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西方翻译史-中世纪翻译
中世纪是从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毁灭开始的(公元476年),随后进入蛮族混战时期,类似于中国的五胡乱华时期。一起来看看西方翻译简史 中世纪翻译 知识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中世纪翻译
中世纪是从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毁灭开始的(公元476年),随后进入蛮族混战时期,类似于中国的五胡乱华时期。 日耳曼人建立了蛮族国,先后有法兰克、伦巴底、奥多亚克、勃艮第、汪达尔-阿兰、东哥特、西哥特、盎格鲁-萨克逊等国家建立。 法兰克打败高卢,建立了墨洛温王朝(Merovingian kindoms,481-751)。王朝末期,宰相丕平把持朝政,建立新的加洛林王朝(Carolingian,751-987)。加洛林王朝延续到查理大帝一统西欧,他的三个孙子签订《凡尔登条约》(843年),把法兰克分为东、中、西三国。 东法兰克---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德国。西法兰克---法兰西王国(843-1791)---法国。 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英格兰、建立诺曼底王朝。英法百年战争…… 欧洲西北边,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在不列颠群岛互相争斗。7世纪初,形成7个国家,史称七国时代。七国之中,威塞克斯灭六国,统一不列颠,建立英格兰(927年)。不列颠本土居民(凯尔特人后裔)有的退居西部,有的退回北方。退居西部的和西部土著结合,形成威尔士;退到北方的和北方土著结合,形成苏格兰。 东罗马也就是拜占庭帝国,于1453年彻底瓦解。文艺复兴和手工业如火如荼,席卷了整个欧洲,中世纪结束。 纵观整个中世纪,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仍然未成体系。波伊提乌发表重实践不重理论的客观主义和实用主义观点后,翻译理论研究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停滞状态。后来,在民族语翻译兴起后,翻译的理论问题才有逐渐引起重视。翻译家们一方面重复古代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的观点,一方面围绕直译和意译就民族语言的发展方向展开争论,并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主要有以下两点:1.翻译必须严格模仿(拉丁)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文法。2.翻译必须尊重译文语言的自然规则,使用百姓中流行的口语。
初期
罗马帝国覆亡后,翻译内容开始脱离清一色的宗教内容。教会继续组织翻译宗教文献,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则提倡翻译古希腊哲学著作,以求从中汲取有益于其统治的政治、哲学养分。
卡西奥多鲁 (Cassiodorus,480?-575?)
创立猎园寺, 非正式的翻译和研究中心
教皇格列高利一世 建立了官方翻译机构
大量收集手稿,组织僧侣抄写各种作品并进行研究和翻译
波伊提乌(Boethius,480?-524?)
翻译希腊哲学著作
翻译理论:1.内容与风格互为敌对。2.译者应放弃主观判断权。 (与斐洛雷同,主张严格的形式对应)
民族语《圣经》翻译
四世纪下半叶,基督教西哥特主教乌斐拉,用哥特语翻译《圣经·新约》及《旧约·列王记》
八世纪中叶,教会僧侣,用口头德语翻译宗教文献。于800年前出现了第一部《圣经》德译本。
英语翻译大约在七世纪末 和八世纪初就开始了。
阿尔弗烈德国王(849-899)
阿尔弗里克(955-1020)
中期
第三次高潮: 托莱多大规模翻译
巴格达翻译院
阿拉伯帝国首都,地理位置优越,旁边就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巴格达修建完成之后,迅速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与中国唐朝都城长安、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西班牙后倭马亚王朝首都科尔多瓦,并称为当时的“四大国际化都市”和“四大学术中心”。 到了第七任哈里发马蒙时期,阿拉伯帝国又迎来了文化事业上面的巅峰。 马蒙是个十分热心科学文化的君主,他在位时期开展了阿拉伯历史上著名的百年翻译运动,把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以吸取国外先进的文化。 马蒙还在巴格达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学术研究中心——智慧馆,把各地搜集来的文化典籍全部收藏在这里,又重金聘请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学者来智慧馆工作,在这里搞学术研究、翻译经典或教育贵族子弟。 此外,马蒙还对热爱学习和游学四方的青年给予奖励和资助,一时之间,全国的学习空气蔚然成风,帝国上下呈现出一片繁荣兴盛之态。 但马蒙的时代也是阿拔斯王朝最后的辉煌,公元833年马蒙去世,他弟弟穆塔西姆继位,阿拔斯王朝开始逐渐走向了衰落。
7-8世纪,阿拉伯帝国崛起,征服希腊世界。叙利亚和阿拉伯学者将希腊作品译为古叙利亚语,又译为阿拉伯语。
托莱多翻译院
托莱多是西班牙中部的一座历史古城,一度置于穆斯林统治之下,1085年为西班牙人收复。
11世纪中叶起到12世纪初形成高潮,西方学者前往托莱多从事拉丁语翻译活动。
特点:1.翻译活动受教会资助。2.翻译作品主要为希腊作品的阿拉伯语译本,其次是阿拉伯语原作和希腊原作。3.托莱多是当时西班牙的教育中心和穆斯林学术中心。
意义:1.标志着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罕有的一次友好接触。2.带来了东方人的思想,传播了古希腊文化,推动西方文化发展。3.托莱多成为当时西班牙以至西欧的教育中心。
末期
民族语翻译
13世纪起,一方面人文主义兴起,另一方面,中等资产阶级出现,民族主义高涨。民族语翻译随之逐渐形成高潮。
法国
尼古拉·欧雷斯米翻译了亚里士多德作品;让·德·维尼约用法语翻译了拉丁文《圣经》;还有许多古希腊及当代作家作品也得到了翻译。
西班牙
诗歌、散文、史书等等
意大利
但丁(Dante,1265-1321):文学作品不可译。
利奥纳多·布鲁尼(1369-1444):1.译者应当尽可能模仿原作风格。2.任何语言都可以用来进行有效翻译。3.译者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
俄国
民族语翻译潮流可追溯到基辅时期,原因:1.出于宗教需要。988年,基辅大公为稳定统治,把基督教规定为国教。2.与外界发生广泛的贸易、文化交往。3.上层阶级积极参与。
德国
尼古拉斯·封·维尔
直译派:高雅
1.准确翻译拉丁语能得出最优美的德语风格。
2.逐词对译能推广拉丁语。
3. 为了忠实于原文,可以牺牲原文的易懂性。
其他译者
意译派:通俗
翻译原则是让读者能看懂译文,不排除对拉丁语的模仿。
要采用“人民大众”的口语体翻译。
英国
杰弗利·乔叟
约翰·特雷瓦萨
威廉·卡克斯顿
威克利夫,主持翻译英语《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