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明清时期
中国音乐史--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体系不断丰富、发展的时期。其显著特征是戏曲音乐、民歌、歌舞音乐、器乐、曲艺音乐均形成自身特有的体系。
编辑于2023-09-19 14:12:33 湖南中国音乐史,复习提示:隋代结束了自东汉以来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在音乐文化方面,首创教坊音乐机构,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立在多民族音乐融合、并存的基础之上。唐代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最强盛时期。而唐代发达的音乐文化也在此时期达到最繁盛的程度
西方音乐史,20世纪音乐的旋律则常常是不流畅的,出现有棱角的大跳,有时没有句读,有时避开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响方式代替旋律。
西方音乐史,浪漫一词原指用罗曼语(Romance)所写的有关欧洲中世纪那些情节离奇,冒险而富于幻想的骑士故事和传奇小说。欧洲史学家用这个词来称呼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中国音乐史,复习提示:隋代结束了自东汉以来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在音乐文化方面,首创教坊音乐机构,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立在多民族音乐融合、并存的基础之上。唐代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最强盛时期。而唐代发达的音乐文化也在此时期达到最繁盛的程度
西方音乐史,20世纪音乐的旋律则常常是不流畅的,出现有棱角的大跳,有时没有句读,有时避开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响方式代替旋律。
西方音乐史,浪漫一词原指用罗曼语(Romance)所写的有关欧洲中世纪那些情节离奇,冒险而富于幻想的骑士故事和传奇小说。欧洲史学家用这个词来称呼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
明清时期
复习提示:明清时期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体系不断丰富、发展的时期。其显著特征是戏曲音乐、民歌、歌舞音乐、器乐、曲艺音乐均形成自身特有的体系。
戏曲音乐的发展
明代“四大声腔”
元末南戏流行,并与各地民间相结合。派生出许多声腔。至明代,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四大声腔”,即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海盐腔
流行至浙江海盐,其剧本多属于文人创作,音乐风格文静、优雅,伴奏用锣、鼓、拍板等打击乐,不用管弦。后来昆山调兴起,海盐腔日益衰落,以至绝响。
余姚腔
产生与浙江余姚县,形成于元末明初,演唱时只用鼓板,不用管弦,突破了曲牌联套体的结构形式。
弋阳腔
是形成于元末江西弋阳的南戏声腔,简称“弋腔”。清代称作“高腔”。其音乐属曲牌体,高调音亢,风格粗犷。其伴奏用效果强烈的打击乐,随腔烘托。弋阳腔对各地地方戏曲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影响,如赣剧、湘剧、川剧等高腔戏,都与它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昆山腔
昆山腔是四大声腔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又称“昆曲”或“昆剧”,元末明初年间,由戏曲家顾坚始创而成。其发展得力于魏良辅与梁辰鱼。
魏良辅:江西人,将昆山土调与海盐腔、余姚腔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腔。改革后的昆山腔曲调细腻宛转,轻柔舒缓,在唱法上强调吐字、过腔、收音,被称为“水磨腔”。在乐队配置上,除笛主奏以外,加笙、琵琶、三弦等乐器,使音乐表现力大大增强。
梁辰鱼:创作了传奇《浣纱记》,该剧以昆山腔为基础,演出后获得巨大成功,奠定了昆山腔的地位。
经魏良辅等人改革后的昆山腔,很快流传到北方,并吸收了南北曲的精华,成为集南北曲大成的优秀戏曲声腔,被称为“官腔”。
汤显祖及其《临川四梦》
汤显祖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戏剧家,以戏曲《临川四梦》名闻天下。
《临川四梦》:“四梦”是《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及《还魂记》(即《牡丹亭》)。《临川四梦》是现存乐谱最多的戏曲古本。
《牡丹亭》:“四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牡丹亭》,是继王实甫《西厢记》之后戏剧史上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该剧以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塑造了女主人公鲜明的形象,表达了在封建制度重压下,青年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的呼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与腐朽。它文词造句纤巧,用意深远,音乐上不受格律的束缚,大胆革新,作曲时强调文采,注重曲意。
清代初叶,昆曲仍然兴盛,剧坛上有“南洪北孔”之名,“南洪”,指浙江钱塘人洪昇,其代表作是《长生殿》,“北孔”指山东曲阜人孔尚任,其代表作是《桃花扇》。此二剧是昆曲的压卷之作。之后,昆曲逐渐衰落。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一批“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
乱弹
含义:泛指自清康熙末年到道光末年的一百多年间各类新兴的地方声腔剧种,在音乐上创造了以板式变化为主(即板腔体)的“乱弹”形式。板腔体的使用,成为新兴戏曲与古老戏曲的一个分水岭。
“花雅之争”
清代中期“雅部”与“花部”的对立。“雅部”指文人与统治者推崇的昆曲,“花部”即指“乱弹”,又称“花部乱弹”。在“花雅之争”中,最终乱弹取代了昆曲。
清代“五大声腔”
昆曲、高腔、柳子戏、梆子腔、皮黄腔
梆子腔
也称西秦腔、乱弹、秦腔,是起源于陕西、山西、甘肃一带的戏曲曲种,明代后期流行。其曲调主要源于陕、晋、陇东等地的民间曲调,声音高亢激越,气势雄壮。梆子腔属板腔体,按角色要求和剧情变化分花音和苦音两大类。花音又叫欢音,苦音又称哭音,用来表达悲哀的情感。击节都用木质梆子,主奏乐器用音色高亢的拉弦乐器,其他打击乐器则大同小异。
皮黄腔
即西皮腔与二黄腔相结合的声腔
西皮腔:该声腔高亢有力,明朗流畅,音程跳动大,常用于表现喜悦、激动、高亢的情绪。采用6 3的定弦。
二黄腔:其腔调流畅平和,节奏较平稳,风格低回婉转,端庄凝重。常用于表现回忆、沉思、感叹、悲愤的情绪。采用5 2的定弦。
反西皮、反二黄:反弦的风格色彩多低回阴暗,常用于表现忧伤、悲凉、痛楚的情绪。反西皮采用6 3或是2 6的定弦。反二黄采用1 5等的定弦。
皮黄腔兼西皮、二黄之长,集南北风格于一体,成为继昆腔后影响最大的一个声腔。其最具代表性的剧种是京剧,另有如汉剧、桂剧、滇剧、粤剧等。
京剧
四大徽班进京
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吸收各剧种的艺术养料,约经历了六十余年的时间,取代了日渐衰弱的昆曲,成为流行全国的剧种
唱腔
京剧的唱腔以皮黄腔为主,是西皮与二黄两种声腔相结合的产物
板式
京剧是板腔体戏曲中最完善的戏曲唱腔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咸丰、同治年间的程长庚,光绪以来的梅巧玲、谭鑫培、梅兰芳,他们杰出的表演艺术及高尚的艺术人格,为京剧艺术增添了无穷的光彩
谭鑫培
湖北人,工老生,谭派创始人,被誉为“伶界大王”
它善于博采众长而融于一身,创轻快流利的谭派唱腔,开拓了老生唱腔的新天地
他统一了京剧字音
他身兼数功,戏路宽广。《空城计》中诸葛亮,《定军山》中黄忠
戏曲的两种音乐结构体式
“曲牌体”:亦称“曲牌联缀体”、“联曲体”,属于套曲结构。即以曲牌为基本单位,将若干支不同的曲牌联缀成套,曲牌体音乐是戏曲音乐的主要结构体式,也是说唱音乐和器乐曲的主要形式。
“板腔体”:戏曲、曲艺音乐的一种结构体式,又称“板式变化体”。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作各种节奏、速度的板式变化。如散板、流水板、一板三眼、一板一眼等节奏变化。梆子、皮黄系统的剧种是板腔体的代表。
民间歌舞、说唱
歌曲
民歌
民歌在明中叶以后得到了很大发展。许多文人积极从事民歌的收集、整理及刊印工作,如冯梦龙选编的《挂枝儿》、《山歌》就搜集了歌词八百余首
聊斋俚曲
清代蒲松龄,在其家乡山东淄川,以当时流行的小曲填词,创作了有故事情节的长篇叙事音乐,称“聊斋俚曲”,又称为“蒲松龄俚曲”。代表作《磨难曲》等14部
音乐特点:质朴、优美,较多运用了拖腔、装饰音和滑音,结合淄川方言,在唱腔韵味上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少数民族歌舞音乐
木卡姆
木卡姆是维吾尔族的大型器乐歌舞套曲。它保存了许多至少是15世纪以来的维吾尔族的传统音乐。2005年11月25日,“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分类:流传地不同而分为“南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
结构:有十二套,“十二木卡姆”。南疆十二木卡姆,每套由四个部分组成
木卡姆
穷乃额玛
达斯坦
麦西莱普
特点:木卡姆的音阶、调式、曲式等丰富多彩,节拍一般运用少见的5/8、7/8、9/8拍子。伴奏乐器有萨他尔、弹拨尔等。演唱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歌词内容以描写爱情生活为主
囊玛
囊玛是主要流传于西藏拉萨等地的一种歌舞音乐。
囊玛一般由引子、歌曲、舞曲三部分组成。引子是纯器乐演奏,歌曲曲调抒情典雅,舞曲则热烈奔放。其内容多描写爱情生活,也有表达人民对统治者不满及嘲讽的。伴奏乐器有横笛、扎姆涅、扬琴、京胡等。
白沙细乐
是云南丽江县纳西族一种以器乐演奏为主的歌舞音乐。音乐缠绵动人,所用乐器有竖笛、横笛、芦管、二黄、胡琴等。《美丽的白云》等
说唱音乐
明清时期,北方的说唱以鼓词为代表,矿大高亢,南方的说唱以弹词为代表,婉转清丽。另外还有道情、牌子曲、琴书等类型的说唱音乐
鼓词
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前身是宋元鼓子词,因多以击鼓控制节奏而得名。明代鼓词又称词话
表演:鼓词演出时由演唱者自击鼓板,伴奏用大三弦;唱词以七字句为主,辅以十字句,念白常用诗词格式,说、唱均注重吐字行腔
清代时,兴起了从大部头鼓词中“摘”出精彩段落进行演唱的形式,称“摘唱”或“段儿书”。乾嘉年间,各地鼓词与本地民歌、小曲甚至戏曲相融合,产生了一种称为大鼓的说唱艺术。至清末,全国各地大鼓种类已达十余种之多,如木板大鼓、西河大鼓等。
各地大鼓风格各异,内容多以歌颂忠臣良将、卫国英雄等为题材。大鼓已采用板腔体式
京韵大鼓:产生于清末,亦称京音大鼓,主要流行于北京、天津一带。其曲调流畅明亮,跌宕起伏有致,强调字正腔圆。在其发展过程中,刘宝全等艺人对它进行了革新。其优秀曲目有《单刀会》、《长坂坡》等
弹词
弹词是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如苏杭等地。在其流派中,影响最大的当推苏州弹词
苏州弹词的发展
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有陈遇乾、俞秀山、马如飞,号称“陈调”、“俞调”、“马调”。“陈调”,其唱腔苍劲、浑厚、简朴;“俞调”,委婉抒情、悠缓细腻;“马调”,节奏明快、刚劲朴实、适于叙事
弹词的伴奏乐器以琵琶、三弦为主,后来亦增扬琴
牌子曲
是各种曲牌体说唱的统称,即将明、清流行的民间小曲以“曲牌联套体”构成的套曲来演唱故事
伴奏乐器北方多以三弦为主,南方常用琵琶、二胡、扬琴等。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道情
源于道教的“道家唱情”,因道士用道曲说唱道教故事而得名,后来传入民间。常用渔鼓、简板伴奏。故又被称为“渔鼓”。
琴书
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的一种说唱形式,以地方方言说唱,曲调因地而异。如“山东琴书”、“徐州琴书”等
器乐的发展
古琴艺术
琴派
虞山派
严澂
明末琴家,于常熟虞山创建该派,又名常熟派、熟派或琴川派。提倡“清微淡远”的演奏风格
徐青山
字上瀛,是严澂的师弟。将严澂未收录的《乌夜啼》、《潇湘水云》等优秀琴曲继承下来。徐青山撰订了《谿山琴况》,是有关古琴表演美学的著作,共总结合了“和、静、清、远、古、淡、恬、逸”等二十四况,并于每一况都作了详尽的阐述,体现了他对道家和嵇康等先哲见解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静穆古雅风格的追求
广陵派
以江苏扬州为中心的一大琴派
徐常遇
清初著名琴家,编有《响山堂琴谱》
琴曲
《平沙落雁》
《渔樵问答》
《良宵引》
琵琶艺术
琵琶曲
武套琵琶大曲:《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
二曲均以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情节为创作题材,是有名的武套琵琶大曲。它们最早均见于《华秋苹琵琶谱》
文套琵琶大曲:《月儿高》
该曲最早见于明代抄本琵琶谱《高和江东》
三弦
大三弦
小三弦
三弦还流行到琉球、日本等地,成为亚洲的重要弹拨乐器
其他
胡琴类拉弦乐器
清代,除了二胡外,又出现了四胡、京胡、板胡。如湖南的大筒
唢呐类吹奏乐器
小者称为海笛。明清时期发展很大,多用于戏曲音乐及器乐合奏之中
扬琴
又称洋琴。明末清初传入我国,多用于民间器乐合奏、说唱音乐之中,是我国民族乐器中唯一的一件击弦乐器
民间器乐合奏(大题)
明清时期的民间器乐合奏是民间有关于岁时节令、婚丧喜庆、民间集会时重要的娱乐形式,与宋代的器乐合奏相比,明清的器乐合奏形式风格多样,并形成大规模乐种,分布地域广,专业化程度高
十番锣鼓
简称“十番”或锣鼓,盛行于无锡、扬州、宜兴等地。按演奏形式可分为笛吹锣鼓、笙吹锣鼓、粗细丝竹锣鼓、清锣鼓等多种编制,演奏时管弦乐与打击乐交替进行,音色变化丰富,情绪热烈
十番鼓
又称“吹打”、“十番笛”,流行于江苏南部无锡,是以打击乐器为主的器乐合奏。鼓常作为独奏段落穿插于其中,称为“鼓段”
潮州音乐
主要流行于广东潮州、汕头地区,分广场乐和室内乐两类
广场乐:包括潮州大锣鼓、潮州外江锣鼓等。潮州大锣鼓是以高亢嘹亮的吹管乐与有特色的地方打击乐相结合而形成的大型吹打乐,风格激昂热烈、雄健刚劲
室内乐:包括潮州弦诗乐、潮州笛套古乐等。潮州弦诗乐是以弹拨乐器为主演奏古乐诗谱的丝竹乐,风格纤细雅致、朴素清秀,保留古乐成分较多,记谱沿用古老的“二四谱”,有独特的地方风格
福建南音
又称南曲、南管、南乐、弦管,流行于闽南泉州、厦门、台湾等地和东南亚一带。它历史悠久,与唐、宋、元、明时期的音乐有密切关系。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
乐器:南音使用的乐器多为唐宋遗制,如琵琶面板上开有两个月牙形音孔,演奏时横抱,手法较简单,与唐代曲项琵琶相类,吹管乐器洞箫与唐代尺八相近,拉弦乐器二弦与宋绘奚琴几乎一样。另外还有唐式十七簧笙、唐式十三弦等
乐队:南音的乐队编制分为上四管与下四管。
上四管包括萧、琵琶、三弦、二弦等乐器,风格清闲雅淡。似北宋“细乐”
下四管包括笛、小唢呐及打击乐器等,风格活泼流畅。似北宋“清乐”
曲目:其曲目分“指”、“谱”、“曲”三大类。包括清唱和器乐演奏两种形式。曲牌名称有唐前的《汉宫秋》、《后庭花》、《摩诃兜勒》等。其乐谱属于工尺谱体系。 现存最早的南音谱集是清朝间刊印的《文焕堂初刻指谱》
西安鼓乐
流行于陕西西安地区。鼓乐在清初已相当流行。 演奏形式分坐乐与行乐两种。使用宋代俗字谱
坐乐——在室内演奏,有严格而固定的曲式结构,风格热烈,气势浑厚,曲调生动活波。器乐以笛为主,笙为衬,节奏乐器尤其是四种鼓起突出的作用。
行乐——在街上行进或在庙会等群众场合演奏,节奏平稳、徐缓,风格典雅
智化寺音乐
又称智化寺京音乐,是以建于北京的智化寺为中心的几处寺院僧人历代相传而保存下来的管乐
山西八大套
俗称八大套,是主要流行于山西五台、定襄两县的民间器乐乐种
“八大套”是指该乐种保存的八套传统整套器乐合奏,每一套又由两三个至十个左右的曲牌组成。风格简朴清雅,快板部分情绪欢快,气氛热烈
辽南鼓吹
流行于辽宁省民间鼓吹乐种,明清时期已流传。
曲调源于元、明以来的南北曲和民间器乐曲牌和民歌。分为“吹汉”、“大牌子曲”、“小牌子曲”、“水曲”四类,风格多热烈、高亢,亦有少数乐曲哀怨凄凉
冀中管乐
流行于河北,是由农民组成的业余团体“吹歌会”所奏。所奏曲调多出于近代民歌、民间歌舞、戏曲,也有的出于较古的南北曲牌。演奏时多热烈奔放
对中国古代音乐史有重大影响,成为我国重要音乐
音乐理论著作和重要曲谱
重要曲谱
《神奇秘谱》:明代朱权1425年编印出版。该谱共录60余首琴曲(63),分三卷,上卷为“太古神品”,中、下卷为“霞外神品”,是我国最早刊印的琴曲集,收有《广陵散》、《酒狂》、《离骚》、《潇湘水云》、《梅花三弄》等古曲。该谱于各曲之间均写有题解,介绍了琴曲的渊源演变与乐曲表现内容、段落、指法、音位也标写的很清楚,是研究古琴音乐的重要谱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史料价值
《琵琶谱》:又称《华秋苹琵琶谱》,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谱集,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鹅》、《月儿高》等名曲。以工尺谱记写,参照古琴减字谱注定了一些琵琶指法符号,使琵琶的演奏技艺从口传心授转到以字谱形式记录保存。
朱载堉的“新法密率”和工尺谱的流传
新法密率
朱载堉
明代乐律学家
新法密率
明代朱载堉所创,是世界音乐文化史上最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他用开方的方法来计算律的长度,使十二律间的音程达到严格的均匀性。他通过两次开平方,一次开立方的律学计算,求得了相邻两律间的长度比值,从而实现了在学理上利用等比数列的方式,将一个纯八度的振动体长度均匀地分为12份比值相等的“十二平均律”科学地从理论上解决了三分损益法造成的“黄钟不能还原”的千古难题
异径管律
是朱载堉将新法密率应用于吹管乐器时所创的一种管口校正法
工尺谱
我国的传统记谱法,由唐代燕乐半字谱到宋代俗字谱发展而来,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在民间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广泛
谱字
现今通行的工尺谱谱字为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5、6、7、1、2、3、4、5、6、7)
节拍
工尺谱中以板和眼的不同排列表示不同的节拍,称为板眼。一板(强拍)或一眼(弱拍)均作为一拍。于强拍处击板,则称强拍为“板”,于弱拍或次强拍处以鼓签敲击板鼓,称为“眼”。如在一板三眼,常以“、”或“X”记之第二拍(弱拍)为头眼,第四拍(弱拍)为末眼,以“.”记之;第三拍(次强拍)为中眼,以“O”记之
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中国与日本的音乐文化交流
明代音乐传入日本
传入日本的乐曲——《魏氏乐谱》
传入日本的乐器:龙笛、长萧、巢笙、筚篥四种管乐器,瑟、琵琶、月琴三种弦乐器,檀板、小鼓、大鼓、云锣四种打击乐器。
清代音乐传入日本
传入日本的琴曲——《东皋琴谱》
中国与朝鲜音乐文化交流
朴堧依靠中国传入的编磬音律,并创建了乐队,他还利用中国律吕谱等记谱法,设计了“井间谱”记谱法
《乐学轨范》,将朝鲜宫廷音乐分为三大部分
雅乐部分,即从中国传来的宫廷音乐
乡乐部分,指古代传下来的朝鲜本土音乐
唐乐部分,即中国唐代传入朝鲜的中国民间音乐
中国与西方的音乐文化交流
利玛窦,将中国的各种音乐、戏曲、乐器等介绍给西方。《利玛窦中国札记》
《律吕纂要》
第一本用汉语介绍西洋乐理知识的书籍,许多内容被收入《律吕正义后编》中
中国民歌《茉莉花》
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中即用到了此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