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音韵学要略
万献初老师的课程--音韵学要略,音韵学,古代汉语音节结构、语音系统及历史演变规律。本图分享了反切、声母、韵母、声调的知识。
编辑于2023-07-20 09:24:54 湖北省音韵学的基本范畴和概念
绪论的内容
音韵学的定义
古代汉语音节结构、语音系统及历史演变规律
学科定位
语音学的一个分支
“小学”的分支
音韵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学科发展
传统音韵学: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
现代音韵学:吸收西方理论,语音结构和因素变化的分析
研究方法和作用
音义互联,人文计算等。“语言早于文字产生,文字是语言中词的音义载体,音是义的外在形式。”音是纽带。
反切
定义
之前的注音方法
读若、譬况、直音
反切的创制和发展过程
服虔、应劭首创—唐陆德明“某某反”—唐以后多用“切”
反切的历史渊源
先秦文献中的合音字
民间反语
东汉初佛教的传入
反切的缺陷
1.没有限定统一的反切用字
2.上字和下字的各个语音要素互相牵制
3.少数切语用字笔画太繁而难以确认
对反切的改良
(1)同一声母根据韵母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反切上字,尽量使反切上下字与被切字的开合都相同。
(2)切下字尽量用零声母字
声母
声——定义
字母
字母的形成过程
三十六字母拟音表
守温和尚30—宋人36—沈括
发音部位
五音
七音
九音
发音方法
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戛、透、拂、轹、揉
韵母
“韵”及相关概念
韵母——韵头、韵腹、韵尾
韵——韵腹、韵尾、声调
韵目——韵的标目、代表字
韵类——反切下字的分类,介音有区别
韵部——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声调和介音不同
韵摄——韵尾相同,韵腹相近。十六摄是关于韵的最大概念
有关韵头的“呼”
洪音
开口呼
合口呼[u]
细音
齐齿呼[i]
撮口呼[y]
有关韵尾的概念
阴声韵——没有韵尾或以元音收尾的韵
阳声韵——鼻音韵尾
入声韵——塞音韵尾
“阴阳对转”理论
狭义:阴声韵和阳声韵互相转化
广义:指韵腹相同的阴、阳、入相互转化。
阴阳对转的类型
1.对转:(主要元音)相同
2.旁转:元音相近,韵尾相同,是邻近元音的转化
3.旁对转:元音相近,韵尾不同
4.通转:元音相同,韵尾发音部位不同
声调
定义
具体指主要元音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
概念
调类、调值、平仄
舒促
舒声——平、上、去
促声——入声
现代汉语保留入声的方式
(1)塞音韵尾全部保留
(2)部分保留塞音韵尾
(3)仍保留短促声调,喉塞音
(4)古塞音韵尾都已经失去,但古入声字基本自成一个声调,南京话入声调值为短促的5
(5)没有塞音韵尾,也没有短促声调,但古入声字自成一类,如长沙话入声调为24
四声
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去声不变、入派三声
声调标示符号与方法
调值
数字标调法
调形标调法
调类
数字标调法
半圆四角标调法
方言的声调类型
现代汉语方言调类的划分和命名是依据各方言与古四声的对应关系来确定,不考虑实际调值
《广韵》与中古音系
1.《切韵》基本背景
成书
中古音系的代表韵书;音义书的影响——晋吕忱《字林》;魏李登《声类》晋吕静《韵集》——永明体、齐梁体、沈约“四声八病”——“音韵锋出,各有土风”
隋代 陆法言 《切韵序》
性质
1.同质论——《切韵》音系是一时一地之音
2.异质论——是包含古今音和南北方音的复杂的语音集合体
《切韵》是隋唐时期具有综合性质的读书音系统,主要以当时洛阳和金陵士子的语音为基础,既保存了一定的古音成分,又吸收了南北方音一些语音成分,是中古汉语语音的通用音系,是其时诗文用韵和审音辨韵的规范标准。
发展关系
《切韵》——《唐韵》——《大宋重修广韵》——《集韵》
2.《广韵》版本及体例
版本
详注本——宋初陈彭年的原著本
略注本——元代人根据宋本删削而成的本子
日本流传的......综合本
·清代以来,以张氏泽存堂本最为流行。
体例编排
以四声为纲,平声分上下两卷,共五卷。全书共206韵。
206韵是相邻韵——小韵才是同音字
又音
纽四声法
寄韵
开合口分韵
3.韵图与之关系
等韵图
用等韵的学理来分析古代汉语语音并制成的图表,按声韵调相配合的结构来编排的图表。
最早的《韵镜》《七音略》。宋元时期《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切韵指南》
四十三转,开合口,零位
韵图与“等”
江永《音学辨微》“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
一等韵:主要元音开口度最大,舌位较后,韵母中没有[i]介音
二等韵:主要元音开口度次大,舌位较前,韵母中没有[i]介音
洪音
三等韵:韵母中必有[i]介音,主要元音开口度较小,舌位靠前
四等韵:韵母中带有[i]介音,主要元音开口度相对最小,舌位最前
细音
一些概念解释
“纯三等韵”“重纽四等”“假二等”与“假四等”
韵图与“呼”
按开口呼和合口呼分图,
开合口合韵,开合口分韵、独韵
韵图与“摄”
把韵尾相同、韵腹相同或相近的韵部归为一大类
十六摄;内转和外转(有无真正的二等韵)
4.《广韵》声韵系统
研究材料和方法
反切系联法
正例
直接系联法(基本条例):同用、互用、递用
变例
间接系联法:通过“又切”“又音互见”
分析条例
把不同类的区别开。两切语下字同类者,则上字必不同类;上字同类,则下字必不同类。
声母系统
陈澧运用反切系联法,系联出四十声类。声类不等同与声母。
1.《广韵》三十五声母中,唇音不分轻重,只有帮滂並明四母;五十一声类分为一、二、四等韵相拼和与三等韵相拼的互补两类;三十六字母则分化成重音、轻唇两组八个声母。
2.《广韵》五十一声类中“奴、女”分为两类,但也有较多混切互用。
3.齿音情况比较复杂。齿音有三套。齿头音分为“庄初崇生”和“章昌船书禅”两组。
4.牙喉音:群母切上字指切三等韵;有“于、以”两类,“于”类只与三等韵拼——喻三归匣母;“以”类独立为喻母。
5.半舌半齿音:都是“来、日”两个声母。
韵母系统
陈澧把反切下字归为311个韵类,归纳为142个韵母
举平以赅上去。古音构拟(高本汉——王力)
问题概念
1.唇音反切字的开合口问题
圆唇介音不好辨别
2.重纽问题:《切韵》系韵书中有韵、呼、等、声母全同的两组字分列为两个小韵、两套反切的现象。重纽三等和重纽四等。(《广韵》中三等韵“支、脂、祭、真、仙、宵、侵、盐”其喉、牙、唇音字由于重纽现象。
3.重韵:主要元音读音没有差别。“删山”“覃谈”“庚耕”
5.中古音系和现代普通话的比较
声母
10个全浊声母全部清化
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清浊声母变换构词法——声调变换构词法——词汇双音化构词法
轻唇音声母[f]的独立
非敷奉合流
宋初基本完成
从“见、晓、精”三组分化并合流出腭化音
遇到洪音和细音后分化合流104页
尖团音问题
从“知、庄、章”三组分化合流出卷舌音
古无舌上音
晚唐有“知彻澄”——唐末宋初:庄组和章组合流为照母
零声母字大量增加
来源于“喻、匣、微、疑、日”——起首辅音失落
韵母
1.入声韵消失
变为喉塞音
“入派三(四)声”
2.鼻音韵尾的简化
咸摄和山摄合并;深摄和臻摄合并;
3.等呼的简化
两呼四等——四呼
4.主要元音的归并
5.韵母的分化
声调
平分阴阳
全清和次清平声字——阴平
全浊和次浊平声字——阳平
浊上变去
全浊上声变去声
入派三(四)声
“入派三声”——全浊入声变阳平;次浊入声变去声;清声母入声变上声
入派四声——《中原音韵》派入上声的中古清声母入声字第二次分化,一部分留在上声,其余分派到阴平、阳平和去声中。(没有明显的规律,可以看入声谐声字表来掌握)
6.《广韵》反切的今音变读
古清浊声母变读为今阴平和阳平
古全浊声母的上声变读为今去声
古全浊声母变读为今送气与不送气清音
古见、精组声母遇到洪、细韵母的变化
卷舌声母所拼洪、细韵母的变化
全浊入声变阳平,次浊入声变去声
唇音字的反切变读
上古音
1、“协韵”说与上古音研究的开端
开端“周秦古音导源于宋”
“谐韵说”
魏晋南北朝人读上古的诗歌,发现不少韵脚字不但与当时的口语“时音”不协和,而且与时行的韵书读音也不协和,因此就需要读起来不协和的古诗押韵作出解释。集中体现在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古人韵缓,不烦改字”
朱熹的“叶音说”——遇到不协和的字就直接改读,造成了很多错误。
代表人物
1.陆德明(唐代)《经典释文》“就《诗》求音”注意到了古今音的差异,有启发意义。
2.颜师古注《汉书》,“合韵”
3.公孙罗《文选音决》第一次出现“叶音”
(宋)吴棫《毛诗叶音补音》创立了以文献考据为主的古音研究方法,收集唐人的“谐韵”注音和《集韵》的“谐韵”音。“考古之功始于宋吴才老”
朱熹,不做文献考据,在应用层面把“叶音”说推到极致。
(宋)项安世,认为有古“本声”,不能凭今韵书去改叶古韵。
(元)戴侗,肯定有“古正声”
(明)杨慎有《转注古音略》《古音丛目》等书,具有很强的古音意识。
(明末)陈第《毛诗古音考》,对叶音说的错误认识进行了全面的澄清,用历史音变观全面系统地分析古人用韵。“音有转移”理论命题。“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2、上古音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清)许瀚“求古音之道有八,谐声、重文、异文、音训、叠韵、《方言》、韵语。
古韵文的韵字系联
《诗经》“雅言”的语音实际——《楚辞》
张惠言《说文谐声谱》“丝联绳引法”
谐声系统的分析
“谐声推演法”用汉字谐声字来推究,同声符的形声字。谐声系统和韵字系联互为印证。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同谐声者必同部”
局限:造谐声字时可能掺入方音成分,谐声字构成的时代前后差别大
经传异文、重文读音比较
经传异文:古代典籍中同一个词不同的文字表现形式“同言而异字”
重文就是“异体字”上古因构字部件或结构形式不同而产生的异体字本是同音的,后来发生了音变,故可用来考证上古的音类。
“读若”“读为”和声训材料
直音法标注鹅读音
声训:是用同音或近音词来解释词义的方法。东汉刘熙《释名》,清张金吾《广释名》。
古注音切的利用
指古人注音材料中保留了上古音信息的古直音和古反切。音义书
用中古的眼光看,这些古切语是类隔切,即声类相隔,被切字与切上字的今音声母不同类。
4
4.上古音知识的应用
(1)因声求义
韵部通转
对转
主元音相同,韵尾的发音部位相同,即阴阳入之间的对应转换
旁转
主元音相近,韵尾相同。即相邻韵部的旁近通转
通转
主元音相同,韵尾发音部位不同。即非同类但主元音相同的韵部之间的变通转换。
旁对转
先旁转再对转,主元音靠近
推求语源的“声训”
辨明字用的“明假借”
通假是字用层面的同音借用,是指在上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中,不用本字而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与六书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
同音通假
指通假字与本字在上古时期的声母和韵完全相同。匪—非
双声通假
上古声母相同,韵部相近。即正纽双声:上古声母完全相同。云——有。
叠韵通假
旁纽双声:上古韵部相同,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声母相近。且—徂,拂—弼
(2)推求同源词
同源词:由一根词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因而有音近义通关系的词叫同源词
汉语原生的根词是以约定俗成的形式来确定其音义联系的,根词的音义关系一旦确定之后,由它分化出来的众多派生词就是以音近义通的方式来连接音义关系的。原生根词是极其有限的,派生词是无限的。
汉语词汇发展的三个阶段:原生阶段、派生阶段、合成阶段
右文说:“其类在左,其义在右”
(3)识别音变构词法
音变构词:通过改变同一个汉字音节中一个或几个语音要素(声韵调)来构造音义相关的新词。常有变调构词和变声构词等。
汉语声音构词法产生以前,单字音变构词法是汉语词汇发展的必然。
3.上古音系统
韵部划分
研究目的:考订古韵读;划分古韵部;探寻古韵的发展踪迹及其分合的原因。
历史发展
1.吴棫提出了古韵通转之说,划分为9部。
2.郑庠《古音辨》,分6部
3.陈第“音有转移”理论
4.顾炎武《音学五书》分古韵十部。离析《唐韵》;入声韵配阴声韵。“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
“考古”派代表
5.万光泰《古韵原本》分为十九部。《古音表考正》“群经谐声”一卷。有很多领先后人的成就。
6.江永《古韵标准》传统音韵学“审音派”的代表人物,善于用音理知识来分析。侈音“口侈而声大”弇音“口敛而声细”;“数韵共一入”之说,认为阴声韵和阳声韵可配同一入声韵。为戴震等人的“阴阳对转”理论成熟做了铺垫。
7.段玉裁《六书音均表》
成就:1)“因文字音声以求训诂”重视古音研究的实用性。2)提出“古本韵”和“古合韵”的概念。3)承江永“异平同入”拓宽入声划配的思路。4)把汉字的谐声系统与古韵文的押韵紧密结合进行古韵分部研究
段氏分古韵为17部
古韵学的巅峰
8.戴震(江永的弟子,段玉裁的老师)《声类表》分25韵部。1)把“数韵共一入”和“异平同人”发展为阴阳入三分相配。2)最早的直接展示音值的尝试,选二十五个影纽字作古韵部的代表。
“审音”派代表
9.孔广森《诗声类》认为没有入声,阴声韵、阳声韵各九部,首次提出“对转”的理论。
10.王念孙,分21韵部。比段玉裁多四部。
11.江有诰《音学十书》。
12.夏炘《诗古韵表二十二部集说》作总结
13.章炳麟《国故论衡》,分二十三部,做成《成均图》,用圆周图形图示韵部之间的对转、旁转、旁对转等关系,发展了古音通转的学说。用零声母字标示音值。
14.黄侃《音略》等,分二十八部
15.王力《汉语史稿》上古韵三十部
声类
研究历史
1.陈第——注意到了唇音声母古今有异
2.顾炎武——《音学五书》里很多用例有所体现
3.柴绍炳《柴氏古韵通》:认为古人轻重唇不分,舌头舌上不分,无所谓“类隔”和“交互”
4.黄生《义府》《字诂》列举了很多轻唇古读重唇的例子。
5.李光地:提出非敷合流等观点,有较强的古今声类相异的音变意识。
6.钱大昕(清儒中研究上古声类最突出的人)《十驾斋养新录》《潜研堂文集》
7.邹汉勋《五均论》
8.章太炎“娘日归泥”说
9.曾运乾“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结论
古无轻唇音
钱大昕
在《古无轻唇音》中提出“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没有“非敷奉微”。例子:伏羲就是庖羲
古无舌上音
钱大昕
《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即“知彻澄”是“端透定”分化出来的。
古无正齿音(照三归端)
钱大昕
“古人多舌音,后代多变为齿音”即中古的“章组声母照三、穿三、床三”上古的时候读为舌头音端透定,即“照三归端。——黄侃、周祖谟、史存直、陆志伟等人都有论述。例子:召——迢;重——動
娘日归泥
章太炎
《国故论衡》提出“娘、日”两母字上古读泥母。例子:弱——溺;仁——佞;涅——从日声。
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曾运乾
《喻母古读考》中古的喻母三等(喻三亦称为于母或以母)在上古属于匣母,中古的喻母四等(喻四亦称以母)字上古属于定母。例:古读瑗如奂,古读夷如弟,古读轶如迭
照二归精
邹汉勋
“庄、初、崇、生”上古读齿头音“精、清、从、心”例:斩——渐,察——祭,崇——宗,瘦——叟
黄侃
《与有人论小学书》“古群归溪”“古邪归心”
关于复辅音的问题
支持者:高本汉、严学宭、林语堂、董同龢、李方桂
依据:1)谐声字的异常现象。2)古文献中的重文和合音。3)现代汉语方言中有复辅音。4)汉藏语系有复辅音。
声调
1.古无四声说
吴棫、陈第认为上古无四声之分。顾炎武“四声一贯”说,四声可以并用,相当于无四声。
2.古有四声说
江永、戴震。钱大昕等认为声调可以随意通转是因为古达押韵不严。
3.古四声不齐之说
段玉裁“古无去声”说。去声是魏晋时才出现的,由上声和入声分化而来。
孔广森“古无入声”说。除闭口韵外,上古没有入声,入声由去声中的“短言之”演变而来。
黄侃“古有平入二声”说
王国维“古有五声”说。阳类自为一类,加上阴类之平上去入。
王力主张上古声调有两种两种平声,两种入声,即长平和短平、长入和短入。
近代音
一、《广韵》后的韵书
改订《广韵》的后出韵书
《集韵》
宋仁宗宝元二年,是《广韵》的增修本,遵从务从该广的原则,“集大成之韵书”收入; 很多古体、异文、俗体和异读字。大量收入前人的音切资料,因此有失简洁。
《礼部韵略》
宋仁宗景祐四年,是《景德韵略》(广韵的简编本)的改作。早于《集韵》两年出。删去了奇字僻韵,更为通行。
《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宋理宗时,刘渊修编《礼部韵略》把206韵归并为107韵。因刘渊是平水人,后惯称该类型的韵书为“平水韵”
《平水韵略》
金人王文郁作,分106韵。
《五音集韵》
金人韩道昭在《广韵》《集韵》的基础上编成,合并为160韵,特点:把宋代等韵图用的字母、等呼概念引入韵书。
开“依声编排:的先例,是切韵系相中原音韵系过渡的桥梁
《古今韵会举要》
元朝黄公绍“正千余年韵书之失”而编成,注重训诂内容,采用刘渊的107韵,
平水韵以及词韵的内容
平水韵
不是指某一具体韵书的名称,而是指近体诗所习用的106韵,“平水韵”就是“诗韵”,元代以来,凡作格律诗都必须根据平水韵来选字用韵,否则就被认为“出韵”
唐宋以来的格律诗皆押平水韵,格律诗押韵规定只能押诗韵的平声三十韵,不用仄声韵字
词韵
宋词的用韵还是以《广韵》的语音系统为主,但比较松。
现影响最大的是清人戈载《词林正韵》,分词韵19部。
二、近代音系以及《中原音韵》
近代音
指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实际读音。近代音系不是指某一个具体 的音系,而是近代不同时段、地狱的多个不同的实际语音系统的统称。
音系特点
声母:全浊声母清化而消失,知庄章三组声母合流,轻唇音非敷奉合流
韵母:入声韵消失,[m]韵尾消失,主元音合并,四呼形成,从中古十六摄向《中原音韵》发展。
声调: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重建了近现代汉语的声调类型。
《中原音韵》
定义
元代周德清编纂,直接反映了当时实际语音系统,《蒙古字韵》对其产生了直接影响。根据当时戏剧家关汉卿等人的作品,也就是根据当时北方元曲用韵编写的一部韵书,编纂的目的是为时人制作词曲提供音韵规范。分为《韵谱》和《正语作词起例》两部分,后者讨论作曲的审音原则、编谱体例、押韵规则和曲词的创作方法。
语音系统
韵母系统
十九韵部,47韵母
韵母大量简化的原因
1.入声韵的消失
2.《广韵》把声调不同而韵母相同的字分列为不同的韵,《中原音韵》一个韵部就包括平上去声调不同的厄运
3.《广韵》是综合的读书音系统,包含了较多时地不同的读音;而《中原音韵》基本反映的是一个单一音系的实际读音。
4.韵母的合流。如支脂之合流,东冬钟合流
声母系统
罗常培《中原音韵声类考》考订声母为二十个。
声调系统
分“阴平、阳平、入声、去声”四个声调,注意此时是“入派三声”其中塞音韵尾在宋元时代的北方话中逐渐合流为喉塞音,后来喉塞音也消失了,入声消失
入派三声:入声派入阳平、上声和去声。全浊入声变阳平、次浊入声变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则全部变为上声字。
《中原音韵》系韵书
《中州乐府音韵类编》——元人卓从之编纂的曲韵书
《中原雅音》已亡佚
《琼林雅韵》明太祖之子朱权——有人认为是南曲韵书
《词林韵释》——陈铎,明代
《中州音韵》——明代王文璧补订《中原音韵》
《中州全韵》及其改编本——明代,范善溱。各小韵注南北音,北曲南曲的作者都可以用。
明清时期其他韵书
《洪武正韵》
成书于明太祖洪武八年。反映官话系统,分22韵,保留入声
《韵略易通》
明代,兰茂。反映流行于云南一带的官话,分声母二十类,见《早梅诗》:东风破早梅,风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保留了入声和入声韵
《韵略易通》明代,毕拱辰,继承了易通
《等韵图经》
明徐孝,也叫《合并字学篇韵便览》分四个部分:字书,韵书,韵图,反切汇总。即时表现了明末北方话韵母系统的变化,与现代北京话音系十分接近。
《五方元音》
清初樊腾凤“一部可以作殿军的韵书”——现代普通话音系的主要特点在那里基本具备,分12韵,用天地及动物名来作韵母。
《李氏音鉴》
清人李汝珍,全书用三十三段问答来表述作者的音韵观点,后列字音图表。
《音韵阐微》
清代的官修韵书,运用等韵学的观念和术语来表示字音,有很多革新之处。(李光地——王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