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上古西亚【世界古代史】
两河流域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当代学者也称其为西南亚。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在希腊文中的含义为“河间之地”。其形状似一弯新月,因此又称“沃月地带”或“肥沃的新月地区”。幼发拉底河起源于土耳其高原,流经今叙利亚、伊拉克境内,注入波斯湾,主要支流为哈布尔河。底格里斯河起源于亚美尼亚高原,流经今土耳其、伊拉克进入波斯湾,主要支流为迪亚拉河以及大、小扎布河。 本章所涉及的文明区域涵盖东起扎格罗斯山脉,西至地中海东岸,北起安纳托利亚高原中部,南至波斯湾地区。 时间跨度起自传统观点所坚持的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约前9000—约前7000 年),止于波斯阿赫美尼德王朝灭亡(前332 年),即古代西亚文明进程进入希腊化时代。
编辑于2023-07-25 10:07:58 新疆【内 容】①阶级与国家;②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③国家机构;④政治民主;⑤政党与政党制度;⑥政治参与;⑦政治文化;⑧政治发展;⑨民族与宗教;⑩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内 容】①认识新媒体;②新媒体的技术动力与技术变迁;③新媒体信息传播模式的演变;④新媒体用户;⑤新媒体中的数字信息形式及其加工;⑥新媒体信息的组织;⑦新媒体信息的可视化传播;⑧新媒体中的主要社会化媒体形式;⑨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策略;⑩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参考教材】新媒体导论 彭兰 高等教育出版社_彭兰 著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这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2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并提出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二十届三中全会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次全会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份思维导图就像是一把解锁未来发展方向的钥匙🔑,带你一探究竟!
【体系位置】政治学与行政学 » 政治学概论 » 10.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内 容】①国际政治;②时代主题与世界格局;③中国的对外政策;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内 容】①阶级与国家;②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③国家机构;④政治民主;⑤政党与政党制度;⑥政治参与;⑦政治文化;⑧政治发展;⑨民族与宗教;⑩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内 容】①认识新媒体;②新媒体的技术动力与技术变迁;③新媒体信息传播模式的演变;④新媒体用户;⑤新媒体中的数字信息形式及其加工;⑥新媒体信息的组织;⑦新媒体信息的可视化传播;⑧新媒体中的主要社会化媒体形式;⑨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策略;⑩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参考教材】新媒体导论 彭兰 高等教育出版社_彭兰 著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这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2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并提出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二十届三中全会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次全会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份思维导图就像是一把解锁未来发展方向的钥匙🔑,带你一探究竟!
【体系位置】政治学与行政学 » 政治学概论 » 10.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内 容】①国际政治;②时代主题与世界格局;③中国的对外政策;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上古西亚【世界古代史】 (前5世纪—前4 世纪)
内容框架
上古西亚
第一节:两河流域南部国家的形成与早期发展
一、乌鲁克时代晚期文化之前的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二、苏美尔城邦时代(约前2900—约前2350年)
三、阿卡德王国(约前2296—约前2112年)
四、乌尔第三王朝(前2112—前2004 年)
第二节:公元前2—前1 千纪两河流域地区的王国
一、公元前2 千纪初期的人口流动浪潮
二、古巴比伦王国(约前1894—约前1595 年)
三、亚述的兴起(古亚述、中亚述时期)
四、中巴比伦王国(约前1595—前1155 年)
第三节:公元前2—前1 千纪的古代西亚王国
一、赫梯王国(约前1650—约前1200 年)
二、米坦尼王国(约前1500—前1250 年)
三、叙利亚地区的国家
四、埃兰国家
第四节:公元前1千纪的帝国
一、公元前1千纪的人口流动及构成
二、亚述帝国(前934—前612年)
三、新巴比伦王国(前626—前539 年)
四、波斯帝国(约前550—前332 年)
第五节:上古西亚文化
一、文字与文学
二、科学
三、宗教
四、艺术与建筑
引言
两河流域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当代学者也称其为西南亚。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在希腊文中的含义为“河间之地”。其形状似一弯新月,因此又称“沃月地带”或“肥沃的新月地区”。幼发拉底河起源于土耳其高原,流经今叙利亚、伊拉克境内,注入波斯湾,主要支流为哈布尔河。底格里斯河起源于亚美尼亚高原,流经今土耳其、伊拉克进入波斯湾,主要支流为迪亚拉河以及大、小扎布河。 本章所涉及的文明区域涵盖东起扎格罗斯山脉,西至地中海东岸,北起安纳托利亚高原中部,南至波斯湾—阿拉伯湾的地区。 时间跨度起自传统观点所坚持的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约前9000—约前7000 年),止于波斯阿赫美尼德王朝灭亡(前332 年),即古代西亚文明进程进入希腊化时代。 主要古代民族: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加喜特人、迦勒底人、古提人、腓尼基人、阿拉米人、犹太人、阿拉伯人、赫梯人、米坦尼人、埃兰人等
第一节 两河流域南部国家的形成与早期发展
乌鲁克时代晚期文化之前的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农业的兴起
哈孙纳文化(约前6500—约前6000 年)到欧贝德文化(约前5000—约前4000年)期的社会演进
乌鲁克时代(约前4000—约前2900 年)晚期国家的起源
早王朝时期城邦发展经历三个阶段:早王朝一期、二期和三期。 苏美尔城邦主要分布在两河流域下游冲积平原,同时也包括叙利亚、两河流域冲积平原北部以及伊朗高原东南部的部分城邦。
苏美尔城邦时代(约前2900—约前2350年)
阿卡德王国(约前2296—约前2112年)
阿卡德王国的兴起
萨尔贡(约前2296-前2240年在位)
纳拉姆辛(约前2213—前2176年在位)
阿卡德王国的政治组织
至高无上的王权
最早的都城阿卡德城
中央政府的管理体系
阿卡德语
阿卡德王国的灭亡
乌尔第三王朝的兴起
乌尔那玛(前2117—约前2095 年在位)
舒尔吉(前2094—前2047 年在位)
乌尔第三王朝的特点
君权神授观念
京畿区、边境区和附属国的中央与地方的三级管理机构
税收制度改革
乌尔第三王朝的灭亡
伊比辛(前2026—约前2004 年在位)
乌尔第三王朝 (前2112—前2004 年)
第二节 公元前2—前1 千纪两河流域地区的王国
公元前2 千纪初期 的人口流动浪潮
塞姆人的移民:阿摩利人
伊新/ 拉尔萨时期的两河流域局势
伊新第一王朝
拉尔萨王朝
埃什努纳、卡扎鲁、马拉德、马瑞、阿淑尔等
汉穆拉比(前1792—前1750 年在位)
古巴比伦王国历史
国王的权力
官僚体系
军队
法律
古巴比伦王国的政治体制
贵族
平民
自由人(阿维鲁)
依附民(穆什钦努)
奴隶(瓦尔杜)
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
古巴比伦王国 (约前1894—约前1595 年)
亚述的兴起(古亚述、中亚述时期)
阿淑尔城邦与古亚述时期(约前2000—约前1800 年)
阿淑尔城邦
阿摩利人沙姆什阿达德一世(前1813—前1781 年在位)创建古亚述王国
中亚述王国(约前1400—约前1050 年)
阿淑尔乌巴里特(前1365—前1330 年或前1353—前1318 年在位)
沙尔马内塞尔一世(前1274—前1245年或前1263—前1234年在位)
图库尔提尼努尔塔一世(前1244—前1208年或前1233—前1197 年在位)
提格拉特皮莱塞尔一世(前1114—前1076 年在位)
中亚述社会
中亚述法律汇编
中亚述宫廷敕令汇编
加喜特人
第一阶段:入主巴比伦地区之前;
第二阶段:加喜特人国家形成时期;
第三阶段:国际关系活跃时期
中巴比伦的统治
巴比伦与亚述的联姻与冲突
阿拉米亚人的势力不断壮大
伊新第二王朝(前1158-前1027年)的短暂复兴
尼布甲尼撒一世(前1126—前1105 年在位)
巴比伦与亚述的关系以及中巴比伦王朝的灭亡
中巴比伦王国(约前1595—前1155 年)
第三节 公元前2—前1 千纪的古代西亚王国
公元前3 千纪末期至前2 千纪初期,在整个西亚出现大规模移民浪潮,来自东南西北各个方向的移民涌入两河流域、叙利亚及安纳托利亚高原地区。这些移民中包括塞姆人各支及印欧语言民族,他们与当地居民融合,建立新政权,展开广泛的领土征服活动,逐渐形成强大的王国,古代西亚政治格局也开始出现新变化。
赫梯王国(约前1650—约前1200 年)
印欧人的移民
赫梯古王国(约前1650—约前1500 年) 和中王国(约前1500—约前1400 年)
新赫梯王国(约前1400—约前1200 年)
新赫梯时期(约前1200年—前9 世纪)
米坦尼国家的主要居民是几乎与阿摩利人同时移民而来的胡里人,但其统治者则是另一个移民而来的小集团,称米坦尼人;
胡里人借用楔形文字书写自己的胡里语言;
约公元前15 世纪,米坦尼国家成立,首都瓦苏卡尼,新近研究已经确定它的位置在今叙利亚境内泰勒费赫里耶遗址。当时基尔库克和埃尔比勒都是米坦尼国家的地方政治中心;
公元前1322年,米坦尼国家灭亡;
胡里文化具有民族文化和叙利亚区域文化的特征,受两河流域文化影响,并担当两河流域与安纳托利亚高原文化交流的桥梁。
米坦尼王国 (约前1500—前1250 年)
叙利亚地区的国家
公元前2千纪的叙利亚
乌加里特、雅姆哈德、卡赫美什、阿什塔塔(首都埃玛尔) 和阿拉拉等城市国家
多以一座城市为中心,统治周围小块领土,在众多强国中周旋,并发挥其地理优势,发展长途陆路和海上贸易活动
城市防卫体系十分坚固,斜坡式防卫城墙有效地阻碍了攻城槌等重型武器的进攻
多元特征的文化体系借助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影响着周围地区:亚述王宫、埃及墓葬
乌加里特
位于叙利亚北部沿海地区,今名拉斯沙姆拉
长期从属于赫梯和埃及等周边强国
商业活动发达
具有早起字母文字特征的“迦南语”
古代埃兰人是指居住在今伊朗西南部库泽斯坦地区的古代居民,中心在苏撒
古代两河流域历代国家的宿敌
史前时期(约前3400—约前2600 年)
古埃兰时期(约前2600—前1500年)
中埃兰时期(前1500—前1000 年)
新埃兰时期(前1000年—前6世纪中期)
埃兰人的历史分期
埃兰国家
第四节 公元前1千纪的帝国
公元前1千纪的人口流动及构成
海上民族
阿拉米亚人
腓尼基人
犹太-以色列人及其国家
亚述帝国(前934—前612年)
亚述帝国的兴起
亚述帝国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前934—前745年
第二阶段:前745—前610年
领土范围北起安纳托利亚东南部,南至波斯湾沿岸,西达尼罗河下游,东到伊朗高原西南部
主要国王
阿淑尔丹二世(前934—前912年在位)
提格拉特皮莱塞尔三世(前744—前722 年在位)
萨尔贡二世(前721—前705 年在位)
辛那赫里布(前704—前681 年在位)
埃萨尔哈东(前680—前669年在位)
阿淑尔巴尼拔(前668—约前630 年在位)
亚述帝国的政治结构
进一步极权化的君主权力
贵族阶层的特权地位
内外有别的管理机制
强大的军队体系
亚述帝国的社会结构
国王
贵族:宫廷及政府中的高级官员和各个行省的行政长官及其家族成员
知识分子
下层平民
奴隶
新巴比伦王国 (前626—前539 年)
新巴比伦王国的统治
那布珀拉沙尔(前626—前605 年在位)
尼布甲尼撒(前605—前562 年在位)
那布尼德(前555—前539 年在位)
巴比伦人与亚述人的历史纠葛
同源同种:古亚述王沙姆什阿达德一世和古巴比伦王汉穆拉比分别是其早期历史的代表人物
相互冲突与相互扶持交织纠缠始终
巴比伦文明与亚述文明的关系
同样源于苏美尔文明的深刻影响
基本文化要素相似
巴比伦文明深刻影响亚述文明
米底国家与波斯帝国的兴起
波斯帝国的军事征服
波斯帝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琐罗亚斯德教与波斯帝国的统治
波斯帝国 (约前550—前332 年)
第五节 上古西亚文化
文字与文学
文字
楔形文字
表达多种语言:苏美尔语、阿卡德语、赫梯语、乌加里特语、埃兰语、胡里语、古波斯语、阿拉米亚语
文献类型
日常生活中的账目、收据、便条等;
政府管理的政令、法律、合同、外交档案、公文文件和往来信件;
供学校教育和王室图书馆收藏的各种典籍,包括累世传抄的王室铭文、王室和神庙赞美诗、神话传说、史诗、诗歌以及科技、占卜、仪式文献等。
科学
数学
实用科学
主要成就:
60进位制
直角三角形定理
对角线、平方根、立方根、初级三角知识等
天文学与医学
宗教
西亚地区宗教的发展
宗教与文化融合
人生与国家
艺术与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