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献学
文献学概要,大致整理了一下框架,其中细节处不甚详细
编辑于2020-08-09 20:01:15文献学
第一章 文献与文献学
第二章 文献的载体
一、甲骨
二、金
1. 礼器
2. 乐器
3. 兵器
4. 农器
5. 度量衡
6. 钱币
7. 符玺
8. 日用器
三、石
1. 碣
2. 摩崖
3. 碑
四、竹木
1. 出土
2. 简的长度
3. 牍
五、帛
六、莎草纸(国外)
七、羊皮纸(国外)
八、贝叶(国外)
九、纸
1. 造纸术的发明
2. 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制
I. 卷子
II. 经折装
III. 蝴蝶装
IV. 包背装
V. 线装
第三章 文献的形成与流布
一、文献的形成
1. 著
2. 述
3. 编
I. 总集:如《诗经》
II. 类书:如《永乐大典》
III. 丛书:如《四库全书》
IV. 档案类编:如《清代文字狱档案》
V. 资料摘抄:如《清稗类钞》
4. 译
I. 佛典翻译
II. 学术翻译
III. 文学翻译
二、文献的流布
1. 讲唱
2. 镌刻
3. 抄写
4. 印刷
5. 摄影
6. 微机输入
7. 激光扫描
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一、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1. 历代官府文献收藏概况
2. 历代文献的大量散佚
I. 秦始皇焚书
II. 西汉末年战乱
III. 东汉末年战乱
IV. 西晋末年惠怀之乱
V. 侯景之乱与梁元帝焚书
VI. 隋末唐初
VII. 安史之乱
VIII. 黄巢起义
IX. 靖康之难
X. 李自成起义
XI. 乾隆禁毁
XII. 嘉庆宫火
XIII. 太平天国起义
XIV. 英法联军纵火圆明园
XV. 庚子事变
XVI. 日本侵华战争
XVII. 文化大革命
二、历代私家藏书之兴替
1. 周秦私家藏书概况
2. 汉魏晋南北朝的私人藏书
3. 唐宋私家藏书
4. 元明私家藏书
5. 清代著名藏书家
6. 近代著名藏书家
第五章 文献的版本
一、“版本”释义
二、版本类型
1. 写本
I. 手稿本
II. 清稿本
III. 抄稿本
IV. 影钞本
V. 抄本
2. 刻本
I. 时代早晚
i. 唐五代刻本
ii. 宋刻本
iii. 金刻本
iv. 元刻本
v. 明刻本
vi. 清刻本
vii. 民国刻本
II. 地域
III. 出资者
IV. 刷印早晚
V. 刊刻先后
VI. 墨色
i. 蓝印本
ii. 朱印本
iii. 墨印本
VII. 版式
I. 黑口本
II. 白口本
VIII. 行款
i. 十行本
ii. 八行本
3. 套印木
4. 饾版与拱花印本
5. 活字本
6. 石印本
7. 珂罗版印本
8. 批校本、题跋本
三、“善本”的界义
1. “善本”的两层含义
I. 从学术价值上看,指精校本,即错误少的本子
II. 从文物价值上看,则是观其时代早晚以及稀有度
总而言之,可归纳为“精注精校,不缺不讹”
2. 四部要籍之精校精注本
四、版本鉴定
1. 目的
确认一个本子刻(或抄写、排印)于何时、何地、何者所刻,是否稀见,是否完整,在现存各本中处于何等地位
2. 鉴定步骤
I. 明确撰写年代
II. 细读前后序跋
III. 验牌记
IV. 查避讳
i. 缺笔
ii. 改字
V. 考刻工
VI. 核校阅人时代
VII. 看字体
VIII. 看板式
IX. 看纸张
X. 看装潢
XI. 查藏印
XII. 类比法
XIII. 查著录
XIV. 求旁证
XV. 对书影
第六章 文献的校勘
一、文献讹误的类型及校勘的目的
1. 文献错讹的类型
I. 讹:文字错误
II. 脱:漏掉文字
III. 衍:多余的字
IV. 倒:文字颠倒
V. 错乱:一段文字乱了次序
2. 校勘的目的
恢复古书原貌,正本清源
二、校勘应具备什么条件
1. 主观条件
2. 广求异本
3. 广求相关资料
4. 精研所校之书
三、校书的主要方法
1. 对校法
2. 他校法
3. 本校法
4. 综合考证法
四、校勘成果的处理及校勘记的写法
五、校书的态度:多闻阙疑
第七章 文献目录
一、“目录”的产生及其含义
二、古籍分类
1. 图书分类的原因
I. 为了方便查找
II. 为了能够通过分门别类总结学术源流
2. 历代图书分类情况
I. 西汉:刘向、刘歆父子《七略》图书分类
i. 六艺略
ii. 诸子略
iii. 诗赋略
iv. 兵书略
v. 数术略
vi. 方技略
II. 刘宋王俭《七志》
i. 经典志
ii. 诸子志
iii. 文翰志
iv. 军书志
v. 阴阳志
vi. 术艺志
vii. 图谱志
viii. 道经
ix. 佛经
III. 梁阮孝绪《七录》
i. 经典录
ii. 纪传录
iii. 子兵录
iv. 文集录
v. 术伎录
vi. 佛法录
vii. 仙道录
IV. 三国魏郑默《中经》,不可考
V. 西晋秘书监旬勖《晋中经簿》
甲部:六艺、小学
乙部: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爱、术数
丙部:史记、旧事、黄览簿、杂事
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
VI. 东晋李充重编《晋中经簿》,编成《晋元帝书目》,至此,四部格局已经基本确立(史部被提前至乙部)
甲部:六艺、小学
乙部:史记、旧事、黄览簿、杂事
丙部: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爱、术数
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
VII.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分甲、乙、丙、丁四部
VIII. 唐《隋书·经籍志》,按四部分类的目录
IX. 清,《四库全书》,四分法“经、史、子、集”
X. 清末,张之洞将丛书从子部杂书类杂编之属分离出来,别立“丛书部”,次于集部之后,成为五部分类体系,之后一般延用五分法
三、目录的主要内容
1. 书名
I. 古书命名的方式
i. 以通称命名:如《诗》、《书》等
ii. 摘取书中一二字为书名:如《急就章》
iii. 以姓名为书名:如《庄子》
iv. 以朝代命名:如《后汉书》
v. 以时间命名:如宋曾巩《元丰类稿》
vi. 以地点命名:如陆游诗集《剑南诗稿》
vii. 隐括内容为名:如《说文解字》
II. 同书异名与异书同名
2. 篇卷
3. 时代
4. 著者
5. 提要
6. 大小序
四、目录的类型
1. 公藏目录
2. 私藏目录
3. 史志目录
4. 专科目录
I. 经学目录
II. 小学目录
III. 史部目录
IV. 子部目录
V. 集部目录
5. 特种目录
I. 举要目录
II. 丛书目录
III. 知见目录
IV. 经眼目录
V. 禁毁目录
VI. 版本图录
VII. 辨伪目录
VIII. 其他
第十四章 敦煌文献概述
一、敦煌·敦煌石窟·莫高窟·藏经洞
1. 敦煌
2. 敦煌石窟
I. 莫高窟
II. 西千佛洞
III. 东千佛洞
IV. 榆林窟
V. 水峡口下洞子石窟
VI. 五个庙石窟
VII. 一个庙石窟
VIII. 昌马石窟
3. 莫高窟
4. 藏经洞
二、敦煌石室的发现及文献的流散
1. 敦煌石室的发现
2. 藏经洞封闭时间和原因的推测
I. 废弃说
II. 避难说
III. 荣新江新说法
3. 敦煌遗书的流散
I. 首先是在我国的一些官员和读书人当中稍稍流传
II. 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来到敦煌
III.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来到敦煌
三、敦煌文献的目录
1. 陈垣《敦煌劫余录》
2. 李翊灼《敦煌石室经卷中未入藏经论著述目录》
3. 北平图书馆写经组《敦煌石室写经详目》及《续编》
4. 英国翟林奈《英国博物馆藏敦煌汉文写本注记目录》
5. 刘铭恕《斯坦因劫经录》
6. 比利时藏学家瓦雷·普散《印度事务部图书馆所藏敦煌出土藏文写卷目录》
7. 法国国立图书馆《敦煌汉文写本目录》
8. 王重民《伯希和劫经录》
9. 法国拉露《国立图书馆所藏敦煌藏文写本注记目录》
10. 俄国孟列夫《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
11. 日本东洋文库敦煌文献研究委员会《西域出土汉文文献分类目录》
12. 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
13. 黄永武《敦煌遗书最新目录》
14. 施萍婷《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
15. 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
四、敦煌文献的汇编整理与刊行
五、敦煌文献的内容及价值
I. 宗教文献
II. 儒家经籍
III. 语言资料
IV. 史籍地志
V. 子部图书
VI. 考古与艺术
VII. 文学作品
VIII. 科技史料
第十三章 出土文献概述(下)
三、简帛文献
1. 近世出土简帛文献概况
I. 曾侯乙墓竹简
II. 战国楚简(湖北)
III. 战国楚简(湖南)
IV. 战国楚简(河南)
V. 云梦秦简
VI. 里耶秦简
VII. 江陵秦简
VIII. 马王堆汉墓帛书
IX. 阜阳汉简
X. 银雀山汉简
XI. 江陵汉墓简牍
XII. 武威汉简
XIII. 居延汉简
XIV. 敦煌汉简
XV. 定州汉简
XVI. 大通汉简
XVII. 尹湾汉墓简牍
XVIII. 楼兰、尼雅汉晋木简
XIX. 长沙三国吴简
2. 简帛文献的价值
I. 佚籍复出
II. 考校释读传世古籍
III. 历史资料宝库
IV. 文字学资料
V. 书籍制度史实物
四、石刻文献
1. 石刻文献要籍
2. 石刻文献的价值
I. 史料价值
补史之阙,正史之谬
II. 文学价值
III. 文字学和书法价值
IV. 经学和宗教史料
五、其他出土文献
1. 盟书
如《侯马盟书》
2. 玺印
3. 砖瓦文字
4. 纸质出土文献
第十二章 出土文献概述(上)
一、甲骨文文献
1. 甲骨文的发现
2. 甲骨文的发掘及出土数量
I. 乱掘时期(1899—1928)
II. 科学发掘时期(1928年之后)
3. 甲骨文资料的结集与考释
4. 甲骨文的文献价值
I. 语言文字价值
II. 殷商史研究价值
二、金文文献
1. 金文的出土
2. 金文文献的汇集与考释
3. 金文文献的学术价值
I. 语言文字资料
II. 释读及考订传世文献的佐证
III. 古史资料
第十一章总集与别集
一、总集
1. 含义
多位作家诗文词曲之汇集
2. 选集举要
3. 全集举要
全集旨在网罗一代诗文之全,零句残篇,搜剔不遗余力
二、别集
1. 含义
单收一人之作者为别集,即个人的诗文汇编
2. 别集的起源
3. 别集的内容
4. 别集的文献价值
第十章 地方志与家谱
一、地方志
1. 地方志的产生
2. 历代地方志的数量
3. 地方志的种类
I. 总志
以全国为著录对象,如《元和郡县图志》
II. 省志
III. 府志
明清时期,府隶属于省
IV. 州志
州,有直隶州(直属省),散州(属府管)
V. 厅志
清代边远地区设厅
VI. 县志
VII. 乡镇志
VIII. 都邑志
以一个城市为内容的志书
IX. 卫所志
X. 边关志
XI. 土司志
XII. 盐井志
元代始设官管盐井,明清时期兼管地方行政
XIII. 专志
专门性地方志书
4. 地方志的用途
I. 政治作用
i. 治理国家
A. 地方志是了解各地情况的重要依据
B. 对一个地方采取军事行动而言,地方志同样是了解当地概况的首选资料
ii. 治理地方
治理一方的重要参考
II. 考察地理沿革的第一手资料
III. 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资料
IV. 历史资料的渊薮
二、家谱
1. 家谱的起源与发展
2. 家谱的内容
I. 世系
II. 世系录
III. 谱序
IV. 恩荣录
V. 谱例
VI. 像赞
VII. 图
VIII. 传志
IX. 诵芬录
X. 宗规家训
XI. 文献
XII. 志
XIII. 修谱人员
XIV. 陈设图
XV. 领谱字号
3. 家谱的价值和存佚情况
I. 家谱的价值
i. 人物传记资料
ii. 诗文资料
iii. 人口学的重要资料
iv. 移民史资料
v. 研究宗族制度的史料
II. 家谱的存佚情况
第九章 类书与丛书
一、类书
1. 何谓类书
类书是抄集群书词、句、段、篇,分类排纂,以供检查的工具书
2. 类书的起源
3. 类书的功用
I. 查找史料
II. 查找辞藻
III. 校勘、考订古书
IV. 辑佚
4. 类书举要
I. 《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唐虞世南撰
II. 《艺文类聚》一百卷,唐欧阳询等编
III. 《初学记》三十卷,唐徐坚等编
IV. 《太平广记》五百卷,宋李昉等编
V. 《太平御览》一千卷,宋李昉等编
VI. 《册府元龟》一千卷,宋王钦若等编
VII. 《永乐大典》二万八千八百七十七卷,明解缙等编
VIII. 《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清陈梦雷等编
IX. 《佩文韵府》四百四十四卷《韵府拾遗》一百十二卷,清张玉书等奉康熙帝之命编纂
X. 《骈字类编》二百四十卷,清张廷玉等奉敕编
二、丛书
1. 什么叫丛书
把多种不同的书编在一起,冠以一个总名
2. 丛书的起源与功用
3. 丛书举要
第八章 文献的辑佚与辨伪
一、辑佚
1. 古书亡佚之多及其原因
I. 兵火战乱
II. 图书的自然淘汰过程
2. 前人辑佚的成绩
3. 辑佚的方法
I. 佚文何处寻找?
i. 古注
ii. 类书
iii. 小学书
iv. 其他汉魏六朝隋唐书
二、辨伪
1. 什么叫“伪书”
2. 作伪的动机
I. 传道
II. 射利
III. 炫名
IV. 争胜
V. 逃禁
VI. 避嫌
3. 作伪的主要手段
I. 作者假托他人
II. 后人改题著者
III. 割去序跋
IV. 伪撰序跋
V. 沿袭旧名而作新书
VI. 节采某书更易新名
VII. 缀合群书造为新编
VIII. 自著自注
IX. 书以篆籀而充古本
X. 以假搀真窜乱旧帙
4. 我国辨伪的历史
I. 两汉
西汉
i. 西汉成帝时辨张霸所上《百两尚书》
ii. 刘向、刘歆父子辨伪可见《别录》、《七略》,辨伪方法
A. 从文辞方面辨伪
B. 从事实方面辨伪
C. 从因袭方面辨伪
D. 从思想体系辨伪
东汉
i. 班固
开创了“从旧志不著录而定其伪或疑其伪”的辨伪方法
ii. 马融
iii. 郑玄
iv. 赵歧
v. 林孝存
II. 两晋——隋代
I. 东晋道安
II. 梁代僧祐
提出了佛经辨伪的起源、佛经辨伪的基本方法和著录疑伪佛经的基本原则
III. 刘勰
IV. 颜之推
开创了从地理沿革上辨伪的方法
III. 唐代
I. 法琳
从理论上揭示作伪的手段和辨伪的方法
II. 智昇
从理论上确立了辨伪在目录学中的重要地位
III. 刘知畿
其辨伪成就主要在于辨《孝经》郑玄注、《老子》河上公注、子夏《易传》之伪
IV. 柳宗元
i. 指明作伪的重要手段——剽掇群书而作伪
ii. 发明从学术源流辨伪的方法
iii. 发明从称谓上辨伪的方法
IV. 宋代
i. 欧阳修
ii. 朱熹
辨伪成就
其怀疑或辨定的伪书达四十部之多
辨伪方法
A. 根据常识推测
B. 因确知作伪者是谁而知其书为伪书
C. 因一书的内容与历史上的事实不符辨伪
D. 因一书的思想与所依托的人的思想不符辨伪
E. 因一书的内容抄袭凑合之迹显然而知为伪
F. 从一书的文章气象辨伪
V. 元代(三贡献)
i. 在辨伪《古文尚书》方面,元代赵孟頫、吴澄继宋代吴棫、朱熹等之后进一步辨《古文尚书》之伪的人
ii.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辨群书之伪的专书——宋濂的《诸子辨》
iii. 陈应润的《周易爻变义蕴》首发《易先天图》之难
VI. 明代
i. 胡应麟《四部证伪》
A. 地位
B. 辨伪八法
C. 意义
ii. 梅鷟《尚书考异》
现存最早的专辨一书之伪的专书
VII. 清代
清初
辨《古文尚书》
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
惠栋《古文尚书考》
姚际恒《尚书通论》
程廷祚《晚书订疑》
丁晏《尚书余论》
辨《河图》、《洛书》
毛奇龄《河图洛书原舛编》
黄宗羲《易学象数论》
黄宗炎《图书辨惑》
胡渭《易图明辨》
穷原竟委,《河图》、《洛书》之伪成定案
《四库全书总目》
地位
集我国古典目录学之大成,是清代考据学兴盛的产物;在辨伪学方面,亦是集大成者
成就
该书辨定或怀疑的伪书有五百七十余部
辨伪方法
顾炎武
为后人从文字和词汇上辨伪的方法提供了启发
清代嘉、道——民国
今文经学
庄存与
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
魏源《古书微》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梁启超
崔适
钱玄同
顾颉刚
古文经学
章太炎《春秋左传读》、《刘子政左氏说》
符定一《新学伪经考驳谊》
钱穆《刘向、刘歆父子年谱》
徐仁甫《左传疏证》
竭力克服今文学家们的疏漏之后做出的新成果
VIII. 近代
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正》
马叙伦《列子伪书考》
罗根泽《诸子考索》
郭沫若《青铜时代》、《十批判书》
瑞典高本汉《左传真伪考》
张心澂《伪书通考》
郑良树《续伪书通考》
5. 辨识伪书的方法
I. 从接受源流上辨伪
II. 从被依托的人辨伪
III. 从首先传出该书的人辨伪
IV. 从该书与作者行事的矛盾辨伪
V. 据当世人的揭发辨伪
VI. 从文体上辨伪
VII. 从文章风格辨伪
VIII. 从特殊语词的起源辨伪
IX. 从声韵系统和时代的矛盾辨伪
X. 从因袭上辨伪
XI. 从称引上辨伪
XII. 从佚文上辨伪
XIII. 从史实的先后辨伪
XIV. 从称谓上辨伪
XV. 从制度上辨伪
XVI. 从地理沿革上辨伪
XVII. 从本书与作者的思想观点矛盾辨伪
XVIII. 从被依托者的学术水平与本书矛盾辨伪
XIX. 从被依托者的学术专长与本书矛盾辨伪
XX. 从学术思想发展史的倒置辨伪
6. 伪书的价值
I. 伪书的史料价值
II. 伪书的文学价值
III. 伪书的语言价值
IV. 伪书的思想价值
V. 伪书的其他价值
张、郑两人的书,为我们全面总结古籍辨伪学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工具
历代藏书家
周秦私家藏书概况
汉魏晋南北朝的私人藏书
西汉,刘向、刘歆
东汉末,蔡邕
晋初,张华富
晋,范蔚
南齐,沈麟士
南齐,崔慰祖
梁,任昉
北魏,李业兴
唐宋私家藏书
唐
李元嘉
李沁
苏弁
王涯
柳公绰
吴兢
田弘正
子主题
宋
宋绶
李淑
叶梦得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尤袤,《遂初堂目录》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元明私家藏书
元朝
赵孟頫
袁桷
倪瓒
明朝
叶盛
李开先
晁瑮,《宝文堂目录》
范钦,天一阁
王世贞
朱大韶
姚咨,茶梦斋
吴岫,尘外轩
项元汴,天籁阁
赵用贤,《赵用贤书目》
赵琦美,《脉望管书目》
胡应麟,《少室山房全稿》
黄居中
黄虞稷
焦竑
胡震亨
祁承火業,澹生堂
钮石溪,世学楼
徐火勃,红雨楼
毛晋,汲古阁
清代著名藏书家
钱谦益
钱曾,钱谦益族曾孙,述古堂、也是园,著有《读书敏求记》、《述古堂书目》、《也是园书目》
曹溶
季振宜,《季沧苇藏书目》
王士禛,池北书库
徐乾学,传是楼
怡亲王允祥,乐善堂
朱彝尊,曝书亭
汪文柏
李馥
吴焯
赵昱,小山堂
孙从添,上善堂
汪宪
翁方纲,宝苏室
卢文弨,抱经堂
卢址,抱经楼;与卢文弨的抱经楼有浙中东西两抱经之目
朱筠
周永年
鲍廷博
孔继涵,微波榭
吴骞,拜经楼
法式善,梧门书屋
陈鳣,向山阁
黄丕烈,士礼居
近代著名藏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