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学
微生物学病毒
支原体
概 述
缺乏细胞壁,呈多形
可通过滤菌器
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
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生物学特性
形态
球形、长丝状,可有分枝
大小约0.2~0.3μ
<1.0μm。用光学显微镜易观察
结构
缺乏细胞壁
细胞可塑性
通过滤菌器
胞膜胆固醇含量丰富
抗胆固醇物质破坏支原体细胞膜
黏附素
本质为顶端结构
黏附宿主细胞
普通染色不易着色
Giemsa染色
革兰染色阴性
培养特性
繁殖方式
二分裂繁殖为主
区别细菌
营养要求高
需人或动物血清
提供胆固醇及长链脂肪酸
生长缓慢
①固体培养基2~3天形成菌落
呈油煎蛋状
溶脲脲原体菌落称为T株
②液体培养基生长后为小颗粒沉淀,不易混浊
污染细胞培养的重要因素
生化反应
抗原结构
组成
蛋白
糖脂
意义
鉴别支原体的种类及型别
方法
(1)生长抑制试验
(2)代谢抑制试验
抵抗力
原因
支原体缺乏细胞壁
特点
理化因素抵抗力弱
湿热(56℃30min)
一般消毒剂敏感
渗透压
对醋酸铊、结晶紫耐受
抗细胞壁的抗生素不敏感
青霉素
抗核蛋白体,干扰蛋白合成的药物敏感
红霉素
链霉素
螺旋霉
致病性
致病力弱,多数不致病
口腔支原体
唾液支原体
主要引起黏膜表面感染
一般不侵入血流
引起间质性炎症
如间质性肺炎
致病机制
黏附素吸附易感细胞
顶端结构 + 受体(唾液酸)
从宿主细胞膜吸收营养
吸取胆固醇
致细胞膜受损
产生毒性代谢产物
H₂O₂,NH,NH₃、毒素
免疫损伤
共同抗原产生交叉反应
侵犯、破坏免疫细胞(CD4+细胞)
主要致病性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
所致疾病
原发性非典型肺炎
好发年龄
青少年
好发时间
夏秋季
传播途径
呼吸道
临床表现
发热,咳嗽
X线检查为肺纹理增粗
微生物学检查
①分离培养
②血清学检查---冷凝素试验、ELISA、补体结合试验
③PCR技术
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
种类
溶脲脲原体
人型支原体
生殖衣原体
传播途径
性接触
主要临床表现
非淋菌性尿道炎
性质
性传播性疾病
表现
①男性
不育、慢性前列腺炎
②女性
不孕、流产、早产、阴道炎、宫颈炎
③感染胎儿
致新生儿低体重,呼吸道和CNS感染
微生物学检查法
分离培养、PCR
穿透支原体、发酵支原体
致病性
AIDS的协助致病因子
黏附和穿入免疫细胞(CD4+)
促进HIV复制
长期慢性感染
诱导细胞恶性转化
形成恶性肿瘤
区别细菌L型
相同之处
通过滤菌器
多形性
在固体培养基上呈油煎蛋状菌落
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不敏感
缺乏细胞壁
不同之处
遗传
胆固醇含量
高渗环境
培养状况
立克次体
概 述
定义
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是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等传染病的病原体
生物学特性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
类似于细菌
有细菌基本结构
有新陈代谢的酶系统
二分裂繁殖
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类似于病毒
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
共同特点
①专性细胞内寄生,以二分裂法繁殖
②含DNA和RNA两种核酸
③呈多形性,主要为球杆状,革兰染色阴性
④大多为人畜共患病原体
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
可兼为寄生宿主或储存宿主
⑤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生物学特性
形态
多形性,球杆形等
常用Gimenza染色
革兰染色阴性
结构
类似于G-菌
培养特性
原理
酶系统不完整
大多严格地活细胞内寄生
方法
常用动物接种、鸡胚接种、细胞培养
抗原结构
类型
群特异性抗原
LPS:可溶性抗原,耐热
种特异性抗原
外膜蛋白成分,不耐热
应用
外斐反应
原理
LSP与变形杆菌的菌体成分存在交叉抗原
变形杆菌抗原易于制备
方法
变形杆菌替代立克次体
非特异性定量凝集反应,
应用
检测人或动物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
辅助诊断立克次体病,
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与细菌细相似
对低温及干燥抵敏感
胞外不稳定
存在虱子的粪便
室温下可数月维持传染性
对广谱抗生素敏感
磺胺可促进立克次体生长
用于立克次体病的治疗
致病性
致病物质
(1)内毒素
(2)磷脂酶A
致病疾病
立克次体病
感染途径
寄生节肢动物肠道内
带菌节肢动
人虱
鼠蚤
蜱
叮咬或粪便
污染伤口
在机体内皮细胞繁殖
入血
全身器官及血管繁殖
入血
发热中毒症状
皮疹
实质器官损伤
干啤肿大
心血管损伤
间质性炎症
淋巴结肿大
免疫性
细胞免疫为主
特异性抗体
调理作用
中和毒性物质
细胞因子
激活、增强吞噬细胞
杀灭胞内立克次体
病后免疫力较持久
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
普氏立克次体
所致疾病
流行性斑疹伤寒
传染源
患者
传播媒介
人虱
传播方式
人—虱—人
过程
虱叮咬患者
立克次体在虱肠管上皮细胞中繁殖
虱叮咬健康人
临床表现
经5~21d潜伏期,骤然发病
高热、头痛、肌肉疼痛
发病4~5d后
皮疹
神经系统损伤
累及心血管系统
实质器官的损害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所致疾病
地方性斑疹伤寒
传染源
鼠
传播方式
鼠—鼠蚤—鼠
人
所致疾病
较流行性斑疹伤寒轻
恙虫病立克次体
所致疾病
恙虫病
传播媒介
鼠虱
传染源
鼠、兔、鸟类
传播途径
病鼠
恙螨幼虫
人
临床表现
叮咬
丘疹
水泡破裂
溃疡
黑色焦痂
入血
毒素作用
发热
繁殖
淋巴结肿大
实质器官病变
贝纳柯克斯体(Q热柯克斯体)
所致疾病
Q热
传播媒介
蜱
传染源
牛
过程
带菌分泌排泄物
呼吸道
接触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病毒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
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传播
垂直传播
母体的病毒
经胎盘或产道
由亲代传播给子代
感染途径
消 化 道
病毒种类
脊髓灰质炎病毒
其他肠道病毒
轮状病毒
HAV
HEV
传播方式与媒介
污染的水和食物
呼 吸 道
传播方式与媒介
空气
飞沫
痰
病毒种类
正粘病毒(流感病毒)
副粘病毒
鼻病毒
水痘病毒
眼及泌尿生殖道
病毒种类
HSV-1
HSV-2
CMV
HIV
HPV
腺病毒
肠道病毒
传播方式与媒介
接触
性接触
游泳池
破损皮肤
病毒种类
脑炎病毒
狂犬病毒
传播方式与媒介
吸血昆虫
狂犬
血 液
病毒种类
HBV
HCV
CMV
HIV
传播方式与媒介
输血
注射
器官移植
经胎盘或产道
病毒种类
HBV
HCV
CMV
HIV
风疹病毒
传播方式与媒介
宫内
分娩产道
哺乳
感染类型
局部感染
病毒侵入机体后
只在入侵部位
感染细胞
增殖
产生病变
全身感染
血液播散
病毒血症
神经系统播散
临床类型
显形感染
定义
机体在感染病毒后因
组织细胞严重受损
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分类
急性感染
定义
病毒感染机体后
短时间内即被清除或导致死亡
特点
病程短
例
流行性感冒
持续性感染
定义
病毒可在机体持续存在数月至数年
可出现症状
重要的传染源
也可不出现症状
原因
机体免疫力低下
无力清除病毒
病毒抗原性弱
机体难以产生免疫应答
逃避宿主免疫作用
存在于受保护部位
病毒发生突变
病毒基因组整合于宿主基因组
与细胞长期共存
特点
持续时间长,难清除
分类
慢性感染
定义
病毒未被完全清除
不断排出
存在于血液和组织液中
病毒种类
HBV
CMV
EBV
潜伏感染
定义
病毒与机体处于平衡状态
基因组潜伏在特定的组织和细胞内
种类
HSV-1
潜伏在三叉神经节中
面部疱疹
HSV-2
潜伏在骶神经节中
生殖器疱疹
VZV
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感觉神经节中
带状疱疹
慢发病毒感染
定义
病毒潜伏期长
出现慢性、进行性病变
导致死亡
种类
HIV
AIDS
麻疹缺陷病毒
亚急性硬化性脑炎( SSPE )
隐性感染
定义
病毒侵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且被机体除的感染
感染后能产生足够的抗体
形成抵抗再次感染的免疫力
逃逸免疫应答作用
逃逸免疫监视
防止激活免疫细胞
阻止免疫应答发生
致病作用
宿主细胞
溶细胞型感染
病毒的杀细胞效应
无包膜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
短时间内释放大量子代病毒
造成宿主细胞破坏死亡
致细胞病变作用
体外培养
感染细胞
变圆
聚集
融合
脱落
稳定状态感染
细胞融合
例子
被感染的 CD4 细胞
Gp120 阳性
细胞凋亡
细胞受到病毒的感染
激发的信号到细胞核内
激活细胞的凋亡基因
发生凋亡
病毒基因组的整合
全基因组整合
失常整合
细胞的增生与转化
病毒促进增生
细胞形态发生改变
失去细胞间的接触性抑制
成堆生长
包涵体的形成
光镜下
感染细胞内斑块状结构
致病
破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死亡
机体
对组织器官的亲嗜性与组织器官的损伤
免疫病理损伤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损伤免疫系统
引起免疫抑制
杀伤免疫活性细胞
自身免疫疾病
螺 旋 体
定义
是一群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属
(1)疏螺旋体属
形态
螺旋稀疏、不规则,有3~10个螺旋
伯氏疏螺旋体
.形态与培养
营养要求高
生长缓慢
致病性
所致疾病
莱姆病
慢性游走性红斑
自然疫源性疾病
储存宿主
野鼠,小型哺乳动物
传播媒介
硬蜱
致病物质
黏附素、内毒素
致病机制
螺旋体→蜱—肠中繁殖螺旋体
人体内繁殖
慢性游走性红斑
慢性关节炎
心血管损伤
神经系统异常
免疫性
特异性抗体
清除螺旋体
细胞免疫
细胞因子释放(IL-1,IL-6,TNF-α)
损害 + 清除螺旋体
微生物学检查法
病原体检测
直接镜检
PCR
血清学诊断
查IgM
(2)密螺旋体属
形态
螺旋细密、规则,两端尖细
分类
致病性
苍白密螺旋体
梅毒螺旋体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暗视野观察
致密而规则螺旋,运动十分活泼
革兰染色阴性
Fontana镀银染色法
棕褐色
培养
在人工培养基无法生存
抵抗力
极弱,离开人体极易死亡
致病性
传染源
人
致病因素
无内、外毒素
与外膜蛋白的黏附作用及透明质酸酶有关
传播途径
获得性梅毒
性接触传播致
分期
Ⅰ期梅毒
硬下疳
局部溃疡
无痛性硬结
传染性极强
Ⅱ期梅毒
皮肤黏膜红疹
梅毒疹
无自觉症状
可消退
Ⅲ期梅毒
晚期梅毒
全身组织器官慢性肉芽肿
无传染性
先天性梅毒
胎盘(垂直传播)
致病
引起胎儿全身性感染,导致流产
新生儿梅毒
早期
慢性鼻炎
皮疹
骨软骨炎
晚期
马鞍鼻
军刀状胫
免疫性
传染性免疫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①特异性抗体
溶解螺旋体
②反应素
自身免疫抗体
血清学诊断
早期清除螺旋体
晚期损伤组织
微生物学检查
(1) 查梅毒螺旋体
取渗出液
镀银染色
暗视野观察
(2) 血清学诊断
查抗体
非密螺旋体抗原试验
查反应素
敏感性高
易出现假阳性
试验方法
①VDRL试验(性病研究试验室)
心脂质微颗粒Ag + 患者血清(显微镜观察)
②RPR试验(快速血清反应素试验)
活性炭为载体吸附心脂质 + 患者血清 (反应肉眼可见)(
防治原则
加强性卫生教育
确诊后早期青霉素彻底治疗
地方性梅毒螺旋体
雅司螺旋体
品他螺旋体
非致病性
⑶钩端螺旋体属
种
双曲钩端螺旋体
生物学性状
形态
螺旋细密、规则,一端或两端弯曲。
暗视野观察
运动极为活泼
Fontana镀银染色
棕褐色
培养
柯索夫Korthoff培养基
适宜温度28~30,生长缓慢
抵抗力
对热、普通消毒剂、青霉素敏感
潮湿土壤中,可存活数月
促进钩端螺旋体病流行
致病性和免疫性
致病物质
内毒素样物质
溶血素
溶血、肝脾肿大
细胞毒性因子
可致动物肌肉痉挛,呼吸困难
所致疾病
钩端螺旋体病
人畜共患病
传染源
鼠、猪
传播途径
接触疫水或污染的土壤
致病机制
鼠-尿-水稻
猪-尿-水源
钩体
人体
繁殖
入血
全身实质性器官受损
肝
肾
肺
中枢神经
早期败血症
三症状
寒战
高热
一身乏
三体征
眼红
腿痛
淋巴结肿大
临床类型
肾功能衰竭型
黄疸出血型
流感伤寒型
脑膜脑炎型
免疫性
体液免疫为主
调理作用吞噬 钩体
微生物学检查法
检查钩体
①直接镜检
②分离培养
③动物接种
血清学诊断
双份血清
①显微镜凝集试验(MAT)
已知活钩体 + 患者血清(不同稀释度)
暗视野观察
②间接凝集试验
钩体抗原致敏的红血球 + 患者血清
有无凝集
防治原则
防鼠、灭鼠、带菌家畜管理
特异性预防
多价钩端螺旋体死疫苗
首选青霉素治疗
种
双曲钩端螺旋
问号状钩端螺旋体
问号状钩端螺旋体
共性
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
类似细菌
具有细菌的基本结构
二分裂繁殖
对抗生素敏感
类似
原虫
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有轴丝,能活泼地运动
真菌
概述
概念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主要特征
典型细胞核 , 完善细胞器
多为多细胞 , 少为单细胞
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
无性或有性繁殖
不是植物,无叶绿素,根、茎、叶
基本性状
形态
多细胞型真菌
组成
菌丝
营养菌丝
气生菌丝
生殖菌丝
孢子
有性孢子
无性孢子
真菌的繁殖体
区别细菌芽胞
真菌孢子
细菌芽胞
抵抗力
弱
强
数量
不限
一个
状态意义
繁殖
不是繁殖
例子
霉菌 ( 丝状菌 )
单细胞真菌
类型
酵母型真菌
新生隐球菌
白假丝酵母菌
类酵母型真菌
形态
圆形、卵圆形
繁殖
出芽
培养特性
最常用的培养
沙保弱培养基
营养要求不高
温度和酸碱度
25 ~ 28⁰C(丝状真菌)
37⁰C (酵母型和类酵母型真菌)
pH4.0 ~ 6.0
病原菌生长1 ~ 4 周
抵抗力与变异性
抵抗
干燥
阳光
紫外线
常用消毒剂
不耐热
真菌易发生变异
抗真菌药物
灰黄霉素
制霉菌素 B
二性霉
酮康唑
氟康唑
对抗生素不敏感
菌落形态
酵母型菌落(单细胞真菌)
类酵母型菌落(单细胞真菌)
丝状菌落(多细胞真菌)
绒毛状、棉絮状、粉末状
真菌的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
病原性真菌
有性繁殖
子主题
致病性
致病性真菌感染(浅部、深部)
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
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哮喘、过敏性鼻炎)
真菌性中毒(毒蘑菇)
真菌毒素与肿瘤 ( 黄曲霉菌致癌物质)
免疫性
固有免疫
适应性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
微生物学检查法
直接镜检
分离培养
鉴别和鉴定
厚膜孢子形成实验
芽管形成实验
动物实验
防治原则
无特异性的相应疫苗
抗原性弱
皮肤癣菌感染
保持鞋袜清洁、干燥
避免与患者及其污染的物品直接接触
深部真菌感染
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真菌性食物中毒
严禁销售和食用发霉的食品
子主题
衣 原 体
概 述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通过细菌滤器
独特发育周期
严格在真核细胞内寄生
生物学形状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
类似于细菌类
①两种类型核酸
②具有类具有类似于革兰阴性菌的细胞结构
③二分裂繁殖,有独特的发育周期
④ 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类似病毒类似病毒
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
生物学性状
发育周期
两种颗粒形态
原体(EB)
小而致密
发育成熟
高度感染性
(2)始体或网状体
作用
宿主细胞内的繁殖形式
没有感染性
包涵体
具有鉴别意义
母代的网状体和子代的空泡
经染色后在光镜下
培养特性
原理
具有核糖体及某些代谢酶类
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统
但代谢活动有限
特点
专性活细胞内寄生
培养
鸡胚卵黄囊接种,细胞培养
抗原构造与分类
LPS为属特异性抗原
确定衣原体属
MOMP为种特异性抗原
沙眼衣原体
肺炎衣原体
鹦鹉热衣原体
MOMP-AA可变区为型特异性抗愿
沙眼亚种
A体分为沙眼亚种(A~K 14个血清型)
LGV亚种(L1,K 14个血清型)
鼠亚种
致病机制
宿主细胞内寄生
导致宿主细胞损伤与破坏
内毒素样物质
抑制宿主细胞代谢
诱发迟发性超敏反应
导致免疫病理损伤
主要致病性衣原体
沙眼衣原体
沙眼亚种
所致疾病
沙眼
传播途径
眼—眼
眼—手—眼
临床表现
结膜炎
瘢痕、倒睫
角膜血管翳
包涵体结膜炎
传播途径
产道
临床表现
滤泡性结膜炎
泌尿生殖道感
传播途径
性接触
临床表现
NGU
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LGV)
所致疾病
性病淋巴肉芽肿
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
临床表现
淋巴结炎
男性
腹股沟淋巴结炎
女性
会阴、肛门、直肠狹窄与梗阻
瘘管
鼠亚种
对人无致病性
肺炎衣原体TWAR株
好发人群
青少年
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
临床诊断意义
一种重要的呼吸道病原体
所致疾病
急性呼吸道感染
咽炎和鼻窦炎
肺炎
支气管炎
心包炎、心肌炎和心内膜炎
疱疹病毒
共同特点
形状
球形
双股线状DNA
有包膜
均可在二倍体细胞核内复制
除EB病毒外
产生明显的CPE
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多核巨细胞
感染细胞与周围细胞融合
感染方式
潜伏性
增殖性
单纯疱疹病毒
生物学特性
有两个血清型
HSV—1型
HSV—2型
致病性和免疫性
感染人群
较普遍
存在部位
疱疹液
健康人的唾液
传播途径
直接密切接触
性接触
临床表现
粘膜或皮肤的局部疱疹。
感染表现
原发感染
好发年龄
6个月—2岁
HSV-1的原发感染
多数无临床症状。
HSV-1原发感染
口咽疱疹
疱疹性角膜结膜炎
疱疹性湿疹
疱疹性甲沟炎
HSV-2原发感染
生殖器疱疹
新生儿可经产道感染HSV-2
发生疱疹角膜结膜炎或新生儿疱疹
潜伏感染和复发
潜在感染
HSV原发感染后
少数潜伏在神经节中
不引起症状
复发
潜在感染病毒受刺激
复发性局部疱疹
出现在同一个部位
分类
HSV-1
潜伏部位
三叉神经节
颈上神经节
复发部位
皮肤黏膜
眼部
面部
口唇
HSV-2
潜伏部位
骶神经节
复发部位
生殖器皮肤黏膜
宫颈癌
先天性感染
免疫
体液免疫
灭活胞外病毒
阻止病毒经血液扩散
细胞免疫
破坏宿主细胞
清除胞内病毒
神经节内的潜伏病毒
不起作用
实验室检查
病毒分离培养
取材
疱疹液
唾液
结膜
角膜
快速测定诊断
特异性抗原
核酸
防治原则
无特异预防方法
原因
HSV与某些癌症密切
不主张活病毒疫苗
替代
纯化病毒包膜糖蛋白
制成亚单位疫苗
治疗
ACV(无环鸟苷)
优点
病程缩短
口唇疱疹
生殖器疱疹
新生儿疱疹
疱疹性脑炎
缺点
不能防止潜伏感染再发
特别接种对象
HSV-2感染的孕妇
新生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
感染宿主细胞表现
显性感染(增殖性感染)
病毒大量增殖
破坏宿主细胞
潜伏感染
平衡状态
病毒不增殖
宿主细胞不破坏
刺激活化
转为显性感染
整合感染
病毒基因整合于宿主的DNA
细胞转化
先天性感染
经胎盘感染胎儿
胎儿畸形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生物学性状
只有一个血清型
与单纯性疱疹病毒相似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播途径
呼吸道
水痘内容物及上呼吸道分泌物中
原发感染
易感年龄
3岁-9岁儿童
临床表现
斑丘疹
脓疱疹(向心性分布)
水疱疹
愈合后不留疤
潜伏及复发感染
潜伏部位
神经脊髓后根神经
颅神经感觉神经节
复发
病毒被激活
神经支配的皮肤细胞内增殖
胸
腹
面
串联水疱
特点
呈单侧性发作
侵犯肋间神经
以胸、腹部皮肤为主
免疫性
机体产生持久的免疫
不能阻止潜伏感染
直接诊断
临床症状典型
治疗
VZV减毒活疫苗
EB病毒
生物学性状
仅能在B淋巴细胞中增殖
EBV特异性抗原
潜伏感染
EBV核抗原
潜伏感染膜蛋白
增殖性感染
EBV早期抗原
EBV活跃复制
感染细胞进入溶解期
EBV衣壳抗原
增殖后期合成的结构蛋白
EBV膜抗原
中和抗原
致病性
在人群中感染非常普遍
传播途径
唾液传播为主
亲嗜性
鼻黏膜细胞
致病机制
幼儿(初次感染)
口咽部上皮细胞内繁殖
进入血循环(潜伏于B淋巴细胞)
引起全身性感染
症状
多数无明显症状
炎症
咽炎
上呼吸道感染
与EBV感染有关的疾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性质
急性性
全身性
淋巴细胞增生性
发生机制
青春期初次感染
大剂量的EBV
表现
发热
咽炎
淋巴结炎
肝脾肿大
外周血单核细胞
机体免疫防御
产生免疫T淋巴母细胞
限制EBV感染
促进机体恢复
预后良好
巨细胞病毒
生物学性状
高度种属特异性
如人CMV只在人成纤维细胞增殖
细胞病变效应CPE
细胞肿大、变圆、核变大
巨大细胞
核内有大型的嗜酸性包涵体
致病性
人群
感染广泛
初次感染
2岁以下
潜伏感染
呈隐性感染
潜伏感染
潜伏部位
唾液腺
乳腺
肾脏
多形核细胞
排出部位
乳汁
尿液
精液
宫颈分泌物
传播
口腔
生殖器
胎盘
哺乳
输血
器官移植
感染类型
先天性感染
最常见的先天性感染病毒之一
临床表现
巨细胞包涵体病
肝脾肿大
溶血性贫血
少性紫癜
黄疸
血小板减少
先天性畸形
小脑畸形
智力低下
运动障碍
脉络膜视网膜炎
耳聋
流产或死胎
围产期感染
感染途径
哺乳
产道
表现
多数临床症状轻微
新生儿后感染
输血
单核细胞多症和肝炎
免疫功能低下
视网膜炎
肺炎
脑膜脑炎
影响
细胞转化
致癌作用
诊断
抗原检测
血清学检查(CMV IgM)
核酸杂交和PCR法
防治
CMV减毒活疫苗
可能潜伏-活化
致癌潜能
治疗
丙氧鸟苷
膦甲酸
逆转录病毒
行为干预
传染源
HIV无症状携带者
AIDS病人
高危人群
男男性行为人群
吸毒人群
暗娼人群
嫖客(性病门诊就诊者)
青年学生
育龄妇女
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
产道
哺乳
胎盘
血液传播
器官或骨髓移植
血液或血制品
人工授精
静脉药臆者共用污染的注射器及针头
性行为
无效传播
与感染者挨身并坐
同桌进食
共用书籍、文具、电话、洗手间、游泳或淋浴
握手
礼节性拥抱
蚊虫叮咬
接触纸币、硬币及票证
控制策略
控制传染源
监测网络
检测网络
抗病毒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
血液管理
行为预防
美沙酮替代
安全套推广
清洁针具交换
母婴阻断
保护易感人群
免疫性
抗gpl20
中和抗体
降低急性感染期血液中病毒
CTL和NK细胞
阻止病毒经细胞接触而扩散
杀伤病毒感染细胞
早期的特异性免疫
清除有限,终生携带病毒
致死性感染或恶性肿瘤
死亡
微生物学检查法
检测抗体
初步筛查
ELISA
IFA
RIA
确证试验:
免疫印迹试验确证试验
检测病毒及其组分
①病毒分离
②测定病毒抗原
③测定病毒核酸
中、美两国HIV检测策略
防治原则
非医疗措施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普及AIDS的传播途径和预防知识
杜绝性滥交和吸毒
建立和加强对HIV感染的监测体系
及时了解流行况
采取措施
加强进出口管理
严格国境检疫
对供血者作HIV及其抗体检测
疫苗研究
重组病毒载体活疫苗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合成寡肽疫苗
抗病毒治疗
以HIV感染者为中心轴的综合策略
第一步:发现感染者(检测)
感染者追踪
发现其接触者中的感染者
第二步:感染者干预
减少性传播
减少注射吸毒传播
减少母婴传播
第三步:治疗病人
定期随访感染者
提供抗病毒/感染治疗
提供心理支持和社会救助
艾滋病的传播涉及复杂的社会因素
社会问题
吸贩毒
卖淫、嫖娼
性教育缺失
青少年感染
提高认识
仅靠卫生部门做不到
干预措施、关怀政策的落实
多部门合作
营造不歧视的社会氛围
全员努力
应对艾滋病要从社会管理的各个环节开始
概述
定义
是一组含有逆转录酶的RNA病毒
分类
肿瘤病毒亚科
如人类嗜T细胞病毒
慢病毒亚科
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泡沫病毒亚科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
形态
球形,直径100—120nm
结构
核心
两条+ssRNA
逆转录酶
衣壳:双层衣壳
包膜
gp120蛋白
结合CD4分子
疫苗的主攻点
gp41蛋白
病毒复制
培养特性
动物模型
恒河猴及黑猩猩
细胞培养
仅感染CD4+分子的细胞
新鲜正常人T细胞
病人自身T细胞
抵抗力
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
0.2%次氯酸钠、0.1%漂白粉、70%乙醇、50%乙醚、0.3%H2O2,以或0.5%来苏处理5 min,
56℃加热30min可被灭活
在室温下可保存活力达7天
致病性与免疫性
HIV感染和致病的特点
选择性侵犯含CD4分子细胞
辅助受体
CCR5
CXCR4
种类
T淋巴细胞
单核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
朗格汉斯细胞
小胶质细胞
持续感染,潜伏期长
整合感染
HIV激发→免疫功能↓→AIDS
各种机会感染与肿瘤
HIV在体内扩散的过程
HIV持续感染的机制
损伤CD4T 细胞
使免疫系统功能失效
基因组整合于细胞染色体
潜伏状态
病毒包膜糖蛋白一些区段高度变异
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
长期储存细胞
感染的单核-巨噬细胞
病毒的变异
基因组内分布不均匀
主要
包膜糖蛋白env 基因变异
gp120变异(V3 区域)
nef调节蛋白基因变异
编码负性调节因子
亚型
按env基因分类
A-F、 H和O8
感染艾滋病后的自然发展过程
(1)原发感染急性期
机制
初次感染
大量复制和扩散
2~6W内出现病毒血症
临床表现
非特异性病毒感染症状
斑丘疹、腹痛、腹泻
发热、头痛、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痛、肌肉痛
症状持续2~3周,自行缓解
大多数病毒以前病毒形式整合于宿主
(2)无症状潜伏期
持续持续5至10年
受到各种因素影响
使潜伏的病毒被激活
大量增殖引起免疫损伤
AIDS相关综合征期
血清中HIV抗原消失
抗HIV阳性
免疫系统渐进续增殖性衰退
不是安全期
(3)AlDS相关综合征期
已具备AIDS基本特征
细胞免疫缺陷,但症状较轻
性低热、皮疹及慢性腹泻等胃肠道症状;⑶各种感染:特殊性或复发性的非致命感染。
临床表现
①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
②发热盗汗、全身倦怠、体重减轻
低热、皮疹及慢性腹泻
⑶各种感染:特殊性或复发性的非致命感染。
(4)典型AlDS期
严重细胞免疫缺陷:CD4+TH<200/μL
各种致死性机会感染
白色念珠菌感染
卡氏肺囊虫肺炎
恶性肿瘤:kaposikaposi肉瘤、淋巴瘤
2年内死亡率约为90%
肠道病毒
分类
肠道病毒属
脊髓灰质炎病毒1—31型
所致疾病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致病机制
破坏脊髓前角运动神经
肢体弛缓性麻痹
易感人群
儿童
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
小球形病毒
直径27—30nm
核酸
单股正链RNA
培养特性
猴肾、人胚肾或人羊膜细胞培养
细胞浆内迅速增殖
细胞病变
抵抗力
敏感
各种氧化剂
紫外线
干燥
热
抵抗
污水、粪便中存活数月
不易被胃酸或胆汁灭活
耐乙醚、酒精,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
患者
隐性感染者
无症带菌者
传播途径
粪一口传播
致病过程
防治原则
一般预防
隔离患者,切断传播途径
特异性预防
人工主动免疫
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注意事项
免疫程序
2月龄开始,连续3次,每次隔一个月
4岁加强一次
VAPP:疫苗麻痹型脊髓灰质炎(1/400万)
建议最初两次使用IPV
人工被动免疫
尚未根除原因
仍有野毒株存在
90%的人为隐形感染
成为传染源
无疫苗接种
难以彻底消灭野毒株
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疫苗
柯萨奇病毒A、B两组
埃可病毒
新型肠道病毒68—71型
急性胃肠炎病毒属
共同特性
病毒体
小球形
20面体立体对称
病毒基因组
单正股RNA
有感染性
无包膜
在宿主细胞浆中增殖
迅速引起细胞病变
耐乙醚,耐酸
对紫外线、干燥敏感
传播途径
粪—口
呼吸道病毒
副粘病毒
概述
病毒体较大 125~250nm
包膜刺突HA和NA
副流感病毒为HN蛋白
具有F蛋白刺突
促进细胞融合
核酸
单负股RNARNA
不分节段
不易发生基因重配
麻疹病毒
概述
病原体
麻疹病毒
易感年龄
6个月至5岁
并发症
脑炎、肺炎
致命
生物学性状
病毒颗粒呈球形、丝状
核衣壳呈螺旋对称结构
包膜
放射状排列的刺突
血凝素(HA蛋白)
溶血素(HL蛋白)
诱导中和抗体产生
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不分节段
细胞病变效应
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
嗜酸性包涵体。
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
急性期患者
途径
飞沫传播
鼻腔分泌物
污染玩具
出疹前4~5d传染性最强
麻疹发病过程
麻疹病毒
CD46受体
呼吸道上皮细胞(增殖)
入血
第一次菌血症
全身淋巴组织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
再次进入血流
第二次菌血症
靶细胞
眼结膜
口腔粘膜
皮肤
呼吸道
多核巨细胞、包涵体
临床表现
发热、畏光、流泪、眼结膜充血、流涕、咳嗽
柯氏(Koplik)斑
口颊粘膜的白色小点,其周围绕有红晕
临床诊断
麻疹一般可自愈
并发症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发病机制
麻疹痊愈约2-17年
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临床表现
大脑功能渐进性衰退
神经精神异常
反应迟钝
神经精衰退
运动障碍
昏迷死亡
肺炎
免疫性
自然感染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实验室检查
病毒分离
早期取咽拭子或漱口液
接种于传代细胞培养
观察
嗜酸性包涵体
多核巨细胞
血清学诊断:
取双份血清
血清进行抗体检测
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
原位核酸杂交法
检测细胞内有无病毒核酸的存在
防治原则
疫苗
种类
麻疹减毒活疫苗
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MMR)三联疫苗
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MMR)与水痘(V)四联疫苗
初次免疫
8月龄
抗体阳转率达≥90%
免疫力仅维持10~15年
再次免疫
7岁时
人工被动免疫
紧急肌肉注射
胎盘球蛋白
丙种球蛋白
副流感病毒
腮腺炎病毒
致病
流行性腮腺炎
传染源
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
飞沫或唾液污染食具、玩具传播。
发病机制
病毒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
面部局部淋巴结内增殖
入血流(病毒血症)
经血液
腮腺
睾丸、卵巢
病程
1~2周自愈
并发症
睾丸炎
卵巢炎
病毒性脑炎。
预后
腮腺炎病后获得终生免疫
实验室检查
临床表现诊断
典型的腮腺炎
血清学检查
不典型可取患者唾液、尿液或脑脊液
防治原则
及时隔离,防止传播
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MMR)三联疫苗
18月龄和12周
呼吸道合胞病毒
疾病
细支气管炎和肺炎
好发年龄
婴幼儿
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
接触污染的手和脸
致病机制
免疫病理损伤
其他病毒
冠状病毒
事件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
生物学性状
病毒颗粒
呈球形或椭圆形
具有多形性
包膜
存在刺突
核酸
单正链线状RNA
日冕或冠状。
致病性
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
粪-口途径传播
传染源
成人普通感冒
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为主
SARS
镜下
间质性肺炎
透明膜形成
肺泡腔渗出物
症状
发热
咳嗽
咳痰
预防措施
对热,紫外线、来苏水、0.1%过氧乙酸敏感
流行季节注意保暖、洗手、通风
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隔离病人
尚无疫苗和特异性药物。
腺病毒
风疹病毒
生物学性质
病毒颗粒呈球形
核壳体
二十面体对称结构
基因组
单股正链RNA
包膜
有刺突
血凝活性
最严重问题
妊娠4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
垂直传播垂
胎儿死亡
胎儿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先天性心脏病
耳聋
失明
智力低下
预防
接种对象
风疹抗体阴性的育龄妇女
鼻病毒
正粘病毒
流感病毒
分型
甲型流感病毒
引起人类流感
危害性最大
流行最为频繁
可引起世界大流行
乙型流感病毒
对人类致病性弱
主要感染婴幼儿
流行最为频繁
局部爆发
很少流行
丙型流感病毒
主要感染婴幼儿
很少流行
生物学性状
包膜
脂质双层
基质蛋白
血凝素
神经氨酸酶
核衣壳
分节段的单负链RNA
核蛋白(NP)
多聚酶蛋白PB2
易发生基因重配
容易变异原因
核酸分节段复制
基因和抗原性不同
甲(A)型
17个HA亚型(Hl-Hl7)
9个NA亚型(Nl-N9)
乙(B)型
丙(C)型
宿主范围广
跨种属传递
基因混合器
猪 鸡
有利形成新型流感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变异的形式
基因突变
抗原漂移
中小范围
定义
属于量变
变异的幅度小
HA、NA氨基酸的变异率小于1%,
主要动力
宿主对流感病毒HA 、NA 的免疫压力
主要引起点突变
每2~5年出现一个新变异株,引起局部中、小型流行
基因重组
抗原性转变
世界范围
属于质变
定义变异幅度大
HA、NA氨基酸的变异率为20%~50%,
由基因组发生重配引起,导致新亚型产生
培养特性
鸡胚培养
尿囊腔或羊膜腔
不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
细胞培养
原代猴肾细胞(PMK)
狗肾传代细胞(MDCK)
不引起明显细胞病变
动物接种
雪貂
抵抗力
不耐热,56℃30分钟灭活
对干燥、紫外线、乙醚、甲醛等敏感
传染源
患者
感染的动物
隐性感染者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播途径
飞沫
消化道感染
发病机制
直接损伤和免疫损伤
病理变化
细胞变性、坏死,脱落
免疫性
抗HA抗体
中和抗体
能阻断病毒吸附
仅对同型病毒有牢固免疫力
抗NA抗体
抑制病毒的释放
阻止病毒的扩散。
微生物学检查
病毒分离
鸡胚培养
取材
急性期患者咽漱液
鼻咽拭子
抗生素处理
接种于鸡胚羊膜腔和尿囊腔
细胞培养
MDCK
血清学诊断:
取双份血清
5d内(急性期)
2-4周(恢复期)
血清进行抗体检测
测抗原
免疫荧光法
酶免疫测定法
检测病毒核酸
核酸杂交
PCR
序列分析
防治原则
一般预防
流行期间,避免人群聚集
公共场所用乳酸蒸气进行空气消毒
特异性预防
接种流感疫苗
可获得对同一亚型病毒的免疫力
免疫可维持6个月至1年
流感病毒疫苗
灭活和减毒活疫苗
治疗
常用药
盐酸金刚烷胺
发病24~48h内使用可减轻全身中毒症状
其他
干扰素滴鼻
中草药板蓝根
大青叶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标本的采集和送检
分离培养或检测病毒及其核酸的标本
‧检测对象
病毒
注意
按病毒感染部位采集标本
发病初期或急性期采集标本
低温、速送检查
标本置于转运液
加入抗生素
防止污染
血清学诊断标本
检测对象
病毒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
注意
早期单份血清
IgM
双份血清的收集
IgG
标本应存于-20℃
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动物接种
乙型脑炎病毒
狂犬病毒
鸡胚培养
流感病毒
痘病毒
腮腺炎病毒
细胞培养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初步鉴定
肉眼可见指标
TCID₅₀
空斑检测
包涵体的检查
光镜可见指标
细胞病变
包涵体检查
病毒感染的成分快速诊断
光镜
CPE、包涵体
电镜
免疫荧光
ELISA
分子生物学技术
杂交Southern
Northern
检测血清中病毒抗体的方法
ELISA技术
检测病毒的抗体(IgM或IgG)
免疫印迹法
病毒抗原亚单位抗体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第
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免疫预防
人工主动免疫
传统的疫苗
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
现代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
遗传重组疫苗
合成肽疫苗
抗独特型疫苗
人工主动免疫
胎盘球蛋白
丙种球蛋白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细胞免疫抑制剂
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药物或制剂
策略
作用于病毒复制周期的不同环节
核苷类药物
阻抑子代病毒结构基因的合成与表达
病毒蛋白酶的抑制剂
蛋白酶活力下降
抗病毒基因治疗:asODN、asON、ribozyme
其他
IFN、干扰素诱生剂、TNF、IL-2、中草药等抑
免疫制剂
①吸附和穿入
拟配体制剂
中和抗体
金刚烷胺金
③生物合成
核苷类似物
干扰素
反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