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 (李笑来) (z-lib.org)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 (李笑来)读书笔记,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没有时间,而最省时间的方式是学习? 很多人觉得没有时间,因为他们对时间的压力感到恐慌,这使他们超乎寻常地勤奋,但同样的感受也让他们终日不忘寻找捷径,想着“最好不费吹灰之力”。而最省时间的方式是学习,因为学会一种技能可以让我们了解“习得”带来的大不同,从此拥有了这个起点,学习欲望就会越来越茁壮,越来越坚强。
编辑于2023-05-13 09:40:52 重庆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 (李笑来) (z-lib.org).pdf
Generated from
Question 1
Q: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没有时间,而最省时间的方式是学习?
A:
很多人觉得没有时间,因为他们对时间的压力感到恐慌,这使他们超乎寻常地勤奋,但同样的感受也让他们终日不忘寻找捷径,想着“最好不费吹灰之力”。而最省时间的方式是学习,因为学会一种技能可以让我们了解“习得”带来的大不同,从此拥有了这个起点,学习欲望就会越来越茁壮,越来越坚强。因此,花时间学习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从而省下更多的时间来处理其他事情。
Related pages: 3, 27, 15, 161, 194.
Question 2
Q:
什么是心智
A:
心智是一个人过往获得的所有知识和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与智商不同,心智没有固定的概念和度量方式,而是一个人在思考和决策时所运用的认知和心理过程。一个人的心智能否被开启,关键在于他们是否能够以开放、自我反思的态度去接受新的知识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重建思考方式和模式。
Related pages: 42, 41, 250, 210, 354.
Question 3
Q:
为什么速成绝无可能
A:
因为大多数人希望自己的欲望立刻得到满足,即便知道不是所有欲望都能被满足,也不会放弃追求尽可能多的欲望。人们总是抱着类似于“少劳多获”、“不劳而获”等想法,希望迅速地达成目标,完结任务,获得解脱。但实际上,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需要时间积累和大量的努力,没有所谓的速成方法。另外,许多人不懂“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的道理,总是寄希望于找到一条快速达成目的的捷径,这也成为浮躁的根源。因此,速成绝无可能,接受现实,需要耐心积累。
Related pages: 57, 55, 58, 59, 65, 56.
Question 4
Q:
为什么交换才是硬道理?
A:
本文所提出的观点是,对于时间和生活中想要得到的东西,换取才是重要的。积累是达到这个目标的过程,但没有真正实现交换,就无法获得真正想要的东西。作者认为,很多人因为没有积累,或者积累太少,无法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导致他们浮躁和不安。而换取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去换取我们想要的,一旦得偿所愿,不仅我们拥有的更多,我们想要的也更容易实现,从而形成一个正循环。因此,交换才是真正硬道理,积累只是达到这个目标的一种手段。
Related pages: 60, 61.
Question 5
Q:
如何估计时间?
A:
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中,作者建议,在估算完成任务所需时间时,要先判断任务的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据此判断估算所需时间。对于熟悉的任务,正确估算完成时间比较容易,但对于陌生的任务,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实现。此外,作者也提到,完成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即使在制定计划时考虑到这个问题。因此,在估算时间时要避免错误估算任务所需时间的情况。
Related pages: 85, 83, 82, 86, 87, 366, 103.
Question 6
Q:
为什么要及时行动?
A:
因为拖延只是拖延着不开始做事,而不是拖延着做事。很多人拖延的原因是内心有一种害怕出错、做不好的恐惧,同时也担心外界的负面评价。但我们应该接受任务后立即开始行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紧迫感,时间也会越来越不够用。在起步晚了的情况下,问题不是能否做好,而是要尽力去做,因为总好过什么都不做。因此,需要及时行动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Related pages: 88, 89, 91, 90.
Question 7
Q:
如何直面困难?
A:
回答:要直面困难,首先要认清并接受现实,因为困难是生活的常态。其次,需要勇于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行动中,需要及时行动,不要拖延,重视步骤,进行估算时间和并行串行的处理。同时,还要相信勤能补拙的道理,坚持不懈地努力。只有接受现实,勇于思考,积极行动,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直面困难并克服它们。
Related pages: 89, 30, 51, 18, 32, 21, 23.
Question 8
Q:
如何关注步骤?
A:
关注步骤需要考虑任务的三个方面:内容、原因、方法。在面对任务时,内容与原因往往是确定的,需要思考的就是方法。学会像项目管理者一样思考,花费足够的时间去分配任务、制定计划,最终能高效地完成任务。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需要反复拆分任务,确认每个子任务都可完成,这是一种重要的后天习得技能。最终确认任务的每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的,这样的习惯会使一个人变得现实、踏实。
Related pages: 98, 95, 96, 101, 97, 145.
Question 9
Q:
如何并行串行?
A:
在任务管理中,可以用并行和串行两种方式去思考任务与任务之间的关系。有些任务只能串行完成,例如做某些事情必须先完成另外一些事情。另外一些任务可以并行完成,例如在跑步时听有声读物,在写文章时听音乐等等。在进行任务管理时,需要将任务落到纸面上,然后尽量将两个任务并行,同时切分自己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完成不同的任务,以提高效率。
Related pages: 99, 101, 100, 102, 103.
Question 10
Q:
如何做计划?
A: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根据目标现实可行和方向确定的情况下才能成功。同时,初步阶段也不一定具备制定有效的计划的能力。因此,一开始可以尝试缩短计划期限并保持内容清晰,例如制定一个星期的计划。通过实践的过程逐渐提升能力,逐步将计划期限延长,制定长期计划。同时,也需要注意不只是制定计划,还需要付诸行动,因为行动是最为重要和直接的方法,缺乏行动的计划没有任何意义。
Related pages: 134, 131, 132, 133, 135, 127.
Question 11
Q:
为什要做列表?
A:
做列表有以下好处:可以使自己做事井井有条,并保证自己不会浪费时间;在长期使用列表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制作列表可以使用最简便的方式,如纸和笔,并且列表不需要过于工整,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可以。列表一定要随手可及,可以使用任何可以写字的笔和纸张,以及专门的黄色便条纸、墙上的白板等。在完成列表中的任务的过程中,会激发自己的创造能力,但在整个任务完成之前不要中途更改列表中的项目。
Related pages: 141, 143, 137, 138, 140, 139, 144.
Question 12
Q:
如何做列表?
A:
制作列表可以使用纸和笔,最好随身携带一个本子夹着笔。列表不必过于规矩,可以用缩写、箭头、线条和各种符号。列表要随手可及,可以用任何一页纸或便条纸。在逐一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要中途更改列表中的项目,否则会导致任务无法完成。 列表的一些基本名称包括“List”,“Task List”,“To-do List”和“Checklist”。
Related pages: 143, 141, 138, 139, 144, 140, 137.
Question 13
Q:
如何做流程?
A:
养成为常见任务制定流程的习惯。对于重复性的任务,先做一次,总结整理出流程,逐步优化直到成为“闭着眼睛也能做好”的事。对于工作电话等任务,携带纸和笔并将其与电话一起放在随身的特别地方,给未接电话的人发送署名短信并做好记录以防遗漏。这个简单的习惯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减少失误,养成这个习惯会让人与人之间产生巨大的差异。
Related pages: 150, 145, 101, 147, 105, 83, 149.
Question 14
Q:
如何去预演
A:
预演的方法可以采用把自己的大脑当成计算机,想象每一行语句执行之后的结果,反复读、反复审核代码等方式,也可使用纸笔或计算机思维导图类软件进行辅助预演。对于复杂任务,预演更为关键。只有通过大量的预演和练习,才能够在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有出色的表现。只有充分的准备才能让我们在实际执行任务的时候有出色的表现,而不充分的准备只会让我们在任务中表现不佳,从而影响个人发展。因此,预演是提前准备的必备环节,可以帮助我们在任务中游刃有余。
Related pages: 151, 152, 153.
Question 15
Q:
如何验收?
A:
验收任务需要给自己设计一个验收机制,最基本的验收机制是针对最终结果的。可以将任务拆分成若干子任务,为每个步骤设计相应的验收机制。要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拿出纸和笔写下每一个预定的验收标准,经过任务完成时拿出之前写下的标准对照一下,从而达到让我们注意更多的细节、进行更多的思考,并更为专注的目的。同时,设计验收机制也是任何一个领导者必须拥有的基本能力。
Related pages: 156, 155, 157, 295.
Question 16
Q:
主要的学习手段?
A:
主要的学习手段包括:体验、试错、观察、阅读和正确地思考。其中,正确地思考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这些学习手段的使用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更多的知识,开拓自我心智,进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成功。
Related pages: 177, 164, 170, 165, 171, 173, 166, 167.
Question 17
Q:
基本的途径是什么?
A:
基本的途径是体验和试错。其中,体验是靠五官的感觉,如看、听、嗅、尝和触。试错则是通过尝试和犯错逐步获取知识。但有些知识并不能通过这两种途径获得,如无法亲身体验的地球构造和无法观察到的太空黑洞等。
Related pages: 170, 171, 164, 166, 172.
Question 18
Q:
为什么说经验是有局限的?
A:
因为个体的经验有限,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到自我经验的局限,无法想象他人的体验究竟是什么样的。同时,群体的经验也有限,人类的寿命有限,时间对于知识的积累和消化微不足道。此外,有些知识是无法通过个体或者群体经验获得的,或者存在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因此,经验是有局限的。
Related pages: 183, 181, 184, 185.
Question 19
Q:
如何获得自学的能力?
A:
要获得自学的能力,首先要认真对待阅读理解能力。大多数人在初中毕业后都会拒绝承认自己阅读能力低下,但很多人其实连基本的阅读能力都不具备,只是识字而已。其次,要有起码的一种技能,从而打开学习的重要起点,让学习欲望发芽成长。获得更多知识的基础途径是体验、试错、观察和阅读,其中阅读是相对更需要运用心智能力的。最后,要靠自己学一样东西,并且要管它是什么,并且一定要学好,学到比相当数量的人都好。通过这些方法,获得自学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实现个人的成长和成功。建议通过自学一门计算机程序语言来练习英文阅读理解能力。
Related pages: 164, 191, 195, 161, 166.
Question 20
Q:
如何交流,倾听,说话和不说,复述,反思?
A:
本文第六章《交流》中提到,交流的有效与否往往更取决于听者而非说者。在倾听方面,需要养成耐心等到最后再发出疑问的习惯,不要频繁地打断对方讲述,以免提高说者有效表达的难度,增加自己获得对方讲述全貌的难度。此外,给予说者适当的反应也是听者为了有效倾听必须做的事情。在说话方面,则需要注意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武断的表述,以免导致误解。同时也要注意积累,攒人品,不断提高自己的交流水平。在复述和反思方面,则需要养成经常回顾总结的习惯,及时评估自己的表现和积累。
Related pages: 277, 278, 269, 275, 274, 281.
Question 21
Q:
如何面对痛苦?
A:
在《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的第七章“应用”中提到,尽管情绪有很多种,但最需要控制的大概只有一种——痛苦。痛苦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法避免的,从小时候害怕打针的痛苦,到被孤立的痛苦,从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的痛苦,到精神上不被理解的痛苦等等。我们需要认识到痛苦的存在,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被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想象其他比自己更痛苦的人,或者在面对尴尬的时候弱化痛苦等方法来帮助自己控制情绪,从而让痛苦慢慢消失。同时,也要认识到我们所面对的痛苦有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强烈,学会用心智转移注意力,让自己在情绪面前变得更加坚强。
Related pages: 318, 313, 315, 316, 314.
Question 22
Q:
比较是什么?
A:
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通过比较自己和他人的优劣来衡量自己的幸福与快乐,但这种习惯很容易使人陷入陷阱,导致不满足和自卑的情绪。因此,对于那些用比较来建立快乐和幸福的人来说,这些情感永远是暂时的,因为总会有比自己更好的人。相反,通过与自己过去和现在的比较来衡量个人成长的过程,则更具有长期的积极意义。
Related pages: 322, 366, 323, 324, 233, 345.
Question 23
Q:
什么
A:
很抱歉,这个问题需要更多的上下文和信息,以便能够提供有意义的答案。请提供更多信息以获取更精确的答案。
Related pages: 233, 46, 50, 377, 260, 23, 228.
Question 24
Q:
如何获取运气?
A:
本书认为,运气是人的欲望得到满足的结果,而不是靠管理或控制,因此无法直接获取或掌控。同时,相信运气的存在对于个人的成长和成功并不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开启自己的心智,努力积累并耐心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锁定目标和方向,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因此,我们应该放弃过度相信运气的观念,注重培养自身的耐心和积累,从长远的角度看待人生和成就。
Related pages: 328, 327, 357, 16, 391, 325.
Question 25
Q:
如何获取人脉?
A:
从本书的第七章可以得知,人脉的获得需要通过社交交流。作者认为,与其将时间花费在拓展人脉上,不如将时间花费在积累个人的才华与学识上。只有开启心智,提高思考能力,才能成为值得交流的对象。当自己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后,通过参与社交活动,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积极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就能够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脉关系。同时,作者也提到了“赢得尊重”是很重要的,只有通过积累,获得他人的尊重才能让自己的人脉关系得到更好的建立和维护。因此,想要获取人脉,首先需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才华和技能,并积极参与社交交流。
Related pages: 280, 337, 332, 331, 168.
Question 26
Q:
如何面对自卑?
A:
回答:《把时间当作朋友》中提到,面对自卑首先要选择性地忽略整个社会灌输给我们的扭曲观念,认识到自卑不是缺点,而是一个正常的人类行为。其次,优秀的人更容易自卑,因为他们的优点很难被自己忘记,但是克服自卑并不是只要克服缺点,因为有些缺点是无法克服的。正确的方法是尽量漠视自己的优点,通过让别人感到舒服的方式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最后,罗列一下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分析,看看自己的缺点会不会给别人造成伤害,如果是就想办法克服,如果不是就适当放纵一下。
Related pages: 348, 345, 350, 361.
Question 27
Q:
如何获取灵感?
A:
在《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中,作者认为灵感并不是突然无端出现的,而是需要积累和准备的结果。想要获取灵感,首先需要确定一个方向或目标,并在这个方向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开启心智,提高思考能力,不断学习和积累。当需要灵感时,可能会发现好书会自动出现,或者在意料之外的地方发现有用的素材,这些都来自于平时的积累和准备。因此,获取灵感需要不断的积累和努力,以及开放的心态和敏锐的观察力。
Related pages: 353, 355, 357, 351, 356, 360, 358.
Question 28
Q:
怎样鼓励他人?
A:
回答:可以通过共享信息、提供帮助、赞美和鼓励等方式,来鼓励他人。可以把自己所知道的消息或者有用的东西分享给他人,也可以主动地提供帮助。赞美和鼓励也是鼓励他人的重要方式。而且,可以在不同场合下进行鼓励,如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都可以进行鼓励他人。最后,也要注意不要让对方有被依赖的感觉,要让对方变得更加独立自主。
Related pages: 361, 362, 379, 363, 280, 381.
Question 29
Q:
如何提高效率?
A:
提高效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掌握时间管理能力,学会制定任务列表,然后把时间“切片”并按序处理任务,这有助于保持长时间的高效工作。
记住,没有人能够100%地有效率,适当的休息和放松可以帮助恢复精力,保持良好状态,做更多的事情。
给自己一个时间表,保证每天至少专注于一个事情2小时,在未来一个星期或一个月内,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专注时间。
使用番茄工作法,把工作时间切割成20分钟单位,每个单位之间休息5分钟,这样既可以保持高效工作,也可以给自己一些犒劳和放松的时间。 总之,提高效率不是简单的时间规划和工作方法的问题,它更需要我们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良好的状态,发挥我们的最佳能力。
Related pages: 364, 369, 365, 370, 103.
Question 30
Q:
如何账务
A:
通过学习《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可以学到如何记录时间开销,类似于记账。书中提供了一些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感知时间,搞清楚自己的时间都用来做了些什么,比如逐条记录每天、每周、每个月、每个季度、过去一年做的事情和花费的时间等。同时,书中也建议我们要准备一个本子和一支笔,随身携带,方便随时记录。只有通过记录开销,才能真正地审视自己的生活,制订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时间预算。
Related pages: 118, 119, 124, 112.
Question 31
Q:
如何掌握节奏?
A:
本书作者认为,掌握节奏的方法是慢下来。在一个忙碌的世界里,想要放慢节奏确实很难,但我们应该记住: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正确的策略应该是提前预知需要掌握哪些技能,确定它们是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然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稳步执行。这样就能慢慢地适应节奏,掌握节奏的节奏。
Related pages: 372, 374, 373, 371, 366.
Question 32
Q:
物极必反是什么?
A:
物极必反是指在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就会发生反向的变化,即达到极点就会逆转。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中,作者就用物极必反来说明他面临的一个问题,即过度学习和工作导致身体和精神的疲惫,而减少睡眠时间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在个体方面,不同的人需要的睡眠时间不同,就像汽车一样,有的车耗油多,有的车耗油少。因此,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油耗”很大时,只能选择接受现实。
Related pages: 379, 378, 377, 376.
Question 33
Q:
自我证明是什么?
A:
自我证明是一种想要向别人证明自己的行为,但往往是浪费生命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本身非常出色,那么不需要他去证明,别人自然会看到;如果一个人平庸,也不需要他去证明自己有多平庸,别人同样会看到。而尝试获得别人的认可,可能只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事实上,了解自己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而自我证明并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Related pages: 383, 380, 233, 381.
Question 34
Q:
有哪些主要的参考文献?
A:
本文提到的主要参考文献包括《学问与决策》(Knowledge and Decisions)和《论语》,还提到了一些人物和书籍,如维基百科、托马斯·苏、爱因斯坦、《异类》、陈寅恪、张志新、蒋彦永、高耀洁等等。同时,作者也表示平时会把所有有关的内容记录在资料夹中以备参考。
Related pages: 357, 171, 352, 175, 178, 356, 231,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