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认识论
主体对客体的反应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编辑于2022-08-04 10:22:44 重庆实践与认识
认识的来源
实践
科学实践观: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类独有的,动物是生理活动
实践是感性的
实践是对象性的(客体)
基本特征
客观实在性 (直接现实性)
实践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这一特征将它与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自觉能动性
意识受实践指导,体现主体的目的性
人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
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内涵不同
三项基本要素
实践主体
是具有一定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因素 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包括个体主体、群众主体、人类主体三种形态
实践主体的能力
自然能力
精神能力
知识性能力
首要能力
非知识性能力
情感、意志因素
实践客体
是实践活动所指的对象
并不是指一切客观事物,客观事物只有被纳入主题实践活动的范围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
实践中介
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分为两个子系统
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 如:火车、电脑、雷达就是对人的腿、脑、眼功能的延伸和放大
语言符号工具系统。语言符号是主体思维活动进行的现实形式,也是人们社会交往得以进行的中介
实践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具有同构性
主要表现为
主体客体化
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不存在的对象物。
客体变了
客体主体化
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主体变了
实践的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三者各具不同的社会功能,又密切联系在一起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认识的本质
认识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
从物到思想和感觉
直观反映论(机械反映论)—旧唯物
能动反映论(辩证唯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 反应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这种反应特性就是摹写性
主体对客体的反应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反应的特性与能动的创造特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坚持反应性和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才能真正揭示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中的飞跃
第一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从实践到认识)
含义
感性认识(初级阶段): 在人们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高级阶段): 人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身、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内容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特点
感性认识:具体性、直接性
理性认识:抽象性、间接性
辩证关系 (对立统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两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联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在需要实践中发展。 决不能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否则会走向唯理论(死读书)和经验论, 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飞跃的条件
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
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第二次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
是第二次能动的飞跃,也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飞跃的条件
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认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理性因素
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在认识活动中起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 (感性因素)
指人的情感和意志
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认识的规律
反复性
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无限性
人的认识是反复循环的、无限发展的 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的过程既不是封闭式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往往充满曲折以致反复,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实践与认识
认识的来源
实践
科学实践观: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类独有的,动物是生理活动
实践是感性的
实践是对象性的(客体)
基本特征
客观实在性 (直接现实性)
实践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这一特征将它与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自觉能动性
意识受实践指导,体现主体的目的性
人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
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内涵不同
三项基本要素
实践主体
是具有一定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因素 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包括个体主体、群众主体、人类主体三种形态
实践主体的能力
自然能力
精神能力
知识性能力
首要能力
非知识性能力
情感、意志因素
实践客体
是实践活动所指的对象
并不是指一切客观事物,客观事物只有被纳入主题实践活动的范围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
实践中介
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分为两个子系统
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 如:火车、电脑、雷达就是对人的腿、脑、眼功能的延伸和放大
语言符号工具系统。语言符号是主体思维活动进行的现实形式,也是人们社会交往得以进行的中介
实践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具有同构性
主要表现为
主体客体化
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不存在的对象物。
客体变了
客体主体化
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主体变了
实践的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三者各具不同的社会功能,又密切联系在一起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认识的本质
认识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
从物到思想和感觉
直观反映论(机械反映论)—旧唯物
能动反映论(辩证唯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 反应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这种反应特性就是摹写性
主体对客体的反应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反应的特性与能动的创造特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坚持反应性和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才能真正揭示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中的飞跃
第一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从实践到认识)
含义
感性认识(初级阶段): 在人们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高级阶段): 人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身、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内容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特点
感性认识:具体性、直接性
理性认识:抽象性、间接性
辩证关系 (对立统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两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联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在需要实践中发展。 决不能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否则会走向唯理论(死读书)和经验论, 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飞跃的条件
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
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第二次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
是第二次能动的飞跃,也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飞跃的条件
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认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理性因素
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在认识活动中起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 (感性因素)
指人的情感和意志
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认识的规律
反复性
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无限性
人的认识是反复循环的、无限发展的 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的过程既不是封闭式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往往充满曲折以致反复,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