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汉语下册~黄廖版
现代汉语下册的每章知识点的导图整理!语法学者对客观语法事实的说明,带有主观性,祝大家现代汉语都高分过过过~
编辑于2023-03-26 22:18:44 江苏省现代汉语
词汇
词汇概说
词汇
词汇单位
语素:是最小的有音又有义的语言单位
能否独立成词
成词语素
不成词语素
词根
词缀
位置
定位语素
不定位语素
词: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有音又有义的语言单位
固定短语:是词与词的固定组合,一般不能任意增减
专名:绝大多数是社会组织机构或企事业单位的名称
熟语:人们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
成语
谚语
惯用语
歇后语
缩略语
简称
数次略语:为了使话语简短,使用数字对并列词语的语素或语义成分概括出来的略语
词的结构类型
单纯词:一个语素
连绵词:两个不相同的音节连缀成一个语素,表示一个意义
双声:声母相同
叠韵词:韵母相同
其他
叠音词:由不同语素的音节重叠构成
音译外来词
拟声词
合成词:两个或两个以上
复合式:两个或两个以上不相同词根结合在一起构成
联合
偏正
补充
动宾
主谓
重叠式:相同的词根语素重叠构成
附加式:词根+词缀
前加型
后加型
语法
语法概说
语法和语法体系
语法
语法规律: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
语法学(理论或知识):语法学者对客观语法事实的说明,带有主观性
研究什么
西方传统语法学——语法
词法
词的分类
词的构成
形态变化
句法
句法结构
句子的分类
我国——语法
句法
传统的句法和词法
语义
语义成分
语义特征
语义指向
语用
说话的语境
句子的语气、语调、口气以及句法结构的变化
语法体系
语法系统: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语法规律的系统
语法学说的系统:语法学者根据自己的观点在在研究和解释语法事实时所用的分析方法、分析术语等系统
句子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等
语法的性质
抽象性
稳固性
民族性
语法单位和句法成分
语法单位
语素: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词: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短语:由词组成的没有句调的语言单位
句子:具有一个句调、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句法成分
句法成分属是句法结构的组成成分
主语是被陈述的对象,谓语是陈述主语的
动语在前,表示动作行为,是支配涉及后面的宾语的成分:宾语在后,表人物,是动作所支配、涉及的对象
定语是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状语是谓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
补语是动词、形容词性短语中心语后面的补充内容
词类
划分词类的依据
词的语法功能:即词的分布功能,主要是实词在语句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即词的职位
词的形态
构形形态
构词形态
词的意义,指语法上同类词的概括意义或意义类别
实词
名词
表示人、食物或时地的名称。专普时处方
语法特征
1.经常放在动词前后分别作主语和宾语;多数能作定语和带定语,一般不能做补语
2.前面一般能够加上表示名量的数量短语,一般不能加副词
3.一般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意义的语法意义
4.经常在介词后面,组成介词短语
5.汉语名词单复数同行。部分指物名词在表示复数时,可加后缀“们”,加“们”之后不再受数量短语修饰。
动词前后做主宾,定和带定但不补;前加名量不加副,不叠介后组短语;单复同行,加们 数短受不住;物们拟,们不宾,人们类
时间名词和方位词
1.时间名词能作主语、宾语和定语,还经常作状语,表示事情发生的时间
2.方位词表示方向位置、空间位置,前头往往加介词,组成介词短语
时名主宾定和状,方位空短前加介,前后之内表时间
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现等
语法特征
1.多数能作动语带宾语,能作谓语和谓语中心
2.动词能够受副词“不”修饰,只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能够前加深程度副词
3.能构成“v不v”式并带宾语表示提问
4.动词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等表示动态
5.有些动作行为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促动作的动量小、时量短或尝试、轻松等意义,限于表示可持续的动作动词
三类特殊动词
判断动词:是
1.表判断和肯定
2.常居谓语中心的位置,后头不能有补语和助词“着、了、过”,也没有动词重叠式,可以有“v不v”并列提问式
3.是字句。a.表示事物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 b.表示事物的特征、质料、情况 C.表示事物的存在
能愿动词(助动词)
1.能用在动词语、形容词语前边表示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人的主观意愿,有评议作用
2.在句子里常作状语,还可以做谓语和谓语中心
3.不能用在名词前面,不能重叠、不能带助词“着了过”,不能带数量补语
趋向动词
1.表示移动的趋向,有单音,双音
2.可以单独做谓语和谓语中心,还经常用在别的动词和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
形容词
表示形状、性质、状态等
性质形容词
状态形容词
区别
1.性质形容词单纯表示性质
2.状态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有量的成分,即表示程度加深,有较浓的主观评价的意味,是一种生动形式所体现的状态
语法特征
1.常作定语和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形容词能够直接修饰名词,少数性质形容词能够直接修饰动词,作状语,如“快走”;形容词通常要重叠或者加助词“地”才可以做状语;一部分形容词也能做补语如“看清楚”
2.形容词不带宾语,但是有些性质形容词兼属动词,作动词时能带宾语
3.性质形容词大多能受程度副词修饰;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式和状态形容词,或者因为是表情态的,或者因为本身带有某些程度,所以不能再受程度副词修饰。
4.有些性质形容词可以重叠,即以形态变化表示状态程度的加深或适中,重叠后不能前加副词“很”
5.有些单音性质形容词可带叠音词或其他词缀,不能加“很”
6.状态形容词如“雪白”本身已经表示特定状态和程度,而且程度较深,不用加“很”或重叠。可以重复使用,表强调,如“雪白雪白”,属于修辞反复格,不算重叠
区别词
1.表示人和义务的属性或区别特征,有区分事物的分类作用
语法特征
1.直接修饰名词和名词短语,作定语;多数能带“的”形成的字短语,的字短语常做主谓宾
2.不能单独作主语,谓语,宾语,但组成联合短语或成双对比后可以作主谓宾
3.不能前加“不”,否定时前加“非”
区别词与形容词的区别
1.形容词能作定语,谓语,一部分能作补状,能前加副词“不”、“很”
2.区别词只能充当定语,不能单独作谓语,不能作谓状补,不能前加“不”。不属于谓词
数词
表示数目或次序
基数词:数目的多少
倍数
小数
分数
概数
序数词:次序的前后
“第”“初”,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等
语法特征
1.数词通常要跟量词组合成数量短语,才能做句法成分——定状补宾。 数次一般不直接跟名词组合,“数+名”为古汉语用法;数词和量词之间一般不加进别的词,例外是“大、小、长”等
2.基数词不能单独做句法成分。只有在数学计算时或文言格式中单用才可
3.倍数只能表示数目增加,不能表示数目的减少;分数增加减少都可以表示。表达数目的增减是用原来的数目做基准,不是用增减后的数目做基准。
4.“俩”、“仨”是“两个”“三个”的合体数量词,意义功能相当于数短,后边不能加“个”
量词
表示计算单位(书p17)
名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计算单位
动量词:表示动作次数和发生的时间总量
时量词:延续时间的长短的动量词,计算动作的久暂
语法特征
1.谓语数名之间,与数词组成数量短语,作定语、状语、补语、宾语
2.单音量词大多都可以重叠,能单独充当 主谓定状,不能作补宾。
3.量词有时能单独做句法成分。“馒头论个”中的“个”作宾语;“我想有个家”的“个”是“一个”的省略,该用法限于数次“一”
区分数量词为名词还是量词
1.凡是直接加数词、不能加数量短语的是量词,如“分、夜、周、岁”
2.能前加数量短语的是名词,如“中午,冬天,时期”
3,有时能直接加数词,有时又能加数量短语的时间词是兼属量词和名词,如“星期,礼拜,小时”
副词
副词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语法特征
1.大多能作状语,几乎都能修饰动词,近半能修饰形容词;个别程度副词“极”“很”可以做补语;有些副词可以用来修饰名词性成分,如“就、仅仅、只、光、单单、几乎“等
2.副词一般不单说,只有“不、没有、也许、有点儿、当然、马上”等在省略句中可以单说
3.部分副词兼有关联作用
其他注意点
“没有(没)”既是副词又是动词。否定人物或事情的存在时是动词,否定动作或性状的存在时是副词
“白、怪、净、老”等词,修饰名词时是形容词,修饰谓词时是副词(为同音词,不是形容词兼副词)
分辨做状语的副词和形容词:凡是能作定补、谓语、谓语中心的是形容词,否则时副词。如“突然”是形容词,“忽然、猛然”是副词
区别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都表时间且都可作状语。副词不可以作主宾,时间名词可以,还能与“在”组成介词短语,而时间副词不能这样用
代词
能起代替和指示作用
语法特征
1.人称代词——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和其他
“我们”排除式(文章中是包括式),“咱们”包括式
“自己、自个儿”,“人家,别人”
2.指示代名词用来代指人,也用来指事物
“这、那” “每、各” “另、某”
还可以代谓词和副词
3.疑问代名词主要是有疑而问或无疑而问;也可不表示疑问
不表示疑问时分为任指和虚指
区别
任指:表示任何人或任何事物,说明在所说的情况内没有意外
虚指:指代不能肯定的人或事物,包括不知道、说不出或想不出的
拟声词(象声词)
指模拟声音的词
语法特征
可以做谓语、状语、补语、定语、独立语,也可以单独成句
作状语最常见,有时要加“地”
有形容词相似功能,但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叹词
表示感叹和呼唤、应答的词
常作感叹语(独立成分),也可以单独成句
“唉、啊、哼、哦、哎呦”和“嗯、喂”
词汇单位
虚词
特点
1.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无词汇意义
2.不能单独成句
3.不能单独做句法成分
4.不能重叠
5.数量少,封闭性强,在一定时期内数量基本没有增减
6.能量大,是决定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其主要作用是连结和附着
分类
介词
依附在实词或短语前面共同构成“介词短语”
主要用于修饰、补充谓词性词语,常充当语义成分的标记,标明跟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对象等
语法特点
不能单独做句法成分,必须跟其他词语构成介宾短语后,才能作句子成分(定、状、补)
介词不能重叠,不能加动态助词“着了过”和趋向动词“来、上来、去、下去”等
介词同中心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多种多样,包括:时间、处所、方向
区分同形的介词和动词
当要判断的词在名词性词语前,看句中有没有第二个谓语动词,如果有,则为介词,如果没有,则是动词
如果在动词性词语前,该词将会是副词
我在家(动
我在家备课(介
我在备课(副
连词
起连接作用,连接词、短语、短语、分句和句子等,表示并列选择、递进、转折、因果等关系
语法特点
不能单独做句法成分,只能在连接词、短语、分句或句子时,表示各种关系,起语法作用
某些连词经常与副词配合成为一对关联词语,表示连接关系
助词
附着在实词、短语、句子后面表示结构关系或动态等语法意义
小类
结构助词
主要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得、地、之、者
动态助词
动态指动作或性状在变化中的情况,表明是处在哪一点或哪一段上。动态,不是表示事件发生期间,它可以表示事件在过去,现在或者将来的动态;动态又叫体或情貌。——着、了、过
着:用在动、形词之后,表示动作在进行或持续的状态
了:用在动、形之后,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即已经成为事实
过:用在动、形之后,表示曾经发生这样的动作或曾经具有这样的性状。注:“火车开过南京”的“过”是趋向动词
尝试助词
看:念轻声,用在重叠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表示尝试
时间助词
的——插在动宾短语中间,表示过去发生的事
来着——用在句末,一般表示不久前发生过的事情
“的”和“来着”都限于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有区别
“的”强调动作的时间、处所、方式、施事等
“来着”侧重肯定动作行为
概数助词
把、来、多、左右、上下——用在数词或量词短语后头表示概数
比况助词
附着在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后面,表示比喻——一般、一样、似的
其他助词
所:用在及物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
给:仅靠在动词前,表示被动态,口语色彩浓厚
连:用在名、动、形性词语之前,与“也、都、还”相呼应,有隐含比较
语气词
作用——表示语气
主要用于句子末尾,也可以用在句中主语、状语后面有停顿的地方,本声念轻声
小类
陈述语气——的、了、吧、呢、吗、啊
疑问语气——吗、呢、吧、啊
祈使语气——吧、了、啊
感叹语气——啊
小结
词类的划分
词的兼类和借用
兼类
是指某个词经常具备两类或几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即在甲场合a词有甲类词的功能,在乙场合a词有乙类词的功能,不是说在同一场合里有甲乙两类词的功能
借用
甲类词临时借用作乙类词,叫做借用
1.无修饰作用的借用
2.有修辞作用的借用,又叫活用
词类的误用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误用
数词、量词的误用
“二、两” 分数、倍数
副词的误用
“偶尔”是副词,“偶然”是形容词
代词的误用
介词的误用
对、对于
一般能用“对于”的地方也能用“对”,但是能用“对”的地方不一定能用“对于”
关于
“关于”和“对于”的区别
1.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用“关于”;指出对象,用“对于”
2.“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有提示性,必定要放在主语之前;“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放在主语前后都可以
3.“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常常作标题;“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就少见这种用法
在
注:“在……中”的“在”是表时间的副词
给
“给”和“跟”都有“对”“向”等意义。“给”还有介词“被、让、为、替”的意义;“跟”还有介词“和,同”的意义
于
“来自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由于、由
连词的误用
和
或(或者)
及其
还是
而
助词的误用
“的地得”“着”“了”
短语
短语及其分类
是由语法上能够搭配的词组合起来的没有句调的语言单位,又叫词组
词组成短语的语法手段是语序和虚词
短语加上句调可以成为句子
分类
最重要
结构类
向内看。主要看构成短语的词和词之间的结构关系,分出主谓短语等结构类
主谓、动宾、偏正、中补、联合
功能类
向外看,它进入更大的短语里面担任职务的能力,即充当句子成分相当于哪一类词,可以分出名词性词语等功能类
体词性短语、谓词性短语、加词性短语等等
构成要素是否凝固
固定短语
非固定短语
意义
单义短语
多义短语
成句能力
自由短语
加句调独立成句
黏着短语
不能加句调独立成句
层次
一层短语/简单短语
多层短语/复杂短语
结构类型
基本短语
主谓
由有陈述关系的两个词组成,陈述关系用语序而不是虚词表示
“明天春节” “他去比较合适” “凯歌阵阵”⚠️
动宾
由有支配、涉及关系的两个部分组成,支配关系用语序表示
“买三碗” “走了一个”
偏正
由有修饰关系的两部分组成
定中
由定语和名词性中心语组成,其间修饰关系有时用“的”字作定语的标志。
“明年春节” ”江苏人“
有一类特殊的定中短语,中心语为动词或形容词,属于名词性短语
“研究水平” “狐狸的狡猾”“分析的精确”等
状中
由状语和动词、形容词性中心语组成,其间修饰关系有时用“地”作状语标记
“屋里坐” “十分壮丽” “能来”“刚回来” “就他一个”
中补
由有补充关系的两个成分组成,有时补语前头有助词“得”做标志。注意⚠️:中心语为动词
“看两眼” “富裕起来” “走向深渊?”
联合
由语法地位平等的两项或几项组成,可细分为并列、递进、选择等关系。有时用“和、并、或”等连词表示
“分析研究” “讨论并且通过”等
其他短语
连谓短语
由多项谓词性词语连用,谓词性词语之间没有语音停顿
“站着不动” “看了心烦”
兼语短语
由前一动词的宾语兼作后一谓语的主语,即动宾短语的宾语和主谓短语的主语套叠
兼语短语中的动词
1.使令动词(让、派、请、嘱咐、培养、发动等)
2.表示“喜怒”意义的动词(羡慕、埋怨等)
3.表示称呼或认定义的动词
4.表示领属的“有”“无”一类词,如“无人看管” “有人吃饭”
同位/复指短语
多由两项组成,前项和后项的词语不同,所指是同一个事物
四种类型
1.通名与专名同位
2.别称与本称同位
3.数量短语构成同位,如“婆媳二人” “春秋两季”
4.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构成同位,如“他这个人” “喇叭湾那里”
另有一种松散的同位短语
“东北有三宝:……”
方位短语
由方位词直接附着在名词性或谓词性词语后面组成,具有名词性
量词短语
数量短语
指量短语
介词短语
用介词附着在名词等词语前面组成
句法功能
作状语 “用大碗”“为健康” “比前几年”
做补语⚠️ 来<自遥远的边疆>、生<于1936年>
作定语 (关于嫦娥奔月奔月)的神话、(朝东)的侧门
助词短语
“的”字短语
比况短语
形容词性短语,由比况助词“似的”“一样”“(一)般”附在名词性词语后面组成
“所”字短语
功能类型
名词性短语
谓词性短语
动词性短语
形容词性短语
加词性短语
“大规模” “高质量”
多义短语
1.结构层次不同——语法层次、成分划分不同
老教师休息室
2.结构关系不同——句法成分不同
学习文件
3.语义关系不同——语义成分或语义角色不同
“母亲的回忆”
4.结构关系和意义关系都不太
“咬死了农民的狗”
短语分析小结
短语的层次分析——层次分析法的条件
1.从结构上看,切分出的配对成分必须是个语法单位
2.从功能上看,切分出的配对成分必须有语法关系,或者习惯上能组合搭配
3.从意义上看,切分出的配对成分每个都有意义,加起来也有意义,而且符合整体的原意
短语和词的区别
短语可以拓展,词不可以拓展。如“眼红”是词
句法成分
主语
分类
名词性
名词、数词、名词性的代词、名词性短语、多表示人或事物
谓词性
动词、形容词、谓词性的代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
语义类型
施事主语
受事主语
中性主语
谓语
动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主谓短语、名词性词语、数量短语
语义类型
重描述
重描写
重判断说明
动语/述语
单个动词、动词+补语/动态助词
能带受事宾语:及物动词
名宾动词
谓宾动词
真谓宾动词
能带谓词和动宾、状中等动词短语作宾语的谓宾动词,但不能带以谓词为中心的定中短语
准谓宾动词
可以带以谓词为中心的定中短语但不能带动宾、状中等短语
真准谓宾动词
可带真谓词性宾语,也可带准谓词性宾语
名谓宾动词
名真谓宾动词
既能带名宾,又能带真谓宾的名谓宾动词
名准谓宾动词
既能带名宾,又能带准谓宾的名谓宾动词
名真准谓宾动词
能带上述两种宾语的名谓宾动词
不能带受事宾语:不及物动词
宾语
分类
名词性宾语
谓词性宾语
受事宾语
施事宾语
中性宾语
定语
分类
限制性定语
描述性定语
材料
形容词作定语、名词
状语
材料
副词、时间名词、能愿动词、形容词特别是表状态的、介词短语、量词短语和其他一些短语
语义类型
限制性
描写性
补语
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
语义类型
结果补语
常用形容词,少数用动词和动词短语。结果状语前头不用助词“得”
情态补语
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的情态。中心语补语之间常用助词“得”
趋向补语
表示事物随动作而移动的方向,都用趋向动词充当。
数量补语
动量补语和时量补语
时地补语
多用介词短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包括表示动作的终止地点
可能补语
第一种是用“得”或“不得”充当,表示有无可能进行
第二种是在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和中心语之间插进“得/不”(轻声),表示结果或趋向可能不可能实现
肯定式
否定式
程度补语
程度补语很少,限于“极、很”和虚义的“透、慌、死、坏、多”等,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的程度,也可以用量词短语“一些、一点”表示很轻的程度。中心语主要是性质形容词,也可以是某些能加“很”的动词
程度补语本身没有否定形式,也没有“得”(出了有“很”的时候
补语与宾语的辨认
看标记
有助词“得”或可插入“得”的为补语
看关系
看词性
中心语
定语中心语
指与定语配对的中心语,通常由名词性词语充当
状语中心语
补语中心语
独立语
独立于八种配对成分之外,是句子的特殊成分
分类
插入语
表示肯定或强调的语气
称呼语
用来称呼对方,引起注意
感叹语
用叹词表示感情的呼声,如惊讶、感慨、喜怒哀乐等情感和应对等
拟声语
单句
定义:由短语或词充当的、有特定的语调、能够独立表达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句型
定义:句子的结构类,即根据句法成分的配置格局分出来的类
主谓句:由由主语、谓语两个成分构成的单句,从谓语核心看
动词谓语句(叙述句)
形容词谓语句(描写句)
名词谓语句
判断说明食物的种类数量、时间性质、特点、用途等
名词性词语一般不能作谓语,只有以下四种情况
只能是肯定,不能是否定
只能是短句,不能是长句
只能是口语句式,不能是书面句式
限于说明时间、天气、籍贯、年龄、容貌、数量等的口语短句
非主谓句
动词性
形容词性
名词性
注意区分省略句
叹词句
“啊!” “嗯!” “喂!”
拟声词句
几种常用句式
主谓谓语句
根据大主语还有小主语的关系分类,大致有五种
1.大主语是受事,小主语是施事:受事 施事—动作
2.大主语是施事,小主语是受事:施事 受事—动作
3.大主语和小主语有广义的领属关系
他一向态度和蔼
她眼睛熬得通红
他工作很好
领导和群众心连心
4.谓语里有复指大主语的复指成分
5.大主语前暗含“对、对于、关于”等。大主语如果前加上介词,就变成句首状语了
6.有名词语的
把字句(处置式)
在谓语中心词前头用介词“把”或“将”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的一种主谓句
把字句特点
1.谓语动词的非光杆性:动词前后往往有别的成分,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尤其是单音节动词
2.“把”字介引对象的有定性:“把”的宾语一般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已知的的人或事物,因此常带上“这”“那”
3.语义上的处置性,就是动词对受事要有积极影响
4.“把”字短语和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加能愿动词、否定词,这些词只能在“把”之前
被字句(被处置)
谓语中心词前,用介词“被、给、让、叫”引出施事
被字句的特点
1.动词一般是有处置性的,非光杆性
2.主语所表示的事物必须是有定的
3.能愿动词和表否定、时间等的副词只能置于“被”字前
连谓句
兼语句
使令式
请、叫、使、让、派、催、逼、求、托、命令、吩咐、动员、促使、发动、组织、鼓励、号召
爱恨式
称赞、表扬、夸、小、骂、爱、恨、嫌、喜欢、感谢、埋怨
选定式
前一动词有“选聘、称、说”等意义,后一动词为“为、做、当、是”等
“有”字式
前一动词有“有”、“轮”等表示领有或存在等
兼语连谓兼用句
“我陪他下楼”
“我带她去电影院”
区别兼语句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 p96
双宾句
三价动词:受事、施事、与事
双宾句特点
1.动词要有“给出”等意义
2.近宾语一般指人
3.双宾句有的可变换为非双宾语同义句
存现句
分类
存在句
静态存在句
动态存在句
隐现句
存现句的条件
1.前段是处所段,可以同时出现时间词语
2.中段是不及物动词或“有、是”
3.后段必有存现宾语
变式句
省略句
对话省
因上下文而省
注:不要把非主谓句看成省略句
倒装句(易位句)
主谓倒置
定语状语后置
句类
定义:句子的语气类
陈述句
可带语气词“了、的、呢、嘛、罢了、啊”
双重否定句
疑问句🌟
根据提问手段手段和语义情况分类
1.是非问(然否问)
可带语气词“吗”
没有表示疑问的结构或代词,如“是不是”“好不好”“谁……”
2.特指问
常用语气词“呢、啊”,不能用“吗”
用疑问代词或由它组成的的短语来表明疑问点
注:疑问代词有虚指和任指⚠️p103
3.选择问
常用语气词“呢、啊”,不用“吗”
用“是、还是”连接分句
4.正反问(反复问)
常带语气词“呢、啊”,不用“吗”
三种疑问格式
1.v不v
2. v不
3.附加问
根据答语的差异分类
1.询问句
2.反问句
3.设问句
祈使句
一类是命令、禁止,经常不用主语
一类是请求、劝阻,常出现主语
感叹句
句末都用叹号❗️
修改病句
常见失误
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2.动宾搭配不当
3.定状补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4.联合短语中的一部分与配对成分搭配不当
残缺和多余
1.成分残缺
2.成分多余
语序不当
1.定中错位
2.定状错位
3.状补错位
4.状中错位
5.句中状语错位
6.多层定语语序错位
7.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句式杂糅
1.两种说法混杂
2.前后牵连
检查语病的方法
朗读法
简缩法
类比法
修改语病的原则
1.分析和修改相结合
2.修改要符合原意
3.修改要保持原句的结构
4.修改不要顾此失彼,出现新问题
5.下改比大改好
复句
概说
定义: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法成分的分句加上贯通全句的句调构成的
复句前后有隔离性停顿,书面用句号或问号、叹号表示
从结构上看,构成复句的分句可以是主谓结构,也可以是非主谓结构
从复句的关联词语有无看
关联法
意合法
关联词语
关联词
关联短语
复句的意义类型
联合复句(等立复句)
1.并列复句
平列
既又、又 又、有时 有时、同样、另外
对举
不是而是 、并非而是、 是 不是
2.顺承复句(连贯复句、承接复句)
首先然后、刚 就、便、就、再、又、于是、然后、继而
常用意合法
3.解说复句
一般不用关联词语,少数用“即、就是说”
分类
解释
总分
先总后分
先分后总
总分总
4.选择复句
未定选择
数者选一(任选)
⚠️或者a 或者b、是a 还是b
二者选一(限选)
不是a 就是b、要么a 要么b⚠️
已定选择(决选)
先舍后取
与其a 不如b、还不如
先取后舍
宁可a 也不b
5.递进复句
一般递进
不但不 反而、不但、而且、况且、甚至、更
两个分句都表示肯定,特殊的前一句表否定,后一句表肯定“不但不,反而”
衬托递进
尚且 何况、反而
偏正复句(主从复句)
6.条件复句
偏句提出条件,正句表示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结果
分类
有条件
充足条件
只要 就、便、就
必要条件
只有 才、要不然
无条件
无论(不管、任凭) 都(总、也、还)
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一样的结果
7.假设复句
偏句提出假设,正句表示假设实现后所产生的结果
分类
一致假设
如果 就
相背假设(让步假设)
即使 也
8.因果复句
偏句说出原因或理由,正句表示结果
分类
说明
推论
9.目的复句
偏句表示行为,正句表示行为的目的
关联词语都单用
分类
求得
表示希望达到什么目的
求免
表示要避免某种不希望的情况发生
10.转折复句
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后面分句不是顺着前一分句的意思说下去,后一分句表达正意
分类
重转
轻转
弱转
多重复句和紧缩句
多重复句
紧缩句(紧缩复句)
见书p142
短语部分好好看书!!!p45
区别同位短语和连谓短语p49
五种基本短语表p48
区分定中和状中
1.名词或人称代词作修饰语,不管它的中心语时谓词还是体词,一般死定中
2.副词作修饰语,不管它的中心语是体词性的还是谓词性的,一般是状中
区分动宾短语和中补短语
当有名量词时,为动宾短语,如“吃三碗” “走了一个
当有动量词时,将短语改成“把”字短语
例1:“浪费三小时” “把三小时浪费了”——动宾
例2:“住了一年”“把一年住了”——中补
注意区分助词“的”“了”和语气词“的”“了” p34
有的介词和连词同形,存在划界问题,如“和、跟、同、由于、因、因为”
叹词模拟人的感情呼声,拟声词模拟人与自然的声响,两者合称“声词”
副词一般只做状语,区别词一般只作定语,两类词因只作修饰语的功能,合称“加词”
数词、量词、名词的语法功能比较接近,三者合起来成为与谓词相对的体词(名词语,即名词性的词语)
体词还包括人称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