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外教育史 第一章 教育历史的缘起
中外教育史第一章总结,包括课后习题和答案
编辑于2020-09-05 16:07:04第一章 教育历史的缘起
远古时代的教育
注意:是原始社会范围
教育的起源
4种教育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模仿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
发展
需要起源论
迄今为止,没有哪一个人,提出哪一种学说 完全解决了教育的起源问题
原始社会时期特点
生存方式
群居生活
无阶级差别
关系平等和民主
无私有财产
社会生产力低下
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教育内容
生产劳动教育
以1._______为主要内容的原始教育
传授劳动经验
模仿、言教等教育方式推广和传授下一代
所有成员都是生产劳动者
体格训练教育
特点
不是专门组织的,而是在现实生活中自然形成的
贯穿整个原始社会
vs军事训练
军事训练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
指出以什么为图腾的标志的氏族部落征战时,即表明军事训练已成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
社会风俗教育
包括
婚姻家庭教育、生活习惯培养、民俗活动教育,等等
宗教教育
主要形式
祭祀神灵,巫术占卜等
巫师
肩负原始宗教的宣传、解释、执行等任务
可以说,巫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型,是上古精神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
盛行的宗教崇拜
图腾崇拜
自然崇拜
鬼神崇拜
祖先崇拜
等等
折射出当时的人们对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持有的敬畏之感
艺术教育
艺术形式
唱歌、跳舞、绘画、雕刻等
原始艺术构筑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尚未分离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上,从多方面展示对美的渴望和追求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Subtopic 1
学校的萌芽
特点
学校的产生至少具备的两大要素
社会生产力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后,让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有专门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育活动
文字符号系统的创建和使用,使得文化知识的保存和传播更加便利
补充:(书上没有) 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教育活动的学校雏形
“成均(yùn)”
称为我国五帝时代的“大学”
专门用来教育贵族子弟
以乐教为主
有较为固定的教育内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它被视为我国古代学校的萌芽
“庠”
被认为是舜帝时期的学校
初始含义是饲养家畜的地方,其后变为储存谷物之处
表明舜帝时代的“庠”已发展为养老之所,并承载一部分教育任务(老人传授给小孩经验)
一种萌芽状态的教育机构,有别于后来正式的、有目的的、有组织的学校机构。为其后专门教育机构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中华文明早期的教育
夏朝的学校教育
“序”
东序:“大学”
西序:“小学”
教育内容
军事教育为主
射、御等为主要内容
特点
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为主的教育
主要存在于奴隶的劳作中
例如:青铜器的做法等
商朝的教育制度
甲骨文
证实了商代的学校教育
学校名称
庠
序
校
瞽(gǔ)宗
以乐教为重点
是当时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
特点
不仅有类别和层次上的区分,同时还根据不同身份、年龄来划分不同教育阶段
当时学校的教育内容与政治、经济、宗教等活动紧密相连
西周的教育制度
西周的经济制度
井田制
教育系统
“国学”
对象
专为统治阶级的上层贵族子弟而守
分类
大学
周天子所设的大学
有“五学”之称
“辟雍”
“成均”(南学)
“上庠”(北学)
“东序”(东学)
“瞽宗”(西学)
诸侯所设的大学
一学
“泮宫”
小学
“乡学”
设于地方的学校机构,有管理地方民政的司徒负责管理
教育内容
“六艺教育”
礼
政治伦理课
内容
宗法等级世袭制度、礼仪礼节和法律以及道德规范
分类
分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特点
明显的等级性
主要应用于贵族阶层,并约束他们的外在行为,集中反映了维护宗法等级世袭制度的需要
乐
综合艺术课
内容
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田猎、肴馔等
目的(特点)
旨在陶冶人们内心的情感,使本来具有强制性的礼教变为能获得自我满足的精神需要,使森严的社会等级关系融化在和谐的情谊之中
射
御
军事训练课
目的(特点)
旨在培养能征善战的贵族统治的继承人
西周后期:随着统治阶级日益腐朽,射、御两教逐渐失去实战的性质,演变为“礼射”
“大艺”——大学课程
书
数
基础文化课
内容
书之教是指识字教育
数之教是指数学、天文、历法等知识的学习
“小艺”——小学课程
“六艺教育”特点
礼、乐是六艺教育的中心,目的在于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六艺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的课程体系
教育特点(教育行政体质)
“学在官府”
是什么
是指学术文化完全被官府垄断,政教合一,官师合一,官员既是教育行政官员,也是学校的管理者或教师
是指学术文化完全被官府垄断,政教合一,官师合一,官员既是教育行政官员,也是学校的管理者或教师
特点
“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国家的典章文物被各级官府控制
“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春秋末期生产力水平不高,当时的舒适竹简形态价格十分昂贵
“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在春秋以前,学术文化完全被官府、各级贵族所垄断,教育非官莫属,学术官守,而民无学
原因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
西周时期,受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以竹简为书写材料,以刀笔为书写工具,制作出的书册极其繁重且昂贵
社会制度结构的限制
在等级森严的宗法制下,学术文化被官府把控,造成唯有官学而无私学的局面,即唯官有典册、有礼器、有学术,而民无典册、无礼器、无学术。
也是西周“学在官府”的原因
教育行政和管理
教师
都由官吏兼任
国学教官
大司徒
制定国学的政令,选拔贵族子弟入校学习,聘请德才俱优的官员任教
补充:(书上没有)乐师、师氏、保氏、大胥、小胥
乡学教官
乡大夫
为一乡的最高行政长官,掌管本乡的教化活动
补充:(书上没有大司徒、乡师、州长、党正、父师、少师
入学年龄与学程
由于学生的身份不同,而使学生的入学年龄有早晚之分
古代东方国家和早期希腊的教育
古代近东的教育
苏美尔文明
城邦争斗
霸主时期(前2600——前2340)
阿卡德王朝(前2340——前2160)
乌尔第三王朝(前2111——前2004)
文明
公元前5000年左右,有连续发展的农业文明
公元前3500年左右,用图形符号记录实物的方法,楔形(xiē)文字也由此发展而来
除文字外,人口密集的城市,大规模的灌溉种植结构,复杂的神庙风格,奇特的艺术品和,平凡的远程贸易也都纷纷出现
政治和文化核心机构
神庙
巴比伦文明
建立
公元前625年,新巴比伦王朝建立
巴比伦文化走向高峰,在数学,科学,天文和建筑领域取得了灿烂的成就
衰败
公元前529年,新巴比伦王朝被波斯帝国所征服
此后,中东先后又被亚历山大大帝和罗马帝国征服,两河流域独立的远古文明阶段结束了
语言
塞姆族的亚加德语成为王国的官方语言
学校
第一级初等学校
主要教授基本的读写知识
第二级高等学校
传授数学、文学、占星术、法律和医学知识
教师
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和威望,被誉为“人间的神”
古埃及的教育
历史时期
古王国时期(前2689——前2181)
中王国时期(前2133——前1786)
新王国时期(前1567——前1085)
学校类型
宫廷学校
时间
公元前2500年左右
对象
教授王族子弟和贵胄大臣子弟
教授内容
读、写、数学、天文等
职官学校
时间
大约在中王国时期,稍晚于宫廷学校
对象
贵族子弟和官员子弟
目的
训练官吏
学生毕业后成为政府部门官吏
教师
由政府官吏担任
教授内容
普通读写课程
寺庙学校
教授内容
数学、天文、医学、建筑等
书吏学校
目的
培养书吏
教授内容
读、写、算、数学、天文、医学等
书吏在古埃及社会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特点
盛行体罚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补充:(书上没有)农民子弟和奴隶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早期的希腊文明和教育
古希腊文明
位置
地中海东北部
地位和影响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它不仅奠定了西方社会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也是西方人的精神殿堂,它形成了完善的教育制度和丰富而深刻的教育理念
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也称“荷马时代”)
时间
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800年
商、西周时期
认识来源
《荷马史诗》
教育形式
(尚未出现学校等专门教育机构)家庭和实际生活,进行的
教育内容
军事知识为主,同时也注重演说能力的培养
道德教育
四大美德
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第二阶段(也称“古风时代”)
时间
公元前800年——公元前500年
东周时期
形成了城邦制度
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代表的城邦的兴起为古希腊文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社会状况
完成了氏族社会向以城邦为代表的奴隶制度的转变
城邦
城邦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家
斯巴达
城邦性质
以军事为主导的国家
特点
禁止经营工商业
禁止积累个人财富
不允许任何除歌颂战士之外的诗歌和艺术存在
斯巴达的教育
教育类别
武士教育
教育目的
培养勇敢忠诚的战士
教育制度
由国家统一管理,国家负责训练
教育对象
女子接受与男子同样的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
五项竞技
跑步、角力、投标枪、掷铁饼、舞蹈和歌唱
军事体育训练
特点(缺点)
不重视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造成整个斯巴达民族文化素质低下的局面
不重视个人的智慧和个性
形式单一,程度较低
雅典
城邦性质
公元前七世纪形成的民主共和城邦制
雅典的教育
教育类别
公民教育
教育目的
身心和谐发展的合格公民
培养青少年勇敢、强健的体魄,以及理智、聪慧和公正的品质,使其既能够担负保护城邦的重任,又能够履行公民参政议政的职责
教育制度
国家和社会共同管理
教育对象
男性会接受专门的学校教育,女性则由父母教育
教育内容(7岁——16岁左右)
分类
文法学校
读、写、算等知识
弦琴学校
音乐、唱歌、朗诵等
体操学校
接受各种体育训练
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基本军事素质,更是为了形成健康的体魄和健美的体格
教育内容(16岁后)
大多数雅典青少年不再继续上学,而开始从事各种职业
少数人进入国立教育机构
体育馆接受体育、智育和审美教育
特点
形式多样,程度较高
第三阶段(也称“古典时代”)
时间
公元前500年——公元前330年
战国时期
古希腊文明的巅峰
古希腊的哲学、戏剧和艺术取得了灿烂的成就
第四阶段
时间
公元前330年——公元前30年
战国时期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了希腊等地,创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希腊文明也随之得到广泛的传播
课后练习
一.名词解释题
1.六艺教育
P5 西周的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2.学在官府
P5 所谓学在官府,是指学术文化完全被官府垄断,政教合一,官师合一,官员既是教育行政官员,也是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
4.官师合一
P5 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5.斯巴达教育
P10 古希腊城邦国家斯巴达将教育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国家事业,其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以培养勇敢善战的武士为目的。教育的内容以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教育为主,重视女子教育
6.雅典教育
P10 雅典教育是一种身心统一和谐发展的教育,各方面和谐发展
二.问答题
1.关于教育的起源,主要有哪几种学说?
一.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 1.代表人物:所有宗教 2.观点: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体现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与神或顺从于天。 3.评价: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 二.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1.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2.观点: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物本能 3.评价:它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的教育行为与动物类养育类行为的差异,因而是错误的。 4.地位: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标志着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口诀:“本能生利息”,本能—生存本能,生—生物起源说,利—利托尔诺,息—沛西·能) 三.教育的模仿起源说(心理学角度) 代表人物:孟禄(美国)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古代儿童对成年人无意识的模仿。原始社会以最简单的形式展现它的教育,使用的方法从头至尾都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 以上观点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本能,否认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口诀:“心理仿梦露”,心理—心理起源说,仿—无意识模仿,梦露—孟禄) 四.劳动起源说 1.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 2.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的辩证统一。 3.评价: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劳动起源说是正确的起源学说。 (口诀:“米夫爱劳动”,米—米丁斯基,夫—凯洛夫,劳动—劳动起源说)
2.世界早期学校有哪些主要特征?
一.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门的教师; 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教育有阶级性;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为何西周时期会出现“学在官府”的教育现象?
有其客观原因:一是惟官有书,而民无书;二是惟官有器,而民无器;三是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4.斯巴达和雅典产生不同教育形态的原因是什么?
斯巴达,雅典教育既有共同点,又各有特色,这与他的地理因素,社会政体,社会结构分不开的。 (一) 地理环境 1.斯巴达:斯巴达位于平原,土地肥沃,易于耕作,但由于没有适宜的港湾,因而与外界交往甚为不便。从而影响行为和决策。 雅典:雅典位于半岛,三面环海,有良好的海运条件,便于航海和商业贸易。优越的地理位置,给古代雅典对外经商,发展经济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雅典人认识到,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不能单靠农业基础。真正要实现城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愿望, 教育不仅需要培养忠于国家的军人,而且还必须培养出大批有文化的灵活的商人,外交家等其他各种人才来掌管国家各部门。这就给教育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客观要求并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二) 社会政体 1.斯巴达:斯巴达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斯巴达走向农业奴隶制路。要统治和奴役奴隶阶层就必须产生与之相适应,并能为之服务的统治工具,即教育制度。就要通过引导和训练公民来达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 2.雅典:早期雅典同斯巴达一样实行贵族统治,但是历经改革,雅典逐步向奴隶主民主制度过渡。经历了平民和贵族的激烈反复的斗争,雅典国家的民主政体终于确立和完善起来。每个公民都是国家的主人, 能参与政事,发表政见或直接担当起国家重任。雅典的民主制度为其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社会结构 斯巴达:斯巴达国家的居民分三个等级。第一 等级是斯巴达人,作为城邦的公民,她们享有一切特权。第二等级是皮里阿西人,他们拥有土地,可以经营工农商等经济活动,但是他们不具有政治权利。作为努力阶层的希洛人从属于第三等级,他们原本是当地土著,约有三十万人口,被征服后,其政治,经济权利都被剥夺了。 雅典:包括奴隶主,农民和手工业者(自由民),奴隶三个等级,全体20岁以上的合法公民(不包括女性和奴隶),也就是不到一半的人口组成最高权利机构公民大会对城邦进行管理。
5.斯巴达与雅典的教育制度有何异同?
异: (1)政府对待教育的态度不同 斯:国家严格控制教育,儿童归国家所有 雅:国家对教育自由放任,教育是家庭的责任 (2)培养目标不同 斯:合格军人 雅:和谐发展的公民 (3)教育机构不同 斯:教练所和军事训练团 雅:私立学校和体育馆 (4)教育内容不同 斯:军事体育训练 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5)教育方法 斯:服从师训 雅:启发诱导 (6)师资队伍 斯:奴隶主成员 雅:国外智者(哲学家) 同: (1) 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奴隶无权享受教育,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两者都重视体育; (3)两者的教育体制都有年龄分期,且比较完善。
中央主管教育事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大司徒,主导各项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贯彻
问:关于教育的起源主要有哪几种学说?
原始社会时期,教育无阶级差别,教育的方式主要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