫妻有更低水平的冲突和更高水平的快乐
2、与未成年子女的关系
亲子关系: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关系
权威型=接受+控制
专制型=拒绝+控制
放纵型=接受+容许
忽视型=拒绝+容许
亲子之间存在的差异
价值观念、生活态度、行为方式
3、与父母的关系
成年子女是否会为了自身或其小家庭而忽视自己年老的父母
成年子女该如何去面对体弱或多病的老年父母
子女成婚后,是否与父母同住
照料压力大小 VS 积存的感情 照料行为 VS 孝顺期待
鲍恩(Bowen)——代际模式的家庭系统理论
强调原生家庭生命经验的传承与影响
成年中期、晚期的幸福感、对家庭的满意度和家庭成员的关系会受到个体青春期时家庭的影响
二、职业
(一)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一:成长阶段(0-14岁)
二:探索阶段(15-24岁)
三:建立阶段(25-44岁)
四:维持阶段(45-59岁)
五:衰退与脱离阶段(60岁以上)
(二)成年中期职业发展的具体问题
(一)职业成熟性——即个体完成与职业发展阶段相应的发展任务的程度
(二)工作满意度——是工作者在对其工作及工作相关因素评估基础上所产生的情感性反应
(三)职业倦怠——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个体在面对工作的过度要求时所表现出来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耗竭状态(后指出也不仅限于助人行业)
三个维度
衰竭——感到能量耗竭和疲惫
工作怠慢
产生对工作的消极情绪
专业自我效能降低
让人感到职业效能降低
原因
外部因素
职业特点
职业本身与自己定位不符
工作负荷大
组织因素
对员工缺乏支持
内部因素
个人因素
自尊水平
成就动机
个人对压力的应对方式
人口学变量
年龄
婚姻状况
解决
改变对职业的认识,清晰界定职业角色和任务
学习正确的归因方式和有效的压力应对策略
组织加大对员工的支持
制定公平、公开、公正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