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发展的概述;心理发展的理论;学生个别差异;中小学生人格、社会化发展与教育
编辑于2020-08-07 18:22:21第二章: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一、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概述
含义
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人生有八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幼儿期或学龄期(3--6,7岁);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岁);青年初期(14.15--17、18岁)和青年晚期
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特征)
阶段性与连续性(年龄+阶段)
定向性与顺序性(从....到...)
不平衡性(关键期)
个体心理发展的速度不同和达到成熟的时间不同
个体心理发展的最佳时期不同
差异性(有的人...有的人;优势领域)
稳定性与可变性
系统性(整体性)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特征(6/7-11/12)(基础时期)
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
四年级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形象思维
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特征(11/12~14/15)
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心理断乳期/危险期
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
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特征(14/15~25)
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高中生形成了对外世界和对自己内部世界较清晰、较深入的认识
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
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发展
自我的分化
自我评价趋于成熟
发展矛盾性的体现
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
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成就感与挫败感交替的矛盾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关于学习准备
纵向维度
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
横向维度
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关于关键期/敏感期
奥地利 生态学家 劳伦兹 首先提出
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的机制
个体通过同化、顺应及平衡化作用,使图式不断得到改造,认知结构不断发展
图式
个体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 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 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 认知发展的实质
同化和顺应
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同化:图式的量的变化(认知结构无质变)
顺应:图式的质的变化,个体认知能力通过顺应达到新的水平(认知结构发生了质变)
平衡
个体通过通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成熟
联系和经验
社会经验
平衡化
决定性因素
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显著标志
儿童在9~12个月逐渐获得客体永恒性
即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
感觉和动作 低级的行为图式 客体永恒性、延迟模仿的产生
前运算阶段(2~7岁)
泛灵性/万物有灵论
思维的不可逆性
自我中心
思维不具有守恒性
做判断时只能用一个标准或纬度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思维守恒性(重要标志)
思维可逆性
去自我中心
进行具体逻辑思维
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刻板遵守
多维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最具代表性的研究:“钟摆实验”
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
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灵活性
不再恪守规则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两个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 靠动物进化而获得的
高级心理机能: 有历史发展而获得的,以符号系统(语言)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两种工具”说
物质生产的工具: 指向外部,引起客体的变化
精神生产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 指向内部,影响人的心里结构和行为
心理发展与“内化”学说(是维果斯基的核心思想)
心理发展: 个体心理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内化: 高级心里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最近发展区
关于 教学与发展 的关系
儿童的 两种发展水平 之间的差距
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在指导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支架式”教学
三、学生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 “个性” 主要是与他人相区别的个性特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奥地利,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本我 自我 超我
强调生物本能即 性本能 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强调婴幼儿时期的经历 对人格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人格发展的特征
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整合性(健康的人格)
功能性(性格决定命运)
社会性
诶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中学生处于第五阶段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概念
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
对自己的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
对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
是个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以及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生理自我(自我中心期;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
社会自我(客观化时期;少年时期基本成熟)
心理自我(主观化时期)
中学生社会性发展
与父母的交往
与教师的交往
与同伴的交往
四、学生的个别差异
学生的智力差异
主要是包括个体差异和智力的群体差异
个体差异
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智力类型的差异
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早慧,大器晚成)
群体差异
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
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
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赫尔曼·威特金
沉思型与冲动型
区别:解答问题的反应时间与精确性
辐合型与发散型
具体型与抽象型
整体型和序列型
学生的性格差异
是人格的核心
性格特征差异
态度特征
理智特征
情绪特征
意志特征
性格类型差异
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
理智型 情绪型 意志型 中间型 混合型
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外倾型 内倾型
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划分
顺从型 独立型
教学中因材施教问题
方法
按学生成绩分班
按学生的智力分班
按学习内容分班
双重进度的教学
按单元组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