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关系.攻击性与利他行为
基于崔丽娟老师书,大纲解析为补充
编辑于2020-07-13 11:34:48攻击与亲社会
攻击性行为
概述
定义
“攻击行为”“暴力行为”
特点
有意图的(动机)
外显的行为
伤害他人身心健康
分类
根据行为的最终目的
手段性(工具性)侵犯
目的性(报复性)侵犯
侵犯行为是否违背社会准则
反社会的侵犯行为
亲社会的侵犯行为
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理论解释
本能论
弗洛伊德
生本能
死本能
洛伦茨
本能
生物保护
社会学习论
侵犯是习得的
机制
联想
强化
模仿
实验
经典充气娃娃实验
影响因素
家庭
亚文化
大众媒体
挫折-侵犯论
多拉德
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米德
挫折不一定引起侵犯
相对剥夺
侵犯的现代理论
输入变量
引发因素
人格变量
情境变量
当前内部状态
认知
情绪
唤醒
评估过程
自动评估
控制的再评估
行为结果
影响因素
温度
温度升高,暴力倾向增加
侵犯线索
武器效应
黑色
去个体化
eg.纳粹军官
饮酒
生化刺激
去抑制
社会赞许与模仿
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途径
替代性攻击与宣泄
利用报复与惩罚
提供非攻击性的榜样
培养对他人的感情移入
感情净化
斯坦福监狱实验
特定情境
社会角色
利他行为
概述
定义
无回报
自愿
特征
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不期望物质或精神回报
自觉自愿
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倾向
巴特森
自我利他主义
缓解紧张不安
纯粹利他主义
雷锋
外部动机驱使
理论解释
进化理论
威尔逊
先天遗传
社会学习理论
强化
赞扬与批评
模仿
榜样
社会规范理论
坎贝尔
社会责任规范
互惠规范
“相互性规范”
社会公平规范
社会交换理论
最大的收益,最小的付出
收益形式多样,如得到赞扬、受到奖励
成本包括时间、金钱和可能的责难
决策理论
拉坦内和达利
助人行为模型
对紧急事态的注意
是否注意到此事件
对紧急事态的判断
是否将该情景解释为需要帮助的情景
个人责任程度的决定
是否承担其个人责任
介入方式的决定
是否决定了将要采取的行动
利他行为的实施
实际上是否采取了行动
影响因素
利他者
性别
年龄
人格特征
社会责任感、移情能力、自我监控能力
心境
愉悦
内疚
做好事加以补偿
被帮助者
性别
魅力和人品
值得帮助的人
相似性
环境因素
物理环境
时间压力
社会文化因素
旁观者效应
定义
原因
社会抑制作用
社会影响的结果
多数的忽略
责任扩散
如何培养利他行为
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
示范作用
现场的示范作用、媒体人物的示范作用
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
移情能力培养、动机提升
助人技能的学习
价值取向的教育
从众心理
亲社会行为(蛋壳) 助人行为(蛋白) 利他行为(蛋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