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展心理学 第七章
结合三本书整理而来的,有详细介绍
编辑于2020-04-18 15:12:58第七章青少年心理发展
一、生理发育
(一)生理变化的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改变、内脏机能的成熟、性成熟三个方面
青少年期是少年期和青年期的总称
(二)第二性出现及性成熟
生殖系统的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
二、认知发展
(一)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1.青少年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趋于成熟,智力的主要品质和个别差异基本定型
2.青少年认知活动目的性显著提高,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3.在青少年心理活动中,认知、情意、个性相互作用并协同发展,使得个体心理活动的整体水平得以提升
4.抽象思维优势增强,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形式逻辑思维趋于成熟,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二)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的两种形式: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
少年期(形式运算阶段)
主要特点:思维的抽象逻辑性
主要表现:运用概念、逻辑推理和逻辑法则的运用
进入高中,抽象逻辑思维进入成熟期,其中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更为完善、占主导地位,具体表现在概念的发展、推理能力的发展很逻辑法则的运用
(1)概念的发展
青少年期后,掌握更多抽象概念和复杂概念系统
高中生所掌握的概念逐步摆脱了零散、片段的现象,日益成为有系统、完整的概念体系
(2)推理能力的发展
初中生的归纳推理的能力高于演绎推理的能力
从高一开始,推理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到了高二基本达到比较完善水平,基本完成了由经验水平向理论水平的变化
(3)运用逻辑法则能力
初中生已基本掌握并能运用逻辑法则,他们对各类逻辑法则的掌握主要表现在对于矛盾率、排中率和同一率的认识上
(4)思维品质
少年期思维出现矛盾性发展,表现为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日益增加,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明显,自我中心再度出现(独特的自我、假想的观众)
2.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初三时辩证逻辑思维处于迅速发展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
高中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已趋于占优势的地位,但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仍然高于辩证逻辑思维水平
青年晚期,辩证逻辑思维才发展为主要的思维形态
三、自我发展
自我意识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1-3岁(2岁左右),客体我的发展,能够用“我”“”我的来标志自己的重要特色
第二次:青春期,关于“我”“我是谁”的问题反复萦绕于心
(一)青少年的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1.成人感的出现及自我独立性的发展
2.自我的逐渐分化
青少年关注自己的内心活动,心理的自我逐渐分化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3.自我概念
指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同一性的认识
特点
更加抽象
更加具有整合性和组织性
结构更加分化
自我概念正负性的转变
4.自我评价
个体认识能力发展相关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是一种包含社会行为准则的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心理和行为
青少年自我评价能力的增加及对自我分析要求的提高是个性发展的标志
(二)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埃里克森提出的,认为青年期内青年可以合法地延缓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又称为延缓偿付期
马西娅 按照危机和自我投入(探索)两个维度,划分四种
同一性弥散(危机、投入均无)
同一性封闭(有投入、无危机)
同一性延迟(有危机、无投入)
同一性获得(有投入、有危机)
四、社会性发展
(一)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 道德两难故事法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所有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4-10岁)
儿童处于外在控制时期,服从得到奖赏、逃避惩罚的道德原则
阶段一,避免惩罚的服从阶段:儿童专注于行为后果,遵从他人的规则以避免惩罚、得到奖赏
阶段二,相对功利阶段:儿童开始基于自己的利益和他人将给予的回报考虑服从原则,以被满足的程度来评价行为
2.习俗水平(10-13岁)
儿童将权威的标准加以内化,他们服从法则以取悦他人或维持秩序
阶段三,寻求认可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儿童希望取悦他人,帮助他人,会根据行为者的动机、特点以及当前情境评估行为
阶段四,顺从权威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阶段):儿童开始考虑到社会体系和良心,自己的责任,显示出对较高权威的尊重,并力图维持社会秩序
3.后习俗水平(13岁以后)
道德观完全内化,儿童认识到道德原则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从中进行选择
阶段五,法制观念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人们以理性方式思考,重视多数人的意愿和社会福利,认为依法行事是最好的行为方式
阶段六,价值观念阶段(普遍伦理原则阶段)人们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行事,行为受到自我良心的约束
四个原则制约着
个体在某个时间只能处于某一个阶段
每个人都以相同的顺序经历每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更为全面更为复杂
每个文化中都有相同的阶段
(二)道德推理的性别的文化特点
卡罗尔·吉丽根指出,科尔伯格最初仅仅出自于对男孩的观察。这种研究方法忽略男女性在习惯性道德判断上可能存在的差异。她认为女性的道德判断是以“爱护他人”为基础,逐渐过渡到自我实现阶段,而男性的判断是以“公正”为基础
(三)反社会行为
1.反社会行为的理论解释模型
Dodge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
个体对沮丧、愤怒、挑衅的反应并不依赖于出现于情境中的社会线索,而是取决于个体对社会线索的加工和解释
Patterson的高压家庭环境理论
高度反社会的青少年往往经历高压的家庭环境
2.反抗心理
青少年的主观偏执主要表现在
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总感觉到别人在挑剔自己,对他人的言语过于敏感
产生的原因
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过强
独立意识
3.再社会化
社会化的过程
早期社会化(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反向社会化——反社会化等
又称“重新社会化”,指个体以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适应过程
两种类型
主动重新社会化
强制重新社会化
五、情绪
(一)青少年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1.自我意识情绪
内向体验更深刻,情感生活越来越重要,世界观开始形成,交友范围缩小,重视人际情感
2.情绪理解
有较高的洞察力,不同的道德水平可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
3.情绪表达和调控能力
表现在能够更熟练地运用情绪表达的社会规则
4.矛盾性
表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两面性
这些情绪特点完全是由于青少年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所导致的
其典型的特点
强烈、狂躁与温和、细腻共存
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
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
(二)常见的情绪困扰
烦恼突然增多
焦虑
抑郁
压抑
孤独
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