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疾病
中医内科学系列之脾胃系疾病:系统总结了胃痛、胃痞、呕吐、噎膈、呃逆、腹痛、泄泻、痢疾和便秘九大疾病的概念,病因、病位、基本病机、治则、辨证分型、治法及其代表方(部分证型根据历年考研有所改动)。复习可参。
编辑于2023-04-18 14:18:59 天津市脾胃疾病
胃痛
概念
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不适。
病因
外邪犯肺
饮食伤胃
情志不畅(肝失疏泄)
体虚久病
药物损害
病位
在胃,与肝、脾有关
基本病机
卫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失濡养,不荣则痛
治则
理气和胃止痛
辨证分型
实证
寒邪客胃
临床表现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
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
香苏散 合 良附丸
加减附方
半夏泻心汤: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
饮食伤胃
临床表现
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代表方
保和丸
肝胃郁热
临床表现
胃脘灼痛,烦躁易怒,烦热不安,胁胀不舒,泛酸嘈杂, 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治法
平逆散火,泄热和胃
代表方
化肝煎
肝气犯胃
临床表现
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 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代表方
柴胡疏肝散
加减附方
逍遥散:肝郁脾虚
沉香降气散
湿热中阻
临床表现
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 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代表方
清中汤
加减附方
大黄黄连泻心汤:火热内盛,灼伤血络出血
瘀血停胃
临床表现
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食后加剧,入夜尤甚, 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
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
失笑散 合 丹参饮
虚证
胃阴不足
临床表现
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 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
一贯煎 合 芍药甘草汤
脾胃虚寒
临床表现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法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
黄芪建中汤
胃痞
概念
又称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胀满不舒,如延及中下腹部则称为脘腹胀满。
病因
感受外邪
内伤饮食
情志失调
体虚久病
病位
在胃,与肝脾相关
基本病机
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治则
调理脾胃升降,行气消痞除满
辨证分型
实痞
外寒内滞
临床表现
脘腹痞闷,不思饮食,嗳气呕恶,恶寒发热,头痛无汗, 身体疼痛,大便溏薄;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或濡
治法
理气和中,疏风散寒
代表方
香苏散
饮食内停
临床表现
脘腹痞胀,进食尤甚,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不调, 矢气频作,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
消食和胃,行气消滞
代表方
保和丸
痰湿中阻
临床表现
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 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治法
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代表方
二陈平胃散
湿热阻胃
临床表现
脘腹痞闷,吞酸烧心,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 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代表方
泻心汤 合 连朴饮
寒热错杂
临床表现
心下痞满,纳呆呕恶,嗳气不舒,肠鸣下利;舌淡苔腻,脉濡或滑。
治法
辛开苦降,寒热平调
代表方
半夏泻心汤
肝胃不和 (肝郁气滞)
临床表现
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善太息,呕恶嗳气, 或吐苦水,大便不爽;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代表方
越鞠丸 合 枳术丸
虚痞
脾胃虚弱
临床表现
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 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代表方
补中益气汤
胃阴不足
临床表现
脘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恶心嗳气,口燥咽干, 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代表方
益胃汤
噎膈
气痰瘀
概念
由于食管干涩或食管狭窄导致吞咽食物哽噎不顺, 饮食难下,或食而复出的疾患
病因
饮食不节
七情内伤
久病年老
病位
在食道,胃所主,与肝脾肾相关
基本病机
气痰瘀交结,阻隔食道、胃脘
治则
分清标本虚实,主次兼顾
辨证分型
痰气交阻
临床表现
吞咽梗阻,胸膈痞满,或疼痛,情志抑郁时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 口干咽燥,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
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代表方
启膈散
津亏热结
临床表现
吞咽梗涩而痛,食入即复出,甚则水饮难进,心烦口干,胃脘灼热,五心烦热,形体消瘦,皮肤干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如羊粪;舌质光红,干燥少津,脉细数
治法
滋阴养血,润燥生津
代表方
沙参麦冬汤
瘀血内结
临床表现
饮食梗阻难下,食不能下,甚或呕出物如赤豆汁,或便血,胸膈疼痛, 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肌肤甲错,形体羸瘦;舌质紫暗,脉细涩。
治法
滋阴养血,破血行瘀
代表方
通幽汤
气虚阳微
临床表现
吞咽受阻,饮食不下,泛吐涎沫,面浮足肿,面色白,形寒气短, 精神疲惫,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温补脾肾,益气回阳
代表方
补气运脾汤
呕吐
概念
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从口而出的病证。 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
病因
外邪犯胃
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
素体脾胃虚弱
病位
在胃,与肝脾有关
基本病机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治则
和胃降逆止呕
辨证分型
实证
外邪犯胃
临床表现
突然呕吐,频频泛恶,胸脘痞闷,或心中懊,伴有恶寒发热, 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
治法
疏邪解表,化浊和中,降逆止呕
代表方
藿香正气散
饮食停滞
临床表现
呕吐酸腐量多,或吐出未消化的食物,嗳气厌食,脘腹胀满,得食更甚,吐后反快,大便秘结或溏泄,气味臭秽;舌苔厚腻,脉滑实有力
治法
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代表方
保和丸
痰饮内阻 (饮停于胃)
临床表现
呕吐物多为清水痰涎,或胃部如囊裹水,胸脘痞闷,纳食不佳,头眩,心悸,或逐渐消瘦,或呕而肠鸣;舌苔白滑而腻,脉沉弦滑
治法
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代表方
小半夏汤 合 苓桂术甘汤
肝气犯胃
临床表现
呕吐吞酸,或干呕泛恶,脘胁胀痛,烦闷不舒,嗳气频频, 每因情志不遂而发作或加重;舌边红,苔薄腻或微黄,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代表方
四七汤 或 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虚证
脾胃虚寒
临床表现
饮食稍多即欲呕吐,时发时止,食入难化,胸脘痞闷,不思饮食, 面色白,倦怠乏力,四肢不温,口干不欲饮或喜热饮,大便稀溏; 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或沉。
治法
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代表方
理中汤
脾胃气虚
临床表现
食欲不振,食入难化,恶心呕吐,院部痞闷,大便不畅,舌苔白滑,脉象虚弦
治法
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代表方
香砂六君子汤
胃阴不足
临床表现
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恶心,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 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代表方
麦门冬汤
便秘
概念
以大便排出困难,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频有便意,但排便不畅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病因
饮食不节
情志不调
年老体虚
感受外邪
病位
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有关
基本病机
大肠传导失常
治则
以通下为主
辨证分型
实秘
热秘
临床表现
大便干结,腹胀或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 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
泄热导致,润肠通便
代表方
麻子仁丸
冷秘
临床表现
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下偏痛,手足不温, 呃逆呕吐;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
温里散寒,通便之痛
代表方
温脾汤 合 半硫丸
气秘
临床表现
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后不爽,肠鸣矢气, 嗳气频作,胁腹痞满胀痛;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
顺气导滞,润肠通便
代表方
六磨汤
虚秘
气虚
临床表现
大便干或不干,虽有便意,但排出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 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
补脾益气,润肠通便
代表方
黄芪汤
血虚
临床表现
大便干结,面色无华,皮肤干燥,头晕目眩,心悸气短, 健忘少寐,口唇色淡;舌淡苔少,脉细
治法
养血滋阴,润燥通便
代表方
润肠丸
阳虚
临床表现
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白,四肢不温, 腹中冷痛,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
补肾温阳,润肠通便
代表方
济川煎
阴虚
临床表现
大便干结,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寐, 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增液,润肠通便
代表方
增液汤
痢疾
概念
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 是一类或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多发于夏秋季节
病因
外感时邪
内伤饮食
病位
在肠,与脾胃关系密切,可涉及肾
基本病机
邪蕴肠腹,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损而成痢
治则
据寒热虚实确定治则
调和气血,消食导滞
顾护胃气
辨证分型
湿热痢
临床表现
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 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湿解毒,调气行血导滞
代表方
芍药汤
疫毒痢
临床表现
起病急骤,壮热口渴,头痛烦躁,恶心呕吐,大便频频,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后重感特著,甚者神昏惊厥;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欲绝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代表方
白头翁汤 合 芍药汤
寒湿痢
临床表现
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里急后重, 口淡乏味,脘胀腹满,头身困重;舌质或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
温化寒湿,调气和血
代表方
不换金正气散
阴虚痢
临床表现
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黏稠,或下鲜血,脐下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至夜转剧;舌红绛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治法
养阴和营,清肠止痢,化湿
代表方
黄连阿胶汤 合 驻车丸
虚寒痢
临床表现
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法
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代表方
桃花汤 合 真人养脏汤
休息痢
发作期
临床表现
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腹胀食少,倦怠嗜卧;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治法
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代表方
连理汤
缓解期
脾气虚弱
临床表现
脾胀食少,大便溏薄或夹少量黏液,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脱肛,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治法
补中益气,健脾升阳
代表方
补中益气汤
寒热错杂
临床表现
胃脘灼热,烦渴,腹痛绵绵,畏寒喜暖,下痢稀溏,时夹少量黏冻,饥而不欲食,强食则呕,肢冷,舌红苔黄腻,脉沉缓(久痢顽固不愈,寒热错杂)
治法
温中补虚,清热化湿
代表方
乌梅丸
瘀血内阻
临床表现
腹部刺痛,拒按,下痢色黑,腹痛固定不移,夜间加重,面色晦暗,或腹部结块,推之不移,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代表方
少腹逐瘀汤
噤口痢
下痢不能进食, 或呕恶不能食者
实证多由湿热、疫毒蕴结肠中,见胸闷, 口气臭秽,舌苔黄腻,脉滑数
降逆开噤 泄热和胃
开噤散
虚证因脾胃虚弱或久痢胃虚气逆,下痢频频, 食人即吐,舌淡脉弱
健脾和胃
六君子汤 加 石菖蒲、姜汁
泄泻
概念
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古代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统称为“泄泻”
病因
感受外邪
饮食所伤
情志失调
劳倦伤脾
禀赋不足,病后体虚
病位
主脏在脾,与胃大小肠密切相关
基本病机
脾虚湿盛,脾失健运,水湿不化, 肠道清浊不分,传化失司
治则
运脾化湿
辨证分型
暴泻
寒湿内盛
临床表现
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或兼恶寒, 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
治法
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代表方
藿香正气散
湿热中阻
临床表现
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臭秽,肛门灼热, 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
清热燥湿,分消止泻
代表方
葛根芩连汤
食滞肠胃
临床表现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 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法
消食导滞,和中止泻
代表方
保和丸
久泻
肝气乘脾
临床表现
平时心情抑郁,或急躁易怒,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发泄泻,伴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腹痛攻窜,肠鸣矢气;舌淡红,脉弦
治法
抑肝扶脾
代表方
痛泻药方
脾胃虚弱
临床表现
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溏稀,次数增加,或完谷不化,伴食少纳呆,脘闷不舒,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代表方
参苓白术散
肾阳虚衰
临床表现
黎明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完谷不化,腹部喜暖喜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代表方
四神丸 合 附子理中丸
腹痛
概念
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
病因
外感时邪
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
禀赋不足,劳倦内伤
跌扑损伤
病位
在腹部,与肝胆、脾胃、大小肠、膀胱、胞宫有关
基本病机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治则
治腹痛以“通”字立法,根据辨证的寒热虚实, 在气在血,确立相应治法
辨证分型
寒邪内阻
临床表现
腹痛拘急,痛势急暴,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形寒肢冷, 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
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代表方
良附丸 合 正气天香散
湿热壅滞
临床表现
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潮热汗出, 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
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代表方
大承气汤 合(或) 枳实导滞丸
饮食积滞
临床表现
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呕恶,痛而欲泻, 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
消食导滞,行气止痛
代表方
枳实导滞丸
肝郁气滞
临床表现
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时止,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善太息;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表方
柴胡疏肝散 或 木香顺气散
瘀血内停
临床表现
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入夜尤甚; 舌质紫暗,脉细涩
治法
活血化瘀,活络止痛
代表方
少腹逐瘀汤
中脏虚寒
临床表现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暖喜按,畏寒怯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食不佳,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弱或沉缓
治法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代表方
大建中汤 或 小建中汤
呃逆
概念
是指以喉间频发短促呃呃声响、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病因
感受外邪
饮食不节
情志不遂
正气亏虚
病位
在膈,关键在胃,与肺肾肝脾有关
基本病机
胃气上逆,膈气不利
治则
理气和胃,降逆止呃
辨证分型
胃中寒冷
临床表现
呃声沉而有力,胃脘部及膈间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则甚, 进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淡苔薄而润,脉迟缓
治法
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代表方
丁香散
胃火上逆
临床表现
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闷, 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或燥,脉滑数
治法
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代表方
竹叶石膏汤
气机郁滞
临床表现
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 或有嗳气纳呆,肠鸣矢气;苔薄,脉弦
治法
顺气解郁,降逆止呃
代表方
五磨饮子
脾胃阳虚
临床表现
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暖喜按, 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
温补脾胃,降逆止呃
代表方
理中丸
胃阴不足
临床表现
呃声短促而不连续,口舌干燥,不思饮食,或有烦渴, 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代表方
益胃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