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纪录片中国
对纪录片中国的简要记录,从春秋到民国这段时间的重要事件的简述。 如败家争鸣:不同的观念,不同主张的流派,波澜起伏,蔚为壮观,广为流传的至少有十家。他们在思辩中创造除了令人目眩神迷的语言和故事,留下了恒久流传的文化烙印
编辑于2023-08-31 13:57:38 河南这是一篇关于神秘的西夏的思维导图,《神秘的西夏》以近些年对西夏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以西夏王朝从兴起到灭亡的发展过程为历史线索,运用当今最先进的电视表现手段,对西夏的历史文化做了一次最全面、最综合的展现。该片不仅揭示了西夏王朝的兴衰历程,还深入探讨了西夏的文化、艺术、科技等多个方面,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立体、生动的西夏形象。主要内容包括:文明之光,生生不息,铭记,普通人的王朝,后宫丽影,以战求生,大白高国,崛起之路,高原的孩子,失落的国度。
中国古建筑史上的传奇家族,八代人,历经200余年,从事皇家工程建设。这个家族源自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梅棠镇新庄村,自清初起累世供职清廷样式房,主持、参与皇家各类建筑工程,创造了众多著名的文化遗产建筑。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通史1的思维导图,《中国通史》是一部详尽叙述中国历史的大型著作,其第一部涵盖了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特定历史时期的内容。该书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充分吸收当代考古和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宏阔的视野回顾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探索中国历史的大脉络、大趋势、大线索、大走向、大波折。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神秘的西夏的思维导图,《神秘的西夏》以近些年对西夏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以西夏王朝从兴起到灭亡的发展过程为历史线索,运用当今最先进的电视表现手段,对西夏的历史文化做了一次最全面、最综合的展现。该片不仅揭示了西夏王朝的兴衰历程,还深入探讨了西夏的文化、艺术、科技等多个方面,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立体、生动的西夏形象。主要内容包括:文明之光,生生不息,铭记,普通人的王朝,后宫丽影,以战求生,大白高国,崛起之路,高原的孩子,失落的国度。
中国古建筑史上的传奇家族,八代人,历经200余年,从事皇家工程建设。这个家族源自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梅棠镇新庄村,自清初起累世供职清廷样式房,主持、参与皇家各类建筑工程,创造了众多著名的文化遗产建筑。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通史1的思维导图,《中国通史》是一部详尽叙述中国历史的大型著作,其第一部涵盖了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特定历史时期的内容。该书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充分吸收当代考古和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宏阔的视野回顾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探索中国历史的大脉络、大趋势、大线索、大走向、大波折。
纪录片中国
春秋
周
孔子
推崇周公时的礼乐制度
创办私学,打破知识贵族垄断
六艺
礼
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最高标准
乐
射
御
书
数
后人称之为周游列国,其实是在颠沛流离
政治主张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
统治者想的是 称霸
孔子晚年的孤独
最喜欢的颜回突然病死
跟随时间最长的子路死于战乱
自己的儿子先自己而去
死于公元前479年,终年73岁
老子
顺应自然,不妄为
聪敏深察之人离死亡很近,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 博学善辩之人常招致危险,因为他喜欢借人之短
青铜礼器
礼乐制度
体现上下尊卑
分封制
目的是加强统治
最终却导致分崩离析
周以及之前
知识被上层贵族垄断
普通人没有学习知识的路径
典章制度
道德规范
随着周天子的权利丧失而崩塌
上层的权利争夺,由外及内的破坏世道人心
公元前517年
鲁国权贵季平子
鲁国大臣郈昭伯
在斗鸡游戏中互相舞弊产生矛盾
郈昭伯向国君告状,鲁昭公向削弱季平子势力,派兵攻打,季平子联合鲁国孟孙氏,叔孙氏打败了鲁昭公,鲁昭公逃亡齐国,季平子宣布接管鲁国大权
孔子倡导的礼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鲁国却君不君,臣不臣
孔子受到鲁定公的重视,管理鲁国三个月大见成效。
按周礼,诸侯的城邑不能超过300丈,不能有武器
毁三邑遭到鲁国权贵的反对
齐国担心鲁国强大也阻挠孔子主政
前往他国
被困陈、蔡
众声
百家争鸣
不同的观念,不同主张的流派,波澜起伏,蔚为壮观,广为流传的至少有十家。他们在思辩中创造除了令人目眩神迷的语言和故事,留下了恒久流传的文化烙印
由孔子和老子阐发的中国原声思想,沿着星河变幻的轨迹向前演进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潮中,在无休无止的观点论争中,在苦难中,在希望中,许多质朴而深邃的见解,逐渐生根发芽,成长壮大,直至结出硕果。
有多少死亡就有多少新生,那些喷薄而出的哲思和激情如同新生命的蓬勃律动,一切才刚刚开始,却无比新鲜,无比生动。他们的自由飞扬,为中国文化注入了长久的自信和从容。他们的声音穿过战火纷飞的年代,穿过喧嚣与沉寂。直击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稷下学宫
齐国
官方承办,民间学派主导的高等学府
百家争鸣的中心
墨家
墨翟
曾求学儒家,认为儒家的繁文缛节不利于社会发展,成为儒家的反对者
公元前440年,楚攻宋,墨翟派300弟子去宋国守成,自己去楚国调解停战,和鲁班模拟攻防战9次皆胜,最终让楚国国君放弃攻宋。墨翟在返程时途径宋国下雨,想去屋檐下避雨却不被允许,但他对此毫不在意
墨翟与宋国并无任何关系
兼爱、非攻
兼爱
不论身份,给予平等的爱
非攻
反对一切战争
精神
以天下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
儒家
孟轲
儒家继承者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子三乐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府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仁政
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各国君主需要的是王道、霸道,等不及仁政这种见效缓慢的政治主张
仁爱
以血缘亲疏来建立社会秩序
道家
庄周
宋国的漆园小吏,国家动乱,辞官归隐
天地中窥见自然的奥秘
用寓言故事表达对视界看法的哲人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辩论的最高境界就是什么都不说
天地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逍遥游
纵横家
苏秦、张仪、公孙衍
合纵
南北向的弱国合成一条纵线,对抗齐、秦
连横
中间的弱国与齐或秦结盟成一条横线,攻打其他弱国
兵家
战国时期不可或缺的狠角色
齐国
孙武
孙子兵法
孙膑
以少胜多
以弱胜强
进则儒,退则道
孟轲
教育世人如何在世事沉浮中保持赤字之心
庄周
为失意者开辟了一条心灵归路
洪流
荀况
儒者
不排斥儒家意外的诸子百家
性恶论
人不同于禽兽,不在于人之本性无法避开的道德,在于人之行为,人应该具有道德,努力向善
打破了“儒者不入秦”的传统
想知道秦国何以强大
重视制度,强调规则
秦国推崇法家,国君认为儒家不适合治国
不被重用
前255年,在楚国担任兰陵县令
收徒
李斯
上蔡郡小吏,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
认为秦国的法家思想才是治国之道
韩非
韩国王室
求救国之道
韩国在秦国东出的必经之路上,频繁遭到秦国攻打
避难于韩楚边境
儒家以孝言志,然百姓很少能胸怀大志,所以仁政行不通。儒家有德无势,治国不能以来明君贤臣,在庸君庸臣的基础上进行制度设计
最推崇商鞅
君王以“法”“术”“势”三者结合治国
在韩国不被重用,写下了法家集大成者《孤愤》《五蠹》被后人统称《韩非子》一书
秦王读过后邀请韩非入秦
此时的韩国是六国势力最弱的国家
嬴政希望韩非为自己统一六国出力,韩非却拿出了存韩论,与李斯的主张背道而驰
李斯建议杀了韩非,但嬴政只是把他囚禁了起来
李斯用毒酒杀了韩非
最赏识他的人是祖国最大的敌人,最理解他的人是要置自己于死地的旧友
认为思想服务于政治,必须顺应时代需要
提出礼法互补的治国模式,但仍以儒家为根基
秦国以法家治国能强大是因为所有国家都在舍本逐末
遇到和孔子、孟子一样的问题
如何让儒家为现实政治接纳
秦
周王朝西部贫瘠之地,因养马有功,封为附庸,逐渐发展为诸侯
公元前359年徙木立信——商鞅
公元前284年
燕国联合秦、赵、魏、韩攻齐,齐国几乎灭国
此后秦一家独大
公元前256年
秦攻入洛阳,周天子被废,九鼎入秦
嬴政
13岁继位,有统一六国的梦想
李斯提供了兼并六国的构想
阴遣谋士,重金收买六国大臣,不为吾所用者,利剑杀之,然后军事进攻
读了韩非的著作,要韩非入秦,期望他与李斯一道为自己的统一大业出力
公元前228年 灭赵
公元前225年 灭魏
公元前223年 灭楚
公元前222年 灭燕,扫除赵的残余势力
公元前221年 灭齐
分封制衍生的世袭贵族被打破
一统
皇帝
历代统治者的最高称谓
2000多年未变
政治体制
郡县制
郡
县
乡
里
以皇帝为核心,郡县乡垂直管理,中央政令快速抵达基层,中央对地方有效的管理
郡县制为后来历代沿袭使用
现在的省、市、县制
编户齐民
以户为单位,打破了宗法的阶级等级
历代的核心制度
统一文字
李斯的小篆为规定文字
程邈
隶书
比小篆更便于书写,成为秦国的公文带来便利
狱中发明的隶书,被秦始皇提拨为御史
中国文化的不断传承,文字的稳定有着重大意义
统一度量衡
长度
寸
尺
丈
体积
合
升
斗
十进制
重量
铢
24铢一两
两
16两一斤
斤
30斤一钧
钧
4钧一石
石(dan)
统一货币
黄金为上币,一镒24两
铜半两为下币,一万铜半两为一镒
玉、龟、贝等作为装饰品和收藏,不得以货币流通
车同轨
规定车辙为六尺,秦一尺约23.1厘米
焚书
公元前213年
淳于越(博士)以不遵以前,不能长久,请求恢复周制
秦始皇交给大臣讨论,被李斯驳斥,并请求烧掉除秦纪以外的六国史书,以及诗,书,诸子百家的著作
博士
管理书籍,熟知历史
秦国由以前试图以人文道德,经书文学融入法家的治国之道迅速转变为禁忌诸子百家的文化专制
坑儒
豢养的术士练不出长生不老要被坑杀,并非儒生,却和焚书联系在一起了
扩张
南征南越,北击匈奴
一些列大工程
阿房宫
骊山陵墓
修筑长城
田税由十分之一涨到十分之五甚至更多
公元前210年,50岁的始皇帝死于巡游途中
李斯没有遵从皇帝诏书,另立胡亥为皇帝,两年后被胡亥杀死
李斯加速了秦朝的统一,也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秦统一14年,在秦统一天下后,中国就有了一个长政治体制,虽有分合,核心总是中央集权政体,文化和经济共同体也依附于这一政体上
天下
刘邦建立汉朝
最初分封异性王,建国后,清除异性王,分封同姓王,十个诸侯王中有九个同姓王,一个异性王
汉朝本质上是郡县制,但由于有分封国的存在,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
刘彻继位时分封国达24个
公元前141年
汉景帝刘启为16岁的儿子刘彻举办成人礼,一般是20岁举办,但刘启重病在身,自感时日无多,且在立继承人的事情上自己和母亲窦太后有分歧,窦太后想立刘启的弟弟梁王为继承人
开创年号
建元
之前没有
刘彻继位后征召了大批的儒生到身边,朝廷的重要位置由儒家把控
窦太后是信奉黄老学说的,她认为文景之治国家富强,不是两位皇帝的功劳,而是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的作用
刘彻之所以如此是被身边的儒生蛊惑的
将赵绾,王臧打入监狱,二人狱内自杀,窦婴/田吩被罢官,大批儒生离开长安
公元前134年
窦太后去世
刘彻重新改元,完全属于他的时间开始了
亲自起草“贤良文学诏”,描述了治国的理想蓝图
历史的疑惑
自夏商周以来,王朝的更替究竟是有什么决定的,看似偶然性的历史事件背后有没有一种必然性的支配力量,决定个人荣辱和国家兴衰的究竟是天命还是当政者个人的努力
淮南王刘安
刘彻的堂叔
势力最大的诸侯
黄老学派的领袖人物
当时拥有黄老学说的话语权,就相当于拥有了政治话语权
窦太后去世不久刘安带着《淮南子》拜见刘彻
觉得自己有责任教导侄儿不要被儒生蛊惑
势力和野心都很大的诸侯王
刘安的到来让刘彻意识到分封制必须终结,国家的意志必须重构
董仲舒
君权天授
涉猎百家,最喜欢最精通孔子”六经“中的《春秋》
孔子用春秋为鲁国的历史命名,并注入了自己对春秋以来数百年大乱的反思
回应刘彻的策论中
秦朝遗留的毒素在汉朝几十年中仍然存在,问题就是应该改革而没有改革
大一统
继续实行“强杆弱枝,消除诸侯”的政策,实现国家领土和权利的完整统一
天人三册
刘彻提问,董仲舒作答,后人将数次问答称为天人三册
公元前104年去世
这一年,刘彻废除秦朝历法,不再将十月作为一年的开端,而是将正月作为岁首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刘彻以六经作为人才选举标准,设立了察举制,兴办太学,郡国学等官办学校。以儒家经典教育学生,选拔官员,建立了第一个士人文治政府
后世沿用了两千多年的文官体制由此肇始
扩土
公元前133年,征匈奴
河西走廊和河套平原纳入汉帝国版图
公元前111年,灭南越,设置九郡
不久又将闽越纳入体系
公元前109年,滇国降汉
一百多个势力的西南夷全部归入汉朝
数十年的战争,汉朝的疆域扩大了近一倍
丝绸之路
打开了中国人胸怀天下的视野
推恩令
公元前127年
势力大的诸侯国被进一步分化
五年后,淮南王刘安以谋反罪被清除,淮南国被废,改为九江郡
托庇于刘安门下的黄老学者也被牵连进去,黄老之学走向了边缘
意味着自汉以来,分封国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不复存在
春秋战国以来,历代的学者和政治家一直在探索治国的思想和方法,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法家、道家到儒家,历经秦汉两朝的实践,大一统的政治制度和以儒家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在刘彻一代确立
司马迁
《太史公记》
《史记》
约公元前91年完成
职务
太史令
负责管理国家图书和档案
董仲舒的学生
公元前87年,刘彻驾崩,时人因为他开疆拓土的功绩把“孝武”作为他的谥号
真正的功绩或许是他的深谋远虑和苦心积虑,他与历史和现实碰撞后为国家留下的精神遗产
视野
班超
家人
父亲班彪
东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哥哥班固
编撰了和《史记》齐名的《汉书》
开创了断代史著述的先河
妹妹班固
被誉为当世第一才女
擅长作赋
整理了哥哥班固身后《汉书》遗留下来的部分
由其独立完成的《天文志》是中国早期天文学重要著作
公元62年,班固被诬陷,私修国史,借以讽刺朝廷,含冤入狱
班超只身面见汉明帝,还哥哥以清白
汉明帝不仅还了班固清白,还升任校书郎
有天汉明帝想起了班超,知道他抄书供养母亲
任命为兰台令史,管理皇家图书
班超一直想建功西域
公元前139年,因为匈奴的威胁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西域进入汉朝的视野
几十年的时间里,汉和匈奴进行了多次较量,最终汉帝国将匈奴驱逐出了西域
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
相当于中原的地方最高长官郡太守
镇抚西域诸国,并督察乌孙、庸居等国
王莽当政时期,对西域诸国降格对待,引发不满,匈奴趁机侵入西域
王莽政权被推翻后,东汉无暇顾及西域,匈奴攻占西域多国,大肆扩张
东汉开始反击
公元73年,班超跟随奉车都尉窦固出征,抵御不断袭扰西域的宿敌匈奴
班超获得窦固的赏识,带队出使鄯善国
班超42岁
鄯善国
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丝绸之路的南北交通的分叉点
汉朝和匈奴争夺的重点
鄯善国不断摇摆,谁强听谁的
班超带人初到鄯善,获得了国王的热情接待,但随后因匈奴100人的使团到来态度急转直下
班超带领36个文人突袭匈奴使团的营地,杀死匈奴人
鄯善国降汉
公元73年️秋
班超到于阗国,此时于阗国还未完全被匈奴控制,但匈奴的使团先到了
匈奴带来的巫师告诉于阗国国王,天神动怒,需要杀了汉朝人的黄马才能消解,班超告诉他们,当然可以,但要巫师亲自来取,等巫师到后,直接杀了巫师。于阗国国王听说过班超在鄯善的行为,选择了归降汉朝
疏勒
匈奴控制下龟兹国的附属国
此时刚被龟兹设立了新的国王
一个龟兹人,一个傀儡
班超派一个叫田滤的小吏去把国王抓来
班超知道,这个国王是个傀儡,疏勒国民是不会帮助这些人的
召集疏勒国的旧臣,拥立老国王的侄子为新国王,得到了疏勒国王和百姓的拥护
疏勒归汉
在班超在丝绸之路南线推进时,窦固率部攻破北线车师国,切断了匈奴和两个重要盟友焉耆国和龟兹国的联系
西域再度归于汉朝版图
公元74年11月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
班超等36人在疏勒居住下来,休养、练兵
班超和一个疏勒人结为夫妻
据说时疏勒王室的公主
公元75年,汉明帝死
匈奴趁机支持焉耆国和龟兹国攻陷西域都护府
班超等人被困疏勒,但获得了疏勒国王和百姓的支持,在此抵抗一年多
汉章帝刘炟(da)下令班超回朝
撤,西域拱手让人
不撤,违抗君命,还会牵连家人
疏勒的一个都尉以自杀来挽留班超等人
最终班超选择留在疏勒,并向皇帝上书,自己不需要朝廷出兵,也不需要朝廷出钱,只要皇帝允许自己带领这36人继续留在西域
公元78年,攻破姑墨,将龟兹孤立
丝绸之路实际上仍被匈奴阻断
打通西域
公元84年
兵击莎车
莎车利诱疏勒王反叛
公元86年
降服疏勒叛乱
西域南路通常
公元87年
率于阗国等诸国两万五千人再攻莎车,龟兹王率部五万抵抗,班超出其不意,大胜
莎车降汉
公元90年
月氏国7万人来攻,班超施计破敌,月氏请罪乞降
公元91年
龟兹、姑墨、温宿等国遣使称臣
同年再设西域都护府,班超任都护
公元94年
讨伐焉耆国等三国,大胜,东汉再次统一西域全境
班超被封定远侯
公元94年
班超派遣甘英(36人之一)出使大秦(罗马帝国)
想让汉朝的丝绸茶叶和罗马帝国的黄金珠宝直接贸易,去掉中间商安息人
甘英历时一年到达波斯湾,然后返程
可能是有安息人从中阻挠,也可能是对大海的恐惧
第一次东西方的交流就此错过
但甘英的所见所闻让中国看到了另一个世界
公元100年
班超上书请求归乡
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妹妹班昭也向皇帝上了一道言辞诚恳的书
但皇帝不知道谁有班超的能力和他对西域的了解来继任这个职位
公元102年,皇帝同意班超归乡的请求
此时的36个兄弟以都不在人世
返回洛阳一个月后,班超去世
继任不了解西域情况,几年后遭遇叛军围攻,朝廷主降派建议撤销西域都护府
公元107年,班勇(班超和西域夫人之子)奉命接回撤离的众将士
班勇多次上书,重回西域,直到匈奴大举来犯才得到任命,只有500士兵
公元123年,班勇用5年时间,收复车师国,纳降鄯善,击退匈奴,平定西域
第三次打通西域
编写累《西域风土记》记录了西域各国历时变迁,地理风貌,物产风俗和人文故事
南渡
王导
琅琊王氏后代
对晋朝已不再抱有信心,把希望寄托在司马睿身上
司马睿
晋朝王室后裔
二人南渡时,八个诸侯王争夺朝廷控制权的“八王之乱”也接近尾声,历史16年
公元307年,二人南渡
朝廷授予司马睿安东将军一职,统领扬州所辖的江南的诸多军事
此时的扬州是晋朝设置的21州之一,范围涵盖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王导为司马睿精心设计的职位,远离混乱
司马睿为安东将军,王导为安东司马(相当于参谋长)
目的地,建邺,今南京
三国时期吴国的都城
此前从未将长江以南作为战略重点
到达建邺后,受到冷遇,半年都无人登门拜访,连礼节性的接风洗尘都没有
王导想和当地大家族联姻,被拒绝
当地的士家大族对他们视而不见
隔阂尚未消除,此时距离晋灭东吴还不到30年
被北方士族视作“亡国之余”,仕途也备受歧视
南方士族需要依靠,但司马睿是皇室远亲,且没有显露出领导力和号召力
王导为了给司马睿造势立威
出行时拉上身居要职的王敦,恭敬的跟在司马睿身后
王导联络地方大族,知道他们不缺财富,缺乏政治地位
承诺把重要官职给他们
王导利用自己擅长书法和南方士族建立关系
最终让司马睿在建邺站稳了脚跟
多个南方的士族领袖加入将军府,更多士人入职效力
魏晋两朝,社会动荡,士人们形成了特殊的处世哲学
纵酒放歌,蔑视礼法,不求使命宏大,只愿个性张扬
公元311年,匈奴人后裔刘聪攻陷洛阳
晋朝迁都长安
为避新帝名讳,建邺改为健康
公元316年,匈奴人攻破长安,掳走晋愍帝
司马睿在南方氏族的拥护下自立为晋王
公元318年,晋愍帝死讯传来,司马睿称帝,定都建康,东晋
南北对峙
大批北方氏族和百姓迁移至此
王导发明了侨寄法,设置侨州、 侨县等,安置迁移来此的民众,提供稳定的聚居地
避免了南北方士族聚集因为土地引发矛盾
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南方得到了大开发
东晋的政治
门阀政治,看出身
皇权和氏族共治天下
司马睿提出和王导共治天下
王导不答应
王导为丞相,堂兄王敦统帅六州兵马,朝廷一半以上的官员出自琅琊王氏或是琅琊王氏的支持者
有人提议削弱琅琊王氏的势力,司马睿同意了
受到王导重用的官员被弹劾
在军中重要的位置安排自己的亲信
王导选择隐忍,但王敦开始反击
公元322年正月
王敦以“清君侧”的名义从武昌起兵,直指建康
司马睿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有人提议将建康的王氏一族全部杀死
遭到南北方士子的集体反对
他们既不希望琅琊王氏一家独大,也不希望皇权得到加强
没有中央军,司马睿只能靠地方军力抵抗
王敦水路并进,攻陷建康
放纵士兵劫掠却不去见司马睿
失势的司马睿封王敦为丞相
王敦成了东晋的史记操控者
被王导教育后,退回武昌,但仍遥控朝政
王导
士家大族的后代,希望用士族之力辅佐皇权,用一个王朝的辉煌成就一个士子的荣誉
权利按自身的逻辑发展成他也无法控制的结果
公元323年,司马睿抑郁而终
第二年,王敦再次反晋,王导和琅琊王氏成员站在了他的对立面,很快王敦兵败身死
此后的两代皇帝都十分敬重王导
封为管理国家民事的司徒
穿鞋,带剑上殿,奏事不用报姓名
衣冠南渡让中原的政治、文化得以延续,也为南方带来了大开发
由皇权和士族共治的门阀政治,没有力量一统天下,甚至不能让一个王朝延续更久
公元420年
东晋终结,南朝开始
融合
鲜卑
匈奴被汉击败后趁势崛起
拓跋部最强大的一只
公元386年复立代国,国号“魏”,史称“北魏”
公元304年,匈奴人叛离西晋,建汉赵,后灭西晋
各地立国、灭国、再立国
比较有势力的16国
公元426—439年,拓跋焘历时13年同意夏、北燕、北凉等16国,统一北方
鲜卑拓跋
兵厉马疾,胜于匈奴
鲜卑语,拓跋的意思,黄帝的后代
拓跋宏
3岁被立为太子
北魏皇室为防外戚干政,设立“子贵母死”的制度
皇室成员的孩子被选为皇位继承人,母亲就会被赐死
被冯太后抚养
冯太后
汉族,爷爷时北燕的皇帝
16岁被册封为皇后,25岁成皇太后
与亲政以来的献文帝有矛盾
聚拢了大批汉人在自己身边,给自己出谋划策
公元471年,献文帝禅位与5岁的拓跋宏,冯氏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再次临朝听政
5年后,献文帝死
游牧民族的统治者都面临的问题
要想扎根汉人地区,不得不选择汉化
又想要保持本民族的不被同化
汉化
当政者试图通过汉制、任用汉人为官来稳固江山
皇室贵族无法容忍权利被分割
公元483年,拓跋宏颁诏,禁止同性结婚
这是鲜卑族多年的习惯
一年后,为官员定期发放薪水
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
北魏贵族没有薪水,收入来自赏赐、掠夺和贪污受贿
俸禄制
赃满一疋(pi)者死
官吏贪污超过一匹绢就要处死
约束贵族的贪赃掠夺
公元485年,拓跋宏推行“均田制”和“三长制”
游牧方式无法满足国家的财富需要
长期战乱,大批的土地荒芜,变成牧场,平民中的土地稀少,无力承担赋税,拥有大量土地的贵族有免税的特权
农民重新分到土地,无论官民平摊税赋
设有邻长、里长、党长进行有效管理
靠政令强推,此时有冯太后来平衡和旧贵族的矛盾
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拓跋宏24岁
拓跋宏意欲为其守孝三年
遭大臣反对而终止
仍禁酒色、庆祝
朝夕食粥
向天下昭告以中原礼教治理国家的决心
公元493年,拓跋宏召群臣设宴,通过占卜来决定是否伐南齐
革卦,认定是大吉
遭到任城王拓跋澄的反对
拓跋澄在贵族中很有影响力
当晚,拓跋宏密诏拓跋澄,把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得到了拓跋澄的支持
立拓跋恂为太子,留在平城
不知自己此去能否成功
当年秋,拓跋宏不顾大臣反对出征,规模最大的一次
出行遇到了连绵阴雨的天气
1个月后,到达洛阳,破例让大臣在洛阳停留6日
再次启程时,遭到了以李冲和拓跋澄为首的大臣劝谏
李冲是汉人,辅佐拓跋宏
拓跋宏给了大臣两个选择
继续南下
迁都洛阳
大臣选择了后者
第二年,宣布迁都洛阳
公元494年冬,文武百官和行政机构迁到洛阳
此时的鲜卑人很难融入
一年后改穿汉人服饰,发式和汉人相统一
半年后,要求朝堂上使用汉语
年满30岁的逐渐改变
未满30岁者立刻改变
不许在朝中说鲜卑语,违者立刻免职
拓跋宏自己改说汉语,还创作了很多诗歌,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
设立国子学、太学,教授儒家文化
给鲜卑贵族重新娶了汉族女子为妻
给太子拓跋恂娶了汉人
公元496年,改汉姓,拓跋宏改为元宏
政变
公元496年
太子拓跋恂旧柜子的挑唆下杀了自己的汉人老师
被拓跋宏暴打一顿关了起来
鲜卑贵族发动政变,拓跋宏派拓跋澄平叛
又有密奏,太子拓跋恂与左右密谋反叛
太子拓跋恂被赐死
公元497年,南齐内乱,拓跋宏率20万大军攻打
不久南齐皇帝萧鸾驾崩
拓跋宏以“礼不伐丧”引兵而还
公元497年,拓跋宏再度南征
旧病复发
死在返回洛阳的途中
谥号“孝文帝”
自公元490年独立执政,孝文帝拓跋宏在短短9年时间内完成了一系列非同一般的壮举,他将北方各民族的建勇无畏之气注入一度颓废的中原文化,重新启动了北方大地新的生机。他将鲜卑文化的河流汇入到了中原的大江大河,以极具前瞻性的理想促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民族融合
由于拓跋宏的英年早世,他所开创的改革还未能完全深入骨髓。在他身后北魏政权分裂成东西两个部分,洛阳宫殿也被拆除,这座锦绣之都再次化为废墟。
从此以后,已汉为主,胡汉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融入了大家庭的各民族得到了永生,将在数十年后照亮中国历史上的的一个空前之举,成为隋唐盛世不可或缺的铺陈和奠基
佛变
萧衍
祖上萧何
文采出众,“竟陵八友”
时人评价
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不噬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几乎无所不通
参与南齐朝中的几次谋划,不断被提拔,拓跋宏南征,献策大破魏军
南齐皇帝萧鸾疯狂屠杀萧氏宗亲,东昏侯萧宝卷疑心过重,几乎朝堂上的大臣全被处死
时任雍州刺史的萧衍也在猎杀名单中
萧衍起兵
南齐皇帝禅位,南齐只存在了23年
公元502年,萧衍在建康称帝,创立梁朝,史称北梁
萧衍勤勉自律
南朝贵族缺乏家教门风
不懂高雅情志
不懂仁义孝道
只知放纵胡闹,快活享受
宫廷里充满暴戾之气,动辄刀兵相见
史学家称 宋齐多荒主
南草第一个国称刘宋
萧衍想找到一个国家意识形态
道家
陶弘景
山中宰相
萧衍有重大决策都会来询问其意见
萧衍认为
道教是自我的修炼
儒家
设立国子学,要求皇子和皇室宗亲接受儒家文化
将礼仪和国家制度结合起来
13年时间,8000条规定,“五礼”体系
涵盖国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东汉后期,儒家快速衰落,成了嘲笑和反叛的腐朽对象,再经历300年的动乱,此时的儒生已不是当初的儒生了,没了先秦时期昂扬的气象,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风范
儒家不足以支撑一个国家的精神世界
佛教
南北朝时期,社会整体空虚,佛教广为流传
即成为上层社会的寄托,也是下层人民的心灵慰藉
萧衍自幼信佛,决定利用异邦思想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和困局
从政两年后,萧衍将佛教定位国教
《舍事道法诏》意味着国家意志
信佛不再是个人意志
佛教本身是脱离世俗和皇权的
萧衍需要一个既适应皇权又便于向民众推广的佛教
改造生活入手
僧众不能吃肉,发布《断酒肉文》提倡吃素
遭到僧众的反对,萧衍引用佛经来应对
但僧众仍不满意,认为他将佛经释义当作戒律
辩论无果,使用皇权,不得饮酒食肉,否则以国法论罪
太医不能以虫、畜入药
织绢不得加入鸟兽之形,以防破碎后引起内心的伤感
陆续推出戒律
“五礼”规范人的行为
戒律规范人的个体心灵
佛门清规逐渐定形
萧衍受戒,法名“冠达”
印度佛教独立于世俗之外,无需敬畏亲人和政治,经过萧衍调整后,仁义孝道、忠君爱国成为中国佛教的特点
背叛
萧衍的六弟和自己的女儿永兴公主私通,并谋逆篡位,试图利用萧衍斋戒时行刺,事情败露后,永兴公主自缢身亡,萧衍不忍责罚六弟
次子萧综
并非自己的亲生儿子,东昏侯的孩子
萧综在得知自己的身世后,趁着魏梁之战,投奔北魏,为东昏侯服丧,最终客死异乡
原谅了六弟和次子,但萧衍内心空虚
出家
公元527年三月初八,遁入空门
4天后同泰寺跪满文武大臣,要求皇帝回归,最终萧衍同意了,但要国家出十亿钱来赎自己。
回朝后,萧衍大赦天下,改年号大通
这样的事情陆续发生三次
公元529年,546年,547年
遁入空门时间越来越长
最后一次长达37天
最后一次,萧衍亲眼见证了雷电将自己精心守护的宝塔摧毁
每次都以国库出资十亿钱将其赎回
相传萧衍遇到过东渡来传法的达摩
刻意为之,并无功德 无心而为,才有功德
问题
大量土地被寺庙占用,而寺庙又不用交税,许多人为了逃避赋税而不是为了信仰而涌入寺庙
众多僧人依靠剥削他们来养尊处优
皇帝的宽仁泛滥造成官场贪墨横行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出东西两部,东魏将领侯景迫不得已向南齐投诚
南齐大臣极力劝阻,但萧衍仍收留了他
后又迫于战争压力,将侯景归还
侯景知道自己回去必死无疑,率领残部攻向建康
公元549年,侯景攻破台城(建康皇宫)
萧衍已84岁,坐上皇位近半个世纪
萧衍被侯景关押50天后,饥渴而死,死前想喝一杯蜂蜜水未能如愿
自我得之,自我失之
得失无常,兴衰有时
梁武帝萧衍去世后,南朝再也没有出现过辉煌
南梁之后,佛教失去了主宰国家意识形态的可能性,但由萧衍改造的佛教的清规戒律一直延续至今
萧衍用最高权利重建社会的意识形态,给梁朝带来了足以自豪的文化和经济成就。他无法忍受自己的克勤克俭换来了贵胄们的奢靡,自己的纵容式仁慈,只换来了贪婪和背弃
达摩自一苇渡江之后,一路西行,到达嵩山,在此面壁九年,开创了佛教的独特一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
禅宗实际成为了中国的本土佛教,后世的唐诗、宋词,元曲,山水画处处可见禅宗的影子
佛教传入中国,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而不断改造的佛教成了中国本土文化的一部分
关陇
宇文泰
北魏政权的夏州刺史,隶属关西大行台
贺拔岳,关西大行台
武川军人的领袖人物
贺拔岳遇刺身亡,宇文泰被众人推举接任
苏绰
汉人,出生关中腹地,苏武故里
心思缜密
堂兄苏让任汾州刺史时,推荐了苏绰,被宇文泰任命为行台郎中
行台郎中
行政、管理、财务面面俱到
苏绰提出
“朱出墨入”记账方式
红色记录支出
黑色记录收入
红黑两色分别书写出入公文
需要朝廷审批的用黑色书写
朝廷下发的公文用红色书写
历代传承,简便有效
公元534年,宇文泰宿敌高欢与北魏孝武帝决裂,孝武帝西区长安投奔宇文泰,
不久魏武帝意外去世,宇文泰拥立拓跋宏的孙儿称帝,史称西魏
高欢在邺城另立新帝,史称东魏
北魏政权终结
在东魏、西魏和南梁中,西魏最为弱小
频遭东魏征伐,东魏势力雄厚,能够快速恢复,西魏元气大伤
宇文泰邀请关陇汉人加入军队组成中央军
形成以宇文泰为核心的鲜卑人和关陇汉人精英豪强的结合
一个极具战斗力的政治军事集团
关陇军事贵族集团
宇文泰与尚书右仆射讨论政务,尚书右仆射无法回答,询问苏绰得到缜密的分析和衡量裁定,获得宇文泰的满意,苏绰被提拔为著作左郎
宇文泰想着如何稳定军心,把军权抓在自己手里,平衡武川镇鲜卑军人和关陇汉人豪强势力的关系
明白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事实力,还在战场之外
解决两个问题
制度设计
处理民族关系
八柱国
仿照鲜卑八部之制,根据战场贡献,西魏设立八个柱国
宇文泰是柱国之一,一个挂名的皇族,其他六个柱国
合《周礼》“治六军”之意
每个柱国督两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每个开府各领一军
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军的府兵系统
精锐部队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宇文泰为避免鲜卑人的不适感,在军中增加鲜卑元素
将鲜卑和汉人混合编制,鼓励他们互相联姻
府兵制
百姓平时务农,闲时练兵,战时则征召为军
被统领的府兵都以统领他们的主将姓氏为自己的姓氏
避免姓氏差异带来混乱,军中册封鲜卑姓氏
杨坚的父亲杨忠册封为普六茹氏
李渊的父亲李虎册封为打野氏
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才是正确的道路
公元538年,宇文泰想了解一座废弃的汉代仓库,大臣面面相觑,最后说苏绰可能知道
二人的第一次正式会面
宇文泰
脱离南梁、东魏所传承的文化传承,削除南朝秉承的中原政治对北朝政权的优势挤压,跳出文化体系孰正孰伪的制约,真正确立西魏自己的立国之本
以周礼为核心的理智文化系统,西魏立国文化根本
任命苏绰为大行台,参与决定机密要事
改革
官制改革
撤掉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并立的组织
仿周礼建立“六官”
天官 宇文泰
太师、大冢宰
掌握全国军政大权,辅助天子,统帅百官
地官 李弼
太傅、大司徒
负责财政、户籍的管理
春官 赵贵
太保、大宗伯
负责教育、文化和外交
夏官 独孤信
大司马
负责军事、国防
秋官 于谨
大司寇
负责司法
冬官 侯莫陈崇
大司空
负责农业和百工
朝仪和车服器用等方面也多依古礼改革
改革的根本原因
其他民族即使在汉人区建立政权,在汉人看来这个政权也是非正统的
一种社会心理
宇文泰顺势而为,汉化的过程中强化中央集权,从遥远的古代寻找正统的依据
崇尚历史,向往和称赞周王朝的礼制也是汉人的心理特征
公元541年元旦,宇文泰颁布诏书,由苏绰起草,核心只有六条
史称“六条诏书”
先治心
执政者内心端正,以身作则,心如清水,形如白玉
敦教化
全社会推崇道德教育,移风易俗
尽地利
劝课农桑,发展农业生产,不破农耕时间,奖勤罚懒
擢贤良
不受门第限制,广泛选拔人才
恤狱讼
公正审判案件,以德为先,在施严刑峻法
均赋役
平均赋税徭役,减小贫富差异
宇文泰下令,凡事不能背诵和理解“六条诏书”的不能任命官职
苏绰认为
时局动荡至今
中央朝廷正在失去权威
各级官员缺乏责任担当
门阀贵族控制上升通道,门第比才能,贡献更重要
忠于职守成了迂腐可笑
中原战乱时,许多的儒家大名迁往关陇地区,门阀不及南渡贵族那么高,没有沾染那些浮华之气,坚守着儒家的风骨和气质
关陇地区的旧习根基比较薄弱
给改革带来了无限可能
晋末以来,文章奢靡华丽,蔚然成风,关陇地区自古文风古拙,也颇受冲击
宇文泰让苏绰依照先秦的《尚书》格式,起草一份简练流畅的诰文,让众大臣以后文章必须以这标准的格式行文
文化领域竖起了关陇本位的大旗
以儒家学说为武器,极力去除鲜卑的落后习俗,同时摒弃了汉人文化圈中空谈玄理的陈腐风习
执政者不一定要出口成章,满腹经纶,但一定要经世致用,勇于担当
公元543年,东、西魏在邙山大战,西魏损失6万之众,宇文泰精心培养的六军几乎全军覆没
此时苏绰已成为宇文泰的股肱,掌管财政收支,账簿、仓廪、户籍和军需供应
获得宇文泰的极度信任,宇文泰不在朝中时,把签字的空白纸张交给苏绰,遇到需要紧急处理的事情,苏绰可以根据情况自行决断
公元546年,东魏高欢率十余万人从邺城出发,直指玉璧
玉璧时西魏抵御东魏的前沿重镇
九月包围玉璧,攻城50天,损失7万余众,无功而返,两个月后高欢郁郁而终
东西魏规模最大的战役,西魏扭转了劣势
公元546年,苏绰因操劳成疾而去世,时年49岁
被称为一代奇才,堪比管仲、商鞅
辅佐宇文泰仅8年时间,和宇文泰一起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
公元556年,宇文泰在北巡途中患病去世,时年50岁,执掌江山21年,胡汉融合,变法强国,也有自己未能实现的遗愿
公元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除东魏皇帝,自己称帝,建立北齐政权
公元557年,宇文泰之子接受西魏皇帝的“禅让”建立北周政权
公元557年,南梁大臣陈霸先逼南梁皇帝萧方智禅位,建立南陈政权
南北朝300年的乱世也逐渐进入尾声
关陇军事贵族集团
起自西魏,终于初唐
有夏商周文化基因,有中原人的礼制思想,有匈奴、鲜卑、柔然等民族的血脉
他们入则为相,出则为将,纵横中国长达一百余年,衍生出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
胡汉杂糅的特点造就了隋、唐两朝兼容并包,放大恢弘的格局
基业
公元581年,杨坚接受北周静帝的禅让,自己称帝,国号 隋,年号 开皇
国号来自自己继承父亲的随国公,因为随偏旁为走,不吉,所以用 隋
杨坚登基后,独孤伽罗被册封为皇后
独孤伽罗
杨坚妻子
父亲 独孤信,西魏宇文泰创立的八柱国之一
在独孤伽罗和杨坚结婚不久,独孤信死于政治斗争
面对的两个问题
杨坚无权威
杨坚知道自己和群臣的关系
群臣大多出自关陇集团,自己也是其中一员
有利益关系
有姻缘关系
曾经的朋友,战友
外敌环伺,国家并不太平
开皇二年5月,突厥沙钵略可汗率40万来袭
此时开战并不是好的选择
杨坚认为自己必须开战,且必须取胜,才能超越那个曾经人人仰视的宇文泰,树立自己的权威
杨坚派兵分道迎击突厥,隋朝军队连续两次打退突厥主力
杨坚采用外交官长孙晟的离间计
箭法高超,曾一箭射中两只大雕,一箭双雕的由来
匈奴并不是铁板一块
难征伐,易离间
采用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政策
突厥被分化瓦解成东西两个部分
在无力和隋抗衡
开皇四年,沙钵略可汗向隋称臣,随后,启民可汗也归降
北方危机解除
突厥人尊杨坚为“圣人莫缘可汗”
意为天下共同的圣人可汗
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所照唯一共主
杨坚和独孤伽罗被尊称“二圣”
对独孤伽罗而言,只要杨坚不辜负她,她就无条件的支持杨坚
独孤伽罗的表兄崔长仁涉法当杀,杨坚想赦免,被独孤伽罗制止
皇亲国戚坐大,皇权受损,是二人都不愿看到的
独孤伽罗选择虚身推权,整个隋朝,皇后家族如此强大的势力却始终匿迹于中枢权利之外,保证了中央集权政治的有效运行
官职改革
废除前朝官僚制度
实行“三省六部制”
内史省
起草诏令
门下省
审查复核
尚书省
操作执行
互相制衡,不能一家独大
吏部
管铨选考核
民部
管户籍财政
礼部
管礼仪科举
兵部
兵籍军令
刑部
管司法刑狱
工部
管工程营造
进一步瓦解了三省的权利
杨坚把亲信们担任三省六部的长官,但把相当于宰相的尚书令位置空缺,设置尚书令左右仆射,成为实际长官
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大的制度改革,也是无比严密和精致的管理体系
隋朝只是制定了一个雏形,但这一体制在此后一千多年里被根本的延续下来
律令法规
开皇律
清晰简洁
在“十恶不赦”原则中有4条和君权有关
用律法保证皇权,既推崇了法律,又强化了皇权
杨坚多次亲自审理案件,记录囚徒,避免出现冤案
时人称赞“刑之不滥,君之明也”
开皇589年,杨坚接待了两位南朝的使者
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他们依旧文雅风流,却也有王朝的奢靡和腐朽已积重难返
公元589年,南陈灭亡,一年后,岭南归附
自此,自东汉崩溃,历经离乱400年后,中国得以再次江山一统
隋疆域
东启辽河,北抵大漠,西至敦煌,南据交趾
有人认为,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
这个时期
完成了南北方政治制度的借鉴
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
增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全面交融
奠定了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曾经的冲突、互斥演变成了和平、理解,冰火不容的文化、族群通过新的血缘和政治纽带融合成了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整体
隋是这个融合的硕果,集合多民族的统一王朝,留存了中原文化根本的南朝,和已经扩展中国文化外延的北朝整合在一起
开科考试
后人视为科举制的开端
以往的官员选拔多以推荐为主,最终演变成了门第出身为选人标准
分科取士
秀才试方略
明经试经术
各地选派的考生成为贡士,聚集京师参加会考,贡举及第后,参加吏部的铨选考试,合格后才可授官
打破了豪门士族对官僚体系的垄断,进一步维护了中央集权的稳固
中国制度划时代的发明
三省六部制奠定了一千多年的政治权利结构
科举制创造了后续一千多年官员选拔体系
在秦州、郡、县的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节约了行政成本,提升了管控效率
在抵抗突厥的同时,在秦汉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至黄河,东至绥州的长城
继续推行北魏的均田制,让农民获得更多土地
整顿户籍,增加政府税赋收入
创建仓廪制度,稳定经济秩序
隋初,人口只有559万户,开皇九年,人口750万户,开皇末期达870王户 开皇十二年,大臣汇报国库粮食太多,都堆放在过道里 开皇十三年,大臣汇报国库堆满布帛,没有地方放了,请求解决仓廪问题
汉朝用了数十年和几代人的努力才达到的如此局面,杨坚只用了十余年就做到了
大兴城
十个月建成
登基第二年,杨坚以长安城“凋残日久”为由,在汉长安成东南建设新的都城
是汉长安城的2.4被,是同时期君士坦丁堡的7倍之大
标志这当时中国所能达到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品
杨坚早年被封为大兴公,所以新都城被名为大兴城
设计理念对后世中国、日本、朝鲜的都市健身产生了深刻影响
公元600年深秋
杨坚将太子杨勇贬为庶人
亲自廷杖让他不满意的大臣
公元601年
年号由开皇改为仁寿
杨坚突然下诏
只在中央最高学府国子学保留70名学生,其他学校一律废除,兴办学校曾是杨坚早年极力倡导的
中断了众多读书人的求学之路,否定了自己曾经的远见卓识
同一天,给各州颁发舍利,派高僧和官员到30个州府的寺院奉送佛祖舍利
佛法和独孤伽罗是他的精神支柱
公元602年,陪伴了杨坚45年的独孤伽罗去世
没有人知道杨坚为何有如此的转变,只知道他册封的太子杨勇和次子杨广发生了内斗
隋帝国的强盛是有杨坚和独孤伽罗一起创造的,彼此的尊重,欣赏,志同道合,让他们无比强大,他们毫无保留的向对方交付真心并许下承诺,并用一生时间去践行。在中国历代的帝后当中,杨坚和独孤伽罗是绝无仅有的一对,他们是生死与共的战友,是情投意合的夫妻,是砥砺相助的知己。他们之间有信、有恩、有义,更有罕见的爱
公元601年至604年,杨坚先后三次派高僧和官员向各州府分派舍利,在111座寺院建立石塔,将佛舍利安葬其中
公元604年,61岁杨坚去世
杨广只将隋帝国延续了14年
大兴土木,修筑殿堂宫苑,滥用民力,多次兵伐征讨
盛世
从各个方面介绍了唐朝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兼容大气的胸怀
惊变
唐
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确立的新的组织结构,形成了权力的互相制约,强化了皇权
府兵制继续推行
科举制在唐成熟
唐的政治制度结合了秦汉以来的制度优势
唐玄宗
改年号“开元”为“天宝”
把年改为载
为控制边疆
设置
九个节度使
皇帝指派
任命武人为节度使,成了军人割据,尾大不掉,皇权隐患
权利极大
雄据一方,成为藩镇
一个经略使
把府兵制改为募兵制
政府招募专事作战的职业军人,过惯了和平日子的中原人很少入伍,军队的实际控制权逐渐旁落
李白
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
两大追求
精神自由
政治抱负
应召入长安,本想大展抱负,却被封了一个无实际权力的翰林学士
一年多后辞呈,唐玄宗批准,赐金而还
杜甫
24岁进士科考,未中
天宝五载,35岁杜甫前往长安参加考试,唐玄宗下令,凡有一技之长皆可参加
这是一个阴谋,宰相为了自身利益,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合格
向皇帝汇报说“野无遗贤”,有才能的人都在朝廷,民间没有贤能的人了
天宝十载,皇帝打算祭祀,杜甫连上《三大礼赋》,受到唐玄宗赏识,列入等候分配官职的行列
等了4年后,接受了一个小官,看守兵器盔甲,管理门禁钥匙
上任一个多月,安史之乱爆发
杜甫从不只为自己的命运叹怜,遭遇幼子饿死的刻骨之痛,他替天下苍生发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平之声。当茅屋子在风雨中飘摇时,他祈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尝遍了社会底层的酸辛疾苦,他的目光无法不在低处徘徊
以写诗完成儒家立言的使命,诗歌中流露着仁爱,呼唤着仁政,后人称他为“诗圣”。成为圣贤是儒家的最高理想
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12月16日
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名,从河北邺城起兵反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
唐玄宗带几千禁军逃跑
第三天,马嵬坡,军队不愿前行,把矛头指向杨氏一族,虽然杀了杨国忠,但仍不满意,杨玉环死
唐玄宗逃亡中
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称唐肃宗
杜甫得知后北上,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了长安
目睹繁华转身后的血腥与黑暗,诗人杜甫的悲伤开始超越个人的凄楚命运,覆盖到大堂惊变的芸芸众生。诗不在是闲情雅致的抒发,成了历史的记录
杜甫从长安逃出后,投奔新帝的凤翔大营
唐肃宗被忠义感动,封杜甫为 左拾遗
官阶很低,确实杜甫做过最大的官
陷入纷争,差点被杀头
千秋万岁名,不过是身后寂寞事
千年以来,政治时有腐败,财富时有困竭,武力时有崩溃,家国时有灾难,只要维持“大道”的人还在,中国的历史命脉就不会断。杜甫就是这样的人
公元759年,唐军和叛军在河北邺城大战,唐军一度全线崩溃,为补充兵力,政府在各地疯狂抽丁抓人
杜甫也裹挟在逃难的人中,见证了太多的生离死别,艰难民生,忠实的记录下所见的一切,没有虚构,没有矫饰,也没有煽情
“三吏”“三别”
让普通人的生活情感成了诗的主角,将 史 写成了 诗
七年多的战乱,三千万人流离失所,死于战乱或饥荒
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杀死,史思明杀了安禄山的儿子,史思明又被自己的儿子所杀
公元763年,唐军终于获胜
此时唐太宗、唐肃宗在前一年先后离世
在唐朝三百多年的统制中,安史之乱只出现在中期,根本上动摇了帝国的上层结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之祸未除,民生不安,边境不稳,此后的一百五十年力,大堂风流云散,再难中兴
安史之乱是唐乃至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显著拐点,也是文化的拐点
诗人们开始超越一己之荣达,把忧家、忧己和忧国、忧民融为一体,在恣肆的激情中注入理性的思考。家国情怀和人本思想从此成为中国历史下半段进程的重要思想
梦境
赵佶
宋徽宗
公元1126年
宋徽宗禅位给自己的儿子
同年金军南下,直指开封
抵抗一年,开封城破
金军在开封城劫掠3个月,带走了徽钦二帝
热爱艺术,天赋极高
登基第二年
要求各个州县设立为穷人看病的安济坊
在全国建立居养院,为无法维持生活的老人、弃儿等提供食品、衣服和住处
创建漏泽园,安葬城市里的穷人
唐之后,经历了五代十国
宋朝的皇子
无实质性性政治权利和军事权利
有充足的俸禄和象征性的特权
崇文抑武
赵匡胤
武将出身,五代十国的动乱,让他对武人十分警惕
赵光义
赵匡胤弟弟
继位后确立文官政治
公元1100年
皇帝病故,且无子嗣,只能从5个弟弟中选择皇位继承人
皇后非常喜欢赵佶,最终赵佶被选为继承人
宋
君臣共治国家,不仅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结构
赵佶看似拥有无上权利,但必须做通大臣的工作,文官集团有各种方法抵制他
宋神宗时期,推行王安石变法
熙宁心法
大臣分成两派
改革派
守旧派
赵佶继位后,向兼用两派官员,但二者积怨已久
最终赵佶选择倒向一边,追随父亲,支持改革派
改年号为“崇宁”
崇尚王安石的熙宁心法
崇宁元年
启用蔡京
《东京梦华录》
孟元老记录开封盛况的书籍
王安石变法
教育
将医学、算学等技术课程,统一在国子监管理之下,目的是提高专业化教育标准,吸收更优秀的人才
赵佶
增加园林设计、建筑、音乐、诗歌、图书编撰、印刷术和绘画等
设立翰林国画院
亲自掌管
接受3年的系统培训
宗教
艺术
书法
人物
建筑等
千里江山图
公元1113年4月完成
王希孟,翰林国画院
史料记录不多,画之后没有其他的画作传世
赵佶要求
有北方山水的雄奇巍峨,浩荡无边
有南方仙境般的云雾溟蒙,小桥流水
更要有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有音乐一般的动人旋律以及世人不曾领略过的色彩
宋朝的绘画
继承了魏晋的风骨
又唐代侧重人物变为侧重山水、花鸟
宋辽之间打了25年,最终和谈,立下澶渊之盟
换来双方100年的和平
导致了双方战力大为削弱
女真崛起,灭辽,建立金国
公元1126年女真人达到了开封
文人避祸南下,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再次南迁
赵构
南京应天府登基
南宋
农商并重
发明最活跃时期
朱子理学
将儒家发扬光大
大都
忽必烈
母亲
唆鲁禾帖尼
忽必烈的父亲托雷死后考虑如何让自己和孩子在这个弱肉强食的草原活下来
如何让祖先流动的功业,永久的凝固下来
公元1234年,金灭亡,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全归到蒙古旗下
南
吐蕃
大理
南宋
蒙哥继位后,任命忽必烈为漠南总领事
忽必烈攻大理,然后迂回攻南宋
1253年,忽必烈邀请八思巴,主要目的是让西藏给自己的行军提供支持,
两人的会面并不和谐,八思巴请求回西藏,忽必烈王妃察必劝说忽必烈留下了八思巴
在察必的促成下,忽必烈拜八思巴为上师
宗教形式的一种政治结盟
听法上师坐上座,公开汗王坐上座
忽必烈治理的漠南,在军事经济上都很有起色
姚枢,汉人
向忽必烈建言,忽必烈只留下了军事,其他归还蒙哥
让二人的冲突来的没有那么早
1257年,忽必烈突然被解除漠南领事和军权,面见蒙哥,留在了蒙哥身边
忽必烈利用中原人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
得中土心
取得了中原人的民心
1258年
蒙哥三路攻南宋
东路军遇挫,启用忽必烈
蒙哥在攻打钓鱼城时战死,还没有指明谁是继承人
忽必烈在与南宋达成协议后才返回
三弟西征,留住波斯
四弟阿里不哥才是忽必烈汗王的竞争对手
1260年,忽必烈注意到阿里不哥的异动,自己宣布即大汗位,随后,阿里不哥也宣布即大汗位
1264年,阿里不哥乞降,忽必烈宽恕了他
之前阿里不哥曾诈降过
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
金莲川幕府
忽必烈的庞大智囊团,金莲川是忽必烈的开平府所在地
制度、文化建设的正统儒生
通晓天文、地理,卜卦等术士
擅长经商、理财的西域人和波斯人
八思巴
公元1235年出生,被认为是得道高僧转世
此时的吐蕃王朝坍塌后的300年没有一个同一的政权
5岁父亲去世,被叔叔萨加班智达带在身边
10岁时,叔叔被蒙古汗王窝阔台的二皇子邀请去凉州,为防不测,把八思巴兄弟两个带在身边
受忽必烈要求,创造了蒙古新的文字
忽必烈建国后,封八思巴为帝师
一年后,八思巴把帝师的头衔给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自己返回西藏
在西藏设立了察政院管理西藏事务
1280年去世
刘秉忠
汉臣
帮助忽必烈构建汉人体系
建设了大都
按照周礼中都城的建制
有明确的中轴线
在建成元大都两年后去世
刘秉忠去世后两年,忽必烈灭南宋
1271年
忽必烈建国,国号“大元”
中国最大的国土面积
东到日本海
西到天山
南到暹罗
北到贝加尔湖
国策
儒治国,佛治心
1285年,年近七旬的忽必烈看到了御史台扣下的奏章,要让忽必烈禅位给皇太子真金
皇太子,忽必烈和察必的孩子
此时的忽必烈对汉制已经倦怠
姚枢、察必也都相继离世
一个忽必烈很信任的汉将又背板了自己
因为奏章的事情,皇太子惊吓过渡离世
忽必烈晚年丧子
1294年,忽必烈离世,终年80岁
市井
关汉卿
出生于金国
汉卿是他的字,名以无从考证
有人评价他
风流倜傥
博学能文
滑稽多智
类似竹林七贤
同样身处乱世,朝代更替
缺乏对新王朝的认同
用一种不合作的姿态保持洁身自好
从小受儒家文化影响
蒙古灭了金国,并终止了科举考试
戏剧成了他的颠倒梦想
自嘲
普天下郎君领袖 盖世界浪子班头
戏剧
第一部戏
关大王渡江会
喜欢以金榜提名后才子佳人大团圆为主题
金线池
谢天香
拜月亭
绯衣梦
极端科举考试的故事
陈母教子
说教感极强的故事
同行
白扑
金国遗民,不愿在元朝做官
《梧桐雨》
以独特的悲剧审美精神开启了之后《桃花扇》和《红楼梦》的美学境界
杨显之
关汉卿莫逆之交
善于对他人作品提出中肯意见被成为“杨补丁”
马致远
杨光祖
抗争
不愿忍受不公,奋力抗争
只能在戏剧中实现
善与恶的斗争为主题
珠帘绣
无真实姓名可考
容貌极美,杂剧表演能力无人能及
后世备受梨园推崇
众多文人士子追求和爱慕
关汉卿也只其中之一,为她创作多部剧
望江亭
救风尘
最后委身于一个背景模糊的钱塘道士
传说
便不再登台
二人隐居20几年
珠帘绣死后,道士作诗
二十年前我共伊 只因彼此太痴迷 忽然四大相离后 你是何人我是谁
公元1167年,朱熹拜访岳麓书院的山长张拭
朱张会讲
朱熹
理
先于自然和万物的形而上学者
事物的本质、形式、规律
道德伦理的基本准则
将儒学通俗化,从言谈举止、衣食住行构建了一套行为准则
所有人都以理行事,自然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元朝时期
科举终止
大批的学子失去了目标
遁入山林
转行成了工匠或商贩
治国平天下的梦想与他们无缘
此时南宋儒学正盛,将”周礼之道“改成为“孔孟之道”
关汉卿出生不久,朱熹辞世,但他推行的理学将儒家再一次发扬广大
元朝的学子有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杂剧取代正统诗文成为新的文学潮流
公元1271年
正式确立“大元”的国号
五年后攻破临安
公元1279年正月,元军围攻崖山,两个月后,崖山被攻破,南宋灭亡
礼乐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但礼乐是社会制度的基础,乐要服务与礼的需求
不是所有的舞蹈,音乐和表演都可以纳入其中
戏剧承担起了文以载道,助成教化的使命
目不识丁的百姓通过戏剧对忠孝仁义有了朴素的认知
拜月亭
不再有对战争正义性的渲染,也没有对战争胜利者的崇拜,只有弱小个体的悲鸣和绝望,他们无力抵抗,犹如狂风扫荡下的蚂蚁,“万姓仓皇”
窦娥冤
女性地位的地下
40两银子被父亲买了作童养媳
婆婆逼自己改嫁
张驴儿(一个泼皮)污蔑窦娥毒死了自己的父亲
官员 太守贪且昏
窦娥的冤魂向父亲倾诉时
得到的确实劈头盖脸的斥骂
辱没祖宗功德。连累我的清名
父亲并不关心女儿,也不是为了公正,为女儿翻案只是为了自己清官的名声
人生是一出戏,更是大梦一场,笑过、哭过,闹过、悲过、来过
臣子
臣
上事君,下治民
一种身份也是一种职业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明朝君臣关系发生了极大变化
文官集团的两个极致的代表
海瑞
张居正
朱元璋废除丞相
设置内阁
类似秘书处
内阁代替皇帝批阅奏章,草拟意见,皇帝批复正式意见,司礼监在披红的地方审核盖印下发执行
嘉靖皇帝
朱厚璁
藩王之子,前任皇帝没有子嗣
选择用大臣
读圣贤书,有对君臣之道的敬畏
自己父母的尊号问题
张璁
尊孝宗为皇伯考,尊自己的亲生父母为皇考
嘉靖皇帝想要的结果
多数大臣
继承大统,不能称呼自己的父母为父母,只能称“侄皇帝”
3年的斗争,最终嘉靖皇帝得到了想要的结果
嘉靖的倚重,内阁首辅的地位变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此前,内阁首辅和内阁大学士地位相差不大
内阁首辅不是宰相,要把握分寸,否则万劫不复
内阁首辅是所有人的梦想
张居正
1554年,翰林院编修的张居正(30岁),以养病为由回了老家
感觉自己离梦想越来越远
不顾个人毁誉,也要造福天下
一个成圣之路
改造出更好的天下
在担任翰林院编修第一年,上书朝廷,试图从官员、财政、军事等方面对国家进行革新
皇帝忙于修道
内阁耽于政治斗争
因为弹劾严嵩,内阁大学士杨继盛遭遇100廷杖,打入深牢
杨继盛和张居正同年进士,且都为徐阶学生,但徐阶选择默不作声
张居正大失所望
公元1557年秋,张居正重返翰林院
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付诸行动
隆庆元年,张居正正式进入内阁
万历时期,内阁首辅高拱被司礼监太监冯保构陷
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
牢牢掌握权力,权力是实现理想的工具
最严重的问题
君主势衰,政局失控
整饬朝纲,加强君对臣的统属
公元1573年,张居正 《考成法》
各级官员把工作任务登基在账薄上,逐月逐级的考核后,汇总到内阁
内阁掌握了国家运转的中枢,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执行力
万历皇帝年幼,生杀大权掌握在了张居正手中
四年后进行制度改革
以往,内阁和六部是分开的,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
张居正担任首辅后
利用朝中的监察机制控制了六部
越过了权利的边界
改革前整顿官员的风气
王阳明死后数十年,心学之风流行,朝中大部分官员都是心学之人
公元1577年,张居正开始新一轮改革前,父亲逝世
不丁忧,遭受骂名
丁忧,政改大计功亏一篑
两全其美的办法
夺情
皇帝出面剥夺臣子的孝亲之情,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留下来
这种情况及其少见
此前曾有明文规定,内外官员大小丁忧者,不许保奏夺情起复
张居正没有走
名义上是皇帝夺情的原因
大臣认为这是大权独揽的张居正有意促成这个结果
他们不相信张居正孝亲的诚意,进而怀疑“夺情”是否出自皇帝的本心
联名上书,却遭到廷杖
南方流传一份以海瑞的名义弹劾张居正的奏疏
并非海瑞所写
他们以为打着海瑞的旗号会更有号召力
公元1578年,张居正下令清丈全国土地
三年后,将在局部地区实行的“一条鞭法”推行全国
在此之前,赋和役是分开的
赋徼得是实物
役征得是劳动力
统为征银
查出了富豪隐匿的财产,增加了税收,简化了税收,提高了行政效力
十年里张居正领导的内阁架空了皇权,他是一个能臣也成了权臣
他给万历皇帝制定了严格的成长计划,但他没想到的是万历皇帝有了逆反心理
万历一朝成了明朝走向衰微的转折点
公元1582年,张居正病逝,58岁
去世前九天,万历皇帝加封他为太师,这是文官序列里最高的职位,明朝两百多年里,从未有人生前获得此称号
公元1584年4月,万历皇帝下诏查抄张居正家产,剥夺他生前获得的所有荣誉称号
海瑞
1553年,会试落败(40岁),听从安排前往福建南平任职
年轻时曾写下《自警词》鞭策自己
假借神明对自己进行拷问
有人嘲笑他是用圣人的标准在标榜自己,但却是海瑞一生的写照
做最好的自己
必为圣贤,不为乡愿
乡愿:外表谨厚。实则伪善之人
孔子称 德之贼者
出任福建南平教育
主管教育的学官
巡按御史造访学官,代天子巡授,所到之处,大小官员无不跪拜,唯独海瑞岿然不动,他说这里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是御史的衙署
不认官场的潜规则,只认太祖的清规戒律
曾经他的道德之镜只检阅自己,现在开始映射整个国家
1557年,海瑞有了新的官职
浙江淳安知县
1564年,海瑞升任户部主事
官阶不高,却是国家中枢部门
海瑞认为看到了国家的深层危机
嘉靖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
君道不正
前首辅严嵩一党,历经十余年被铲除,但吏治依然腐败
臣职不明
阳明心学的刘魁
因嘉靖修道上书获罪,入狱4年,出狱后不久就去世了
给自己准备了棺材
海瑞上《治安疏》
抬棺上书
嘉靖皇帝大怒,当知道海瑞买好了棺材,重新捡起了奏疏
这个人大概是比干吧,可我不是纣王
几个月后,嘉靖还是把海瑞下狱
身为内阁首辅的徐阶欣赏海瑞的刚直,暗中保护,让海瑞免死
半年后,嘉靖驾崩,遵他遗照,海瑞被释放复职
嘉靖和群称都知道,海瑞在道义上无可指责,帝国需要这样的人
出狱后,海瑞每到一处任职,当地官员都请求离职或将他调离,每一处的百姓都期盼他的到来
明帝国不得不屡次调整他的工作
最后海瑞辞官归乡
后人评价海瑞
尽忠如蝼蚁,尽孝似禽兽
张居正死后,公元1585年正月,海瑞接到任命
南京督察院右佥都御史
明朝两京,北京、南京,官员职位一样,俸禄一样,但南京是个闲职
海瑞感到朝廷并不想用他,只是需要一个楷模,他屡屡请辞都未被批准
上任第二年,自感时日无多,便上了最后一份疏
效仿古人“尸谏”
陛下励精图治,而国家没有变好,主要是对官员的刑罚太轻了,建议恢复洪武时期的祖制,以严刑峻法治理官吏
海瑞对整个官僚体系的极度失望
以海瑞的道德标准,明朝几乎没有一个合格的臣子
1587年十月在任上去世
整理遗物
奉金8两
旧衣数件
大家凑钱办理丧事
这个几乎得罪了整个明朝官场,却得到了民心
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隆庆
嘉靖去世后,朱栽坖继位
1567年隆庆元年
因为曾担任过朱载坖的王府讲官,张居正正式进入内阁
重返翰林院的第十年
解决两大问题
南边倭患即除,边境安宁
北方和蒙古族展开官方贸易,用开放边境换来和平
隆庆六年,在朝堂上皇帝突然中风
不治而亡
万历
10岁的朱䦀钧继位,年号万历
此时的内阁首辅为高拱
对新上任的司礼监太监冯保绕过内阁直接颁发诏书感到不满
想以篡改遗照为由除掉冯保
冯保抢先一步,向太后、太妃进言,高拱说10岁的孩子怎么做皇帝
太后、太妃支持冯保
臣子间的战争成了“弱君”对“强臣”的反击
公元1572年6月,太后、太妃联合冯保以万历皇帝的名义革除高拱所有职位,即刻出京,返回原籍
张居正知道冯保对高拱的构陷,但选择了旁观,坐享其成
高拱失败,另一名内阁成员不久也去世了
此时的内阁只剩下张居正一人,加上他曾担任少保兼太子太保,还是万历皇帝的老师
担任首辅理所当然
张居正和海瑞的人生没有交集,作为同时代的臣子,命运却是纠缠在一起的
一个是理性而务实的改革派
一个是激进的理想主义者
忠君和爱国的方式不同,但都坚定地走完了自己选择的为臣之道
海瑞一生并未攻击过张居正
对张居正的评价
工于谋国,拙于藏身
季风
洪武十一年
徐一夔任杭州府教授,从九品
编写《洪武杭州府志》
已经遗失
明朝科举制度
僵化
文是八股文
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
观点:必须遵从朱熹的《四书集注》,不得有自己的见解
永乐十一年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
无史料记载,郑和本人也没有著述
随行的一个翻译官马欢
记录称《瀛涯胜览》,历时30多年修改定稿
1433年,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途中去世
万历十七年
意大利人利玛窦来中国传教,基督教
为了获得认可,学习儒学
编写的《交友论》受到世大夫青睐
向觐见皇帝却被宦官集团阻拦
与徐光启翻译了欧几里得的数学著作
《几何原本》
点、直线、四边形、多边形等词由此而来
翻译到第六卷时,徐光启父亲去世,回家丁忧三年
返京时,利玛窦已经病逝
死后希望葬在北京
获得准许,葬在二里河
墓前立着由他创造的日晷
铭文
美日寸影 勿而空过 所见万品 与时并流
徐光启
家道中落,43岁中进士
编写了欧洲农田水利技术的专业著作
《泰西水治》
让中国人知道了地球是圆的,中国不在世界的中心
其他
李时珍《本草纲目》
宋应星《天工开物》
第一部关于农业手工业的综合著作
“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吴有性《瘟疫论》
开️创中国传染病的研究先河
潘季驯《河防一览》
标志着中国16世纪河道治理的最高水平
屠本畯《闵中海错疏》
中国现存最早水产动物志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大帝
公元1667年
康熙六年
14岁玄烨举行亲政仪式
皇权实际上是被满清贵族把控
圈地
为保障贵族的经济权益,三次颁发圈地令
名义上时京畿周围的无主之地,实际上多数是有主的
满人不事农耕,以“为贫民衣食开生路”为由,招揽失地汉民成为农奴
为防止农奴逃跑,定制“逃人法”
满汉一体
实际时满人掌权,满人官职比汉人高
顺治帝去世时指派四个辅佐大臣
索尼已经去世
鳌拜独断朝纲
把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处以绞刑
满清贵族在顺治帝去世后
以顺治帝的名义发“罪己诏”
有委任汉官这一条
公元1669年4月
康熙祭孔
5月
抓鳌拜
在此之前将鳌拜的亲信以各种理由出京
罗列三十条罪状
念其军工免于死罪
鳌拜事件只用了十几天事件就结束
避免牵连过多
启用西洋历法
旧历法误差过大
一年有两个春分和秋分
明末汤若望、南怀仁
顺治帝时被贵族下狱,幸得孝庄庇佑
汤若望出狱不久就去世
南怀仁成为康熙的老师
撤藩
清朝地方机构沿袭明制又有所不同
内陆18个省,每省设一个巡抚,两三个省设一个总督,南方有三个明末降将的藩王
三个藩王
云南平西王吴三桂
势力最大
福建靖南王耿精忠
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
公元1673年9月玄烨下令撤藩
吴三桂表面顺从,三个月后起兵
耿精忠、尚可喜之子尚之信相继反叛
烽烟四起,一些地方也加入了叛乱
不到一年,有八省陷落
自称明朝遗孤在京城密谋起事,失败后出逃
实际是名叫杨启隆的人
此时的南方对清朝并不认同
剿抚并举
耿精忠、尚之信降清
吴三桂病死,其孙吴世璠继位
公元1681年9月,清军攻占云南,吴世璠自杀
历时八年的叛乱结束
公元1683年
任用由李光地推荐的施琅收复台网
公元1684年登泰山,拜孔子
将“二跪九叩”之礼改为“三跪九叩”
以南怀仁等人为师学习西方技术
学习天文、历法,数学等
知识是一种权利
儒家知识分子惯于利用意识形态对皇权进行隐性制约
玄烨不仅获得儒家话语权,还通晓儒生完全不懂的西方知识
用儒学来约束那些不通礼数的满臣,用西学约束那些自视甚高的汉臣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从传教士的口中得之了康熙的爱好,排了大量传教士到中国
但都受到了冷遇
新来的传教士禁止信徒崇拜天主教之外的神灵
注重祭祀祖先强调孝道的儒家文化产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
传教士发现皇帝只是把西方科学当作“断人是非”的工具,并严格控制着知识的传播
公元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分了中俄边境
公元1690年
出征噶尔丹
元灭后,成吉思汗的部落分裂成众多部落
准葛尔部建立汗国,控制南疆,并欲继续向东扩张
1690——1696年三次出征
公元1672年,将准葛尔部赶往东亚地区
此时的清朝版图
东起大海,西至帕米尔高原,南到曾母暗沙,北抵贝加尔湖
康熙字典
第一部官方修录的字典
收录47035个汉字
皇宇全览图
派人绘制的地图
公元1722年病倒
《临终谕旨》
公元1722年11月13日
玄烨病逝
追谥“合天弘远,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庙号“圣祖”
觐见
公元1792年5月2日
乔治三世召见乔治·马嘎而尼
出使中国
公元1793年6月20日到达中国
双方就觐见礼仪发生争执
英方认为应该像他向英国国王那样行礼
马嘎尔尼说他只有在跪拜上帝时双膝跪地
中方要求英方使者行“三跪九叩”之礼
是两种制度和文化的差异
双方记录此事件时也各不相同
英方记录他行的时他们自己的礼仪
单膝跪地
中方记录英方行了三跪九叩之礼
实业
张謇
出生时,洪秀全攻破南京,成立太平天国
家族曾经富裕过,到张謇时也是一普通民户
家族里几代没有出过功名
父亲为了张謇读书考取功名,买了临县的名额
张謇考取秀才后事发,受到孙云锦的帮助才化解
张謇成了孙云锦的私人秘书,认识了吴长庆成为吴的幕僚
此时的大清危机重重
俄国在交涉伊利问题
法国占领附属国安南,威胁领海
日本强势插手朝鲜事物,窥伺中国东北
吴长庆调任广东水师提督
协助山东防务
1882年,吴长庆入朝鲜,此时的朝鲜处于中、日、俄三国中
吴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回国没多久就去世了
张謇曾拟一篇关于朝鲜善后事的文章
《朝鲜善后六策》
核心:朝廷务必下定决心保全朝鲜
李鸿章看过后评价只有两字
多事
翁同龢(he)主战派,赏识张謇
人们总是要等到最坏的结果发生后,才会对错失的机会懊悔不已
1884年,张謇回到了家乡——南通
得到翁同龢的奖持
为皇帝储备人才
利用地理之便创办大生纱厂
天地大德曰生
所获之利创办学校
南通创办师范学院,医院,养老院,育婴堂、聋哑医院等
1894年,慈溪大寿,加开恩科会试
张謇以无心功名,但父亲要求参加
考取状元
张謇已42岁
栖门海鸟 本无钟鼓之心 伏枥辕驹 久倦风尘之想
六品朝官,翰林院修撰
甲午海战第二年
签订《马关条约》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
1912年2月12日
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
颁发退位诏书
第二个月袁世凯上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中国两千多年帝制终结
袁世凯退位后,国内军阀混战,外资企业打击
民族工业受到巨大冲击
张謇的企业破产,以企抵债
覆巢之下无完卵 野老泪洒江风前
仅靠实业无法从根本上就中国
中国自古以来都有埋头骨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邹容
有人以生命为代价,推翻帝制,重建国家
弘一法师
有人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以悲悯大爱之心在乱世中坚守
任鸿隽
有人埋首书桌,专心科技,精研学术,实践科学救国和理性启蒙之路
鲁迅
有人选择用文字呐喊,唤醒国民的心灵,以手中之笔,为匕首,为投枪,去和旧世界战斗
一代人未完成的使命由另一代人继续,新的道路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开辟出来
革命
孙中山
1895年,策划广州起义未果
流亡海外
三民主义
民族
民权
民生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以同盟会为核心进行了8次武装起义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
孙中山回国
1912年1月日
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5天后让位于袁世凯
袁世凯为清朝训练新军,若袁世凯反清,就让其担任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
第二天孙中山递交辞呈
设置内阁总理对总统的权利进行限制
1913年3月20日
中国民国内阁总理候选人宋教仁奉袁世凯电令北上被枪击身亡
孙中山讨伐袁世凯
不敌北洋军逃亡日本
袁世凯复辟,引发护国运动,只当了83天皇帝
1917年9月
孙中山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
任大元帅
发动“护法”战争
没有自己的军队,西南军阀表面听从
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一职
1918年夏
孙中山
《建国方略》
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
1922年夏
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
试图北伐
部下陈炯明不同意,被撤掉三个职务
陈炯明叛变,炮轰孙中山住所
宋庆龄藏在死尸中逃过一劫,但孩子没保住
孙中山停留在永丰舰上
55天
1922年8月
孙回到上海
寻找盟友
中国共产党
苏维埃
1924年
1月
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
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第一次国共合作
6月
成立黄埔军校
蒋介石任校长
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9月
孙发表《北伐宣言》
此战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其在推倒军阀赖以生存的帝国主义
10月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邀请孙中山共商国是
孙中山在北上途中病倒
1925年3月12日
孙中山在北京病逝,53岁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