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理生理学: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医学生考试整理,包含正常凝血与抗凝血平衡、平衡紊乱及治疗的病生理基础。
编辑于2021-02-05 17:21:41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第一节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补充】
生理性止血过程
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血液凝固—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平衡
凝血系统
抗凝血系统
纤溶系统
其实也属于抗凝血系统
一、凝血系统
凝血因子
是指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过程的各种物质
三个阶段
凝血因子FX激活形成FXa(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凝血酶原FⅡ激活成凝血酶FⅡa(凝血酶的形成)
纤维蛋白原(Fbg)转变为纤维蛋白(Fbn)(纤维蛋白的形成)
两个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因子XII激活启动)
外源性凝血途径(组织损伤,组织因子入血启动)
检测凝血功能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内源性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
了解即可:37℃条件下,以白陶土激活因子XII和XI,以脑磷脂(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第三因子PF3,在Ca2+参与下,观察凝固所需时间。
PT(凝血酶原时间)【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有无障碍的过筛实验】
缺乏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因子后,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导致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二、抗凝血系统
(一)体液抗凝
1、血浆抗凝物质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内皮细胞产生
与活化的VIIa-TF结合,使VIIa失活
也可以灭活Xa
抗凝血酶(AT Ⅲ)和肝素
AT Ⅲ
由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与凝血酶、凝血因子Xa, IXa and XIIa等结合抑制其活性
肝素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
作为辅因子,通过增强ATⅢ和肝素辅因子Ⅱ的活性,发挥抗凝作用
抗凝血酶在肝素存在情况下,更好的发挥抗凝作用
2、蛋白C系统【蛋白C和S,血栓调节蛋白】
由蛋白C、蛋白S、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C抑制物(PCI)组成的凝血抑制系统
作用机制:蛋白C在血栓调节蛋白和Ca2+等作用下被激活称为活化的蛋白C(APC),继而在蛋白S的作用下使活化的Va和VIIIa从膜磷脂上脱离而失活。
3、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主要功能
促进之血栓溶解、血管内皮细胞再生和血管再通
两个阶段
阶段1:纤溶酶系统激活
纤溶酶原(PLg)
纤溶酶原激活物(PA)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
激活纤溶酶原
依赖纤维蛋白的存在
参与血管内溶栓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
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产生【课本】肾小管/集合管产生
单链是无活性的酶原
通过纤溶酶及XIIa等蛋白,变为活性状态
【课本】参与细胞分化、迁移、组织重建和细胞周围基质的降解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
过程
外激活
纤溶酶原在组织型或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作用下形成纤溶酶
内激活
图注: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具有抗凝作用(抗凝血蛋白)
阶段2:纤维蛋白降解
FDP【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血试验】
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生成可溶性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
FDP具有抑制纤维蛋白形成,抑制凝血酶活性和血小板黏附聚集,能增强组胺和激肽提高毛细血管通透性等多种抗凝作用
检测FDP的临床意义: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3P test——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正常:FDP+纤维蛋白单体(凝血时出现)=可溶性状态
加入鱼精蛋白:鱼精蛋白+FDP-X→纤维蛋白单体形成纤维蛋白多聚体沉淀=鱼精蛋白阳性反应【表明FDP大量存在】
D-二聚体的产生【凝血现象发生后】【继发性纤溶系统激活】
纤溶酶作用于交联的纤维蛋白【凝血是产生交联的纤维蛋白】
纤溶酶分解稳定的Fbn的产物
反应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
D-二聚体检查
目的:判断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系统激活【通过血浆中D-二聚体检测,判断微血栓的存在】
原发性纤溶系统激活:有FDP产生,但无二聚体产生(因为无凝血)
继发性纤溶系统激活:纤溶酶降解交联的纤维蛋白(先发生凝血,所以有血凝块)
检测原理
Fbg:纤维蛋白原
PLn:纤溶酶
Fbn:纤维蛋白多聚体
(二)细胞抗凝
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
抑制血小板激活
阻止血液凝固
溶解纤维蛋白
其他抗凝系统
单核巨噬细胞和肝细胞清除内毒素、免疫复合物等促凝物质,清除激活的凝血因子
血流可稀释、运走促凝物质和活化的凝血因子
第二节 凝血与抗凝血紊乱
1、凝血因子异常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
血友病:
血友病A——VIII缺乏
案例(拔牙)
X连锁
女性携带,男性发病
血友病B——IX缺乏
血友病C——XI缺乏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
生成障碍
VitK缺乏,肝功能障碍
消耗过多
DIC
2、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正常功能:通过黏附、聚集、释放参与止血过程
(1)数量异常
减少:生成障碍(再障)、破坏过多(脾功能亢进)
增多
继发性:感染
原发性:骨髓增生
(2)功能异常
遗传性
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血小板的功能异常而导致出血。
Glanzmann血小板无力症
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功能障碍,幼儿时起即可呈现出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的出血倾向。
获得性
降低:尿毒症,肝硬变
尿毒症患者,毒性物质蓄积,影响血小板功能,导致出血发生
增强:妊高症,高血脂
3、抗凝系统异常
(1)抗凝血酶-III减少或缺乏
遗传性缺乏【基因异常】
临床表现:反复性、家族性深部静脉血栓症
获得性缺乏
生成障碍
肠道吸收蛋白障碍
肝功能障碍
外服雌激素
消耗过多
肾病患者丢失AT-Ⅲ
(2)蛋白C和蛋白S缺乏
遗传性缺乏
PC缺乏:包括数量缺乏和结构异常。临床上多发生深部静脉血栓症。
PS缺乏:异常症往往可导致深部静脉的血栓形成倾向。
获得性缺乏
VitK缺乏,肝功能障碍
4、纤溶系统异常
纤溶亢进引起出血
获得性纤溶功能亢进
• 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
组织损伤
• 肝功能障碍,t-PA(组织源性)灭活减少【t-PA在肝脏灭活】
• DIC
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
• 溶栓不当
遗传性纤溶功能亢进
主要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表达减少有关
纤溶功能降低引起血栓
获得性纤溶功能降低
高血脂,脑血栓等
遗传性纤溶功能降低
基因多态性的改变【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表达增多】
5、血管异常
(1)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机械刺激:压力、切应力
生化刺激:激素、细胞因子
免疫学刺激:内毒素、补体
(2)血管壁结构损伤
获得性:免疫因素(超敏反应等)
遗传性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性扩张
小动脉or小静脉血管壁缺少弹性成分,只有薄的血管内皮,容易损伤
总结
1、凝血因子异常
与出血倾向/血栓形成有关的凝血因子异常
2、血小板异常
数量/功能异常
3、抗凝系统异常
抗凝血酶Ⅲ减少/缺乏
蛋白D和S缺乏
4、纤溶系统异常
纤溶亢进引起出血
纤溶降低引起血栓
5、血管异常
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壁结构损伤
【重点♥】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概念:在多种病因作用下,凝血过程被强烈激活,广泛微血栓形成,进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并继发性激活纤维蛋白溶解,出现凝血和抗凝功能障碍、以出血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体内大量微血栓和出血同时存在
由于DIC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水平消耗性减少,也称为“消耗性凝血病”
正常人为什么不得DIC?
凝血因子微非激活状态
血管壁内膜无损伤
血液为流动状态
体内有抗凝与纤溶系统
DIC病因【即导致凝血】
感染性疾病
细菌感染败血症、内毒素血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内毒素外毒素激活单核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
恶性实质肿瘤
脑、肺、消化系及泌尿系癌、转移癌、恶性葡萄胎等【组织因子释放→外源】【一些癌细胞表面表达组织因子】
产科意外
胎盘早剥、羊水栓塞、宫内死胎、妊娠中毒症、流产术【胎盘释放组织因子】
血液病:白血病【胞浆颗粒释放组织因子】、溶血、红细胞增多症等
广泛组织损伤: 大面积挫伤或烧伤、挤压综合症、大手术、器官移植【脑、肺、胎盘等组织因子最丰富】
其他疾病: 内毒素休克、严重出血或过敏性休克、心肌梗死、异型输血、巨大海棉状血管瘤、肾小球肾炎、类风湿关节炎
机制
1、凝血被强烈激活
严重组织损伤【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 严重创伤、烧伤
• 病变器官组织大量坏死
• 癌组织坏死
• 白血病化疗/放疗使大量白血病细胞破坏
• 死胎组织自溶、胎盘早剥等【产科意外】
胎盘、胎膜组织因子活性高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 严重感染和内毒素血症
• 强烈免疫反应生成过量抗原-抗体复合物
• 持续广泛的组织缺血缺氧
• 严重酸中毒等
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胰腺癌
释放的酶对组织造成损伤
• 羊水栓塞
分娩过程中有血管损伤
• 异常颗粒物质入血:癌细胞、细菌
• 外源性毒素入血:蜂毒、蛇毒
微循环局部抗凝能力降低【微血栓得以存留的重要条件】
暴露胶原
抗凝物质减少
纤溶活性受抑制
2、继发性纤溶激活【关键因素】
继发性纤溶激活的机制
①凝血因子、凝血酶和激肽释放酶激活纤溶酶原②纤维蛋白激活纤溶酶原
③凝血酶活化蛋白C
作用
溶解微血栓
水解凝血因子
水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生成FDP【具有抗凝作用】
纤溶酶激活激肽和补体系统→激肽、缓激肽、C3a和C5a→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结果【纤溶>凝血】
引起出血
总结
影响DIC的因素
单核吞噬系统功能受损
单核吞噬系统能吞噬、清除血液中多种促凝物质、凝血因子、纤维蛋白等,发挥物理抗凝的作用
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
第一次注入小剂量ET(内皮素)→单核吞噬系统功能封闭
第二次注入ET→出现DIC样病理变化
肝脏功能障碍
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等在肝脏合成
FIXa、Fxa、FXIa等在肝脏灭活
若不灭活,处在高凝状态
血液高凝状态
妊娠后期:凝血因子含量↑
酸中毒:肝素活性↓,凝血因子活性↑,血小板聚集性↑,损伤血管内皮
微循环障碍
血液淤滞,血小板聚集,酸中毒,内皮细胞损伤
纤溶功能降低
高龄、吸烟、糖尿病和妊娠后期体内的纤溶功能常明显降低
分期
分型
按发展速度
按代偿情况
临床表现
案例【孕妇产后DIC】
1、出血
机制
凝血因子、血小板过度消耗
纤溶系统激活
子宫,前列腺,肺富含纤溶酶原激活物;应激,缺氧导致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形成【全方位抗凝】
抑制纤维蛋白形成
对凝血酶,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交联抑制
增强组胺和激肽提高毛细血管通透性
微血管通透性增高
2、器官功能障碍【微血栓】【心、肝、肺、肾....】
华-佛综合征(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微血栓导致肾上腺皮质出血坏死产生的肾上腺皮质功能障碍。
席-汉综合征(Sheehan syndrome)
微血栓导致垂体出血坏死产生的功能障碍
3、休克【急性全身性DIC常引起休克,休克晚期也常并发DIC;休克与DIC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4、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慢性和亚急性DIC常出现溶血性贫血的症状,外周血涂片可发现新月形、星形、三角形等变形红细胞。
裂体细胞
诊断DIC的参考指标
红细胞被纤维蛋白丝网撞击、黏挂,或嵌在血管内皮较大裂隙处,受到挤压、切割等损伤。
第四节 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积极防治原发病
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抗凝治疗:适量的抗凝剂【早期实施!!】
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补充凝血物质【后期实施!】
慎重!在有效抗凝基础上!
适当的抗纤溶治疗
有争议,谨慎使用
最好不在早期使用
在DIC早期,纤溶本身是一种生理性的保护机制,故一般不主张应用抗纤溶药物。早期使用反使病情恶化可能。但在DIC后期继发性纤溶成为出血的主要矛盾时,则可适当应用抗纤溶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