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6单元知识梳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知识梳理部分~ 随意观看
编辑于2020-06-25 16:02:26知识梳理
1单元
北京的春节
作者
老舍(1899~1966) 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京人,满族。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有《老舍全集》行世。
课文主题
本文运用朴实无华而又充满京味儿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体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化的认同和喜爱。
腊八粥
作者
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主要作品: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叙述了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故事,通过对八儿和妈妈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表现了腊八粥的香甜和八儿的可爱、机灵。
古诗三首
寒食
描写手法
白描
传统习俗
寒食节
思想情感
《寒食》一诗描摹出了寒食节时浓郁绚烂的春景,以及皇室的雍容恩宠、王侯的富贵娴雅,不仅再现了唐时的节日习俗,也呈现出一派承平景象。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们的讽刺。
迢迢牵牛星
思想情感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十五夜望月
思想情感
《十五夜望月》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藏戏
中国地方剧种
山东的吕剧
安徽黄梅戏
河南的豫剧
陕西的秦腔
浙江的越剧
课文主题
本文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具体介绍了藏戏的形成过程及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了藏戏鲜明的民族特点和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2单元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作者
尼尔・笛福(1660-1731),生于英国,是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小说家,有“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美称。《鲁滨逊漂流记》、《摩尔・弗兰德斯》等对英国及欧洲小说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代表作有《鲁滨逊漂流记》《杰克上校》《罗克萨娜》
选段内容
鲁滨逊“遇险上岛”“建房定居” “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
文章主旨
写了鲁滨逊初到岛上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课文表现了鲁滨逊不畏艰险、正视现实、乐观向上、机智坚强、聪明能干、顽强生存的精神品质。
骑鹅旅行记(节选)
作者
塞尔玛·拉格洛芙(1858-1940)是瑞典女作家,1909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喜欢虐待动物的小男孩尼尔斯被小狐仙变成大拇指般大小后受尽动物们的嘲笑、恐吓和追逐。后来,尼尔斯被雄鹅带到了天上,开始了骑鹅旅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曾经喜欢虐待动物、喜欢搞恶作剧的男孩的形象。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作者
马克·吐温,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演说家。 主要作品有《汤姆·索亚历险记》《乞丐王子》《百万英镑》 《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涯》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
主题
这段选文主要讲述了汤姆和贝奇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给我们展示了汤姆不安于现状、 喜欢冒险的天性,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敢于探索、积极乐观热心善良的“顽童”形象, 赞扬了他敢于冒险的精神。
3单元
匆匆
作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思想感情
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刻画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惋惜,揭示了旧时代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苦闷彷徨的复杂心情。
那个星期天
作者
史铁生(1951一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散文、随笔集《病隙碎笔》《我与地坛》,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等。
主题内容
本文记叙了“我”第一次殷切地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却未能如愿的经历,记录了“我”从满怀希望到失望透顶,直至彻底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我”细腻而敏感的情感世界,以及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存在的鸿沟。
4单元
古诗三首
马诗
作者
李贺,字长吉,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长吉体诗歌开创者,有“诗鬼”之称,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中心思想
这首诗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诗人以马自喻,通过写马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强烈渴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
石灰吟
思想情感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
中心思想
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
十六年前的回忆
记叙顺序
事情发展的顺序
思想情感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后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
为人民服务
文章结构
提出论点
证明论点
提出号召
作者
毛泽东
写作特色
论说观点层次清楚,说理透彻
语言准确、鲜明。
中心论点
为人民服务
金色的鱼钩
记叙顺序
事情发展的顺序
文章主题
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5单元
文言文二则
学弈
主题
学习态度不同,结果就不同。做任何事,必须专心致志才能取得成功,三心二意就会失败。
两小儿辩日
主题
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会不一致。
表里的生物
主题
本文讲述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故事。表现了童年的“我”是个天真无邪、善于观察和思考,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的孩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作者
叶永烈
主要观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后
主题
课文通过紫罗兰的变色、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的转动着三个现象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主题
本文通过描述2155年孩子在家上课,机器当老师,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测验,妈妈在家监督孩子学习的事,并通过对比两个时代学习方式的差异。表现了玛琪对“未来学校”的厌恶和对老式学校的向住。流露出作者对于教育、学习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启发我们在发展现代教育的同时,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
6单元
古诗词
采薇
思想感情
首诗歌描写了从军生活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春夜喜雨
作者
杜甫
写作思路
盼雨—听雨—看雨—想雨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之时。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在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思想情感
表达了他对春雨来得及时的喜悦心情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思想情感
描写了作者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作者与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表达了对友人的分别不舍之情和相见不知期的惆怅,及对朋友前途的担忧.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作者
韩愈(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
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时期,万物萌发生机生出的喜悦之情
江上渔者
作者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思想感情
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泊船瓜洲
作者
王安石
创作背景
公元1070年(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但是由于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思想情感
全诗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从字面上看,全诗流露着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游园不值
思想情感
表达了作者欣愉的情感,对春意蒙蒙的喜悦之情,以及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作者
王观(1035--1100),字通叟,生于如皋(今江苏如皋),北宋著名词人
创作背景
春末时节,词人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即将回家乡(浙东)的好友鲍浩然。虽然自己家在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难以为怀,但仍衷心祝福好友,望好友能与春光同住。
表达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于即将远行的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惜春之情。全词将送春和送别友人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作者惜春却留不住春天,这种对春天的留恋正如作者对友人的惜别,在惜春之情中更含有离别伤情,使得离愁更深。
浣溪沙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合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合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主题
这首词描写了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词人即景抒怀,表达自己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清平乐
作者
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 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主题
这首词描写了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春天回来,与其同住。表现出词人对春天逝去的惋惜,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