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责任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读者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编辑于2020-07-27 21:02:10《如何阅读一本书》
层次
第一层:基础阅读
这个句子在说什么(认识每个字)
第二层:检视阅读 (系统化略读)
有限时间内提取书的重点
这本书在谈什么
重要性
决定是否需要更深一层的阅读 (也意味着花更多时间),并将书归类
自我要求的读者
第三层:分析阅读
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
特别在追求理解
第四层:主题阅读
比较阅读、主题分析 同一主题大量书籍
第一层:基础阅读
四阶段
1. 准备阶段(身体、智力)
2. 认字
3. 字汇增长、读写
4. 可自主阅读
指导型 高中以前
第二层:检视阅读
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1. 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了解书的主题、归为特定类型
2. 研究目录页
书的基本架构
3. 检阅书中索引
4. 出版社介绍
5. 从目录挑几个跟主题相关的篇章来看
6. 随意翻一两段,或连续读几页,不用多, 不要忽略最后的两三页
粗浅的阅读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为一些没法立即了解的东西而停顿。
速读
依照读物的性质与复杂程度,而让你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
眼睛的逗留与倒退
跟着脑部运作的快速度来阅读而不是跟着眼部的慢动作来阅读
将大拇指与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用这个“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觉的还要快一点。强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一旦你的眼睛能跟着手移动时,你就能读到那些字句了。继续练习下去,继续增快手的动作,等到你发觉以前,你的速度已经可以比以前快两三倍了
自我要求的读者
主动阅读
四个基本问题
1. (主题)这本书在谈什么
2. (论点)作者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 说得有道理吗
4. 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
任何一种超越基础阅读的阅读层次,核心就在你要努力提出问题(然后尽你可能地找出答案)。
这是真实的吗?有意义的吗?
写笔记
结构笔记
检视阅读
全书架构
目录页/书名页
概念笔记
分析阅读
作者观点
辩证笔记
主题阅读
讨论情境
单独纸/思维导图
习惯
一开始你必须先分别学会每一个单一的动作
学会忘掉那些分开的步骤,才能表现出整体的动作,和谐
第三层:分析阅读
第一阶段(文法) (架构性-整理内容大纲)
书的分类
规则一
按种类和主题分类
虚构性
小说、戏剧、诗
论说性
传达知识
理论性 (理解)
历史、科学、哲学
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叫教法,不同的学习方法 ——不同的态度
科学家会从他特殊经验的结果作举证, 哲学家却会以人类的共通性作例证
谈论事实、确实性
实用性 (有效)
谈论行为、结果等
知与行
透视
规则二
用简短的句子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发现书的主题或重点
规则三
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 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拟大纲
全书
部分1
部分2
阶段1
重点1
重点2
……
阶段2
……
……
尽力而为,视情况而定;不必与目录完全一样
规则四
找出作者要问或想要解决的问题
书的内容就是问题的回答
可能分主要问题、次要问题等等
第二阶段(逻辑) (诠释性-诠释内容)
与作者共通的词义 (共识、没有模糊意义)
规则五
找出关键词
让人困扰的字
某一知识领域独特的专门用语
作者与其他人争执的用语
特殊用语
透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词义)
利用上下文已经了解的所有字句,来推敲不了解的那个字的意义
一词多义
区分作者用语和专业术语
作者主旨
规则六
将一本书中关键句圈出来
作者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以及他为什么会这么做的理由
感到困惑的句子
找出其中的主旨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举出主旨的例证
规则七
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所有的论述都包含了一些声明
区别出两种论述的不同之处
找出作者认为哪些事情是假设,哪些是能证实的或有根据的,以及哪些是不需要证实的自明之理
规则八
找出作者的解答
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第三阶段(修辞) (评论性-评论标准)
公正的评断
规则九
在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了解了"
"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当年我想你错了"
对于这样的批评,根本不知从何答起。你惟一能做的是有礼貌地请他们重述你的论点,再说明他们对你的非难之处。如果他们做不到,或是不能用他们自己的话重述你的观点,你就知道他们其实并不了解你在说什么。这时你不理会他们的批评是绝对有道理的。他们的意见无关紧要,因为那些只是毫无理解的批评而已。
规则十
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辫驳或争论(避免争强好胜或盲目反对)
规则十一
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赞同/反对作者
规则十二
批评标准
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不同意
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暂缓评论
理想化辩论三条件
人是理性的
把自己的前提或假设摊出来。一场好的辩论是不会为假设而争吵的。
用同理心阅读一本书,尽力不偏不倚
辅助阅读
相关经验
一般经验
小说
哲学
特殊经验
科学(实验)
判断依据:举例
其他的书
许多伟大的作品不只是互相有关联,而且在写作时还有特定的先后顺序
历史、哲学
导论与摘要
慎用:不一定对,或者不完整
读完全书之后再看
工具书
第四层:主题阅读
准备
检视书目中的所有书,确定哪些跟主题相关,然后开始主题阅读
分析阅读只适用于单一作品
规则
1. 找到与主题相关的章节
2. 带引作者们与你达成共识
一套中立的语言
3. 厘清问题,建立主旨
让作者们来回答这些问题
4. 界定主要和次要议题
对一个有超过两种答案的问题建立议题
找出不同意见之间的关联,再根据作者观点分类
5. 分析讨论
依照特定的顺序来提问题,也要能够辨认为什么是这个顺序。我们必须说明这些问题的不同答案,并说明原因。
从检视过的书中找出支持我们把答案如此分类的根据
保持客观
不断回头参阅诸多作者的原文
要解读某个作家对一个议题的观点时,必须从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话来并列
阅读与心智成长
一本好书,就是能提升理解力的书 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每一次都超越读者,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所启发
不同读物
实用性
任何实用性的书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唯有行动
分类
说明规则
阐述形成规则的原理
提问
这本书谈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作者的共识、主旨和论述
内容真实吗
这本书与我何干
评断标准
你是否接受他的结论,与他提议的方法
思考
不想被宣传所困惑,就得了解宣传的内容是什么。
避免在匆忙又欠考虑的情况下做决定
想象文学
思考
分析美丽,比美丽本身困难多
“不要”
不要抗拒想像文学带给你的影响力
在想像文学中,不要去找共识、主旨或论述
不要用适用于传递知识的,与真理一致的标准来批评小说
一般规则
将想像文学作品分类
抓住整本书的大意(剧情)
情节指的都只是其中的架构或场景,而不是读者透过作品在心中重新创造的具体经验
整本书各个部分是如何架构起来的
开始、经过、结局、高潮
批评规则
不该反对或赞成,而是喜欢或不喜欢。并说明理由
哪里好哪里不好,并说明理由
故事、戏剧与诗
四个基本问题
这本书谈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作者的共识、主旨和论述
内容真实吗
这本书与我何干
故事书
快读,并且全神投入
尽量试着活在小说的世界里
一开始不太清楚也不要焦虑
史诗
集中注意力,全心参与并运用想象力
戏剧
假装看到演出实景
一气呵成
诗
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只要处于孤独又敏感的状态,都可以创造出诗句来
不论你觉得自己懂不懂,都要一口气读完,不要停
重读一遍—大声读出来
要了解一首诗,一定要去读它遍又一遍地读
历史
对过去事实的编纂
历史是由古到今的故事。我们感兴趣的是现在——以及未来
影响
精确描述了那段事实(了解过去的事)
该书对后来事件的影响(了解目前的事)
要点
对你感兴趣的事件或时期,尽可能阅读一种以上的历史书
阅读历史时,不只要关心在过去某个时间、地点真正发生了什么事,还要读懂在任何时空之中,尤其是现在,人们为什么会有如此这般行动的原因
四个基本问题
每一本历史书都有一个特殊而且有限定范围的主题
发生在某个特定的时间
批评:不够逼真/误用资料
这与我何干
传记/自传
了解作者可能会有的偏见
当代事件(新闻)
读者要擦亮眼睛
科学与数学
数学是一门语言
哲学
哲学来自怀疑
提问题的时候就一定也要有孩子气的单纯—而回答时却成熟而睿智
风格
哲学对话
哲学论文或散文
面对异议
哲学系统化
格言
社科
阅读
理解
到底这些新时代的传播媒体是否真能增进我们对自己世界的了解?
我们为了“理解”( understand)一件事,并不需要“知道”(know)和这件事相关的所有事情。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换句话说,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
精美包装的资讯效率实在太高了,让观众、听众或读者根本用不着自己做结论。相反的,他们直接将包装过后的观点装进自己的脑海中
“知识”是否那么必然是“理解”的先决条件?
我们为了“理解”( understand)一件事,并不需要“知道”(know)和这件事相关的所有事情
目标
咨询
理解力相当
记忆力
理解
阅读者需增进理解力
启发
学习
理解更多事,而不是记住更多资讯
两种情况
开始时不相等的理解程度
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以内
学习
指导型(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
自我发现型
老师
自己提问,自己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