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6.辽宋夏金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内容包含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欢迎大家学习。
编辑于2023-10-17 00:03:05晚清时期,中国:(落后的农耕文明) 社会性质: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政治:君主专制统治仍很顽固, 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科技落后 外交:闭关自守,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军事:军备落后,使用冷兵器;战斗力弱 思想:文化专制,进步思潮未成为主流
秦汉时期,介绍了秦的统一、秦的统治、秦的速亡、西汉汉武强盛、东汉兴衰的知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哟。
隋唐到五代十国。 隋朝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隋文帝)代北周称帝,改国号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五代:唐亡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短命五朝,称为“五代”。 十国: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北方的北汉,称为“十国”。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晚清时期,中国:(落后的农耕文明) 社会性质: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政治:君主专制统治仍很顽固, 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科技落后 外交:闭关自守,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军事:军备落后,使用冷兵器;战斗力弱 思想:文化专制,进步思潮未成为主流
秦汉时期,介绍了秦的统一、秦的统治、秦的速亡、西汉汉武强盛、东汉兴衰的知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哟。
隋唐到五代十国。 隋朝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隋文帝)代北周称帝,改国号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五代:唐亡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短命五朝,称为“五代”。 十国: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北方的北汉,称为“十国”。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政治
政治更迭
两宋政权
北宋政权
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统一方针: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
影响: 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
灭亡(灭亡原因): (1)与辽朝、西夏的对峙中频吃败仗。 (2)军队庞杂、军费占财政开支的大半。 表现:政府机构设置重叠 边防压力:冗兵 中央集权:冗官 财政危机:冗费 (3)改革变法效果不佳: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南宋政权
建立:北宋灭亡后(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他就是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绍兴和议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岳飞也被朝廷逮捕杀害。
南宋灭亡 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元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辽的政权
建立:916年,耶律阿保机正式称帝,建立契丹国;936年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耶律德光(辽太宗), 后来契丹改国号为大辽
鼎盛时期:982-1031年契丹帝国进入鼎盛时期(辽圣宗、萧太后)
澶渊之盟
灭亡:1125年辽天祚帝被金俘房,契丹帝国灭亡
西夏政权
建立:1038年,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号为大夏,以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为都城
灭亡:1227年西夏被蒙古所灭
金的政权
建立:1114年,女真族的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次年(1115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也称上京
1153年,迁都燕京,改为中都 原因:①可就近管理新占的华北地区,强干弱枝; ②能够全力对抗打击南方的宋政权,便于金灭宋统一天下; ③使统治重心南移,得以摆脱女真守旧势力的羁绊,进行彻底适应汉地统治的改革
元朝
建立: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他就是元世祖,次年,定都于大都
统一: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元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影响:元朝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灭亡(原因):(1)汉化迟滞 (2)元末农民起义
政治制度
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背景:北宋开国面临的局势
原因:①唐后期以来天下四分五裂,战乱频繁; ②军阀割据政局动荡; ③武将实力膨胀专权跋扈; ④五代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契丹建立辽朝,吞并燕云十六州,实力强大,威胁北宋政权。
方针:崇文抑武
二府三司;台谏合一
特点: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辽夏金元的政治制度
辽
制度建设:南北面官制
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
原因:民族差异
西夏
制度建设:汉制与蕃制并立
金朝的制度建设
猛安谋克制 影响:兵农合一,节约财政开支,保证 军队战斗力,加速女真封建化
元朝
政治制度: 军事:枢密院 行政:中书省 监察:御史台 下设六部
中书省的职权:总理全国政务,并直辖腹里地区地方行政
特点:①宰相机构简化为一省制,中书省地位上升,居于中枢主导地位; ②三省合一,宰相权力增大,以左右丞相为机构之长
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度(双重性 )
选官制度
两宋:科举制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元朝:官员选拔部分保留蒙古传统方式,1313年,颁科举诏,恢复了科举制,但时断时续,科举取士人数不多
官员的考核与监察
考核: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
监察:中央——台谏合一、地方——四监司
法律与教化
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改革变法
过度集权 → 政治危机、军事危机、财政危机
恩荫制度
内容:1、“庆历新政”:范仲淹改革 2、“熙宁变法”: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
经济
农业
耕作制度
经济结构
边疆开发
人口规模
不抑兼并和租佃经济
手工业
制瓷业
矿冶业
印刷业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边境贸易
海外贸易
纸币流通
城市兴盛
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 1.自然因素: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政治因素: 北方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南方相对稳定,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3.经济因素: 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过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永嘉南渡):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 2、唐朝(安史之乱):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南宋:(靖康之变):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影响 1、交通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海上交通和运输的发展 2、经济格局:促进江南的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地 3、人口分布: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4、文化教育:教育文化中心南移,南方教育不断发展,推动科举制改革(南北分卷) 5、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 6、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7、风俗习惯:南北方的生活习惯,相互影响 8、政治方面:逐渐造成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的局面
社会的变化
表现: 1、门地观念淡化和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2、人生依附关系松弛,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3、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原因 1.社会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 2.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兼并严重; 3.政治环境相对宽松; 4.教育发展,科举制度更加完善。
文化
儒学复兴——理学
概念: 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②理学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维护封建统治的新儒学。
背景 1、思想: 儒家学说日益僵化,受到佛、道的挑战,社会思潮方面出现了三角合一的潮流 2、政治: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崇文抑武的政策,提供了文化环境 3、经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需要重塑人们的道德价值观
子主题
文学艺术
文学
宋词
元曲
话本
艺术
书法
绘画
科技
三大发明
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火药:宋朝被大量制造并广泛使用于军事
指南针:宋朝广泛应用于航海
科学家
沈括:《梦溪笔谈》
郭守敬:《授时历》
王祯:《农书》
文字
民族关系
北宋、辽、西夏的战与和
澶渊之盟
庆历和议
绍兴和议
元朝的民族政策和边疆治理
元朝民族政策:四等人制
边疆地区管理:一体化倾向
辽夏金元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贡献
1.推动了民族交融 2.促进了边疆开发 3.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 4.推动了政权封建化 5.发展了“海内一家”的政治理念
辽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华夏认同
对外交往
丝绸之路和对外交往史实
对外交通 陆上丝绸之路复兴; 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主要路线
对外交往 (1)政治往来:欧洲传教士拜见大汗。 (2)商业贸易:私人商贾从事海外贸易与海上丝绸之路。 (3)文化交流:13世纪,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阿拉伯文化东传。 (4)洲际旅行: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行纪》。 (5)民族迁徙:蒙古人西迁
蒙古西征的影响
对中国: ①种族交融:大量西亚、中亚移民来华,成为“色目人,后融入汉族; ②基督教、伊斯兰教得到传播; ③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增进中国人对对西方的了解 对欧洲: ①中国的发明传入西方,冲击欧洲封建制度,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②加强了东西方贸易往来; ③引起西方人对东方的向往,刺激了西方的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 对西亚中亚: ①伊斯兰文明收到战争的沉重打击,后来逐渐恢复; ②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但蒙古的后裔逐渐被当地当地的文化和民族所同化
辽宋夏金元时期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 (1)政治:从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各民族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前代;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海外贸易空前繁荣。 (3)文化: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各民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外传;理学有了较大发展;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通俗化。 (4)民族关系上: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依然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加快,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5)对外关系上:北方地区对外陆路贸易受阻;南方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外海外贸易比较发达
宋代租佃关系
特征:①租佃双方采取契约形式; ②佃户有迁移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提升; ③地租形式主要为分成租与定额租
宋代租佃关系普遍化原因 ①土地兼并严重(宋“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政策) ②人多地少矛盾。
影响:国家、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有助于提高佃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程朱理学影响: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积极:理学注重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3.消极: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其主张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义轻利、重礼轻法等产生了消极影响
四大发明的影响: 1.造纸术推动了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 2.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渐衰落,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3.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4.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宋元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1.政治: 两宋的局部统一和元朝国家的统一,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2.经济: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为科技、文化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3.政策: 统治者崇文抑武政策以及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科举取士条件放宽,也都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4.文化交流: 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学习和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5.市民阶层: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增加。 6.科技: 印刷技术的进步,书籍增多,便宜易得,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7.历史渊源:隋唐文化的繁荣为其奠定基础
宋元文化发展的特点:①高度繁荣:宋代文化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如宋词、世俗文学、史学、绘画成就等。 ②科技领先:这一时期是我国科技成就的辉煌时期,许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进程。 ③全面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使宋代文化丰富多彩。 ④市民气息浓厚:城市商业活动的兴盛,使市民阶层得以发展壮大,更加贴近市民阶层的世俗文化兴盛,使书法、绘画更加追求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