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鸟类分类学
鸟类分类学学习知识点,重点目和科有:游禽、涉禽、猛禽、陆禽、攀禽、鸣禽,大家可以学起来哦。
编辑于2023-04-23 11:20:18 黑龙江省重点目和科
游禽
潜鸟
前三趾具蹼
鸊鷉目
前三趾具瓣蹼
鹱形目
信天翁科
鼻管距离很远,位于嘴峰两侧
鹱科
鼻管贴在一起,位于嘴峰上方
海燕科
鼻管合并成一个
鹈形目
全蹼足
雁形目
喙多扁宽平,先端具嘴甲,雄性具交接器
鸭科
小天鹅
喙上黄斑不超过鼻孔
大天鹅
喙上黄斑超过鼻孔
鸥形目
翅尖长
涉禽
鹤形目
鹭科
鹳科
鹮科
无鼻沟,嘴形粗健而长,略侧扁,嘴基部粗厚,先端渐变尖细——鹳科 有鼻沟,嘴或呈柱状下弯,或呈宽扁形而前端扩展为匙状——鹮科 飞行时脖颈弯曲,中趾内侧具栉状突——鹭科
鹳形目
鸻形目
猛禽
隼形目
鹰亚科
隼科
翅膀尖比较尖像镰刀
上喙下缘左右两侧各具一个齿突
鸮形目
基本特征
爪对趾型,有的种类转趾型
嘴基具腊膜
上嘴向下弯曲钩曲,眼周围有放射性羽毛,眼大向前有面盘
跗跖被羽/半被羽
草鸮科
面盘完整,界限清晰
仓鸮
面盘呈心型
鸱鸮科
面盘不完整
角鸮
称为角鸮的体型小,腹部羽毛有虫噬状纹
雕鸮
我国分布的最大的鸮
花头鸺鹠
陆禽
鸡形目
松鸡亚科
跗跖、鼻孔被羽
雉亚科
跗跖、鼻孔不被羽
鸽形目
基本特征
嘴基具腊膜
从比例上看头小身大,身型中型
分泌乳汁喂小鸟(会吮吸式喝水)
沙鸡科
鸠鸽科
山斑鸠
翅膀羽毛像鱼鳞
攀禽
鹦形目
嘴型短厚,上喙与头骨之间存在关节,鸣肌发达,能模仿各种声音
夜鹰目
嘴基部宽,能张很大(抄食,捕蚊虫)
蟆口鸱科
黑顶蛙嘴夜鹰
鹃形目
嘴型适中,弯曲,不带钩;尾长超体长一半(吻端-泄殖腔)
脚属对趾型
咬鹃目
异趾型
形目
对趾型
雨燕目
前趾型
佛法僧目
鸣禽
雀形目
鸟类基础知识
生态类型
游禽
潜鸟目
鸊鷉目
鹱形目
鹈形目
雁形目
鸥形目
企鹅目
涉禽
鹳形目
鹤形目
鸻形目
猛禽
隼形目
鸮形目
陆禽
鸡形目
鸽形目
攀禽鸟
鹦形目
鹃形目
咬鹃目
鴷形目
夜鹰目
雨燕目
佛法僧目
鼠鸟目
鸣禽
雀形目
走禽
平胸总目
鸵形目
美洲鸵目
鹤鸵目
无翼目
䳍形目
生物学习性
繁殖
性成熟
大多数鸟性成熟时间一年
婚配制度
80%的种类一雄一雌(后代雏鸟为晚成鸟,没毛,只懂吃,一只亲鸟养不过来)
鸡形目多一夫多妻
食性杂,环境资源丰富
彩鹬一雌多雄
环境资源丰富的境况持续的时间短(为使种群数量维持一定水平)
繁殖过程
领域和领域行为
领域——禁止同种其他进入
通过鸣叫宣布领域
保证繁殖期时距巢最近的区域能获得更多的食物资源
有效阻断疾病传播
求偶炫耀和交配
鸟类的鸣叫和鸣唱
鸣叫先天,鸣唱后天
筑巢
筑巢的意义
功能
求偶、育雏、孵卵、保温、防止被天敌发现、亲鸟对巢有一定的保护能力,有效提高育雏成功率
巢位选择
树枝间、树洞里、地上····
巢材
树枝、泥土
产卵
窝卵数:一个繁殖季节同种鸟一窝蛋的数量
与亲代对后代的抚育能力有关;与雏鸟是早成鸟还是晚成鸟有关
定数产卵
下完蛋,蛋少了就这样了
不定数产卵
下完蛋,蛋少了再下,下够一定数量停止
孵卵
孵卵期
和成鸟体型大小相关
猛禽下一个孵一个;有的鸟下完一起孵;有的鸟寄生(杜鹃蛋在母体内已经孵了一段时间,下别的鸟的窝里)
育雏
早成雏和晚成雏
雌雄外形相似,雄鸟参与育雏;雌雄外形差异越大,雄鸟越少参与育雏
巢后行为
迁徙
居留型
留鸟
候鸟
夏候鸟
冬候鸟
旅鸟
迷鸟
迁徙的滞留
起源和诱因
迁徙起源假说 迁徙定向假说
光照、食物、气温等
北方夏季繁殖季节光照时间长,亲鸟有更多时间觅食
时间和高度
春秋差异
春季返回繁殖地,秋季举家迁移
日活动节律
白天迁飞和夜间迁飞
80%的鸟类夜间迁飞
迁徙飞行高度
迁徙中途停歇地
气候的影响
研究意义
对研究野生动物保护有一定参考价值
野生动物疫病控制
鸟击防范研究
鸟类的野外识别
根据鸟类的形态特征识别
身体的大小和形状
嘴的形状
尾的形状
腿的长短
根据羽毛颜色识别
注意整体颜色
抓住主要部位颜色
异样色彩
根据飞翔和停落的姿态识别
飞翔的姿态
停栖的姿态
游泳的姿态
根据鸟的鸣声识别
鸣叫
鸣唱
根据鸟的栖息环境和习性识别
生活环境
栖息位置
活动时间
行为习性
鸟体测量
全长
将鸟仰置与一平面,喙前伸达自然位置,喙尖到尾端
尾长
嘴峰长
不包括腊膜
翼长
跗跖长
展翅长
口裂长
趾长
爪长
外部形态术语
鸟体外形
头部
翼
飞羽
三级飞羽
次级飞羽
初级飞羽
覆羽
初级覆羽
盖在初级飞羽上
大覆羽
中覆羽
小覆羽
肩羽
小翼羽
盖在初级覆羽上
鸟趾
离趾型
雀形目特有,三趾在前,一趾在后,后趾与中趾长度相当
不等趾型
三趾在前,一趾在后
对趾型
1,4在后,2,3在前
异趾型
1,2在后,3,4在前
并趾型
似常态足,前者三趾基部相连
前趾型
四趾均向前
鸟蹼
蹼足
前趾间有发达的蹼膜
全蹼足
四趾间均有蹼膜相连
凹蹼足
与蹼足相似,但蹼膜向内凹入
半蹼足
蹼退化,仅在趾间基部存留
瓣蹼足
趾两侧覆有叶状瓣膜
鸟尾
1. 平尾
2. 圆尾
3. 突尾
4. 锲尾
5. 尖尾
6.凹尾
7. 叉尾
8. 铗尾
幼鸟一旦离巢再不回
鸟类繁殖习性与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确保后代生长发育期有充足的资源)
鸟类分类学
动物分类学基本原理
分类学含义
排列 规律 Taxonomy
统计学 Systematics
动物分类学发展简史
α阶段
地区性动物区系的研究
天地人鬼仙 毛羽芥鳞嬴
林奈双名法
属名 种名 人名
β阶段
进化论的公认
物竞天择
γ阶段
种群的研究
分类学家的基本任务
鉴定
识别阶段
分类
综合阶段
探讨
物种起源 演化
分类阶元
界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物种
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潜在或实际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他物种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生殖隔离
亲缘种
形态上相似或几乎一致,亲缘关系密切的两个物种同域分布且存在生殖隔离
超种
亲缘关系密切的异域型(分布在不同地区)物种即使相互接触,也不互配生育。超种包括的各种,其间的形态差别通常不显著,像亲缘种一样
种下阶元
亚种
指某种生物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种群,由于受到所在地区生存环境的影响,他们在形态构造或生理机能上发生某些变化,这个种群就称为某物种的一个亚种,不存在生殖隔离
75%原则
某物种的一个种群中有75%的个体某性状有别于另一个种群
单型种
只有一个种的物种
多型种
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的物种
居间种群
梯度变异
种群中的变异体
外部变异 非遗传
递渐性个体变异
年龄
幼体和成体外部形态差异显著
季节
雷鸟冬羽全白和夏羽褐色不同
社会性变异
社会多态现象
蜂,分工不同,形态差异很大
蚁,
生态变异
生境
同时期同种生物由于所处环境的差异
由寄主决定的
基于种群密度的
东亚飞蝗
聚居型
种群密度高,个体间外激素相互影响,
散居型
气候性
蚜虫
气候寒冷
后代有翅
气候温暖
后代无翅
神经性颜色
与脑垂体-松果体-褪黑素的分泌有关
东北雨蛙、比目鱼、变色龙
外伤变异
由寄生诱导的变异
丝虫寄生人体 —— 结缔组织增生 —— 象皮病
意外和畸形
海星有再生能力,掉一个腕长两个
内部变异 可遗传
联性变异
初级性别差别
幼时性别差别(第一性特征)
次级性别差别
成体性别差别(第二性特征)
世代交替
孤雌生殖
水螅型水母型世代
雌雄嵌体或雌雄间体
雌雄嵌体常见于节肢动物
雌雄间体(雌雄同体)是某个体本身属性
eg:人中某个变异体雌雄同体有两套生殖系统
非联性变异
连续变异
呈正态分布的特征
eg:人的眼睛大小,身高
不连续变异
一个性状有固定数量的表型
杜鹃的棕色型和灰色型
瓢虫体表的斑点
限性多态现象
和性别与关的,某性有多态现象
杂种
品种
分类阶元的主观和客观性
历史差异
同时差异
分类标准的制定存在一定主观性,产生分类的差异
类群差异
分类鉴定与识别
步骤
动物分类形状
形态
一般外部形态
特殊结构(生殖器)
内部结构
解剖
胚胎学
细胞核学
生理
代谢因素
生化差异(血清蛋白等)
体分泌
基因性不育
染色体数目不同等
生态
生境与寄生
某些昆虫与所食植物之间是寄生关系
食物
季节变异
生存策略不同
寄生物
人不患禽流感
寄主反应
行为
繁殖行为
叫声
鸣叫
传递信息的鸣声
鸣音
婉转动听,雀形目明显
仅对同一物种
宣布地盘
吸引异性,求偶炫耀
同种识别功能
有效防止不同物种杂交
孵卵时间的长短
孵小鸡
恒温:37~38摄氏度——21天
每天翻一翻蛋,防止蛋黄沾壳
孵小鸭
28day
孵大鹅
31~33day
孵鸽子
18day
固定行为模式
卵掉巢外怎么往回捞
其他行为
地理
一般生物地理分布
种群的同域、异域关系
分子生物学
基因
碱基序列
分类形状的评价
分类依据主观性明显
聚居型个头更大强健
对某一物种,分类形状之间的重要程度不同,一个特定形态形状可以成为划不同属的依据
原始形状:缺少特化现象的表示
形状间的差异程度反映了物种间类缘关系的紧密程度
最重要的分类形状 判定是否是新物种和种群间亲缘关系的主要手段之一
物种特征是客观的 分类标准是主客观结合的
分类学主要探索物种的自然类缘关系
生态类型
游禽
潜鸟目
鸊鷉目
鹱形目
鹈形目
雁形目
鸥形目
企鹅目
涉禽
鹳形目
鹤形目
鸻形目
猛禽
隼形目
鸮形目
陆禽
鸡形目
鸽形目
攀禽
鹦形目
鹃形目
咬鹃目
鴷形目
夜鹰目
雨燕目
佛法僧目
鼠鸟目
鸣禽
雀形目
走禽
平胸总目
鸵形目
美洲鸵目
鹤鸵目
无翼目
䳍形目
游禽
潜鸟目
红喉潜鸟
绿喉潜鸟
鸊鷉目
大鷉
小鷉
鹱形目
信天翁科
鹱科
海燕科
鹈形目
鸬鹚科
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
嘴强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
鹈鹕科
有喉囊
上喙前端带钩
鲣鸟科
军舰鸟科
雄性军舰鸟有鲜红色喉囊
喙呈钩状并具甲
獴科
只有鲣鸟科和鹲科喙先端不带钩
雁形目
鸭科
天鹅
鸳鸯
鸿雁
中华秋沙鸭
鸥形目
贼鸥科
喙坚固、钩曲,基部具腊膜;翅长、尖
长尾贼鸥
主要以小鱼、啮齿类、小鸟、雏鸟、甲壳类、软体动物、蠕虫、昆虫、昆虫幼虫、植物浆果和人类废弃物为食。觅食方式主要靠自己捕食,较少偷窃和抢夺其他海鸟的食物
中贼鸥
中贼鸥主要通过夺取其他海鸟的食物为食,它也自己在水面和在陆地上捕食鱼、鸟卵、雏鸟和鼠类为食。此外它也吃动物尸体,常伴随轮船在海上和沿海岸飞行,吞吃从船上扔下的废弃物和动物尸体
鸥科
喙直、稍曲,无腊膜;翅长、尖
鸥属
海鸥
银鸥
浮鸥属
须浮鸥
白翅浮鸥
燕鸥属
普通燕鸥
白额燕鸥
剪嘴鸥科
喙上下侧扁,似剪刀状,具齿尖,下喙长于上喙
海雀科
扁嘴海雀
海鹦
多为海洋鸟类,有些见于内陆江河湖沼
有蹼擅飞,跗跖前缘被盾鳞,后缘被网鳞;前趾具满蹼或凹蹼
涉游
鸻形目
雉鸻科
彩鹬科
蛎鹬科
鸻科
麦头凤鸡
特别护巢,有威胁时,亲鸟会飞上天空,盘旋、发出尖利的鸣叫,驱赶入侵者;有时甚至用爪子抓起泥土、树枝在空中投掷、攻击入侵者
鹬科
扇尾沙锥
反嘴鹬科
瓣蹼鹬科
鸥科
燕鸻科
鹤形目
三趾鹑科
黄脚三趾鹑
鹤科
丹顶鹤
白鹤
秧鸡科
普通秧鸡
红胸田鸡
白胸苦恶鸟
董鸡
鸨科
大鸨
鹳形目
鹳科
东方白鹳
(欧洲)白鹳
送子鸟
黑鹳
鹭科
白鹭
大麻鳽
黄苇鳽
鹮科
朱鹮
黑头白鹮
白琵鹭
觅食不是通过眼睛直接捕食可见食物,而是一边在水边浅水处行走,一边将嘴张开,伸入水中左右来回扫动,就像一把半圆形的镰刀从一边到另一边来回割草一样。嘴通常张开5厘米,嘴尖直接触到水底,当碰到捕获物时,即可捉住,有时甚至将嘴放到一边,拖着嘴迅速奔跑觅食
陆猛
隼形目
鹗
鸢
鹰亚科
凤头蜂鹰
头顶有冠羽
松雀鹰
腹部横纹宽疏
雀鹰
腹部横纹细密
鵟
毛脚鵟
跗跖被羽,成年个体尾羽末端有黑斑,身形精壮瘦溜
普通鵟
跗跖不被羽,成年个体尾羽棕色末端无黑斑
大鵟
跗跖黄色,身形庞大
鹞
雌雄异形
食鸟卵、雏鸟
雄性灰白色,黑白界线清晰
雕
身形较大
金雕是体型最大的鸟
性成熟颈羽金黄色
白尾海雕
嘴黄色,尾羽白色
鹫
腐食为主
头顶毛稀疏或柔软
隼科
翅膀尖比较尖像镰刀,鼻孔圆形,上喙下缘左右两侧具单个齿突(娟隼具双齿突)
多数有突出眶上嵴
红隼
雄性羽色更灰
猎隼
鸮形目
基本特征
脚呈对趾型,有的种类转趾型,嘴基具腊膜
上嘴向下弯曲钩曲,眼周围有放射性羽毛,眼大向前,有面盘
飞翔无声,跗跖被羽或半被羽
营巢于树洞或岩石间
草鸮科
面盘完整界线清晰
仓鸮
面盘完整界线清晰,面盘呈心形
跗跖被羽,近仓房食鼠
草鸮
栗鸮
鸱鸮科
面盘不完整
黄嘴角鸮
红角鸮
棒棒鸟
领角鸮
虹膜红色
雕鸮
我国分布的最大的鸮
毛腿雕鸮
旧称毛腿渔鸮,食鱼
花头鸺鹠
雪鸮
鹰鸮
腹部有宽的深色纵纹
纵纹腹小鸮
眼距比鸺鹠宽
长尾林鸮
耳羽不明显
乌林鸮
面盘上有像同心圆一样的花纹
短耳鸮
瞳孔鲜黄色,眼周一圈黑色,白天站在平原的地上或土包上
长耳鸮
瞳孔橙红色,俗称猫头鹰,白天站在树上
鸡形目
雉科
雉亚科
鹑族
雉族
鹇属
白鹇
马鸡属
褐马鸡
原鸡属
原鸡
雉属
环颈雉
长尾雉
锦鸡
孔雀族
绿孔雀
很少很少
蓝孔雀
松鸡亚科
趾两侧有栉状突——把雪挖开做洞在雪里过夜
跗跖被羽,鼻孔被羽
黑嘴松鸡
柳雷鸟
鸽形目
基本特征
三趾在前,一趾在后,嘴基有腊膜
从比例上看身大头小
身型中型
分泌乳汁喂小鸟(会吮吸式喝水)
沙鸡科
毛腿沙鸡
鸠鸽科
分布在亚热带热带的鸟类,往往羽毛颜色艳丽
岩鸽
背部有黑斑,是与家鸽区分的特征
斑尾鹃鸠
鹃——肩部下垂
山斑鸠
翅膀羽毛像鱼鳞,边缘红棕色
鹰隼会吐食团,可判断其食性
称为角鸮的体型小,腹部羽毛有虫噬状纹
鹰无齿突只有垂状突
隼形目和鹰的区别:隼上喙下缘左右两侧具单个齿突;鹰上喙无齿突只有弧状垂
攀禽
鹦形目
嘴型短厚,上喙与头骨之间存在关节,鸣肌发达,能模仿各种声音
脚属对趾型,第四趾向侧伸出可转前转后
鹃形目
基本特征
嘴型适中,弯曲,不带钩
尾长超过体长的一半(体长指吻端到泄殖腔的距离)
脚属对趾型
有些种类有巢寄生现象(大杜鹃),有报复行为
杜鹃科
鹰鹃
腹部有明显黑色纵纹
大杜鹃
虹膜呈黄色,灰色型,棕色型,声音高亢响亮
中杜鹃
“咕咕”叫声没有音调起伏
小杜鹃
鸣声相对婉转复杂,喜欢站在尖尖上,叫声响亮站在树尖,腹部有横纹
绿嘴鸦鹃
尾羽长
咬鹃目
脚是异趾型
嘴型相对短宽,嘴尖略弯曲
形目
脚对趾型
嘴强健,头骨结构防震,舌长,舌尖有倒钩
须鴷科
上嘴嘴峰弯曲,喙粗厚,有发达的嘴须
大拟啄木鸟
黑眉拟啄木鸟
啄木鸟科
上嘴嘴峰平直
蚁鴷
三趾啄木鸟
头顶黄色
响蜜鴷科
吃蜂蜜和蜂蜡,有类似杜鹃的巢寄生现象
黄腰响蜜鴷
夜鹰目
蟆口鸱科
黑顶蛙嘴夜鹰
夜鹰科
普通夜鹰
地面筑巢,夜行性,眼睛大
雨燕目
大多数种类适于快速飞行、空中悬停,翅膀尖长,身体呈流线型,四趾向前或后趾能向前转动,腿极弱,地上行动迟缓难起飞
雨燕科
短嘴金丝燕
腹部是深色、黑色
白喉针尾雨燕
每根尾羽末端有硬突起,似针
北京雨燕(楼燕)
白腰雨燕
尾上覆羽黑
佛法僧目
脚是并趾型
洞巢鸟
分类
翠鸟科
冠鱼狗
嘴坚强长直,擅长飞行、潜水
普通翠鸟
土洞做窝,铺鱼刺
蜂虎科
蓝喉蜂虎
吃蜜蜂,嘴基部宽,嘴尖略向下弯曲,土洞筑窝
佛法僧科
棕胸佛法僧
并趾型
三宝鸟
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多分布,翅下有明显白斑
戴胜科
戴胜
并趾型
头顶有冠羽,尾脂腺分泌带一定臭味的液体
由于雏鸟的粪便亲鸟不处理,加之雌鸟在孵卵期间又从尾部腺体中排出一种黑棕色的油状液体,弄得巢很脏很臭,故戴胜又有‘臭姑姑’的俗名
犀鸟科
繁殖期雌鸟会被封在洞里孵卵和育雏,雄鸟在洞外递送食物
雄鸟用泥把洞堵上就留一个小口
白喉犀鸟
嘴大,树洞里繁殖
双角犀鸟
有盔突
鼠鸟目
雀形目
百灵科
草原分布的鸟类,后脚趾爪长而略直,跗跖后缘圆棱
蒙古百灵
胸上缘黑环,下体白色,体大18cm
凤头百灵
羽冠长而窄
云雀冠羽具细纹,较凤头百灵短,耸起低
鹡鸰科
跗跖后缘像刀刃,尾巴上下抖(除山鹡鸰:尾巴平移)
灰鹡鸰
雌性喉部白,雄性喉部黑
黄鹡鸰
白鹡鸰
田鹨
后趾爪长直
燕科
翅尖长擅飞,取食习性为抄食,嘴基部宽,嘴扁
毛脚燕
胸腹白色,头黑,叉尾状尾羽,尾上覆羽白色
金腰燕
颊部有的发红,头胸腹有细纹,尾上覆羽金黄色
家燕
背黑色有金属光泽,尾羽每根有白斑,尾羽展开成线
灰沙燕
沙土土丘侧面打洞,群巢
鹎科
嘴型中等,略微弯,跗跖短
黄臀鹎
尾下覆羽黄色,略有冠羽
白头鹎
栗耳短脚鹎
凤头雀嘴鹎
鸫科
嘴型适中坚强而直,食肉、昆虫,跗跖长
红喉歌鸲
会模仿其他鸟类叫声
蓝歌鸲
腹、喉、胸纯白
红胁蓝尾鸲
雌性尾羽蓝色无光泽,胁部发红 雄性有白眉纹,尾羽蓝色有光泽
鹊鸲
麻雀那么大,北方无分布
北红尾鸲
白顶溪鸲
有领域行为
黑喉石䳭
穗䳭
沙䳭
蓝矶䳭
乌鸫
在繁殖季节,有极强的护巢行为
侵犯鸟巢领地
破坏鸟巢或掏取幼鸟
直接驱赶或行为挑衅
喜鹊、伯劳等捕食鸟类的天敌
能引来乌鸫的攻击,高空降屎,俯冲攻击
翅无白斑
鹟科
嘴型长,嘴基部宽,嘴型略扁嘴尖
北灰鹟
腹部污白色
莺科
体长11~18cm,身体长度不到5cm,嘴坚直弱,体型细瘦,有眉纹,体色有橄榄绿、黄、褐
日本树莺
生境灌丛
栗头缝叶莺
头额黄色
黄腰柳莺
伯劳科
基本特征
肉食性,吃小型动物、鸟、昆虫····
爪和嘴锋利,鸟喙略似鹰喙,前端具钩和缺刻,爪上带利钩
有明显的黑色贯眼纹
喜欢储食,把猎物倒挂在树的尖刺上
宣示领地
雄性吸引雌性
领地意识极强,有其他鸟类靠近时,会在树枝上盘旋,利用尖锐的叫声警告入侵者 有蛇之类的动物想攻击其巢穴时,伯劳为保护幼鸟会拼命反击
喜欢站在尖尖上
楔尾伯劳
棕背伯劳,领地意识强
山雀科
大山雀
鹀科
喙为圆锥形
非重点
燕雀科
巢在树上,开放式
我国旅鸟
红交嘴雀
吃松子坚果,嘴对不上,上下喙交错
金翅雀
留鸟
红腹灰雀
(现称灰雀)
锡嘴雀
光线适宜时呈夹带粉白、粉红的铁银灰色,宛如披上一层锡制腊膜
鸦科
雀形目最大的鸟在鸦科
杂食性,前三趾略微呈并趾型
松鸦
与隼叫声有相似,头顶有黑点,翅有蓝斑
灰喜鹊
现在城市数量越来越多,杂食性,吃人类的餐余垃圾
喜鹊
伴人生,纯粹的森林里无
星鸦
尾下覆羽白色
大嘴乌鸦
额向前突出,包括背、肩、腰、翼上覆羽、和内侧飞羽在内的上体具紫蓝色金属光泽
小嘴乌鸦
额不向前突出,全身羽毛反光不明显
八色鸫科
嘴型坚直强,跗跖较长,尾羽特别短,羽色艳丽,鸣音婉转
椋鸟科
鹩哥
八哥
翅有白斑
山椒鸟科
体型纤细,在亚热带分布的羽毛艳丽,雌雄异型
灰喉山椒鸟
灰山椒鸟
站树顶端,喉胸腹羽在阳光下白得耀眼
叶鹎科
太平鸟科
哈尔滨冬候鸟
太平鸟
“十二黄”,尾羽末端黄色
小太平鸟
“十二红”尾羽末端红色
河乌科
羽色以黑褐色为主,能潜水能游泳,同其他雀形目相比较,后肢粗壮,脚趾长而粗,爪略弯曲,能走到水里
褐河乌
河乌
鹪鹩科
叫声嘹亮
岩鹨科
体背羽毛褐色带杂斑
扇尾莺科
尾羽斑驳
戴菊科
无眉纹,有中央贯线
王鹟科
紫寿带
画眉科
红翅薮鹛
绣眼鸟科
以绿色为主,具白眼圈的小型树栖性鸣禽
雀科
(在2000年前的文献中称文鸟科,当时的雀科现称燕雀科)
鳾科
基本特征
吃昆虫,觅食于树缝和树皮中
喙尖细,强健有力似撬棍
后趾和爪发达,爪弯曲带钩,脚强,利于攀援
头冲下沿树干以螺旋形线路上下攀爬,(可由上往下爬)
旋木雀科
基本特征·
腹部耀白
喙细长而下弯,无嘴须,身体敦实
体羽以褐色为主,具斑驳的细纹
后爪长于后趾,利于攀援
喜头朝上紧贴于树干并螺旋向上攀爬,旋至顶端再飞至另一棵树的中下部
旋壁雀科
基本特征
多岩生境活动的中型鸣禽
喙尖长,两翼圆钝且具红色大斑,花纹醒目,尾短仅翅长的一半
爪长而弯,嘴尖细长略向下弯曲
食虫
曾被置于科
肚子特别白白的鸟:灰山椒鸟、旋木雀
雀形目
百灵科
鹡鸰科
燕科
鹎科
鸫科
莺科
鹟科
伯劳科
山雀科
大山雀
鸦科
松鸦
北噪鸦
灰喜鹊
喜鹊
雀科
黑顶麻雀
麻雀
燕雀科
燕雀
红交嘴雀
金翅雀
锡嘴雀
鹀科
蓝鹀
喙为圆锥形
黄鹂科
卷尾科
中央尾羽最短,最外侧尾羽长而向外或向上弯曲
性情凶猛好斗,护巢性强
织雀科
梅花雀科
长尾山雀科
攀雀科
燕鵙科
盔鵙科
王鹟科
紫寿带
戴菊科
太平鸟科
椋鸟科
鹩哥
八哥
北椋鸟
太平鸟科
岩鹨科
啄花鸟科
红胸啄花鸟
鳾科
普通鳾
扇尾鹟科
鹪鹩科
河乌科
八色鸫科
山椒鸟科
叶鹎科
扇尾莺科
缝叶莺
黄腰柳莺
画眉科
黑脸噪鹃
剑嘴鹛
主要以甲虫、蚂蚁等昆虫为食,也吃浆果花蜜等
红嘴相思鸟
鸦雀科
文须雀
花蜜鸟科
叉尾太阳鸟
长嘴捕蛛鸟
绣眼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