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实践论、矛盾论
实践论、矛盾论的思维导图,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从多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从10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个直观认识。有需要的赶紧收藏吧!
为何我们对“黑天鹅事件”无知无觉?如何避免落入“黑天鹅”预测陷阱?有无方法能够应对“黑天鹅”事件?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马克思主义原理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思维导图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实践论
一、 概说
1. 关于实践和 认识的来源
实践的观点 是辩证唯物论 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列宁】
社会实践、变革现实、改造客观世界
唯心论:内省体验、道德修养
旧唯物论(费尔巴哈):个人生活实践、理论实践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列宁】
2. 关于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过程问题,即人们的思想如何反映外界事物及其规律的问题,也就是认识的发生发展问题
3. 关于真理及其标准问题
真理问题,是关于人类对于外界事物及其规律能否认识的问题,即人们的思想反映外界事物及其规律是否可靠的问题
二、 关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的认识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列宁】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
3.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马克思】
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主观与客观的“中介”和“交错点”,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
合乎逻辑的思维既是实践的指导思想,又是理解、总结和表达实践成果的必要条件。
但是逻辑本身也是以往人类实践的精神成果,逻辑推理的前提和逻辑法则的真理性也要靠实践来检验。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是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
三、 关于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1||| 感性认识阶段
现象、片面、外在;
2个环节
1掌握尽可能全面的丰富的感性材料;
2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材料进行整理加工
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加工制作、选择、建构;
2||| 理性认识阶段
概念、判断、推理
内部、全面、本质、规律
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列宁】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是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认识开始于经验——认识论的唯物论 2、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认识论的辩证法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3||| 回到实践阶段
检验和发展阶段,认识过程的继续。
4||| 新的一轮认识阶段
四、 关于真理及其发展的辩证法
1. 真理的相对性
指它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1||| 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2|||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的接近这一点【马克思】
2. 真理的绝对性
指它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1||| 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确定无意的、无条件的
2||| 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 任何真理就其发展来说,无论在广度、深度方面都是无限的、无条件的,这一点是绝对的
五、 总结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矛盾论
1. 构建了别具匠心的关于矛盾学说的科学体系
2. 创造性的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对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的论证,以及内因外因关系的概括和发挥
3. 以矛盾的普遍性为基础,重点详细的论述了矛盾的特殊性
1||| 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 的矛盾
2||| 每一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3||| 每一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的各个方面
4||| 每一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
5||| 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个方面
5种矛盾特殊性的基本形式
4. 提出了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重要论断
5. 系统地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
6. 详细阐述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
二、 两种宇宙观
1. 两种宇宙观的基本特征
1||| 形而上学
孤立、静止、片面
只承认量变
事物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外力的推动
2||| 唯物辩证法
普遍联系、无限发展
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3||| 哲学是系统化的、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1||| 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内容、发展的根源
2||| 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一把“钥匙”
质量互变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态或形式
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原因/结果;必然/偶然;内容/形式;本质/现象;可能/现实
3||| 是认识事物的根本大法
3. 对内因和外因关系的精辟论述
内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第一位的原因
三、 矛盾的普遍性
1. 辩证矛盾的含义
相反相成
统一(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反过来,任何差别和对立又是相统一(同一)、相联结的。
辩证法的矛盾,特指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 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即事物,即运动,即过程
差异即矛盾
3. 矛盾分析法是科学方法
四、 矛盾的特殊性
1. 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是表示事物矛盾【差别性和个性】的哲学范畴
原因
矛盾的复杂性
事物发展过程的阶段性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
2. 矛盾特殊性的重要意义
1||| 构成事物特殊本质的根据
2||| 认识发展的正常秩序
3||| 不同质的矛盾要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
3. 怎样把握矛盾的特殊性
1||| 要研究各种事物、各种矛盾的特殊性
2||| 要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特殊性
3||| 忌带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
4. 矛盾问题的精髓
(1)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2) 具体分析具体情况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五、 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1. 两点论,重点论
研究复杂事复杂矛盾的过程中,既要认识主要矛盾,也要认识非主要矛盾;
解决问题要注意把握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
六、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 矛盾的同一性
(1)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
一切对立的成分都是这样,因一定的条件,一面相互对立,一面又相互联结、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这种性质叫做同一性。
(2)矛盾双方彼此相通,并在一定条件下各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所谓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就是说,我们所说的矛盾乃是现实的矛盾,具体的矛盾,而矛盾的相互转化也是现实的,具体的。
2. 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等就是斗争性
3. 二者的关系
“相反相成”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七、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