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9章 卤代烃
第9章 卤代烃。包括卤代烃的分类,命名和结构,卤代烃的性质,亲核取代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后的化合物称为卤代烃。
编辑于2023-01-03 19:31:41 四川省卤代烃
卤代烃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卤代烃的分类
根据卤原子的数目
一卤代烃
二卤代烃
多卤代烃
根据烃基类型
饱和卤代烃
不饱和卤代烃
卤代烯
乙烯型卤代烯
烯丙型卤代烯
孤立型卤代烯
卤代炔
卤代芳烃
卤苯型卤代芳烃
苄基型卤代芳烃
孤立型卤代芳烃
根据X直接相连的烃基碳原子
伯卤代烃
仲卤代烃
叔卤代烃
命名
普通命名法
系统命名法
结构

由于碳卤键的极性,因此碳卤键可以发生异裂,生成正碳离子,所以卤烃可以发生单分子的亲核取代和单分子的消除反应
由于碳卤键的极性,使α-碳带正电荷,因此α-碳容易受到亲核试剂的进攻,发生双分子的亲核取代反应
由于α-碳带正电荷,使β-氢带正电荷,因此具有酸性,可以受碱的进攻,所以卤烃可以发生双分子的消除反应,或受碱作用生成负碳离子,然后再去掉一个卤素负离子,发生单分子的消除反应
卤代烃的性质
物理性质
沸点
除氟代烃外,烃基相同的的卤代烃其沸点随卤素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升高
同系列中的卤代烃的沸点随碳链增长而升高
同分异构体中卤代烃支链越多沸点越低
溶解度
不溶于水,易溶于醇、醚、烃等有机溶剂中。本身可作有机溶剂
化学性质
亲核取代反应

水解反应
卤代烷与水作用生成醇,反应可逆

通常采用卤代烷与氢氧化钠(钾)的水溶液共热,因为氢氧根离子的亲核性更强,且反应中生成的HX可以被中和而提高产率
氰的形成
卤代烷与氰化钠、钾作用生成氰

该反应的重要意义除可增长碳链外,还可以通过氰基转化为―COOH、 ―CONH2等官能团

成醚反应
卤代烷与醇钠或酚钠作用生成醚、这是合成不对称醚的常用方法——称威廉逊合成法。

R-X一般为1°RX,仲、叔卤代烷与醇钠反应,主要发生消除反应生成烯烃
使用硫醇代替醇,反应更容易,速度更快

与炔基负离子的反应
伯卤代烷与强碱性炔基负离子的反应可制备增长碳链的炔烃

碘化物的形成
氯、溴代烷与碘化钠(钾)的丙酮溶液发生取代。反应可逆

Nal易溶于丙酮,NaBr与NaCl不溶于丙酮,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与硝酸银的反应
卤代烷与硝酸银的醇溶液作用生成硝酸酯与卤化银沉淀----与炔烃氨溶液的区别

活性顺序
RI > RBr > RCl
烯丙式卤>3°卤代烷>2°卤代烷>1°卤代烷>乙烯式卤
根据反应洗出沉淀的快慢和颜色可以鉴定卤代烷



与氨的反应
卤代烷与氨作用生成伯胺,还可以继续反应

通过调节反应物的比例,反应可停留在某一阶段
消除反应
卤代烷与强碱在低极性溶液中脱去β氢生成烯烃
消除反应E遵循札依采夫 (Saytzeff)规则:卤代烷脱HX时,-H越少越容易脱去
卤代烃发生消除反应活性:3°> 2°> 1°

消除的竞争反应:亲核取代
与金属的反应
与碱金属反应
注意区别
武兹反应

科里豪斯反应

格林试剂的生成
镁反应生成RMgX,为格林试剂

用乙醚是因为乙醚与其形成络合物更稳定
格林试剂生成的难易程度
烃基相同时:RI>RBr>RCl
卤原子相同时:烯丙型、苄基型>伯>仲>叔>乙烯型、卤苯型
格林试剂非常活泼,可以与二氧化碳、氧、、含活泼氢的化合物(如水、酸、醇、胺等)发生反应
还原反应
催化还原
Pd为首选催化剂

如锌在乙酸酸性条件下还原卤代烃为烷烃
氢化锂铝LiAlH4
两个试剂的区别和联系
很活泼是一种强还原剂,在水中易水解。只能在乙醚、THF等溶剂中使用

同时还原羰基、羧基、酯基、腈基
不影响碳碳双键和碳碳叁健
硼氢化钠NaBH4
比较温和,在酸性溶液中易分解

同时还原羰基;不影响羧基、酯基、腈基、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
多卤代烃的特性
多个卤原子在同一个碳上时,C-X的活性降低
亲核取代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
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机理(SN2)
反应速率取决于两种化合物浓度的反应,在动力学上称为二级反应。v =k[A][B]

特点
反应过程
反应物→过渡态→产物
一步协同反应,即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是同时进行的,反应过程形成过渡态
结构变化
CSP3 →CSP2 →CSP3
立体化学
构型反转
能量变化

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机理(SN1)
反应速率只涉及一分子的浓度的反应,在动力学上称为一级反应


特点
反应过程
反应物→过渡态→中间体(C+)→过渡态→产物
两步反应,以第1步为决速步骤。反应过程形成两个过渡态,1个中间体
结构变化
Csp3 →Csp2 →Csp3
立体化学
外消旋化,同时伴随部分构型转化
能量变化

有重排产物( SN1反应历程的重要标志)

亲核取代反应的立体化学
SN2的立体化学
如果一个反应涉及一个不对称碳原子上的一根键的变化,则将新键在旧键断裂方向形成的情况称为构型保持
将新键在旧键断裂的相反方向形成的情况称为构型翻转。这种构型的翻转也称为瓦尔登(Walden)转换


SN1的立体化学

产物可能外消旋化(构型转化或许大于构型保持)

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
烃基的影响
SN2主要影响因素是位阻效应或称空间效应。空阻越大,SN2反应速率越小
CH3X>1°RX>2°RX>3°RX
伯卤代烷随着β碳上取代基数目增多反应减慢
SN1主要影响因素是电子效应或空间效应。生成碳正离子稳定,所需活化能低,反应速率快
3°RX>2°RX>1°RX>CH3X
一般伯卤代烷按SN2,叔卤代烷按SN1,仲卤代烷均可,视情况
卤素的影响
离去能力越强,对SN1,SN2均有利,尤其是SN1,因为SN1的反应速率主要取决于离去基团从底物中离去的这一步
离去基团碱性越弱,离去能力越强
X-离去能力:I- > Br- > Cl- > F-
碱基相同时取代活性顺序:RI>RBr>RCl>RF
亲核试剂的影响
对SN1无影响,亲核试剂的进攻在决速步骤之后
对SN2有影响,亲核试剂的进攻在决速步骤之中。亲核试剂亲核能力越强, SN2反应速度越快
碱性
亲质子的能力,越硬,碱性越强
亲核性
亲碳正离子的能力,越软,亲核性越强
亲核试剂亲核性大小的定性判断
同种元素为反应中心时,亲核性与碱性一致
碱性:C2H5O- >OH ->PhO ->CH3COO->NO3-
亲核性:C2H5O->OH->PhO->CH3COO->NO3-
同周期元素为反应中心的亲核试剂,其亲核性与碱性的强弱一致
碱性:R3C->R2N->RO->F-
亲核性:R3C->R2N->RO->F-
回主族元素为反应中心的亲核试剂,在非质子性溶剂中亲核性与碱性的强弱一致
碱性:F->CI->Br- >I-
亲核性:F->CI->Br- >I-
同主族元素为反应中心的亲核试剂,在质子性溶剂中亲核性与碱性的强弱相反
碱性:F->CI->Br- >I-
亲核性:I->Br- >CI->F-
在质子溶剂中,常见亲核试剂的亲核性
RS- ≈ ArS->CN->I- >NH3( RNH2 )>RO- ≈ OH- >Br- >PhO- >CI- >H2O>F-
溶剂的影响



消除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
消除反应机理

单分子消除反应E1机理
一步两分子,离去基团与β氢必须处于反式共平面
双分子消除反应E2机理
两步一分子,第一步C-X键离解生成碳正离子为反应速率控制步骤
可能发生碳正离子重排。只要有C+,就有可能发生重排
消除反应的取向
Zaitsev 消除取向——扎伊采夫规则:主要生成双键碳上取代基较多的烯烃

反式消除均是有利的,除非存在其他原因,无法反式消除才能进行顺式消除
影响消除反应的因素
烃基的影响
无论进行E1还是E2,反应的活性顺序都是叔卤代烷>仲卤代烷>伯卤代烷
试剂的影响
试剂的浓度和碱性对E1影响不大
试剂的碱性强,浓度高有利于E2
溶剂的影响
增强溶剂的极性,有利于E1
低极性溶剂有利于E2.
亲核取代反应与消除反应的竞争
烃基结构
每一个条件有利于哪一个要搞清楚
当试剂进攻a碳原子时得到亲核取代产物,当试剂进攻β氢原子时得到消除反应产物
直链伯卤代烷主要SN2, E2较少,强碱下可发生消除反应,β碳上有支链的伯卤代烷SN2产物比例减少,E2 产物比例增加
仲卤代烷由于空间位阻导致SN2变慢,在极性非质子性溶剂、强亲核试剂条件下有利于SN2反应,在低极性溶剂、强碱性试剂下有利于E2反应
叔卤代烷难以发生SN2反应,强碱下有利于E2,无强碱下得到SN1和E1混合物,比例取决与空间效应,β碳上支链越多,越不利于SN1,有利于E1
试剂
试剂对SN1和E1的反应活性没影响
浓度高、亲核性强有利于SN2。浓度高、碱性强有利子E2
空间位阻大不易于进攻a碳,但β氢无影响,有利于E2.
溶剂
增强溶剂的极性有利于SN1、E1,更有利于SN1。低极性洛剂有利于E2,溶剂极性增强是SN2比例增加
温度
高温有利于消除反应E,因为消除反应要断两个键,需要的能量高
低温有利于亲核取代SN
双键位置对卤原子活泼性的影响
乙烯型卤代烯
由于与双键发生p,π-共轭,卤素原子采用sp2杂化,使碳卤键具有双键的性质,键能大大提升,不易断裂,难于发生取代和消除反应,性质不活泼
乙烯型卤化物与芳香型卤化物无论SN1、SN2,反应活性都特别低,不容易发生亲核取代反应
烯丙型卤代烯
苄基型和烯丙型卤化物进行SN1或SN2反应,活性都较高
由于可以生成稳定的烯丙型正碳离子,因此这类卤烃的SN1、E1都很快;由于过渡态中碳的p轨道可与π键发生共轭,所以SN2也很快。
总结
卤代烃SN1的活性顺序:烯丙型卤代烯、苄基型卤代芳烯>叔卤代烷>仲卤代烷>伯卤代烷>卤甲烷>乙烯型卤代烯、卤苯型卤代芳烯
卤代烃的制备
由醇制备
由烃制备
个别化合物
三氯甲烷
四氯化碳
四氟乙烯
氟利昂
敌敌畏(DDV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