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理学之抗肿瘤药,抗菌药物概述,9-大环类酯类,氨基苷类,β-内酰胺类,人工合成抗菌药,抗结核药
这个专题主要写了药物的抗肿瘤药类和抗菌药类。整理了药理学后面的十来章,知识点还蛮多。写了每个药物的机制、分类、代表药物、不良反应等等。根据学校的期末考试大纲整理的。
编辑于2023-03-22 21:05:00 江苏省这个专题主要写了药物的抗肿瘤药类和抗菌药类。整理了药理学后面的十来章,知识点还蛮多。写了每个药物的机制、分类、代表药物、不良反应等等。根据学校的期末考试大纲整理的。
这些药物主要是镇痛药,解热镇痛药,利尿药,作用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药物,这些药物都是各自独立的,没有能够归在一起的类别,写了每个药物的机制、代表药物、不良反应等等。根据药大教学日历整理的。
是期末考前根据老师的考纲整理的,里面都基本上是治疗心脏类疾病的药物,主要是抗高血压药,治疗心力衰竭、抗心律失常、抗心绞痛药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都整理了分类及其代表药物,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知识点。只适用于药学生,不适用于医学生,侧重点不一样,我临床同学说的。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个专题主要写了药物的抗肿瘤药类和抗菌药类。整理了药理学后面的十来章,知识点还蛮多。写了每个药物的机制、分类、代表药物、不良反应等等。根据学校的期末考试大纲整理的。
这些药物主要是镇痛药,解热镇痛药,利尿药,作用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药物,这些药物都是各自独立的,没有能够归在一起的类别,写了每个药物的机制、代表药物、不良反应等等。根据药大教学日历整理的。
是期末考前根据老师的考纲整理的,里面都基本上是治疗心脏类疾病的药物,主要是抗高血压药,治疗心力衰竭、抗心律失常、抗心绞痛药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都整理了分类及其代表药物,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知识点。只适用于药学生,不适用于医学生,侧重点不一样,我临床同学说的。
抗肿瘤药 抗菌药
抗肿瘤药物
细胞动力学
生长动力学:肿瘤细胞可分为增殖细胞群、非增殖细胞群
增殖细胞群不断按指数分裂增殖是肿瘤增长的指标,其在肿瘤全细胞群中的比率称生长比率
非增殖细胞群:指的是静止期细胞,无增殖力细胞(已分化细胞)和死亡细胞。静止(G0)期细胞:暂不增殖的后备细胞
细胞增殖周期分为四期:G1(DNA合成复制),S期(DNA合成期),G2(分裂前期),M(分裂期)G0(静止期)
分类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抑制肿瘤细胞核酸和蛋白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诱导凋亡
非直接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以肿瘤分子病理过程的关键调控分子为靶点
作用机制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细胞生物学: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者导致肿瘤细胞死亡的药物均可发挥抗肿瘤作用
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甲氨蝶呤
机理: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化学结构和叶酸相似,阻止二氢叶酸转变为四氢叶酸,脱氧尿甙酸不能甲基化为脱氧胸苷酸
应用:儿童急性白血病和绒毛膜上皮癌
不良反应:胃肠黏膜损害、骨髓抑制、脱发、皮炎
氟尿嘧啶
机理:抑制脱氧胸苷酸合成酶,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应用:对胃肠道癌(结肠癌、直肠癌、胃癌)乳腺癌较好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骨髓移植、脱发、共济失调
巯基嘌呤
机理: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阻止胞苷酸转变成脱氧胞苷酸,抑制DNA的合成,对S期细胞有选择性杀伤作用,
临床应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黑色素瘤
不良反应: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致畸
阿糖胞苷:抑制DNA多聚酶,与常用抗肿瘤药物无交叉耐药性
影响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烷化剂(氮芥、环磷酰胺)
氮芥:最早用于恶性肿瘤
环磷酰胺:抗癌谱广,对恶性淋巴瘤疗效明显 不良反应:恶心、呕吐
马利兰:粒细胞系统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用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塞替派、卡莫司汀
铂类配合物:顺铂、卡铂
破坏DNA的抗生素:丝裂霉素、博来霉素、更生霉素
喜树碱:喜树,抑制DNA复制、转录
干扰转录过程和组织RNA合成的药物
放射菌素D(更生霉素)
柔红霉素
抑制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
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
长春碱类(阻止微小管装配形成纺锤线)
紫杉醇:广谱抗肿瘤药、对软巢癌和乳腺癌有特效
干扰核蛋白体功能的药物
三尖杉酯碱
门冬酰胺酶
联合用药的原则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
增强疗效:甲氨蝶呤和巯嘌呤合用
药物毒性
减少毒性的重叠:波尼松、长春新碱、博来霉素的骨髓抑制作用较少
降低药物毒性:四氢叶酸钙减轻甲氨蝶呤的骨髓毒性
抗瘤谱
胃肠道腺癌:氟尿嘧啶、塞替派、环磷酰胺、丝裂霉素鳞癌:博来霉素、甲氨蝶呤肉瘤:环磷酰胺、顺铂、阿霉素
药物用药剂量
大剂量间歇用法好于小剂量连续法的效果
小剂量长期化疗
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等发挥抗肿瘤作用,全身毒性小,不易产生耐药性
名词解释
生长比率(GF)
增殖细胞群不断按指数分裂增殖是肿瘤增长的指标,其在肿瘤全细胞群中的比率称生长比率
增殖期细胞数/总细胞数
GF大,对化疗药物敏感GF小,对化疗药物不敏感
周期特异性药物
特异性的杀灭增殖周期中某一期肿瘤细胞的药物量效曲线特点:渐近线型
作用于S期的药物:羟基脲、阿糖胞苷、甲氨蝶呤作用于M期的药物:长春新碱、长春碱、秋水仙碱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对增殖周期各期,甚至对G0期都有作用
烷化剂(氮芥、环磷酰)抗生素(丝裂霉素、放射菌素D)
招募作用
涉及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和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的序贯应用方法,驱动更多G0期细胞进入增殖周期
G0期细胞多的增长缓慢的实体瘤,先用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再用周期特异性药物
生长比率高的肿瘤,先用杀灭S期或M期的周期特异性药物,再用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同步化作用
先用细胞周期性特异性药物,将肿瘤细胞阻滞与某周期,待药物作用消失后,肿瘤细胞即进入下一周期,再用作于后一周期的药物,可较多杀死肿瘤细胞而较少损伤正常细胞
多药耐药性(多向耐药性)
分为天然耐药(化疗开始就存在)和获得性耐药(化疗过程中由一种化疗药物诱导产生)
肿瘤细胞在接触一种抗肿瘤药后,产生了对多种结构不用、作用机制各异的其他抗肿瘤药的耐药性
机制:药物的转运或摄取障碍、药物的活化障碍、靶酶质和量的改变、分解酶的增加
抗菌药物
常见术语
抗菌谱: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窄谱抗菌药: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
广谱抗菌药:不仅对细菌有作用,对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也有抑制作用
最低抑菌浓度: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小时后,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在体外实验中,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或是细菌数减少99%的最低浓度
抗菌药物: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防治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抗生素
由各种微生物产生的,能够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物质,分为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
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抑菌药: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不能将之杀灭
杀菌药: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能将之杀灭
抗生素后效应(PAE):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后,抗生素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是,细菌仍能受到持久抑制的效应。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浓度依赖性抗菌药,药物浓度越高,抗菌活性越强
化疗指数(Cl):衡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指数。LD50/ED50Cl越大,药物治疗效果越好,对机体的毒性越小,临床价值越高
首次接触效应: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才会起作用
化学治疗:应用药物对病原体所致疾病进行预防或治疗
分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氨基苷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人工合成抗菌药
抗结核病及抗麻风病药
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又名黏肽。G+渗透压高,G-渗透压低
杀菌药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抑制转肽作用,细菌细胞壁破损
改变细胞膜通透性
多烯类抗真菌药、多粘菌素类、氨基苷类抗生素、咪挫类抗生素
多粘菌素E,使膜功能受损,细菌内物质外漏导致细菌死亡
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外漏
抑制蛋白质合成
起始阶段:氨基糖苷抗生素类组织30S亚基和50S亚基
肽链延伸阶段:四环素类抗生素 30S亚基
终止阶段:氨基苷类抗生素阻止终止因子,肽链不能从核糖体释放
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
影响叶酸代谢:磺胺类、甲氧苄啶
影响核酸代谢:利福平(抑制RNA多聚酶)、喹诺酮类(抑制DNA回旋酶)
细菌耐药性及机制
耐药性
固有耐药性:染色质介导的天然耐药性
获得耐药性: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机制
产生灭活酶
水解酶:β-内酰胺酶、青霉素型、头孢菌素型
合成酶(钝化酶):乙酰化酶、磷酸化酶、核苷化酶 催化某些化学集团结合到药物分子上,使药物失活(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改变抗菌药物作用靶位
改变靶蛋白结构:RNA多聚酶的β-亚基结构改变
改变靶蛋白数量:金黄葡萄球菌对甲氧西林的耐药
生成耐药靶蛋白:金葡菌产生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
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
药物不易渗透至细菌体内
β-内酰胺类、四环素、氯霉素
影响主动流出系统
主动转运泵,外排蛋白系统
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
耐药基因的转移方式
突变
转导
转化
结合
大环内脂类
分类
14元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
15元大环内酯类
阿奇霉素
16元大环内酯素
剩下都是
抗菌作用
抗菌谱较窄
第一代主要对大多数G+、厌氧球菌、部分G-菌
第二代扩大了抗菌范围,增加和提高了对G-的抗菌活性,
通常为抑菌作用,高浓度杀菌
抗菌机制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不可逆的结合到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靶位上 区别:四环素:30s亚基,红氯林克50s亚基
耐药性
产生灭活酶
靶位的结构改变
摄入减少
外排增多
多药耐药性
分类
红霉素
红色链霉菌培养。快速抑菌剂
抗菌作用
窄谱抗菌药
G+球菌的金黄色葡萄球菌G-球菌的脑膜炎奈瑟菌厌氧球菌
机制
50s亚基
药理作用
耐药机制
临床应用
替换治疗:治疗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和对青霉素过敏者
首选治疗:军团病,空肠弯曲菌杆菌肠炎,百日咳鲍特菌,布鲁斯菌,白喉带菌者,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
主要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消化道反应
肝损害,肝功能不良者慎用
过敏反应
耳毒性、心脏毒性
阿奇霉素
15元大环内酯
增加对G-的抗菌作用,肺炎感染,抗生素后效效应强
林可霉素类
分为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克林霉素口服吸收、抗菌活性、毒性和临床疗效优于林可霉素,临床常用)
抗菌作用
抗菌谱与红霉素类似
对各类厌氧菌有强大抗菌作用
机制
50s亚基
耐药机制
有完全交叉耐药
产生灭活酶
靶位的结构改变
摄入减少
外排增多
多药耐药性
临床应用
首选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骨髓炎
骨内浓度最高,其次胆内
主要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长期用药二重感染,假膜性肠炎
过敏反应
黄疸、肝损伤
多肽类
万古霉素类
抗菌作用
对G+产生强大杀菌作用,尤其是MRSA和MRSE
机制
与细胞壁前体肽聚糖结合,阻断细胞壁合成增加细胞壁的通透性,抑制RNA的合成
耐药机制
使万古霉素不能与前体肽聚糖结合
临床应用
严重G+感染,特别是MRSA,MRSE和肠球菌属所致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骨髓炎、呼吸道感染,口服给药治疗假膜性结肠炎和消化道感染
主要不良反应
耳毒性
肾毒性
过敏反应
快速静注万古霉素,出现极度皮肤潮红、红斑、荨麻疹、心动过速和低血压,称为“红人综合征”
口服:引起恶心、呕吐、金属异味感和眩晕静注:偶发疼痛和血栓性静脉炎
多粘菌素类
含有多粘菌素ABCDEM
不良反应
肾毒性
神经毒性
过敏反应
肌肉注射致局部疼痛,静脉注射致静脉炎诱发细胞减少和肝毒性
抗麻风病药
氨苯砜,治疗首选药
抗结核药
一线抗结核药
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
特点:疗效高,不良反应少,患者较易耐受
二线抗结核药
氨基水杨酸钠,氨硫脲,乙硫异烟胺
特点:毒性大,疗效较差
异烟肼
杀菌作用强,不良反应少,价格低廉
口服、注射,在肝脏
对结核杆菌有高度选择性,生长旺盛活动期结核杆菌有强大灭菌作用,渗透性强
治疗活动性结核的首选药物
不良反应
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炎(慢代谢者)
肝脏毒性:损伤肝细胞(快代谢者)
药物相互作用
肝药酶抑制剂,是香豆素类抗凝血药、苯妥英钠及交感胺的代谢缓慢
饮酒、与利福平合用都可增加异烟肼对肝的毒性作用
作用特点
利福平
抗结核杆菌作用强
空腹给药
肝药酶诱导剂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肝脏毒性
流感综合征
大剂量间隔使用可诱发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
作用特点
链霉素
在体内仅有抑菌作用
长期使用耳毒性发生率高
应用原则
早期用药、联合用药(避免不良反应,延缓耐药性的产生)、适量、坚持全程规律用药
人工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抗菌药
抗菌谱
广谱杀菌药,G-强
抗菌作用机制
DNA回旋酶,G-的重要靶点
拓扑异构酶Ⅳ,G+
抗生素后效应
体内过程
临床应用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呼吸系统感染
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联用,治疗青霉素高度耐药肺炎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
肠道感染与伤寒
骨、关节和软组织感染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光敏反应(光毒性)
心脏毒性(室颤)
软骨损害(儿童出现关节水肿)
磺胺类
抗菌谱
A群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鼠疫耶尔森菌,诺卡菌属
抗菌作用机制
抑制二氢蝶酸合酶,减少二氢叶酸的合成,影响合成叶酸
脓液或坏死组织中有大量的 对氨苯甲酸(PBPA),局麻药普罗卡因在体内水解产生PBPA,减弱磺胺药的抗菌作用
耐药过程
固有耐药
获得性耐药
交叉耐药,易产生
体内过程
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更易结晶析出
不良反应
泌尿系统损害:形成结晶治疗:NaHCO3,适当增加饮水量
过敏反应
血液系统反应,骨髓抑制
神经系统反应,用药期间避免高空作业和驾驶
肝功能,消化道损害,新生儿或早产儿游离胆红素增加导致黄疸
磺胺嘧啶
易穿过BBB,
首选治疗流脑
TMP和SMZ
甲氧苄啶:TMP磺胺甲恶挫:SMZ
协同抗菌机制
SMZ抑制二氢蝶酸合酶,减少二氢叶酸合成TMP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减少四氢叶酸合成最终影响叶酸和核酸的合成
临床应用
复方新诺明
SMZ和TMP按5:1制成
治疗泌尿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
四环素
药理作用
四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作用机制
30s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是菌内成分外漏
临床应用
首选治疗立克次体感染
主要不良反应
局部刺激作用
餐后服用
二重感染(真菌感染、假膜性肠炎)
对骨骼和牙齿生长抑制
肝肾毒性,过敏反应,维生素缺乏
多西环素
四环素类首选药,很少引起二重感染
米诺环素
产生独特的前庭反应,抗菌活性最强
氯霉素
药理作用
G-,G+
作用机制
50s亚基,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不与大环内酯类和克林霉素联用
临床应用
毒性强,很少使用
耐药菌诱发的严重感染:无法使用青霉素类药物的脑膜炎、多药耐药的流感嗜血杆菌感染
伤寒(复伤寒):首选喹诺酮类或第三代头孢菌素
主要不良反应
抑制骨髓造血功能
可逆性血细胞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
灰婴综合征
肾排泄功能不完善,对氯霉素解毒能力差或大剂量使用,表现为循环衰竭、呼吸困难、进行性血压下降、皮肤苍白和发绀
氨基糖苷类
药理作用
G-菌,对革兰G-杆菌有强大的杀灭作用,对G-球菌没有作用
G+球菌:耐药金葡菌有效,链球菌无效
结核杆菌、肠球菌、厌氧菌
抗菌机制
与菌体胞质膜结合,使通透性增加
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破坏细菌胞质膜的完整性
耐药机制
产生修饰氨基糖苷类的钝化酶,使药物灭活
改变膜通透性
修饰靶位,改变靶点的结构
临床应用
敏感需氧G-杆菌所致的全身感染
主要不良反应
耳毒性:前庭神经和耳蜗听神经损伤,损害内耳柯蒂器
肾毒性
诱发药源性肾衰竭
轻则引起肾小管肿胀,重则产生急性坏死
通常表现:蛋白尿、管型尿、血尿,严重为无尿、氮质血症和肾衰竭
神经肌肉麻痹
注射过快
引起心肌抑制、血压下降、肢体瘫痪和呼吸衰竭
由于药物与突触前膜钙结合部位结合
过敏反应
分类
链霉素
第一个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治疗肺结核,兔热病、鼠疫首选(与四环素联用)
口服吸收少,肌肉注射吸收快
与青霉素联通治疗细菌性心内膜炎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主要不良反应
耳毒性,神经肌肉麻痹,过敏性休克,肾毒性
庆大霉素
一般G-杆菌感染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耳毒性、肾损害、神经肌肉组织
β-内酰胺类
分类
青霉素类
窄谱青霉素类:青霉素G,青霉素Ⅴ
耐酶青霉素类:甲氧西林
广谱青霉素类:氨苄西林
抗铜绿假单胞菌光广谱青霉素类
抗革兰阴性菌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五代
其他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酶抑制药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方制剂
作用机制
作用于细菌菌体内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菌体失去屏障而膨胀、裂解,同时激活细菌的自溶酶溶解而产生抗菌作用
耐药机制
产生水解酶
与药物结合
使药物停留在胞浆膜外间隙中,不能到达作用靶位PBPs发挥抗菌作用。此非水解机制的耐药性又称“陷阱机制”“牵制机制”
改变PBPs
结构改变
合成量增加
产生新的PBPs
与药物结合减少,失去抗菌作用
改变菌膜通透性
G-改变跨膜通道孔蛋白结构,蛋白表达减少或消失
增强药物外排
缺乏自溶酶
分类
青霉素
基本结构:6-氨基青霉烷酸(6-APA)
青霉素G为天然青霉素,其他均为半合成青霉素
青霉素G
抗菌作用
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窄谱抗菌谱:G+球菌和杆菌,G-杆菌,螺旋体、放线菌
临床应用
治疗敏感的G+球菌和杆菌、G-杆菌和螺旋体所感染的首选药
肺炎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
白喉、破伤风治疗:对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无效,必须加用抗毒素血清
不良反应
变态反应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Ⅰ 型、Ⅱ型、Ⅲ型
Ⅰ 型过敏性反应
表现
循环衰竭、呼吸衰竭、中枢抑制
抢救原则:争分夺秒
防治措施
用药前皮试
青霉素现配现用
避免在饥饿时注射
避免滥用和局部用药
抢救:注射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H1-受体阻断剂
过敏性休克
赫氏反应
青霉素G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雅司、鼠咬热、炭疽等感染时,可能症状加剧
其他不良反应
局部疼痛、红肿、硬结
防治
广谱青霉素类
耐酸、口服、对G-和G+都有杀菌作用不耐酶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无效
阿莫西林
头孢菌素类药物
作用特点
阴盛阳衰
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对β-内酰胺酶较稳定,过敏反应少
与青霉素类间有部分交叉耐药性
“双硫仑”样反应:与乙醇同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