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七章 中学德育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知识点
编辑于2020-08-31 18:49:09中学德育
I. 中学生品德的发展
品德概述
品德的概念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品德的结构
选择题,简答题
道德认识(道德观念)
人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意义: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道德情感
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关于人的行为,举止,思想等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道德意志
是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义: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
道德行为
是人在活动中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实际表现
意义: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选择题
依从
从众
服从
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阶段
认同
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内化
具有高度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
外部条件
家庭教养方式
社会风气
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
认知失调
态度定式
道德认识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选择题,简答题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自我中心阶段(2-5)
无道德规则阶段
权威阶段(6-8)
他律道德阶段
可逆性阶段(8-10)
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
公正阶段(10-12)
与成人的关系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前习俗水平(0-9)
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判断好坏
习俗水平(9-15)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阶段)
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能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从社会成员角度去思考道德问题;规则被内化
后习俗水平(15岁后)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普遍性伦理取向阶段
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法律与权威的标准,有了更普遍的认识
II. 中学德育内容概述
德育内容概述
简答题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理想和传统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民主、纪律和法制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III. 中学德育的过程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简答题,辨析题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科学性和有效性,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
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作为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思想品德的过程,也是个人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
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个体品德的发展与形成是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个体品德发展会经历一个迂回曲折,甚至暂时倒退的过程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
IV. 中学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德育原则
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1. 导向性原则(方向性原则)
德育具有理想性和方向性,导向性原则是德育的根本原则
2. 疏导原则
要求
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 知行统一原则
把提高知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
4.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要求
坚持正面教育,用以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引导学生
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
建立健全的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5.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要求
关怀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应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适当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必须贯彻到底
6.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平性教育原则)
7.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要求
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学生
长善救失,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提高修养水平
8.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要求
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
9. 因材施教原则
要求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陶行知正面疏导一连的集体学生 积极守纪律,才有尊严
中学生品德培养的方法
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1. 说服教育法(说理教育法)
运用语言文学和事实进行说服的方式
要求
目的性要明确
说服内容要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注意时机
以诚待人
2. 榜样示范法
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格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要求
榜样要真实可信
要帮助中学生缩短角色距离
要促使榜样成为中学生自律的力量
3. 群体约定法
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步骤
介绍问题性质;唤起问题意识;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实施计划;改变态度;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4. 价值辨析法
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5. 品德评价法
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6. 实际锻炼法
有目的地安排学生生活,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与交往,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包括练习、执行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
7. 陶冶法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包括环境陶冶、情感陶冶、人格陶冶、艺术陶冶
8. 个人修养法
包括选择座右铭、立志、学习、自我评价、慎独等
9. 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德育途径
简答题
政治课及其他各科教学
主要途径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重要途径
劳动与社会实践
不可缺少的一个途径
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
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
班主任工作
基本途径
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认为人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