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古典贸易理论
第三章,新古典贸易理论知识点总结。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
编辑于2023-01-03 21:03:20 浙江省03新古典贸易理论
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
纯粹要素流动
单一要素流动的效果
要素流动与商品流动的替代
要素流动与技术扩散
FDI理论简介
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特定要素的含义
特定要素的概念:只能用于生产某种特定商品的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生产小麦;劳动和资本用于生产汽车;土地和资本都是特定要素。(克鲁格曼);不能在部门间流动的资本要素。(教材)专有资产;专有技能
研究特定要素模型的意义:特定要素模型也可以看作是H-O模型的短期情况;更加深入的考察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特定要素模型的假定条件
基本框架(2*2*3):两个国家(A和B),两种商品(X和Y),三种要素;特定要素Kx 和Ky;非特定要素L
分析环境:商品流动:无运输成本,无贸易壁垒(无摩擦);要素流动:非特定要素国内部门间自由流动,无法国际流动;特定要素无法流动;竞争结构:完全竞争;生产技术:规模报酬不变
封闭条件下的特定要素模型
特定要素与贸易模式
特定要素与收入分配
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要素存量变化的产出效果(罗布津斯基定理)
基本内容:罗伯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某种生产要素数量的扩张会导致密集使用这种要素的商品产量增加,同时另外一种商品的数量下降。
政策含义:对经济增长与贸易之间的关系作出了初步分析;“荷兰病”现象: 20世纪60年代末,荷兰在北海附近发现了大量的天然气资源。但是,天然气出口的增加不但没有促进荷兰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而带来了工业萎缩、制造业产品出口下降以及通货膨胀等一系列经济问题。这一现象在理论界被称为“荷兰病”现象。“资源诅咒”:自然资源丰富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往往落后于那些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Sachs and Warner,1995)。
经济增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要素积累与生产可能性边界:要素同比例增长,生产可能性边界平行扩张;单一要素增长,或者两种要素不平衡扩张会导致生产可能性边界偏向扩张;某种要素增长幅度相对更大,生产可能性边界在该商品轴上的截距扩张就相对更大。
技术进步与生产可能性边界:中性技术进步,生产可能性边界平行扩张;单一要素节约型技术进步,或者两种技术进步不平衡扩张会导致生产可能性边界偏向扩张;某种要素节约型技术进步的幅度相对更大,生产可能性边界在该商品轴上的截距扩张就相对更大。
贸易小国的经济增长
贸易大国的经济增长
贫困化增长
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H-O模型)
H-O模型的假定条件
基本假定条件
分析框架:2×2×2:两个国家(A和B);两种产品(X和Y);两种要素投入(K和L)
分析环境 商品流动:在国家间无摩擦的流动,无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 要素流动:在部门间无摩擦流动,要素在国家间不可流动 完全竞争:原子性,同质性,透明性,自由进出 物物交换:不考虑货币和汇率 规模报酬不变
要素禀赋理论的三个核心假定
需求偏好一致:两个国家具有相同的需求函数;U=U(X,Y)=XaY1-a;
生产技术一致:两个国家具有相同的生产函数;商品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要素密集度不发生逆转;X=KaL1-a;Y=KbL1-b;a>b
要素禀赋不同:A国为资本丰裕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裕国家;KA/LA> KB/LB
要素禀赋差异与贸易基础(H-O定理)
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存在价格差异:封闭条件下,密集使用相对丰裕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的相对价格较低。即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存在价格差异。资本相对丰裕的A国,资本密集型商品X的价格更低,故出口商品X;劳动相对丰裕的B国,劳动密集型商品Y的价格更低,故出口商品Y
开放经济下的一般均衡
贸易与要素价格(FPE定理)
基本内容: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即便生产要素不具备国际流动的条件,只要商品自由贸易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各国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会趋于相等。
政策含义:国际贸易会使各国的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商品的自由流动和要素的自由流动是等价的。
传导机制:X相对价格的上升导致X的产量增加,Y的产量下降;X产量增加同时增加对K和L的投入,Y产量的减少同时减少对K和L的投入;X是资本密集型,Y是劳动密集型,故X部门对K和L新增需求的比例高于Y部门对K和L新增供给的比例;最终导致K的需求大于供给,L的供给大于需求,故K的价格上升,L的价格下降;因此,某种商品(X)相对价格的提高导致这种商品生产密集使用的要素(K)的相对价格上升,故当国际贸易使两国相对价格趋于一致时,两国要素的相对价格也趋于一致。
贸易与利益分配(S-S定理)
基本内容:萨缪尔森—斯托帕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oerem):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生产该商品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生产其他商品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政策含义:国际贸易虽然会使整体福利水平提高,但贸易利益的分配并不是平衡的;国际贸易会提高本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利益,而损害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利益。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支持自由贸易
传导机制:
要素禀赋理论的思想(伊·菲·赫克歇尔;戈特哈德·贝蒂·俄林)
要素禀赋理论的提出背景
经济背景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革命;生产技术出现飞跃式发展 资本主义持续出现经济危机;国内矛盾尖锐
依旧依赖殖民地体系: 瓜分世界不公 国际矛盾尖锐
政治背景:一战与二战之间
理论背景:赫克歇尔与俄林生时,穆勒已死,马歇尔还活着;《经济学原理》(1890)已出版多年;与凯恩斯同时代;瑞典远离欧洲漩涡中心:宏观经济领域的“瑞典学派”
基本内容
要素禀赋理论涉及的两个基本概念
要素禀赋:一个国家相对于另一个国家而言,不同要素存量的相对数量比 资本存量/劳动数量:A国高于B国则A国资本相对丰富 资本价格/劳动价格: A国低于B国则A国资本相对丰富
要素密集度:一种产品相对于另一种产品而言,生产中要素投入的相对数量的比 资本/劳动:产品X高于产品Y,则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也是一个相对概念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思想:要素禀赋的不同会使不同国家在生产不同要素密集类型的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进而导致国际贸易。
要素禀赋理论的三个核心假定
需求偏好一致:两个国家具有相同的需求函数;可以不考虑需求因素,集中分析生产因素
生产技术一致:两个国家具有相同的生产函数;商品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要素密集度不发生逆转
要素禀赋不同:A国为资本丰裕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裕国家
贸易的基础和模式
贸易的基础:要素禀赋的差异 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要素相对价格的不同;要素相对价格的不同导致不同要素密集类型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生产中投入更多廉价要素的商品相对便宜;生产中投入更多高价要素的商品相对昂贵;
贸易的模式:一国在其相对廉价的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一国将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商品X为资本密集型,Y为劳动密集型;A国资本丰裕,B国劳动丰富;A国出口X,B国出口Y;
贸易的结果(利益)
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一国的丰富要素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消费者的福利水平提高
对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存在差异:出口部门商品的相对价格提高;出口部门密集使用的要素相对价格提高;相对丰裕要素的所有者获益,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受害
要素价格的均等化:国际贸易实现均衡时,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一致;当商品的相对价格一致时,要素的相对价格也会趋于一致;理论与现实世界的差异——假定条件 资本流动;贸易壁垒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效率劳动论(里昂剔夫本人的解释):美国工人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如果按照生产率差异对劳动力数量进行折算后(一个美国工人相当于若干个外国工人),美国应属于劳动密集型国家。
人力资本论:各国劳动力存在者较大的差异;技能劳动需要人力资本的投入;如果将人力资本加入美国出口部分的物质资本,则出口部门即为资本密集型。
自然资源论:将自然资源看作一种生产要素;美国自然资源的进口依赖性很强;实际上美国进口的并非为资本密集性商品,而是资源密集性商品。
贸易壁垒论:贸易壁垒的普遍存在导致扭曲了正常的贸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