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原理
马原理马原理马原理马原理马原理马原理
编辑于2020-08-06 10:58:16马原理
总论
马克思主义的
内涵和构成
立场、观点和方法
立场
无产阶级 人民
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笼统⇆细节
实事求是的方法
辩证分析
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历史分析
阶级分析
群众路线的方法
来源
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组织
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
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基础/实践基础
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
思想渊源
三大思想
鲜明特征
科学性
革命性
实践性
人民性
发展开放性
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 (方法)
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 何者是第二性
唯物主义: 物质第一性
什么是物质? 分为3大派别
古代朴素/古典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意识第一性
什么是意识? 分为2派
主观唯心主义
王阳明
笛卡尔
慧能大师
客观唯心主义
上帝创造世界
道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万物
理学
理在事先,为有世间万物,先有万物之理
缘说
缘起缘灭
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意识能不能认识外部世界的物质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二元论者(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唯物论
世界是什么? 物质
物质观(本源)
物质范畴 (概念和定义)
定义
恩格斯定义
关键词:抽象
列宁定义
定义方式: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定义意识
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空(时间和空间)
物质与运动
运动的概念
运动=变化 (考研政治中二者等价)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不可分割
两种错误观点
脱离物质谈运动
唯心主义
脱离运动谈物质
形而上学
运动和静止
静止的概念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对立统一
相互联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相互区别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两种错误观点
夸大运动
诡辩论
夸大静止
形而上学
物质运动与时空
时空的概念
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
不可分割
时空的特点
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绝对性
时空绝对存在
相对性
速度极限,时空变化
有限性
具体事物的时空是有限的
无限性
所有事物是无限的
意识观(物质的派生)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概念
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来源
(意识是人独有的)
意识形成的影响因素
劳动
决定性
语言
重要影响因素
……其他因素
重要影响因素
意识的本质
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作用
能动作用
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物质是本源,意识是派生
物质不是意识,意识不是物质
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正确认识 发挥主观能动性
P14 (三)
相互联系
物质可以变成意识,意识可以变成物质
意识对物质既有依赖性,也有相对独立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内容
体现
意义
辩证法
世界是怎样的? 联系 全面 发展
两大总特征 (解释世界是怎么样的)
普遍联系
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以区别为前提的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条件性
方法论的意义
永恒发展
发展的内涵和实质
发展是永恒的,不是绝对的
新旧事物的关系
与时间无关
过程的观点
世间万物都是一个过程
方法论意义
五对范畴 (联系和发展环节上的逻辑问题)
原因和结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可能性与现实性
内容与形式
现象与本质
含义 关系 意义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回答了联系的内容,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怎样联系,为什么会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规律的重要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同一性
斗争性
二者关系
作用
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矛盾分析法(方法论总结)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祸福相依
中庸,和谐不走极端
求同存异,差异中求共识
从对立面把握统一,反向思考,逆向思维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点论重点论,抓关键看主流
质量互变规律 (回答了发展的过程和状态 「怎么发展」)
概念
质
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
量
认识的深化
度
量变
子主题
关系
方法论
否定之否定规律 (回答了发展的方向和归宿 「往哪发展」)
辩证否定观
肯定因素
否定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否定之否定规律
方法论
认识论
人们怎么认识? 反映性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认识的来源
实践和认识
实践
错误的实践观
古代哲学:知行合一,主要指道德伦理
不道德的实践也是实践
康德:实践是自主的实践活动
忽略客体
黑格尔:理解为精神活动
是客观活动
费尔巴哈:仅限于日常活动
把时间理解为生理行为
实践的含义
人类能动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征
直接现实性 (本质特性)
将想象变成现实
自觉能动性
实践受意识的指导
社会历史性
不同阶段实践的内涵不同
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
实践中介
实践客体
实践的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虚拟实践)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
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根源
不排除天赋的影响
不排除间接经验的影响
动力
目的
唯一标准
认识
认识的本质、过程和规律
本质
唯心主义先验论
从思想感觉到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
从物到思想感觉
旧唯物主义
机械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
能动反映论
认识的反应特性
认识的创造特性
过程: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对象 形式 特点
实现二者飞跃的条件
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 (感性因素)
规律
反复性
无限性
认识的结果
真理
错误的真理观
马赫主义
多数人承认的是真理
实用主义
有用即真理
正确的真理观
含义
特点
客观性
内容
物质世界
检验标准
实践
客观的
形式
主观的
一元性
绝对性
相对性
关系
相互依存辩证统一
相互依存
相互包含
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和谬论的关系
对立统一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
含义
特点
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主体性
主体不同价值不同
多维性
维度不同价值不同
社会历史性
历史时期不同价值不同
价值评价
含义
特点
自由和必然
自由
想怎么样
提现能动性
自由的条件
认识条件
认知越多越自由
实践条件
自由以必然为限度,要服从规律
不能牺牲别人的自由
必然
该怎么样
体现客观规律性
唯物史观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唯心史观的错误
只看到了历史发展的精神力量,没看见物质动因
只看到了历史发展的英雄人物的作用,没看见人民群众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及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包含的 方面
地理环境(影响因素)
人口因素(影响因素)
生产方式(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决定)
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
包含的 方面
社会心理
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阶级有关)
非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阶级无关)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及规律
生产力
含义
构成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
劳动者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科技渗透在生产力中
生产关系
含义
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及规律
经济基础
含义
是一种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含义
构成
观念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形态
政治上层建筑 (主导)
政治法律制度
政治组织及设施
社会形态
关系
社会形态更替与历史创造者
社会形态
内涵
社会形态更替
特点
统一性,多样性
必然性,历史选择性
前进行,曲折性
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因 (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根本)
阶级斗争
社会革命
改革
科技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人
本质
从人与动物区别的层次来看
劳动
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来看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民群众
推动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因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
方法论
政治经济学 (主体)
科学社会主义 (归宿)
24’
不用背5个特性 会判断特性
18’
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 第一次将历史看成物质
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
哲学重要问题
世界是怎样存在
世界是孤立片面静止无矛盾的
形而上学
世界是联系全面发展矛盾的
辩证法(是一种观点)
将唯物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
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两大历史贡献
我和你不可分割的含义
你是我的你
我是你的我
对立统一的含义 (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
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重要原因:也就那么回事,不是很重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 Vs 唯心主义
联系
都是可知论:坚持一元论,本源只有一个
区别
马哲认为物质是本源,唯心认为意识是本源
马哲在认识问题坚持能动反映论,唯心坚持先验论
马哲坚持彻底的辩证法,唯心部分坚持
马哲坚持唯物史观,唯心坚持唯心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 Vs 旧唯物主义
联系
都是唯物主义,坚持物质是本源
区别
马哲坚持能动反映论,旧唯物坚持机械反映论
马哲彻底坚持辩证法,旧唯物完全不认同辩证法,坚持形而上
马哲坚持唯物史观,旧唯物在历史观上坚持唯心
马哲坚持实践的观点,旧唯物没有坚持实践的观点
旧唯物
自然观
唯物
历史观
唯心
运动=变化>发展
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
辩证思维方式
认识
实践(决定性)
间接经验(影响)
生理因素/天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