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写作脑科学
为什么写作跟大脑有关;快速写作:写作的第一步是飞速成稿;从大脑到宏观故事构建;给大脑写的文字:简单又接地气;大脑的品味;平滑得像黄油一样:连贯与流畅的秘诀;力透纸背的雄辩:构建说服力;用脑科学原理分析世界经典名篇。
编辑于2023-04-24 11:15:29 湖南0基础学写作;写作方法;人物介绍;构建场景;写作大纲;雪花写作法是一种小说创作方法,它利用“雪花分形”的原理,不断将小说创作的环节细化,让写作者对小说内容的构思更加清晰。
公司的边界在消解,现在都可以在公司外找到对应的替代方案--捋清楚自己每个工作环节是否能借助外部商业基础设施。“单干”的商业认知首先要帮你打破“打工”的思维。《单干》是一本商业启蒙书,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并实践一种新的商业思维模式,即把自己当作公司来经营,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
短篇小说写作指南的思维导图,如保持创意的5个决窍:1.你要随时阅读。2.你应该与其他写作者保持往来。3.你应该做笔记。4.你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一天的安排。5.你应该扫清道路上的障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0基础学写作;写作方法;人物介绍;构建场景;写作大纲;雪花写作法是一种小说创作方法,它利用“雪花分形”的原理,不断将小说创作的环节细化,让写作者对小说内容的构思更加清晰。
公司的边界在消解,现在都可以在公司外找到对应的替代方案--捋清楚自己每个工作环节是否能借助外部商业基础设施。“单干”的商业认知首先要帮你打破“打工”的思维。《单干》是一本商业启蒙书,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并实践一种新的商业思维模式,即把自己当作公司来经营,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
短篇小说写作指南的思维导图,如保持创意的5个决窍:1.你要随时阅读。2.你应该与其他写作者保持往来。3.你应该做笔记。4.你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一天的安排。5.你应该扫清道路上的障碍。
写作脑科学
序言
写作训练本质上包含三个方面的技巧:
快速写作:快速写作;宏观写作是指;微观写作是
宏观写作:有观点有故事
微观写作:指文字运用能力,比如善用修辞、文法精致。
内容创作的本质是探查人心:
人需要什么故事?故事该怎么编排?起承转合如何把握节奏?段落安排如何实现闭环?
内容创作也是在创造产品,甚至不仅仅是创造一个产品,而是创造无数产品:当拥有了一个绝妙的故事时,我们就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
第一个故事:帕丁顿火车站的小熊
第二个故事:罗伯特·艾格的自传中重振迪士尼的故事
我们必须明白,什么时候要加一点危险的情节,让读者的肾上腺素飙升;什么时候要加一些让读者有代入感的情节,让他们的镜像神经元活跃起来;什么时候要给出一个让人思索的结局,让读者感受到多巴胺的奖励,愉悦起来;什么时候又该调制亲情、友情和爱情交织的终极精神“鸡尾酒”。
01 为什么写作跟大脑有关
例子 1:厕所读物
理解了两件事:我们的大脑是非常容易无聊的,时时刻刻都需要信息输入;而这个信息输入很多时候是文字的,可见我们特别渴望阅读。
例子2:斯特鲁普效应
大脑的自主功能会影响大脑的其他功能。阅读文字就是一项特别自主的功能,所以它就会影响你去说出印刷颜色。
阅读是人类极其渴求的一项活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信息之于我们人类的大脑,就像食物之于小动物。因为我们大脑有特定的获取信息和阅读的习惯,那就是喜欢故事。
1.1 读者的脑反应就是作者的下笔点
眼动追踪
“回溯”
脑电
N400 与 P600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影视领域有两种现象:“叫好不叫座”与“叫座不叫好”。
1.2 写作如同下厨:做一个好厨子,要知道人的口味
人类大脑和心理对故事的共同需求
共情与代入感
惊喜与幽默
危机
充满动感
关于人类喜欢的语言
法则1:具体、简单、清楚
能用简单的词,就不用复杂的词。能用具体的词,就不用抽象的词。每一句话只有一个中心思想,每一段落只有一个主题。当意思出现转折或变化时,一定要有关联词。段落要清晰,排版要注意行距。
法则2:长短句错落
短句指的是韵律上的短句,也就是结构简单,读起来又铿锵悦耳的句子。这是因为,人的阅读是从声音开始的:先有“朗读通路”,才有“默读通路
每一个短句都像是给长句的意思做个总结或画个休止符。
法则3:押韵就是王道
1.3 中文写作的特殊习惯:做一个中餐好厨子,要知道中国人的特殊口味
重头戏在后面
巧用文学典故
成语、俗语、典故、诗歌
好处
第一,可借鉴的角度和典故太多了。能被我们想到的,古人都想过了,引经据典会非常容易。第二,死记硬背一些典故诗句,然后在文章中零星地插入一些进行画龙点睛,就可以显得很有文采。
挑战
第一,典故用得太多,就会显得“拽文”。第二,要背很多成语、诗句、习语,而且必须学好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不能用错。比如不能把褒义和贬义弄反,也不能把只能用在自己身上的词与用在他人身上的弄反。第三,必须得把文学典故与文字的韵律,还有文字的意境进行融合,不能只是干巴巴摆出来。典故用得浑然一体,才有妙笔生花的效果。
韵律的问题
02 快速写作:写作的第一步是飞速成稿
2.1 一个快速写作的游戏:皮亚杰建构与快速写作
“空白页综合征”
“快”就是好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很快地写出来几千字,你才可以修改,使之变“好”
2.1.1 什么是皮亚杰建构
“把一个复杂的任务拆分成很多小的任务,逐一去解决,最后合成在一起,就完成了一个大的任务”
第一步是“解构”,想想看大的任务拆成哪几个小的部分比较合理,每个部分应该怎么实现;第二步是“建构”,把拆好的几部分拼起来,争取能够拼成大的任务。
我们把快速写出一篇文章分解成以下几个步骤。
2.1.2 建构第 1 步:名词与场景白描
能将名词关联到名词是场景描述的基础
关于这个主题(或者说场景),可以扩展出来其他什么名词。以及关于这个场景我可以描述什么
2.1.3 建构第2步:搭配形容词
近义词替换游戏。
2.1.4 建构第 3 步:引经据典与水到渠成
2.1.5 建构第 4 步:动词与画龙点睛
动词是句子的眼
关于动词,最重要的是能产生画面感,即最好能激活读者的镜像神经元,让他们在大脑里跟你一起动起来
2.1.6 建构第 5 步:把上面的部分结合起来
例子
例子 1:以“长城”为主题联想名词与形容词长城—绵延万里 (1)山峰—层峦叠嶂 (2)山谷—郁郁葱葱 (3)屏障—人工 (4)信号—重要、宝贵 (5)狼烟—四起、烽火 (6)战争—残酷 (7)冷兵器时代—血肉相搏 (8)添加动词长城—蜿蜒—山峰 (9)长城—蛰伏—山谷 (10)屏障—抵抗来袭 (11)狼烟—传输—信号 (12)冷兵器时代—血肉相搏 (13)中心思想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4)把这些材料整合起来,就得到了下面的段落(文中的标号对应的就是材料的编号)。绵延万里的长城 (1),蜿蜒在层峦叠嶂的山峰之上 (2, 9),也蛰伏于郁郁葱葱的山谷 (3, 10)。冷兵器时代 (8),长城是一个人工屏障 (4),也是一座信号台(5)。匈奴来袭,狼烟便四起 (6)。因此,长城传输的是战时最宝贵的东西 (5, 7, 12):信息与情报。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战争最宝贵的就是信息,哪怕它在现代人看来只有几个比特 (5, 12, 14)。这不是一个完美的段落,还需要很多修改,但是已经是一个很好的段落了。对于那些盯着屏幕或者草稿纸不知道写什么的人来说,能够用这样的建构方法来写作
小结
名词—形容词—典故—动词—建构段落。
2.2 扩展到抽象场景:跟我一起练
2.2.1 往年中考作文题目的建构样例
“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
2.2.2 往年高考作文题目的建构样例
“带你走进____”
2.2.3 古今中外:古代人、现代人、家乡或远方的建构样例
一个人物的属性如下所示。
生活的年代主要成就性格和偏好逸闻轶事对后人或对自己的启发
一个地方的属性如下所示。
历史地理人文古代遗迹著名风景吃喝玩乐之处民俗曲艺
03 从大脑到宏观故事构建
宏观写作,简单来说,就是“如何编故事”,就是构建文章的“骨架。
如何寻找最合适的动词,如何进行修辞,如何使用关联词这些语言技巧都无关。
所以在这一章,我们来讲讲大脑喜欢什么样的故事,我们应该如何安排材料,把稀松平常的人生,变成精彩绝伦的故事。
3.1 电影大师大卫·林奇的游戏:一个利用卡片写故事的故事
拿出 70 张空白卡片,在每一张卡片上写一个段子,或者有趣的生活中的故事。摆出来,一张张地观察,再重新排列,然后变成一个故事。
例子:我的价值观
3.2 起承转合:精彩故事的公式就在你的大脑里
3.2.1 起:开头如何吸引人
方法 1:描述危险的场景
HPA 轴(the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专门用来处理紧急的情况,有 fight or flight(战斗或逃跑)的反应。这是人脑中一个极其重要、极其核心、极其原始、极其自动的反应。
镜像神经元,所以不仅仅是在自己遇见危险的时候,“战斗或逃跑”这个响应回路会被激活,在别人遇见危险的时候,我们也会精神非常专注和紧张。
所谓的危险,不一定非得是肉体上的。情感或者生理上的危险也是可以的。
例如:一上来,主角就正在被各路高手追杀;你去找一个暗恋很久的人表白,却不敢推门而入
方法 2:描述出人意料的场景
惊喜,惊吓,幽默
3.2.2 承:如何保持读者注意力
方法 1:故事的主角有和读者共同的经历
方法 2:故事的主角有读者向往的品质,或者有可以让读者产生共鸣的品质
如果当我们的读者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我们故事中的主角时,想和他成为朋友,甚至喜欢他、尊敬他,那就表明主角与读者成功联系起来
比如主角非常地励志,在艰苦的环境下,他虽然掉了无数的眼泪,遭遇了无数的坎坷,但还是“站起来”了,那么读者就会受到很大的激发。
方法 3:主角需要可爱,但他并不是没有弱点
3.2.3 转:期待本身比结果更重要
“定时炸弹”:主角在故事中知道,自己在某个时间点必须要做一件什么大事,否则就大事不妙。
它们都会激起读者的“时间强迫症”,“时间强迫症”是人类大脑的一个重要的习惯,当deadline临近,而故事中的人物还没达到要求或期待的时候,读者就会着急、焦虑、紧张、被代入故事。上面所有的“定时炸弹”情节都能让读者发出内心独白。
3.2.4 合:大脑最喜欢曲折而充满斗争的故事
给主角一个挑战。很多故事的主角经过千辛万苦,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才最终获得了胜利
“学习”也是在斗争中获胜的一个很大的因素:很多时候,最终的结局是主角在斗争过程中会有一个大的转变,领悟到新的道理,发现了新的事情,在困难中大彻大悟。
在故事的高潮,我们要给斗争一个“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要通过主角的顿悟表现出来。当主角顿悟的时候,这个故事的道理就会显现,读者一样会跟着大彻大悟,大脑里也会释放出令人顿悟的 GABA(γ-氨基丁酸),即一种跟学习有关的神经递质。。
小结:
起(用危险或出人意料的开始抓住读者眼球) + 承(引起读者的感同身受)+ 转(用“定时炸弹”来炸出期待)+ 合(重重困难和斗争与主角的大彻大悟) = 精彩的故事
而有了“定时炸弹”,有了“斗争”,有了“大彻大悟”以及“解决方案”的故事,会让人觉得非常完整、过瘾。
大卫·林奇的卡片方法可以帮你找到一些生活中的片段和灵感。这些片段如同珍珠,如何把它们串起来呢?我们利用脑科学的方法,告诉了大家如何进行起承转合——这就是一种串珍珠的方法。当你掌握了这个技巧,再辅以第2 章所讲的速写段落的技巧,那么文章的大体框架就有了,这样你就拥有了“第一稿”,彻底摆脱了“空白页综合征”。
04 给大脑写的文字:简单又接地气
“可读性
食材都熟了,大脑才可以“吃
“修辞”
“调味”
大脑的特性与“可读性”的构建,以及比喻、拟人、排比三种修辞的运用。
4.1 大脑的特性是慵懒
《思考,快与慢》
系统 1:管日常生活,也管你“熟悉的工作”
系统 2:是极其耗费能量的。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是解决新的问题,寻找难题的答案,去学习新的技能,做你不熟悉的事情
4.1.1 什么是可读性
弗莱士阅读容易度计算公式
阅读容易度=206.835-(1.015×句子平均长度)-(84.6×单词的平均音节数量)
弗莱士一金凯德年级水平分级阅读公式
年级水平= (0.39×句子平均长度) + (11.8×单词的平均音节数量) - 15.59
迷雾指数
迷雾指数= 0.4×[( 文本单词总数/ 文本句子总数) + 100×( 文本中长单词数量/ 文本单词总数)]
可读性与文学性并不是完全挂钩的
4.1.2 可读性与大脑的慵懒之间的关系
阅读实际上有两条通路:一条通路是从声音开始的“朗读通路”,即先把字形变成声音,再变成文字的意思;还有一条通路是直接从文字到意思的“默读通路”。所以,不论是哪条阅读通路,解析字形都是阅读的起始。
可读性就是对大脑慵懒程度的一种把握
很多人误以为提高可读性就会降低文字的深刻性,这完全是对文学的误解
照顾大脑的慵懒性与产出文采飞扬的文章,这两点并不矛盾
那怎么做到一篇文章读起来酣畅淋漓,又能让人拍案叫绝呢?这就需要特殊的修辞方法了。
4.2 让大脑喜欢的修辞方法
比喻
用熟悉的东西、常见的东西、具象的东西和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的东西来作喻体,由此让人能够理解不熟悉的东西、生僻或者抽象的概念,以及看不见摸不着的感受。
拟人
是一种能够帮助人类大脑理解与人类无关的自然现象和抽象概念的修辞方法。
排比
是一种在高潮或者需要强调的地方,气势恢宏地“给大脑划重点”的方法。
小结
比喻、拟人、排比这三种修辞方法之所以在绝大多数语言中成为修辞的支柱,是因为它们支撑了人类的思维,迎合了大脑的懒惰。
4.2.1 用比喻呵护缺乏想象力的大脑
比喻能够通过具象化从两个方面帮助人想象
一是从“属性”上辅助想象
二是从抽象的“关系”上辅助想象。
4.2.2 拟人——赋予物体情感
基础:人类的一大爱好就是给除了人以外的事物赋予人类的情感,并且用这些情感来渲染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练习:想象你周围的事物都“活了”起来,它们都跟你一样,有想法,有感情,有自主意识。赋予每一个物体人类的情感,你可以把自己的牢骚、抱怨、开心和甜蜜,都编成台词,赋予这些物体。
4.2.3 排比句——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
4.2.4 修辞的游戏与修辞的皮亚杰建构
比喻是一种属性或者关系关联的游戏:用喻体之间的关系来描述本体的属性,或者本体之间的关系。
拟人是一种给非人的事物编台词的游戏:给桌子、椅子、水杯、电脑都编一段台词,揣摩它们的心理。
排比是一种找出事物的三个方面的游戏:任何一个问题,能不能从三个角度论述?把这三个角度排在一起,就是一个排比句。
05 大脑的品味
“模块“
这些共通的品味来自哪里呢?当然来自我们大脑的先天设置。我们的大脑自然地会有一些生理设置(以神经递质或者生理结构的形式),来帮助我们理解“代入感”“羡慕”“爱情”。所以自然地,当我们听到或者读到这样的故事,我们大脑的相应生理机制就会被激发。我们把这些生理机制叫作“模块”。
“版图”
5.1 肾上腺素:给我支棱起来,战斗或逃跑
肾上腺素是人类生存最依赖的激素之一,也是“交感神经系统”最核心的激素,它介导交感神经系统的一切反应。“就是支棱起来的意思。”
文字上的新手必须先学会写“爽文”,也就是“高激活”的文章,那么如何打造一篇让人“肾上腺素激增”的“爽文”呢?
第一步:制造紧张的氛围
危险出现
内心紧张
看见一丝曙光
5.2 镜像神经元:代入感的重要性
镜像神经元就是一个“照他人”的镜子,当别人说话的时候,当别人打球的时候,当别人做实验的时候,你大脑里的镜像神经元就开始模仿对方了,仿佛在做动作的人是你一样[41]。
具身认知的意思是,当你有某方面经验的时候,你的大脑就会自动代入这个经历,不论这个经历是你自己的,还是别人的。
大脑的运动皮层不仅仅对别人的动作有反应,甚至对动词也有反应
怎么才能调动神经元呢?“核心体验”抓住“在经历一件事的过程中,哪些体验是必不可少的”。
例子:打雪仗
5.3 GABA:顿悟与哲理是大脑喜欢的故事高潮写法
GABA 一般指 γ-氨基丁酸,它是一种跟学习有关的神经递质。在故事的高潮,我们要给斗争一个“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要通过主角的顿悟表现出来。没有解决方案的故事,会让人感觉“虎头蛇尾”,并不过瘾。
思考游戏: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5.4 多巴胺:给我的大脑“发糖”
多巴胺是人类大脑的奖赏回路,也是人类最终的“成瘾回路”。多巴胺激活的是阿片类受体(也就是吗啡类似物的受体),因此奖赏的感觉本质上就是一种成瘾的感觉。
5.5 亲情、友情、爱情:终极的神经元鸡尾酒
“催产素”(oxytocin),它会帮助我们的大脑产生以下的行为:信任、注视、共情、正向关系的记忆、忠诚、正向的沟通、处理“结合”的信息。
那么如何让人产生代入感,能够理解你笔下的感情呢?
刻画人的言行举止,人的典型事迹,人的最真实的牺牲,人的最真实的渴望,你对这个人的情感
小结
肾上腺素:让人支棱起来;镜像神经元:代入感的制造;GABA :故事的哲理与高潮;多巴胺:剧情的爽点;催产素:终极感情鸡尾酒。
06 平滑得像黄油一样:连贯与流畅的秘诀
文字的技巧
6.1 大脑处理句法的习惯:弧形结构
就是每一句话都要前后呼应,句子之间也要呼应,整个段落也要呼应。所有的“因”,都要有“果”;所有的“开头”,都要有“结尾”;所有的段落,都要有呼应。
6.2 弧形结构实战:从句子到段落,从小弧形到大弧形
两个技巧
即“本体喻体转换”和“主语宾语转换”
练习:击鼓传花
6.3 流畅的高阶技巧:音乐感
6.3.1 诗词歌赋里的音乐感
在普通话中,一声和二声都是平声(一声叫阴平,二声叫阳平),三声和四声都是仄声(三声叫上声,四声叫去声)。
那么中文是怎么通过平仄实现音乐感的呢?很简单,那就是在同一个句子中,平仄是交替出现的,而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6.3.2 如何把音乐感迁移到文章中
子主题
6.3.3 韵律就是原因:大脑对韵律的热爱
尽量对段落里每个句子结尾的一个词进行打磨,使得它们具有相似或者对应的平仄结构。
买一本同反义词词典
练习:韵脚与话题对应”。
以上就是我们前六章所填的“坑”。可以说这些知识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用在所有的文学体裁里,但是主要还是直接应用于记叙文和说明文,也就是主要应用于记述故事和描写事物的文章
07 力透纸背的雄辩:构建说服力
议论文,即阐明自己观点,论证自己观点,给出证据,并且驳斥反方观点的文章。
7.1 积累论点和论据的秘诀在于积累写作的“乐高块”
“卡片笔记写作法”
“乐高笔记写作法”
简单来说,就是你每读到一个故事,或者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把它记录下来。这些小的片段,就是你写作的“乐高块”
7.2 时间、地点和人物:摒除一切模糊性
把你知道的信息、细节都写上,能多具体就多具体,能多精准就多精准。
第一,让读者的 GABA 有“安全感”。当他们知道了具体的人物、具体的年代、具体的事情,就不会担心这个故事“搜不出来”或者“没法验证”,就会更倾向于相信你的故事。
第二,有了细节,也够精准,才能让人构建出画面(根据镜像神经元),因此才会让人更加信服。
更重要的底层原因是,我们要说服别人接受的是理念,而理念本身就是抽象的,是需要用“系统 2”的。降低人的认知负荷。
7.3 论点和论据的组织
7.3.1 充分性与必要性
先论证“不做这件事的危害”(必要性),再论证“做这件事的条件已经具备”(充分性)
第一篇:论证为什么我需要给自己的藏书做一个“馆藏系统”。
第二篇:论证“因果是大脑的模型”
7.3.2 正反论证和矛盾统一
7.3.3 列出一个问题的多个方面
7.3.4 其他论证结构
“规律与特例”
“双向分离”
就是在论证 A 与 B 不是一回事的时候,一定要论证两个方向的分离,即“有些 A 不是 B”“有些 B 也不是 A”。
假设我们的论点是“提议 A”。既然提议做 A,那么我们必然要回答的问题就包括:为什么要做 A(必要性),现在是否可以做 A(充分性),A 不是 B(双向分离),A 与 B 的利弊(正反面),每一面的论证(一个问题的 N 个方面)与矛盾统一,以及做 A 的特例(规律与特例)。
08 用脑科学原理分析世界经典名篇
8.1 叛逆者与代入感:花木兰和孙悟空的共同点
8.2 “可读性的巅峰”白居易
8.3 亲情交织的科幻作品《星际穿越》
8.4 “多巴胺诗人”李白
8.5 启动 GABA 的《一千零一夜》与《儒林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