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物过敏实验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急救及其他实验
编辑于2020-09-10 09:47:08药物过敏实验
青霉素过敏试验
(一)皮内试验法
阴性:皮丘无改变,周围无红肿、红晕,无自觉症状
阳性:局部皮丘隆起,出现红晕硬块,直径大于1cm,或周围出现伪足,有痒感。严重时,可有头晕、心慌、恶心,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
(二)青霉素过敏反应
⒈发生机制
⒉临床表现
⑴生物活性物质的作用
①组胺
作用特点:扩张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增加血管通透性,刺激支气管、胃肠道等处平滑肌收缩,促使黏膜、腺体分泌增多
当组胺作用于体表时,可使皮肤、黏膜充血、水肿或出现荨麻疹;作用于呼吸道时,可引起鼻塞、流涕、支气管哮喘;作用于胃肠道时,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严重时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发生血压下降和休克
②白三烯
作用特点:使支气管平滑肌强烈而持久地收缩(比组胺作用强100~1000倍)——引起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黏膜、腺体分泌
③缓激肽
作用特点:刺激平滑肌收缩,使支气管痉挛,血管扩展,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作用强度超过组胺;刺激末梢神经引起疼痛
⑵临床表现
①过敏性休克
Ⅰ型变态反应,发生率约为(5~10)人/万人
特点:反应迅速、强烈、消失快。多在用药后5~20min内,甚至在用药后数秒内发生;既可发生于青霉素皮内过敏试验过程中,也可发生于初次肌内注射时(皮内过敏试验结果阴性),甚至也有极少患者发生于持续用药的过程中
临床表现
①呼吸系统症状:由于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和肺水肿引起,表现为胸闷、气促、哮喘、呼吸困难等
②循环系统症状:由于周围血管扩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引起,表现为面色苍白、冷汗、发绀、脉细弱、血压下降等
③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由于脑组织缺氧引起,表现为头晕眼花、四肢麻木、意识丧失、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②血清病型反应
Ⅲ型变态反应,亦称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
遵循Ⅲ型变态反应的发展规律,一般于用药后7~12天发生症状
临床表现
与血清病相似,有发热、关节肿痛、皮肤发痒、荨麻疹、全身淋巴结肿大、腹痛等
血清病型反应一般经过良好,只要停用药物,多能自行缓解,必要时可用抗组胺类药
各器官或组织的过敏反应
①皮肤过敏反应:主要有瘙痒、荨麻疹,严重者发生剥脱性皮炎
②呼吸道过敏反应:可引起哮喘或促发原有的哮喘发作
③消化系统过敏反应:可因为过敏性紫癜,以腹痛和便血为主要症状
(三)青霉素过敏反应的预防
⑴用药前应详细询问用药史、过敏史和家族史
⑵试验结果为可疑阳性应做对照试验
⑶药液应现用现配
⑷不宜空腹进行皮内试验和药物注射
⑸在皮内试验和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过敏反应
⑹配备急救药物和设备
(四)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急救
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
阳性患者脱敏注射法
子主题
普鲁卡因过敏试验
⑴皮内试验液的配制及试验方法
①试验液的配制
以每ml试验液含普鲁卡因0.25%为标准。如为1%的普鲁卡因溶液,取0.25ml稀释至1ml即可;如为2.5%的普鲁卡因溶液,取0.1ml稀释至1ml即可
②试验方法
取0.25%普鲁卡因试验液0.1ml(含普鲁卡因0.25mg),做皮内注射,20min后观察结果
⑵皮内试验结果判断和过敏反应的处理
同青霉素过敏试验及过敏反应的处理
碘过敏试验
⑴试验方法
①口服法
口服5%~10%碘化钾5ml,每日3次,共3天,观察结果
②皮内注射法
取碘造影剂0.1ml,做皮内注射,20min后观察结果
③静脉注射法
取碘造影剂1ml,于静脉内缓慢注射,5~10min后观察结果
在静脉注射造影剂前,必须先做皮内注射术,然后再行静脉注射术,如为阴性方可进行碘剂造影
⑵结果判断
①口服者
出现口麻、头晕、心慌、恶心、呕吐、荨麻疹等症状为阳性
②皮内注射者
局部有红肿硬块,直径超过1cm为阳性
③静脉注射者
观察有无全身反应,如有血压、脉搏、呼吸和面色等改变为阳性
有少数患者过敏试验为阳性,但在注射碘造影剂时发生过敏反应,故造影时仍需备好急救药品。过敏反应的处理同青霉素
链霉素过敏试验
⑴皮内试验液的配制
以每毫升试验液含链霉素2500U为标准
⑵试验方法
取链霉素试验液0.1ml(含250U)做皮内注射,观察20min后判断结果
⑶结果判断同青霉素
⑷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同青霉素过敏反应,但较少见,轻者表现为发热、皮疹、荨麻疹,重者表现为过敏性休克。毒性反应有全身麻木、肌肉无力、抽搐、呼吸困难、眩晕、耳鸣、耳聋等
⑸过敏反应的急救措施同青霉素过敏。若患者有抽搐,可用10%葡萄糖酸钙或5%氯化钙,静脉缓慢推注,小儿酌情减量。若患者有肌肉无力、呼吸困难,宜用新斯的明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