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节 计算机原理及网络概述 1.2操作系统
软考网络工程师,整理了计算机系统组成、CPU系统组成、指令系统、数据的表示及运算、存储体系、I/O系统、总线系统的知识,快来一起学习呀!
编辑于2023-03-31 15:55:34 湖北省1.1计算机组成原理
1.1.1计算机系统组成
CPU的定义
定义: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中央处理器(CPU)
CPU的功能
1.程序控制:CPU通过执行指令来控制程序的执行顺序
2.操作控制:控制器生成每条指令的操作信号,传送到不同的部件并控制各部件的操作
3.时序控制:控制器通过时序电路产生的时钟信号进行定时,来控制各种操作有序进行
4.数据处理:运算器完成对数据的加工处理
CPU的构成
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组和内部总线等部件
1.1.2CPU系统组成
运算器
算数逻辑单元(ALU)执行算术或逻辑运算
累加器(AC)保存操作数和运算结果
通用寄存器(GR)存储操作熟或地址。其作用是减少CPU访问存储器的次数,提高运算速度
控制器
程序计数器(PC)存储程序指令起始地址。用于CPU从内存中读取待执行的指令。程序员可访问
指令寄存器(IR)存储从内存取出的、正在运行的指令。用于指令译码器分析指令
寄存器组
状态寄存器(SR)用于保存指令执行完成后产生的信息信息,以及中断和系统工作状态
地址寄存器(AR)用来保存当前CPU所访问的内存单元的地址
1.1.3指令系统
1.基本概念
指令系统也叫机器语言,是计算器所具有的全部机器指令的集合,反映了计算机所拥有的基础功能
1.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构成
操作码指明了指令的操作功能
地址码给出了操作数或是操作数的地址
2.指令系统功能
数据传输
算数逻辑操作
移位操作
控制操作
3.指令长度
分为固定长度和可变长度,一般字节的整数倍
2.寻址方式
指令寻址方式是指处理器根据指令中的地址码字段,查找操作数或是操作数地址的方式。常用的方法有7种
1.立即寻址
操作数就包含在指令中。指令的地址码字段给出的不是地址而是数据。(速度最快)
2.直接寻址
操作数存放在内存中,指令中直接给出操作数所在内存单元的地址
3.间接寻址
指令中给出操作数地址的地址。需要通过一次或多次访问主存来获取操作数
4.寄存器寻址
操作数存放在某一寄存器中,指令中给出操作数的地址是寄存器编号。
5.寄存器间接寻址
操作数存放在内存中,操作数所在内存地址放在某个寄存器中。
6.相对寻址
指令中的地址码给出的是一个偏移量,操作数地址等于程序计数器PC中的地址加上指令中的偏移量。
7.变址寻址
指令中的地址码给出的是一个地址(通常是起始地址),操作数地址等于指令中的地址加上变址寄存器中的偏移量。
3.指令集
指令系统也叫机器语言,是计算器所具有的全部机器指令的集合,反映了计算机所拥有的基础功能
4.流水线
1.流水线周期 = 执行时间最长的那个指令(例如: 取指3ns,分析2ns, 执行4ns)
2.流水线执行时间 = (取指t + 分析t +执行t)+(总指令-1)*流水线时间
3.流水线技术指标:吞吐率=总指令数/流水线执行时间
1.1.4数据的表示及运算
机器码
逻辑运算
1.1.5存储体系
层次结构
层次
大多数计算机都采用3层存储架构。
结构
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主存储器、外存储器。
目的
解决存储容量、成本和速度之间的矛盾
访问
高速缓存和主存可以直接被CPU访问。
原理
原理:程序存储在外存上。CPU要执行程序,先把程序从外存调入内存,再调入高速缓存,最后被CPU执行。
主存储器
定义
主存储器简称主存或内存,用来存放当前正在使用的或将要使用的数据和程序
种类
1.随机存储器RAM:特点是数据可读写,断电后会丢失数据。(RAM又分为用于制作内存的DRAM动态存储器和用于制作高速缓存的SRAM静态存储器)
2.只读存储器ROM:特点是只能读取数据,断电后不会丢失数据(特例:PROM和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能写入一次,EPROM可以多次写入)
Cache
定义
高速缓存是为了解决CPU和主存速率不匹配而设置的。是介于CPU和主存之间的小容量存储器,存取速度比主存快。
原理
CPU每次读取数据时,先访问高速缓存。如果没有找到数据,才会再次访问主存,并把找到的数据放入高速缓存中。
结构
Cache由控制部分和存储器构成。存储器用来存放数据。控制部分的功能是判断CPU要访问的信息是否在Cache中,若在即为命中。
外存储器
定义
用来存放暂时不用的程序和数据,并且以文件的形式存储。
原理
CPU不能直接访问外存中的程序和数据,只有将其以文件为单位,调入主存后,才可以访问。
特点
存储容量大,存取速度慢,单位成本低
种类
硬盘,Flash闪存盘(u盘,固态硬盘),光盘(CD和DVD-ROM)等。
相关术语
存储方式
存储方式:顺序存取(磁带),直接存取(硬盘),随机存取(内存),相关存取(Cache)
存储容量
bit → Byte →KB → MB →GB →TB
位示图计算
硬盘容量 % 物理快大小 % 计算机字长
1.1.6I/O系统
基本概念
I/O系统是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的总称。输入设备包括键盘等设备,输出设备包括显示器等设备。
I/O接口是I/O设备在设备主板上的各个接口。主要功能是完成数据缓存,程序中断和管理等功能。
I/O接口分类
按传送方式:并行接口和串行接口。按时序控制方式:同步接口和异步接
按主机访问l/O设备的控制方式:程序查询接口,中断接口,DMA接口。
接口控制方式
1.直接程序控制:也叫轮询方式,CPU需要对各个I/O设备的状态进行循环检查。CPU利用率最低。
2.中断方式:I/O接口中设置中断控制器,当I/O设备发出中断请求后,CPU暂停执行现行程序,使用堆栈保护好程序的断点和中断服务程序入口,转而去处理中断请求,处理完成后再返回来继续执行程序。
3.DMA方式:DMA方式采用专门的DMA控制器来管理内存与外设的数据传送,在不受CPU干预的情况下,控制I/O设备与系统主存之间的直接数据传输。CPU利用率最高。
1.1.7总线系统
定义
总线是一组用来连接计算机各个设备的公共信息传送线路
按工作任务分类
1.数据总线: 用于传送数据。可以在CPU,存储器和I/O设备之间双向传送数据。
2.地址总线:用于传送地址。而且只能单方向从CPU传向外部设备
3.控制总线:用来传送控制信号和时序信号。控制总线采用双向传送数据,具体方向由控制信号决定
按数据传输方式
1.并行线路:并行线路是数据一组一组的同时发送。常见总线有内存,PATA硬盘,PCI等。
2.串行总线:串行就是数据是一位一位的顺序发送。常见总线有USB,SATA硬盘,PCI-E,UART,I2C等。
按物理结构分类
1.单总线结构:用一条系统总线将各个部件连接起来
2.双总线结构:在单总线的基础上,在CPU和主存之间专门架设一组高速存储总线。
3.三总线结构:在双总线的基础上增加了I/O总线,适用于大型计算机
总线带宽
总线带宽:是指总线的最大数据传输率,即每秒传输的数据总量
计算公式:总线带宽(MB/s)=总线宽度*传输能力(时钟频率/时钟频率)
1.2 操作系统
1.2.1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定义
操作系统(OS)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系统软件。主要作用是资源管理和提供用户界面。通过资源管理,提高计算系统的工作效率,通过改善人机界面,为用户提供友好的工作环境
特征
并发性:是指计算机系统中存在着许多同时进行的活动。
共享性:是指系统中各个并发活动共享计算机中的各种软件硬件资源
虚拟性:是指物理上的一台设备变成逻辑上的多台设备
分类
windows操作系统、Unix操作系统、类Unix操作系统(Linux系统,中标麒麟,Android,IOS)
功能
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作业管理
1.2.2处理机管理
进程和线程
程序
程序是指令的集合,是静态的代码。
进程
进程是正在运行中的程序,是动态的。
进程是资源分配的最小单位
进程的基本特征:动态性,并发性,独立性,异步性
线程
进程在执行过程中的每一个任务就是一个线程
进程由一个或多个线程组成,线程之间共享进程的资源
线程是CPU调度的最小单位
进程
三种状态
运行:进程占有处理器正在运行
就绪:进程已经具备运行条件,等待系统分配处理器以便运行
阻塞:又称睡眠态,是指进程不具备运行条件,正在等待某个事件的完成
状态的转化
运行->阻塞:等待使用资源或某事件发生。例如等待外设传输、人工干预
阻塞->就绪:资源得到满足或某事件已经发生。例如外设传输结束,干预完成
就绪->运行:当CPU空闲时,被调度算法选中的一个进程,被CPU分配资源,开始运行
运行->堵塞:CPU分配的运行时间片用完,或出现更高优先权进程
进程的四个概念
进程的同步
同步是指多个进程在某些确认点上协调工作顺序的过程。是进程之间的之间约束关系。
进程的互斥
互斥是指当一个进程使用临界资源时,另一个进程必须等待。是进程之间的间接约束关系
信号量机制
信号量是指解决进程同步与互斥的工具。信号量可分为两类:公用信号量,用于实现进程间的互斥,初值等于1或资源数量。私有信号量,用于实现进程间的同步,初值等于0或正整数。
信号量S>=0时,表示某资源的可用数量。当S<0时,表示阻塞队列中等待资源的进程数量。
信号量取值范围 = --(进程数量 - 可用资源数量)~ 可用资源数量
PV操作
PV操作用来实现进程同步与互斥。p操作表示申请一个资源,v操作表示释放一个资源
实现互斥的方法:信号量设置为1,当进程使用资源时执行P操作。释放资源时执行V操作。
实现同步的方法:将信号量S与消息关联,当S等于0时表示没有消息,当S不等于0表示有消息。进程B调用p操作测试消息是否达到达,进程A调用V操作通知消息已经准备好。
进程死锁
当多个进程竞争使用资源时,可能每个进程要求的资源都已被另外一个进程占用。于是,也就没有任何一个进程能够继续进行,这个情况称为死锁
产生死锁的情况主要有:进程推进顺序不当引起的死锁、同类型资源分配不当、PV操作使用不当
死锁预防方式:打破互斥条件、打破不可抢占条件、打破占用且申请条件。(报证至少有1个进程获取足够的资源)
不死锁公式:M>=n(w-1)+1 【资源数量>=进程数量(每个进程需要的资源数量-1)+1】
进程调度算法
先来先服务算法:进程按照进入就绪队列占用处理器的资源
优先算法:对每个进程设置一个优先数,优先数高的进程优先使用处理器资源
时间片轮算法:进程使用一次处理器的最长时间称之为“时间片”,队列中的进程按时间片轮流使用处理器资源。
分级算法:系统设置多个就绪队列,每个就绪队列中的进程按时间片轮流占用处理器资源
1.2.3存储管理
存储地址
绝对地址
主存储器以字节为编址单位,每一个字节都有一个物理地址与其对应。这些地址称为主存储器的“绝对地址”,与之对应的主存储空间为“物理地址空间”
绝对地址从0开始编制,计算地址总数量时要+1
例如从90000H到CFFFFH编码,地址总数量是(CFFFFH-90000H+1H)=40000H
逻辑地址:用户程序中使用的地址称为“逻辑地址”,与之对应的存储空间称为“逻辑空间”
地址重定位:将程序中使用的逻辑地址变成主存中物理地址的过程,称为地址重定位。可分为两类:
1.静态重定位:在程序调用过程中,进行的地址变化称为静态重定位或静态地址映射。
2.动态重定位:在程序执行期间,随着每条指令和数据的访问,自动连续地进行映射
存储方式
存储地址考试出题类型:
1.计算内存寻址范围:公式= 容量/字长/8
2.计算内存存储容量:公式= 尾巴减头再加一、转化成十进制、再换算单位/1024
3.计算内容芯片需求数量:
1.计算存储容量:公式=尾巴减头再加1
2.存储容量转化为KB:先转换为10进制,再转化为KB
3.计算芯片用量:公式=存储容量 / 芯片容量
分页存储
将一个进程的地址空间划分成大小相同的块,称为页面。
优点:页表对程序员来说是透明的,地址变化快,调入操作简单
缺点:各页不是程序的独立模块,不便于实现程序和数据的保护
分段存储
分段原理:作业的地址空间被划分为可变长的快,称为段。
优点是消除了内存零头,易于实现存储保护,便于程序动态分配
缺点是调入操作复杂,地址变化速度慢于页式存储管理
虚拟存储
虚拟存储式解决主存容量和存取速度矛盾的一种方式
原理式利用大量的外存(通常式高速硬盘)来扩充内存,产生一个比物理内存空间大的多的逻辑虚拟内存空间,从而增强系统的处理能力
1.2.4设备管理
设备分类
1.按工作特点: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
2.按使用性质:独占设备,共享设备,虚拟设备
按数据传输率:低速,中速,高速设备
DMA技术
直接通过存储器访问DMA,是在外围设备和主存之间开辟直接的数据交换通道,数据交换不需要CPU干涉,只需要CPU在过程开始和过程结束时处理,实际操作有DMA硬件直接执行完成。
缓存技术
引入缓冲技术的目的是缓和CPU和I/O设备之间速度不匹配的矛盾,提高他们之间的并行性,减少对CPU的中断次数放,放宽CPU对中断对应的时间的要求
缓冲技术可以用采用硬件缓冲何软件缓冲两种。硬件缓冲是专门的硬件寄存器作为缓冲区域;软件缓冲是在主存中划分出一个或多个区域作为缓冲区
spoilng系统
简称加脱机系统,可以将的低速的独立设备改造成一种可共享的设备,并且一台物理设备可以应对若干电脑虚拟机的同类身边
1.2.5文件管理
基本概念
文件是信息的组织形式,是存储在外在上具有标识名的一组集合
文件系统是操作系统中负责管理文件的一组系统软件。目前常用的文件系统有FAT,NTFS,EXT2,HPFS等
文件结构
是指文件的组织形式,分为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
1.文件的逻辑几个是指用户看到的文件组织形式,有可以分为无结构的字符流文件和有结构的记录文件
2.文件的物理结构是指文件在存储设备上的存储方式,常用结构有连续结构,链接结构和索引结构
文件共享
是指不同用户进程使用同一文件。共享形式有硬链接和符号链接两种
文件安全
是指文件的保密和保护,即限制未授权用户使用或破坏文件。常分为4级:
1.系统级:用户需要登录并使用口令才能进行系统。
2.用户级:系统对用户分类并限制各类用户对目录和文件的访问权限
3.目录级:系统对目录操作权限作限制,如读,写,共享等
4.文件级:系统设置文件属性来控制用户对文件的访问,如只读,读写,执行,隐藏等
1.2.6作业管理
基本概念
作业是用户在一次上级过程中,要求计算机所作的工作的集合。作业由程序,数据和作业说明书3部分组成
作业状态:分为提交,后备,执行和完成
1.提交状态:用户向系统提交一个作业时,改作业所处的状态
2.后备状态:用户作业等待进入内存时所处的状态。此时作业的数据已转换成内部的机器可读形式
3.执行状态:用户作业被调入内存,并在处理机(CPU)上执行所处的状态,此时作业处于活动状态
4.完成状态:作业完成了计算任务,准备退出时的状态
作业调度算法
先来先服务:安装作业顺序依次执行
短作业优先:优先调用运行时间最短的作业
响应比高优先:响应比高的作业优先启动
优先级调度算法:为每一个作业确定一个优先级,级别高的作业先执行
均衡调度算法:根据作业对资源的要求进行分类,尽可能地使所有分类作业同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