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编辑于2020-07-27 14:30:4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总论——马克思主义
内涵
是谁创立的,创立的内容,为谁创立的,为什么而创立,创立的作用
产生
社会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及经济发展,阶级基础是工人阶段的壮大及其斗争,思想根源是对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
发展
列宁和中国
鲜明特征
正确的科学性,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革命性,改造世界的实践性,代表人民的人民性,与时俱进的发展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主要理论
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方面: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金木水火土等实物1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原子2
线代辩证唯物主义
客观实在3=1+2+···
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
主观唯心主义
世界本原的意识是人的意识
客观唯心主义
世界本原的意识是独立于我之外的客观精神(上帝,缘,道,理)
第二方面:对世界是否可知问题的不同回答
可知论
意识可以认识物质
不可知论
意识不能认识或者不能完全认识物质
哲学重要问题
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不同回答
辩证法:全面,有矛盾
形而上学:片面。无矛盾
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世界是什么——唯物论
唯物论
物质观
物质的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物质的存在方式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
唯心主义(否认物质)
形而上学(否认运动)
运动与静止:辩证统一
形而上学不变论(否认绝对运动)
相对主义诡辩论(否认相对静止)
物质运动和时空:不可分割
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运动的存在方式是时空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意识观
本质: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来源:自然界,社会历史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反映世界有自觉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指导双手)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夸大能动,贬低规律:唯意志论
夸大规律,贬低能动:宿命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意义: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
实践意义: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时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世界是怎样的——辩证法
辩证法
两大总特征
普遍联系
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不是主观臆想的
普遍性: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结构的联系。一个事物与别的事物产生联系。整个世界都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网)
多样性:不同关系的联系
条件性:条件对于人的活动有支持、抑制作用,人可以改变、创造活动的条件
方法论意义
永恒发展
发展的内涵与实质: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的关系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是因为新事物有新的要素,吸旧扬新,人民性
过程的观点: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世界上的一切现存事物不过是一个过程
世界不是即成事物的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一切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任何事物都有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方法论意义
五对范畴:联系和发展环节上的逻辑问题
原因与结果(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原因的概念,结果的概念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对立统一
方法论
必然性和偶然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确定趋势与非确定趋势)
可能性与现实性(事物的现存状况和未来发展的关系)
根据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有:可能性
无:不可能性
根据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充分:现实的可能(可能性大)
不充分:抽象的可能(可能性小)
内容与形式(事物的构成要素和表现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达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促进内容发展,反之阻碍内容发展
现象与本质(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联系的内容,发展的原因和动力(事物是怎样联系的,为什么要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是其他规律及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提供了矛盾分析法,区分了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对立统一
同一性含义: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斗争性含义: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方法论:看问题一分为二,事物之间相互转化,求同存异,批判的继承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
同一性的作用
斗争性的作用
方法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普遍性
特殊性
对立统一关系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抓关键,看主流
矛盾分析法(方法论)
质量互变:发展的过程、状态(事物是怎样发展的)
概念
对立统一关系
方法论
激变论:夸大质变
庸俗进化论:夸大量变
否定之否定:发展的方向、归宿(事物的发展最终朝哪里去)
辩证否定观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性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
循环论:否认发展
直线论:否认回归
反应+能动——认识论
认识的来源和本质
来源
认识来源于实践
实践的本质和特征
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特征
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将“脑中的”变成“现实的”功能
自觉能动性:实践受意识的指导,体现主体的目的性
社会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内涵不同
实践的基本机构和形式
基本结构:主体借助于中介作用于客体
主体客体化:人通过实践根据一个客体创造另一个客体
客体主体化:通过实践把客体变成主体的身体的或者能力的一部分(客体融入到主体)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动作的实践关系,认知的认识关系,客体对我有什么用的价值关系
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劳动
社会政治实践:搞关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科学文化实践:探索世界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其次,实践还为认识提供了动力
受天赋(生理因素)影响(不同的人在相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不同)
受间接经验影响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有实践需求产生认识需求,认识是为了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本质
批判
唯心主义先验论:认识不是对事物的反映,而是先于事物而存在的(从思想感觉到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先有客观事物,才有我们的认识,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从物到感觉思想)
旧唯物主义:反映是一个机械制直观的过程,称之为机械反映论(眼前是什么,脑中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称之为能动反映论(在脑中加工思考创造眼前事物)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反映性(只关注反映性就会导致直观机械反映论)
创造性(只关注创造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不可知论)
认识的过程和规律
过程
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概念(对象,形式,特点)
感性认识就是外部世界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形成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光靠感官还不够,需要提炼,抽象归纳总结定义获得的认识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对立统一关系
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
感性认识有利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方法论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
批判
夸大理性,抹杀感性导致教条主义唯理论(书呆子)
夸大感性,抹杀理性导致经验主义经验论(读书无用论)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实践和思考)
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理性因素:有多少知识、理性、思考在控制自己的行为
非理性因素(感性因素):灵感顿悟,意志力,信念,想象,猜测
认识发展的规律
认识的反复性(多次反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的无限性(无限前进发展)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方法论
实践超前于认识:冒进主义(左)
实践落后于认识:保守主义(右)
认知的结果和检验标准
真理
批判
马赫主义:凡是多数人成立的就是真理
实用主义:有用就是真理
含义:真理是脑子里的认知和眼前的事物时符合的
特点
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外部的物质世界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一元性: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绝对性
真理是绝对正确的,人类有能力正确认知外部世界
相对性:将来可能会推翻现在的认识(目前没能力认知世界)
真理的对象是变化的,真理认识主体的认知能力也是变化的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不可分割
相互依存:没有绝对性就没有相对性,没有相对性就没有绝对性,绝对是在相对的条件下绝对,相对之中有绝对
相互包含: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推翻以往以为的真理,构成现在的真理)
真理发展的规律:不断推翻接近终极绝对真理
方法论
只看到绝对真理:教条主义(今天能看到的永远不会被推翻,思想僵化)
只看到相对真理:怀疑主义诡辩论(不相信暂时的正确,说啥都是错的)
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永远处在由绝对向相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成为真理的唯一检验标准的原因
实践的本质特点是直接现实性
真理的本性是主客观的相符合——实践
实践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确定性:唯一标准,不可推翻
不确定性:一定时期内有局限性,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还需要继续检验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辩证统一
价值:有用就有价值
价值特点
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主体性:主体不同,价值不同
多维性:维度不同,价值不同(对于同一件事不同人的角度不同)
社会历史性:历史时期不同,价值不同
价值评价: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以主客体关系为对象),代表人类整体的要求与利益,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
辩证统一关系
成功的实践必然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必须以坚持真理为前提
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唯物史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批判:唯心史观
缺陷1:只看到了历史发展背后的精神力量,没有看到精神力量背后的物质动因(生产力水平发展)
缺陷2:只看到了历史发展中少数英雄人物的力量,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作用
一个问题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
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因素)
人口因素(影响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因素)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低层次的社会意识,以感性认识为主。包括人的感知,情绪,感情,心态,习俗等
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不成系统的)
社会意识形式:高层次的社会意识,以理性认识为主(成系统的)
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当中与经济、阶级、利益有关的内容,不同阶级不同看法):观念上层建筑,有阶级性
政治法律思想(核心/主导)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非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中与经济、阶级、利益无关的内容,不同阶级相同看法):无阶级性
语言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物理、数学等)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物质是意识到来源,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人类交往产生意识
社会物质改变,社会存在一定改变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相对独立性)
不平衡性(物质发展,意识不一定发展。意识发展,物质不一定发展。不同的人的思想意识可能不一致)
思想之间相互影响,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双向)
两个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物质力量,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机器生产,锄头等)的客观依据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
劳动者: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科学技术
科技不是生产力中的独立要素,科技可以渗透在三要素中
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在生产劳动中是决定性因素,科技在社会历史中不是决定性因素)
生产关系:物质力量,表示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比如封建社会奴隶社会资本社会)的客观依据。最基本的决定的内容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关系:不可分割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关键是看他能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发展第一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政治上层建筑:主导地位
政治法律制度: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行政制度
政治组织及设施: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国家政权是核心)
关系:不可分割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判断一种上层建筑是否先进,关键是看他所服务的经济基础能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发展第二发展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一个一般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三种特殊
必然性和选择性
统一性和多样性
前进性和曲折性
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因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