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5隋唐到五代十国
隋唐到五代十国。 隋朝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隋文帝)代北周称帝,改国号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五代:唐亡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短命五朝,称为“五代”。 十国: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北方的北汉,称为“十国”。
晚清时期,中国:(落后的农耕文明) 社会性质: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政治:君主专制统治仍很顽固, 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科技落后 外交:闭关自守,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军事:军备落后,使用冷兵器;战斗力弱 思想:文化专制,进步思潮未成为主流
秦汉时期,介绍了秦的统一、秦的统治、秦的速亡、西汉汉武强盛、东汉兴衰的知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政治
政治更迭
隋朝
隋朝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隋文帝)代北周称帝,改国号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
文帝统一:589年,文帝派次子杨广率兵灭陈,统一全国,结束南北分裂
隋的建设 ①广设仓库 ;②兴建洛阳;③开通大运河
隋的灭亡 ①原因: A.内: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B.外:大举征伐高丽 C.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引发大规模起义。 ②结果: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唐朝
唐朝的建立与统一:618年炀帝被杀,李渊(唐高祖)在长安称帝建唐。随后唐军逐渐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628年统一全国
国力恢复和鼎盛:“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盛世”
由盛转衰:安史之乱 与藩镇割据
灭亡: 907年,朱温废唐 称帝,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
五代: 唐亡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短命五朝,称为“五代”。 十国: 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北方的北汉,称为“十国”。
政治制度
中央行政制度
发展历程
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三公和尚书台~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制~三省六部制
发展①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②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运行机制
特点:相权三分,相互制约;分工明确,集体负责;节制君权
实质: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是“皇权专制下的民主”
影响
地方行政制度:州郡县-州县-道州县
选官制度
方式:世卿世禄、军功 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 制、科举制
官员的考核与监察
法律与教化
户籍制度
唐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经济制度
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唐前期)
①内容: 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 调:缴纳定量的绢或布 庸:不去服徭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②基础: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
③影响: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纳庸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两税法:(唐中后期)(780年)
①背景:唐朝中后期,土地买卖和兼并严重,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锐减
特点(变化):从人丁为主到财产为主;从不定时到基本定时
影响:①扩大了收税对象,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②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向由资产为主转变,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④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⑤基本定时,规范税制
经济
农业
耕作方式(生产工具):曲辕犁
农业技术:筒车:(灌溉工具)
农业经营方式:北方旱田、南方水田
土地制度:均田制(北魏到唐前期)
手工业
丝织业
陶瓷业
商业
交通发展:
隋朝大运河
唐朝:构筑了以 长安为中心向各方 辐射的驿道网
货币、契约与信贷
都市当铺
对外贸易——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政府机构(市舶司)、国际性大都市和外贸港口
经济重心南移(经济格局 ):自唐朝中叶以来(唐安史之乱后),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文化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隋朝:“三教合归儒”
唐朝:三教并行—、复兴儒学
文学艺术
文学:唐朝是诗歌黄金时代
书法:楷书和草书流行
绘画:宗教画、人物画(吴道子、“画圣”)
雕塑:“佛门三大石窟”
乐舞
科学技术
建筑:李春_赵州桥
印刷术:雕版印刷
天文:僧一行_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医学:孙思邈_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
特点: 领域广泛、重实用轻理论、重经验轻实验、世界领先、主要服务与农业
民族交融
中央机构
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行册封(民族政策:抵御为主,征讨为辅,或款塞归附,或遣使贡献,注重安抚。使各族政权尽可能臣服)
民族政策:与边疆地区的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保持着密切联系
设置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管理机构——中央:礼部鸿胪寺;地方: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特点: 以夷制夷,因俗而治)
对外交往
路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唐朝“中华文化圈”唐朝的对外交往一方面促进了唐代经济的繁荣,使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唐代文明的对外传播泽被东西,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有利于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意义: (1)军事:便于征伐高丽,运送军事物资; (2)经济:①南北交通大动脉,密切各区域市场的联系,促进南北方经济交流和发展;②促进漕运和运河沿岸城镇发展; (3)政治:有助于隋朝控制江南,稳固统治,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起了重大作用。 (4)社会促进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 (5)消极过度徭役,激化矛盾,加速了隋朝灭亡
科举制
特点
①选官方式: 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择优录取的选拔性) ②选官标准:才学; ③选官原则:制度化、 公平公开;(公平竞 争的平等性) ④选官范围:士人自 由投考,扩大人才 选拔范围
内容[制举、常举]
影响(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 积极~ ①官吏选拔权收归中央, 打破世家大族的垄断,促进阶层 流动 ②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 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提升 行政效率 ④促成了普遍持久的重学读书风尚, 推动文化发展 ⑤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重要的影响 (公务员考试录取制度) 消极:重才轻品、官本位思想、 禁锢思想
表现: 1,繁荣初现 ~唐太宗:“贞观之治” 2,持续发展 ~唐高宗、武则天:“永徽之治” 3,空前繁荣 ~唐玄宗:“开元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