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马哲
马克思哲学四大板块知识梳理......
编辑于2020-08-11 20:26:53马哲
唯物论
物质观
物质范畴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根本属性:运动
物质与运动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与静止(对立统一)
运动绝对性
变动性
无条件性
静止相对性
稳定性
有条件性
物质运动与时空
不可分割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时空特点
客观性
绝对性
相对性
有限性
无限性
意识观
意识的来源
意识的本质(主观映像)
意识的作用(能动)
目的性和计划性
创造性
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
意识依赖于物质又相对独立
物质和意识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辩证法
两个总特征
普遍联系
联系概念
联系特点
客观性
不是主观臆想
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结构性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中介)
多样性
条件性
支持或制约作用
条件可以改变
改变和创造条件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永恒发展
发展内涵
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就是发展
发展实质
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事物发展过程性
事物发展是一个过程,只有经历过程才能实现自身发展
三大规律
事物是怎么样联系,事物是怎么样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为什么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
同一斗争同时存在,一分为二看问题,批判性继承吸收。求同存异,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同一性
相互依存(离不开)
相互贯通(一定条件转化)
斗争性(绝对,无条件)
对抗性
非对抗性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发展中作用
对事物的发展作用只有在二者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发展使自己发展
矛盾双方可以吸取有利于自身因素而得到发展
矛盾双方可以向着彼此对立面转化得到发展规定事物方向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不平衡性发展原理
多对矛盾
主要矛盾(支配地位,事物发展决定作用),非主要矛盾(两点论)
根本矛盾(规定事物的性质),非根本矛盾
一对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
矛盾次要方面
量变质变规律(发展过程状态)
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认识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量是连续性的
社会主义是质,初级阶段是量,要适度,不能冒进和停滞
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方向)
每个事物既有肯定因素又有否定因素
否定是自我否定,辩证否定实质-扬弃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又回到更高级的原点,
螺旋式上升,不能只看到迂回也不能只看到发展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五大范畴
联系与发展环节的逻辑 五对范畴-联系多样性,探讨发展有几种方向
原因和结果
“引起”与“被引起”
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
必然和偶然
必然-支配作用,决定事物发展方向。
偶然-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可能和现实
是否有依据:可能和不可能;
是否有依据是否充分:现实的可能,抽象的可能(潜在可能)
现象和本质
现象(外部表现)
无论是真象还是假象都是现象,外露于事物外部
真象
假象
内容和形式
认识论
认识的来源(实践)
实践的本质和特征
实践的本质
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征
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基本结构
主体
不是所有人都是主体
客体
不是所有客观事物都是客体,必须与主体相对应
中介
人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系统
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劳动
社会政治实践(搞关系)
科学文化实践(探索)
认识的本质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反应特性(只反应忽略创造滑向旧唯物)
认识的能动反应具有创造性(只创造忽略反应是唯心)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过程(两次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外部形态)
理性认识(内部联系)
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认识过程的影响因素
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控制,激活驱动的作用)
认识的两大规律
反复性
受主客观条件影响
主观条件(认识能力提高有一个过程,受实践范围,立场等因素制约
客观条件(事物的各个侧面和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无限性
认识永无止境,无限发展
认识的结果
真理
概念
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
特点
客观性
内容客观
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形式主观
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表达出来
绝对性
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中
相对性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是绝对的真理
一百年的认知推一些留一些到现在变成今天的真题
谬误
一定范围内,真理和谬误绝对对立
超出一定范围,真理和谬误可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相互斗争是促进真理发展的重要动力
价值
概念
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
基本特性
主体性
客观性
多维性
社会历史性
历史时期不同,价值不同
价值评价认识特点
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唯物史观
看笔记
社会存在(物质)与社会意识(意识)
社会存在结构
自然地理因素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人与自然)
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
生产关系(人与人)
生产资料所有制(最基本内容)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社会意识结构
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不成系统)
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
与经济、阶级、利益有关的内容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非社会意识形态
与经济、利息、阶级无关的内容
语言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等
两者辩证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应存在并反作用于存在
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意识与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意识内部各种形式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先进意识促进社会发展,反之……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第一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容及辩证关系
两者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第一规律也是基本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第二对)
历史创造者问题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