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心肌细胞的分类,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抗高血压药的分类,抗高血压常用的药物。抗高血压药分支内容包括:抗高血压药的概述、抗高血压药的分类、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等。
高血压:体循环动脉血压长期持续的不正常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下列思维导图内容包括:高血压的分类,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良性高血压与恶性高血压。
在致瘤因子的作用下,局部组织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性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形成的过程称为肿瘤形成。这种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故名肿瘤;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机体危害性的不同,肿瘤分为良性与恶性,后者常见的为癌与肉瘤;所有的恶性肿瘤总称为癌症。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一).心肌细胞的类型
1.按功能
工作细胞
心房肌和心室肌
自律细胞
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
2.按速度
快反应细胞
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
房室束细胞、浦肯野细胞
慢反应细胞
窦房结细胞、房室交界细胞
(二)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及其形成机制
1.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以心室肌细胞为例)
ⅰ静息电位
①K+外流,静息电位的主要成分
②少量Na+内流,抵消部分膜内负电位
ⅱ动作电位(0、1、2、3、4期)
(1)快速去极期(0期)
电位变化:-90mV → +30mV(幅度大)
持续时间:1~2ms(速度快)
形成机制:Na+内流(快通道),正反馈
快反应细胞:快钠通道开放引起快速去极化的心肌细胞
(2)复极化过程(1、2、3期)
①快速复极初期(1期)
电位变化:+30mV → 0mV
持续时间:10ms(与0期合称为锋电位)
形成机制:K+外流(瞬间外向电流Ito)
②缓慢复极期(平台期,2期)
电位变化:0mV左右
持续时间:100~150ms (心肌细胞的主要特征)
形成机制:内向电流和外向电流相互平衡
内向电流:L型Ca2+电流:ICa-L(慢通道)外向电流:K+电流(另一钾通道)
③快速复极末期(3期)
电位变化:0mV → -90mV
持续时间:100~150ms
形成机制:K+外流(IK)
动作电位时程:0期去极化开始至3期复极化结束的时间, 与复极化速度,特别是平台期有关。
(3)静息期(4期、恢复期)
电位变化:稳定在-90mV
存在活跃的离子跨膜转运→恢复膜两侧离子的浓度梯度
2.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i自律细胞跨膜电位的特点
无静息电位,只有最大复极(舒张)电位
4期自动去极化(自律性的基础)
ii窦房结P细胞
由0、3、4期组成,无明显的1、2期
0期去极幅度小(70mV)、时程长(7ms)、速度慢
4期自动去极速度快于其他自律细胞,自律性最高。
iii AP的形成机制(以窦房结P细胞为例)
(1)去极期(0期)
原因:Ca2+内流(ICa-L)
慢反应细胞:0期去极化过程由慢钙通道介导的心肌细胞
(2)复极期(3期)
原因:K+外流(IK)
(3)自动去极期(4期)
主要有三种离子流(一种外向、两种内向),K+外流减弱; Na+内流和Ca2+内流增强。
① IK —逐渐衰减的K+外流,最重要。
② If —进行性增强的Na+内流,作用较弱。
③ ICa-T —4期后期激活的Ca2+内流
◇快、慢反应细胞看0期:快(Na+);慢(Ca2+)◇自律、非自律细胞看4期
(三)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1.兴奋性
i.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1)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的差距
(2) 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Na+或Ca2+)通道状态。膜上大部分通道是否处于静息状态,是心肌细胞具有兴奋性的前提。
ii.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有效不应期
绝对不应期
从0期到复极化-55mv
兴奋性为0
局部反应期
复极化-55mv到-60mv
兴奋性极低
相对不应期
复极化-60mv到-80mv
兴奋性低于正常
超常期
复极化-80mv到-90mv
兴奋性高于正常
iii.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
关系:不会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原因: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心肌收缩活动的整个收缩期及舒张期早期。
意义:保持心脏收缩与舒张交替的节律活动,使心脏泵血功能得以完成。
2.自动节律性
i.心脏起搏点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窦性心律),因为自动兴奋的频率(心率)高。
ii.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
(1)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
(2)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达到阈电位所需时间
3.传导性
i.特点
(1)兴奋在心脏各部分传导的速度不同(房室延搁)
(2)兴奋在心肌细胞间直接传递:闰盘
(3)心脏通过特殊传导系统有序传导兴奋
ii.过程
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左束支、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网→心室肌
iii.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1)结构因素
心肌细胞的直径,直径越大越快。
细胞间缝隙连接的数量和功能状态,越多越快。
(2)生理因素
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决定的局部电流形成的速度和大小
邻近未兴奋细胞膜的兴奋性
4.收缩性
i.心肌收缩的特点
(1)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2) “全或无”式收缩。机能合胞体(缝隙连接) →所有心肌同时收缩或不收缩 →使心脏产生强大的射血力量
(3)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肌质网不发达,贮Ca2+量少,钙触发钙释放
(4)“绞拧”作用
心肌三层,螺旋状走行→收缩使心尖顺时针旋转
ii.影响心肌收缩的因素
细胞外Ca2+浓度;缺氧和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