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MPACC薛睿论证推理逻辑
管理类联考论证推理逻辑考点梳理
编辑于2020-07-26 23:32:05论证推理逻辑
论证推理考官出题套路
论证推理解三大步骤
分析题干:找出论据与结论
思考题干的逻辑结构和套路
根据逻辑套路选择符合套路的选项
假设题型考官出题考点详解
补全逻辑
题干特征
题干问的是假设,而不是询问那个选项一定为真,或者是那个选项一定为假
题干和选项都包含有逻辑连词或者是“A是B”的这种论述
选项和题干的文字重复率较高
出题套路
套路一
论据:因为A是B或者A→B
结论:因为A是C或者A→C
正确选项:B是C或者B→C
分析:逻辑链条缺失,填上正确的条件使逻辑链完整
套路二
论据:A为真
结论:B为真
正确选项:A→B或者非B→非A
思路分析:A与B二者无明确逻辑关系,需补上二者因果关系
引入前提
正确选项任务:引入一个使结论成立所需要的前提条件(必要条件)
解题思路:取反代入法:将选项取反,代入题干来验证结论是否会明显不成立,若使结论明显不成立则为正确选项
普适性解题思路
一个结论要成立,有成千上万个满足的前提
一个结论成立的前提,就是一个结论成立必须要有的条件
前提条件←结论成立
有了就必然不行的(必须不发生)占比70%
选项等同于给出一个条件,对条件取反意味着,假设这个条件不满足
如果这个条件不满足,就一定会导致结论不成立,那么这个选项就是结论成立需要的前提假设
正确选项特征
某些事情一定不会发生(必需发生不发生的事,如果发生,结论不成立)
某些事情必须有(必须满足的条件,如果不满足,结论不成立)
错误原因
没有正确找到结论
没有正确对选项进行取反
脑补了选项取反后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掉入了考官精心设计的过强陷阱之中
取反常见四大错误
A只能做B这件事
取反:A除了B还能做其他事(A不只能做B这件事)
所有的A都会去做B这件事
取反:有的A不会去做,而不是所有的A都不会
A这件事之所以发生,完全是因为B
取反:A的发生不完全是因为B(B依旧是原因,AB依旧相关)
题干的主体除了能做A这件事,还能做B或者其他的事
取反:是主体能做A,但是不能做B或者其他事
四大套路
建议/应该做一件事的前提:这件事还未被做过
一个措施有效/有利,应该去做的前提是:不会同时有更大的弊
一件物品,跟他所在的环境寿命相同的前提是不是之前或之后被放置的
可以做一件事的前提:论述的主体有能力/条件可以做这件事
常见考官出题陷阱
假设选项功能
补全从题干信息推出结论逻辑推理的缺失部分
不满足前提条件→结论不成立
没有就不行的,必须发生 占比30%
引入一个保证结论成立的前提条件
过强假设陷阱
过度扩大需要假设的范围
过度扩大了假设需要的条件
前真后假/前假后真/前假后假
前真后假/前假后真:削弱
常见的质疑逻辑连词或者逻辑推理题目的三种方法
前真后假强质疑
前假后真弱质疑
引入他因质疑
前假后假:支持
常见考官出题陷阱
前真and后假和前真→后假(要注意区分两者的不同)
前真→后假+前真=前真and后假
前真后假适用的前提是讨论的主体要相同
假“前真后假”(好不等于没有更好,低不等于没有提高)
建立联系型支持
通过建立论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来强化从论据到结论的推理
联系型支持与补全逻辑区别和联系
补全逻辑:通过逻辑连词建立了从论据到结论的必然性逻辑推理关系
建立联系型支持:引入一个论据带来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结论的成立
因果推理型
区分逻辑推理方向和事实因果的方向
事实因果方向:客观世界中两件事情的因果关系,客观确定
逻辑推理方向:题干中从论据到结论的方向
由因推果:论据因→结论果
由果推因:论据果→结论因
区分果和因
果:往往是一个现象,一个数据,一个比较后的结果
因:往往是一个行为,一个动作,一个主观选择
由因推果
削弱方式:引入一个使结果不成立/对结果有负面影响的其他因素
支持方式:排除其他导致结果不成立的原因/引入其他队结果有正面影响的原因
由果推因
削弱方式:引入其他导致结果成立的原因
支持方式:排除其他导致结果成立的原因
由果推因和建立联系的区别
建立联系:除了论据和结论的取否以外,并没有引入任何其他新的原因指出了论据带来的一个结果或者影响,对结果是正向因素
由果推因和前假后真的区别
前假后真:除了论据和结论的取否以外,并没有引入任何其他新的原因,明确指出,论据不成立,同时结论成立,由果推因和由因推果的结构都可以使用
由果推因:并不会明确指出结论不存在或者结论不成立,并不是逻辑意义上的前真,仅仅引入一个可以导致结果成立的与论据完全不相关的其他原因。
例题:甲班同学的成绩提高了,这一定是他们认真做作业的结果
前真后假选项:甲板的小王同学,很认真地做作业,但是他的成绩并没有提高
由果推因:最近学校给甲班调集了一个全国知名的优秀教师当班主任
常见考官陷阱
陷阱一:个例不能质疑整体趋势,选项中带有“有些”、“一些”、“许多”为常见陷阱选项,但是”大部分”“超过一半”这种词汇意味着数量超过了一半,不能直接排除。
技巧总结:题干中无逻辑连词,并且没有“所有”、“全部”这类全程判断,而是谈及“有助于”、“比例”、“能够提高”等趋势性论述时,个体的反例不能质疑整体趋势,带有“一些”、“有些”的选项可以直接排除
陷阱二:次要因素同样可以影响结果,选项中带有“不是最重要”、“不是最主要为常见陷阱选项”
技巧总结:次要因素增多,也是增多。这并不能质疑该因素带来的效果,这种选项不能正确削弱题干推理。
指出不同型思路
题目特征:论据的主体范围和结论的主题范围不同
常见套路
论据:B→C
结论:A→C
解题思路:指出A与B相同,则是对结论的支持或者是结论需要的假设。指出A和B不同,就是对结论的削弱
注意:仅仅说样本数量少是不能够质疑样本的有效性的,样本是否有效的关键是样本是否具有随机性或者代表性,而不是样本数量的多少。削弱方法:要说样本是具有某特征的特殊小集合,而这个特征是整体不具有的
比例问题
题干特征:“更容易”、“更优秀”、“更安全”、“比率”,单纯的绝对数量不能代表任何信息,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比率的大小
比率问题侧重关注点
考察总数、比例以及个体数字的三者关系
所占整体比例
逻辑主体的绝对数量
概要
如果题干和结论只给出了其中的两个因素,那么含有第三个因素的选项往往是正确答案
整体全集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