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郭庆光:传播研究史与主要学派
第十四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详细笔记
编辑于2020-07-07 15:59:44传播研究史与主要学派
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形成因素
(传播媒介)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媒介的增加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使得许多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并开始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来研究这些问题
(历史和社会环境)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都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的宣传,信息心理战在战争进程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
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一)欧洲源流
社会心理学中模仿理论的创始人——塔尔德 1890《模仿的法则》
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那么传播也就是最基本的互动渠道
形式社会学的创始人——形式社会学的创始人 齐美尔
最早提出了传播网络理论
《社会分化论》、《社会学》和《社会学的根本问题》
(二)美国源流
杜威
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学家
强调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认为大众传播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新的传播技术将会导致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
库利
社会学家
是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并最早进行了理论化尝试的
1909《社会组织》设了“传播”一章
主要课题是人的社会化问题,并为社会学和传播学 提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
一是“初级群体”
二是 “镜中我”
帕克和社会学芝加哥学派
关于人的行为问题上反对本能论观点,提倡社会互动理论
认为“使儿童成为社会性存在的是学习语言和感觉自我的过程
现代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可以溯源于帕克关于“新闻是社会上个人间讨论之基础素材”的观点
米德是芝加哥学派中影响仅次于帕克的二号领袖人物,也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互动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李普曼
较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的学者之一
一个是“拟态环境”
一个是“刻板成见”
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
拉斯韦尔的宣传与传播研究
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
环境监控
社会协调
文化传承
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
即著名的“5W”: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
卢因与“把关人”研究
霍夫兰与说服效果实验
一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
二是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拉扎斯菲尔德与经验性传播学研究
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
其他任何人都更多地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这种经验主义和数据主义同时也受到了其他学者尤其是批判学派的抨击。
“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者
对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
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施拉姆与传播学科的创立
在伊利诺伊大学创办了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
主编了最早的一批传播学教材,开辟过几个新的研究领域,是最早向中国介绍传播学的外国学者之一
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贝尔实验室的电信工程师克劳德·E·香农 信息论
所谓信息,也就是“ 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
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的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的概率。
诺伯特·威纳 《控制论》
控制论是关于系统内秩序维持的一般法则的科学
反馈机制是作为一个前提包含在威纳的信息概念当中的
控制论把反馈的概念引进了传播过程研究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经验学派
定义
从经验事实出发,以经验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尤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
缺陷
a.许多情况下,社会现象和人的理性或精神活动不能用经验材料加以说明
b.问卷调查不具备自然科学的精确和严谨性,控制实验说明不了复杂而丰富的社会现实
c.小范围的经验材料仅适用于研究微观现象,难以考察社会历史过程和宏观社会结构
d.受个人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纯客观”的态度在现实中很难做到
美国经验学派的特点
a.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
b.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批判学派
定义
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性研究)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强烈批判美国传播学的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态度
特点
a.对现行资本主义制度持批判和否定态度
b.更多地将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经验学派所忽视和回避的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
c.方法上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
分歧
a.(关键是社会观对立)资本主义社会是多元社会,实现多元利益的协调和平衡便能消除社会矛盾,传播是控制人的行为和实现社会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资本主义制度连同其传播制度都是不合理的,大众传媒本质上都是少数垄断资本对大多数人实行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
b.经验性的“管理研究”,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研究现代社会的一般趋势以及人的基本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
c.主张在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寻找解决社会问题对策的方法∽把资本主义制度当作变革对象
d.关心“如何”和“在多大程度上”进行控制∽关心“谁在控制”“为了谁的利益在控制”“为什么存在着支配和控制”
主要流派及各自特点
政治经济学派
(英)G.默多克、P.格尔丁
依据马克思的观点,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出发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媒支配与控制的现状,关注的焦点是现代传媒高度集中和垄断的趋势及其带来的社会后果。从所有制关系和经济结构上揭示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在矛盾和制度的非合理性,对传播内容本身关注不多
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S.霍尔、D.莫利
反对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大大众传播
阿尔诸塞:大众传媒是从事“合意”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国家意识形态装置”,对“文化研究”有重要影响
霍尔等:大众传媒有一种“赋予意义” 的独特功能,因此能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装置”从事“合意”的生产与再生产
主要观点
a.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定社会关系、行使政治权力方面发挥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并具相对独立性
b.大众传播可分为两部分,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前者是“符号化”“赋予意义”的过程,后者是符号解读的过程
c.讯息符号和一定的价值或意义体系结合在一起。大众媒介的符号化活动,本质上按照支配阶级的价值体系为事物“赋予意义”
d.受众的符号解读不完全被动(优先式解读、妥协式解读、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
研究方法
文本分析和受众调查
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霸权是支配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行使社会主导权和文化主导权的能力,实现的手段不是通过直接的高压政策,而是通过决定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向(意识形态),使被支配阶级对现有权力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认同(社会合意)和从属意识。“虚假的合意”
哈伯马斯的批判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骑手
《公共性的结构转换》、《传播行为理论》
主张通过改善“传播的合理性”实现社会变革。资本主义追求的是一种“工具合理性”(扩大对自然的支配和操作能力,强化社会的支配结构和支配关系,导致人的异化)
提倡“综合的合理性”(通过扩展没有支配和强制的传播关系来改革社会),建立基于“理性合意”的新型社会关系。此理论有普遍主义和伦理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