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历史朝代
详细介绍了历史朝代发展史,有图又文很全面
编辑于2020-07-17 09:47:41中国历史(朝代)
三皇
年代
公元前N年-公元前3000年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
年代
公元前约3000年-公元前约2100年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夏
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公元前约2100年-公元前约1600年
黄帝–曰昌意–颛顼(zhuan xu ) –鲧(gun –禹–夏后启(即夏启)
姒(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
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hu )氏、有男氏、斟鄩(zhenxun )氏、彤城氏、褒(bao )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zhen guan )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商
年代
公元前约1600年-公元前1046
帝王有: 成汤、盘庚、武丁、帝辛等
商的经历
商的先世商族是兴起于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传说它的始祖契与禹同时。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在亳(bo )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盘庚死后,王位由其弟小辛继立。小辛死后,传帝小乙。小乙死后,继立的是自己的儿子武丁。在武丁统治的五十几年间,是商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商朝的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
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在亳[bo ]建立商朝
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
周
西周
年代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 周太王、周文王、周幽王、周武王、周平王等 奴隶社会最后一个集权国家
灭商建周 周国兴盛于周文王昌作首领的时候,在他的统治使周国势力强盛,文王死,次子姬发即位,在沣河东岸又建镐京,丰镐二京隔水相望,有桥相连,并称丰镐城。姬发率兵会盟军于孟津(今河南孟津),公元前11世纪,率戎车三百,虎贲三千,甲士四万五千与商朝七十万军队大战于牧野(今河南汲县)。周军大胜,纣王于鹿台身被珠宝玉器自焚。商朝亡,因为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朝立
开创者 周武王姬发
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其后周穆王又筑宫南郑,其后周懿王又迁都犬丘(今陕西咸阳)。公元前771年镐京陷落,西周灭亡
在灭商之前,周部落源自华夏民族,因为遭到戎、狄等西北地区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下的平原定居下来。生活于渭河流域,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以姬为氏,周人嗣其姓”,语言为上古汉语,文字上仍采用古汉字,在民间记事仍以龟骨和牛骨刻字记事为主,王室则以新兴的锦帛等记事为主。周朝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周王则为“天下共主”
事件经过 周公摄政 – 成康之治– 由盛转衰 –犬戎之祸– 平王东迁 –平王东迁
东周
年代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其中东周以“三家分晋”为节点,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
年代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齐国、晋国、宋国、陈国、郑国、卫国、鲁国、曹国、楚国、秦国、吴国、越国、燕国等
战国
年代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春秋时期100多个诸侯国只剩下齐、楚、燕、赵、韩、魏、秦等七雄,此外,还有宋、卫等十几个小国
秦国,秦孝公任用河南人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天下大治”,迅速在秦晋高原上崛起
秦
年代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秦穆公–秦孝公– 秦始皇(嬴政)–秦二世(胡亥)–秦王子婴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13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书坑儒焚毁书籍、坑杀术士和儒士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 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舜赐其嬴姓。秦穆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重用商鞅两次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秦王嬴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前221年,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
汉
西汉
年代
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获胜后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国策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推行推恩令、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开辟丝绸之路、攘夷拓土成就“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设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史称“孝宣之治”。公元8年,王莽废西汉末帝,定都长安,史称新朝,西汉灭亡
两汉在科技领域亦颇有成就,如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等
东汉
年代
公元25年=公元220年
汉朝宗室后裔刘秀统一天下匡复汉室,后仍沿用汉作为国号,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史称“光武中兴”];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东汉时期国力达到鼎盛;汉和帝继位后大破北匈奴、收复西域,开创“永元之隆”,东汉时期国力达到极盛。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虽剿灭民乱却导致地方拥兵自重,公元191年董卓迁都长安。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三国
魏
年代
公元220年-公元265年
220年,汉朝丞相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曹丕自立称帝,因其姓曹,后世称之为曹魏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到咸熙二年(265年)曹奂禅位于司马炎,享国46年,主要控制北方九个州(长江以北),势力最为强大
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永汉元年(189年),董卓控制朝廷[3],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吕布所杀,李傕、郭汜控制东汉王朝[8]。地方州郡长官在反董卓战争及后来的相互攻伐中逐渐壮大实力,形成了地方军阀割据[9][10][11]。 曹操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先后消灭吕布、袁术等割据势力,降张绣、逐刘备,控制了兖州、豫州、徐州以及司州等地。在官渡之战中,接受许攸的建议,曹操亲自率兵火烧袁绍的军粮,以少胜多,击败了河北强大的割据势力袁绍。在白狼山之战中,派遣大将张辽率领先锋部队大破乌桓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随后又平定辽东,最终统一了北方
司马氏在三国时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政权[7]。魏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即位为帝,国号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
蜀汉
年代
公元221-公元263年
元年(221),刘备称帝,为表示自己政权合法性国号仍沿用汉,因其控制范围在益州一州(蜀地),故后世称之为蜀汉或简称蜀。蜀汉势力最为弱小
吴
年代
公元222-公元280年
炎兴元年(263)刘禅投降邓艾,享国43年。建兴元年(229),孙权正式称帝,建立孙氏政权国号吴,因其姓孙,故称孙吴,又因其控制扬州、交州、荆州等江东地区,又称为东吴
晋
西晋
年代
公元265年-公元317年
司马炎、司马睿、司马绍
266年司马炎篡魏,建立政权,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313年,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西晋被匈奴人灭亡
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被魏帝曹奂封晋公 咸熙元年(264),加封晋公晋王,这也是晋朝国号的由来
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重大事件 西晋“八王之乱”、秦晋淝水之战、门阀政治等 历史意义 推动了民族融合,短暂的统一了全国,开发了南方地区
东晋
年代
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317年,西晋皇室南渡江南,司马睿在建邺(今江苏南京)延续晋朝,史称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中原汉地。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东晋以少胜多,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北方南迁的汉人将大量生产力与先进技术带入江南,进一步开发了江南地区。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316年,西晋被匈奴建立的政权所灭亡,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时任丞相的琅琊王司马睿受到王氏和中朝勋臣的一致拥戴,于公元317年三月在建业称帝,改建业为建康,史称东晋,据有中国南方的领土。汉地世族及平民陆续南迁,形成北方侨民和南方土著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皇权衰落,朝廷大权主要由世族掌握,由于军权外重内轻,朝廷控制力弱,不少方镇心怀野心,先后发生了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及桓温专政。虽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担心野心家借此扩张势力,大多消极支持。 383年,前秦出动举国之师,意图灭亡东晋。面对亡国之祸,东晋君臣一心,凭借淝水之战奠定胜局[14]。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复大批失土,致使前秦灭亡,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后期又发生孝武帝兄弟朋党相争及桓温之子桓玄作乱。平民负担沉重,爆发了孙恩卢循起义。谯纵在蜀地自立。最后刘裕崛起,平定诸乱,凭借军事力量夺得帝位,
南北朝
年代
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南朝
宋
齐
梁
陈
北朝
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隋
年代
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帝王 杨坚、杨广、杨侑、杨侗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丞相杨坚,北周覆亡。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
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并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以洛阳皇宫紫微城为正宫,大兴城为陪都。又修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大业盛世”。然而内外举措过度消耗国力,引发隋末民变。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在外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李渊逼杨侑禅让,国号“唐”。619年王世充逼杨侗禅位,国号“郑”,隋朝彻底灭亡。
唐
年代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帝王: 李渊(唐高祖)、李世民(唐太宗)、李治(唐高宗)、李显(唐中宗武则天废除)李旦(唐睿宗,武则天立)李隆基等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高祖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
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为了争夺皇位而斗争,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控制长安。李渊深知形势,于是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
唐太宗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
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并于657年建东都洛阳
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
历史上第一女皇帝
有狄仁杰、张柬之、张仁愿、姚崇等名臣支持
唐高宗中期后,朝廷实权逐渐由武则天掌握。武则天原为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被高宗召入宫中,在权力斗争中获胜,被立为皇后,史称“素多智计,兼涉文史”. 660年,李治因身体原因让她处理朝政,因此与唐高宗并称为“二圣”。683年唐高宗驾崩于紫微宫贞观殿,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 684年,武则天因李显与之不合,将他废为庐陵王,另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同时改元光宅,改东都洛阳(唐太宗时营建洛阳宫,高宗改之为东都)为神都。 690年,武则天平定徐敬业反叛,废唐睿宗,御则天门(紫微城正南门)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定都洛阳,降李旦为皇嗣,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或“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705年(唐睿宗)李旦复位
后神龙元年(705年),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李显复位,恢复了大唐国号,社稷、宗庙等恢复永淳以前旧制,将神都改回东都,废北都,恢复了两京并重的格局
(712年),唐睿宗让位于李隆基,是为唐玄宗
唐睿宗李旦复位后,其妹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让位于李隆基,是为唐玄宗。次年,唐玄宗将太平公主赐死,党羽或杀或逐,结束了朝廷内斗
李隆基登基以后整顿诸多弊政,在政治上提拔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李元纮、韩休、张九龄等贤臣为相,整饬腐败的吏治,并建立了一套监察制度,精简官僚,裁减冗官,设采访使发展节度使制度,导致地方权力增大。经济上推崇节俭、抑制佛教,并几近荒废的义仓制度,又通过括户等手段缓解土地兼并导致的逃户问题。]军事上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并兴复马政,对外收复了辽西营州及唐睿宗时期赐给吐蕃的河西九曲之地,并再次降服契丹、奚、室韦、靺鞨等政权。西域方面吞并大小勃律并且攻灭突骑施,塞北政权方面降服复国的后突厥,后又扶持回鹘剪灭后突厥
唐玄宗统治下,唐朝国力空前强盛逐渐步入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承平日久,国家无事,统治者逐步丧失向上求治的意志,志得意满,开始放纵享乐,从此忽视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次年十二月叛军攻入东都洛阳,唐玄宗率众逃至成都,史称“安史之乱”
唐玄宗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五代十国
五代
年代
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后梁
年代
公元907-公元923
后唐
年代
公元923-公元936
后晋
年代
公元936-公元947
后汉
年代
公元947-公元950
后周
年代
公元951-公元960
十国
宋
年代
公元960-公元1279年
北宋
年代
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宋太宗继位后统一全国,宋真宗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南宋
年代
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
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六贼当政、宋江起义、方腊起义、宣和北方大暴动、海上之盟、靖康之耻 建炎南渡、岳飞北伐、绍兴和议 隆兴和议、四木三凶
赵匡胤、赵光义、赵构、赵昚
宋朝立国三百余年,二度倾覆,皆缘外患,是唯独没有直接亡于内乱的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
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亦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时期
辽
年代
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
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八年
907年,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辽”,改年号为“大同”。983年复更名“大契丹”。1007年辽圣宗迁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复国号“辽”。1125年被金朝所灭
西夏
年代
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
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自称邦泥定国或大白高国]、西朝。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前期和辽、北宋,后期与金朝并立。历经十帝,享国189年。从881年李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起,李氏政权共计346年。 唐末党项拓跋首领李思恭因平定黄巢有功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赐封五州之地。党项先后臣服于唐朝、五代诸政权与北宋。五州之地被北宋并吞后,李继迁出走创业,990年被辽朝封为夏国王。[4]陆续占领河西走廊诸州。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5]西夏在宋夏战争与辽夏战争中获胜,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夏毅宗到崇宗时期,大权掌握在梁氏母党手中。西夏因为皇党与母党的对峙而内乱。金朝崛起后,西夏改臣服金朝。夏仁宗期间发生天灾与任得敬分国事件,但经过改革后,到天盛年间出现盛世。[6][7]漠北的大蒙古国崛起,西夏最后于西夏保义二年(1227)亡于蒙古
金
年代
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
金朝(1115年-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完颜阿骨打所建。西与西夏、蒙古等接壤,南与南宋对峙。共传十帝,享国119年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1115年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2])立国,国号金,建元“收国”。[3]1125年灭辽朝,1127年又发动靖康之变灭北宋。1130年,宋高宗赵构向金帝上降表称臣。[4]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中都(今北京)。金世宗、金章宗统治时期政治文化达到巅峰,金章宗在位后期急剧由盛转衰。金宣宗继位后,内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国南侵,被迫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5]1234年,金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覆亡于蔡州
元
年代
公元1206年-公元1368年
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为蒙古孛儿只斤氏。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始为162年,从忽必烈定国号元开始历时98年。元朝退出中原后的北元政权一直持续到1402年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金朝等政权。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位称帝,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1279年,彻底灭亡南宋流亡政权,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的混乱局面。之后元朝持续对外扩张,进攻日本、缅甸、越南、爪哇等,但均遭失败。元朝中期皇位继承紊乱、政变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而且汉化迟滞,发展不前。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大都。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
明
年代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定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称吴王,史称西吴。1368年初称帝,国号大明,定都于南京;1421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以南京为陪都。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1449年经土木堡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政治腐败、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多个政权,史称南明。清兵入关后,陆续击败弘光、隆武、绍武等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覆灭。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覆灭
清
年代
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统治者为满洲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
第一位: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庙号—清太祖,年号—天命,在位时间1616年~1626年(总共10年) 第二位:爱新觉罗·皇太极,庙号—清太宗,年号—天聪与崇德,1626年~1636年(总共10年) 第三位:爱新觉罗·福临,庙号—清世祖,年号—顺治,1644年~1661年(总共17年) 第四位:爱新觉罗·玄烨,庙号—清圣祖,年号—康熙,1661年~1722年(总共61年) 第五位:爱新觉罗·胤禛,庙号—清世宗,年号—雍正,1722年~1735年(总共13年) 第六位:爱新觉罗·弘历,庙号—清高宗,年号—乾隆,1736年~1796年(总共60年) 第七位:爱新觉罗·颙琰,庙号—清仁宗,年号—嘉庆,1796年~1820年(总共24年) 第八位:爱新觉罗·旻宁,庙号—清宣宗,年号—道光,1820年~1850年(总共30年) 第九位:爱新觉罗·奕詝,庙号—清文宗,年号—咸丰,1851年~1861年(总共10年) 第十位:爱新觉罗·载淳,庙号—清穆宗,年号—同治,1861年~1874年(总共13年) 第十一位:爱新觉罗·载湉,庙号—清德宗,年号—光绪,1874年~1908年(总共34年) 第十二位:爱新觉罗·溥仪,庙号—清宪宗,年号—宣统,1908年~1912年(总共4年)
中华明国
年代
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
辽、北宋,西夏与金朝并立
春秋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