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必修三
政治必修三的思维导图,整理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国家性质决定的内容,快来看。
编辑于2023-03-16 08:39:35 浙江省必修三
党的领导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基本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
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第一种方案
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
被推翻抛弃
第二种方案
建立资本主义的道路
不认可无法实现
第三种方案
社会主义
赢得拥护
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唯一 正确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
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
理论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意义
诞生
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紧密结合
初心和使命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意义
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主心骨,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斗争
成立前
其他阶级阶层的斗争存在两个根本性的弱点
没有认清革命的目标和对象,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打击真正的敌人。
没有广泛的发动人民群众未能形成有组织的,持久的人民群众运动。
成立后
确立最高理想和目标
推翻三座大山
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
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建立新中国 中国人民站起来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时间
1949年新中国成
1952年土地革命
1953年三大改造
1954年颁布第一部宪法
1956年,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初步探索
成就
我国基本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教育,科学,文化,国防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意义
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行改革开放 走向民富国强
开启
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
地位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作用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伟大复兴
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建设社会主义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意义
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
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进入新时代 踏上新征程。
新时代主要标志
主要矛盾的变化
新时代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全面小康
共同富裕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为人类作出贡献
新时代意义
意味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的发展史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意味着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社会主义发展)
意味着
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类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新作为
提供
更完善的制度保障
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为什么?(原因)
从产生看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性质
“两个先锋队”
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试金石
“为什么人”的问题
从人民的角度看
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怎么样?(措施)
坚持党的性质
两个先锋队
坚持党的根本立场
人民立场
坚持党根本使命
为人民谋幸福
坚持党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的性质和主旨对党的要求
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任何时候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与人民同甘共苦, 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党的性质和主旨,对党员的要求。
不能脱离群众,不能凌驾于群众之上,牢记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三个务必。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坚持党的执政理念
是什么?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公:公共利益,共同理想
民: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什么?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怎么做?
树牢群众的观点和群众的路线
群众的观点
为人民,依靠人民
群众的路线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与时俱进
接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作为行动指南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
解放思想:打破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实事求是:探求事物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
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
求真务实: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是什么?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为什么?
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
使党成为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脊梁
永葆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强保证。
怎么样?
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
珍惜工人阶级先锋队战士的光荣称号
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做学习的模范
作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
做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模范
做服从组织,严守纪律的模范
做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的模范
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模范
做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
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
为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
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
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如何认识?
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领导与落实。
必须全面系统整体
党领导一切机构和组织
人大,政府,政协,监察委员会,法院,检察院,军队。
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企事业单位,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
党的领导落实在一切领域
党政军民学 东西南北中
到能够承担领导重任的原因
坚强有力
政治领导力
思想引领力
群众组织力
社会号召力
始终行动
党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
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如何坚持?
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最高原则
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提供根本遵循
建立健全的领导制度体系
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看到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正风肃纪反腐败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如何巩固?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必要性
保持党的朝气蓬勃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党的建设
总要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
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
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
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 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内容
政治建设
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
作风建设
纪律建设
关系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从心向背,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党的生死存亡。
关系重大
坚持科学民主依法执政
区别
科学执政
按照客观规律,只好转转好正。
民主执政
为人民,靠人民
如何做到?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依法执政
地位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含义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具体表现
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联系
三者有机统一
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
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
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
目的一致
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执政地位,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人民当家做主
我国的国体 (国家的性质)
是什么?
人民民主专政
意义
明确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庄严宣告了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性质
特点
坚持一个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原因
先进生产力代表具有组织性,纪律性,中坚力量。
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爱国统一战线
全过程人民民主
民主的含义
是一种国家制度只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民主具有阶级性,没有全民的超阶级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
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特点
新型的全过程的
最广泛
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
最真实
完整的制度程序
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完整的参与实践
人民志愿呼声
民主决策程序
党的方针政策
政权体系(人大) 法定程序
实现民主意愿的具体实践,确保人民当家做主。
最管用
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
原因
调动积极性
保证人民当家做主
国家性质决定
对极少数敌人专政
原因
抵御势力侵略和颠覆
维护国内正常社会秩序
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靠保障
国家的职能
由国家性质决定
对内
表现
维护国内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政治) (经济)
手段
打击各种破坏活动,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目的
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建设现代化强国,实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对外
表现
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手段
坚定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坚定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 坚定维护国家的各项安全和发展利益, 坚定维护国家的尊严
目的
构建和维护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行使国家权利的机关
是什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权力机关)
为什么?
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实行代议制。
相关知识
人民与人大的关系
人民选举代表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物。
人大代表人民的意志
全国人大
性质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
职权
最高立法权
只有全国人大是立法机关,省市可行使地方立法权
最高决定权
审查,批准,通过,决定
最高任免权
选举,罢免
最高监督权
审查,听取,汇报,审议
地位
在我国国家机关组织体系中居最高地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中央国家的机关
国家行政机关
检察机关
审判机关
检察机关
组成
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各少数民族。
人民代表如何行使国家权利? (肩负人民重托的人大代表)
产生与***
民主选举
直接选举
县、区人大代表
间接选举
五年一换
地位
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职权
审议权
表决权
提案权
质询权
责任(义务)
密切联系群众,听取意见和要求。
帮助地方人民政府推进工作
肩负人民的重托,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政体)
是什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原则
民主集中制
目的
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建造原因
国体决定政体
把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功能)
把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依照法定 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并使之成为全体公民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
如何理解“根本”
最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
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居核心地位(统领、制约)
人代制的优势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
民主选举
民主协商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有利于各个国家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的履行职责。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坚持与完善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民主党派的性质
政治联盟
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
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
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首要前提与根本保障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我国政党制度的地位
鲜明中国特色,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新在何处?
政党关系
亲密友党相互监督
政党制度形式
执政与参政,不是轮流执政,联合执政
优势
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适应,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 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 避免了旧式政治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
人民政协 (协商机构)
性质
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组成
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 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 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 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
主题
团结民主
职能
政治协商
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进行协商
民主监督
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协商式监督
参政议政
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
工作重点
如何开展工作?
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
协商民主贯穿全过程
完善协商民主的内容和形式
增进共识,促进团结。
加强民主监督
重点
重大方针政策
重要决策部署
的贯穿落实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民族格局的重要特点
多元一体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
各民族又凝聚在一个共同体
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
一般行政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
自治权
特别行政区
高度自治权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
单一制国家
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
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
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制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新民主主义时期
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
新中国成立之后
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民族平等
无优劣,有差别,权利地位平等
民族团结
综合国力的标志,社会稳定的前提,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国家统一的基础
各民族共同繁荣
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现代化和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含义
统一领导,聚居,自治机关,自治权
原因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我国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具体内容
民族自治地方层次
自治区
自治州
自治县
自制机关
人大
人民政府
前提和基础
国家统一
意义(优势性)
既保证了国家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
实践证明,符合国情,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 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
如何不断完善
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
维护国家尊严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加强交流,增进认同
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为什么?
多种宗教
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
具体内容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内涵
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 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 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目的
加强团结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内涵
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
要求
与教育相分离
原则
“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依法治国
国家性质决定
国家性质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