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对经贸和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高考总复习诗歌鉴赏知识梳理图
高中小说知识点总结
高考英语写作万能句子
学霸高考秘籍
高中英语阅读理解
辅助词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之走进细胞
美术高考全年教学时间节点
高考单词字母C开头单词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非洲等地。
1.原因、时间和路线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
时间和路线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2.美洲物种在欧洲的传播
玉米
①玉米最初传入欧洲,只是种植在庭院中,供人观赏
②16世纪中叶起,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
③17世纪,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马铃薯和甘薯
①马铃薯最初传入欧洲,只是种植在庭院中,供人观赏
②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食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③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番茄
美洲的番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最初也是作为观赏植物,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经过欧洲农艺家的改良培育,番茄逐渐变得红润多汁、鲜美可口。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辣椒
辣椒原产于拉丁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一带,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辣椒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3.美洲物种在中国的传播
①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人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②玉米传人中国后,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
③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
④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⑤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经遍布全国
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番茄和辣椒
①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②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新航路开辟后,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和鸡、牛、羊等禽畜传入美洲。
1.欧亚作物的传入
种类: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其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
2.其他地区的作物在美洲的推广
①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品种类繁多,风格迥异,小麦产业也随之兴盛
②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3.其他地区的动物在美洲的推广
种类:欧洲移民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人了美洲。
意义: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对经贸和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①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②玉米、甘薯引人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
③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①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②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了供人类食用外,也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①在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②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对美洲
①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
②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
③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对中国
①玉米、甘薯等耐早高产美洲作物的引进,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
②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了水土流失
拓展1:明清时期美洲高产作物引进的深远影响
①拓展了土地利用空间,扩大了耕地面积,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增加。
②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存需求,缓和了人地矛盾,促进了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
③改变了传统的粮食作物结构,增加了中国农作物的种类,有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
④作物种植范围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
⑤过度垦荒造田,导致了水土流失。
拓展2:认识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①经济上:美洲的马铃薯、甘薯、烟草、玉米、南瓜等作物传入中国,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种植结构的调整(有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形成了专业生产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客观上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的经贸中心之一,并促进了中国的赋税变革。
②政治上: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一方面,中国被迫开始了反侵略的战争,捍卫国家主权,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另一方面,为抵制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海盗式的骚扰,清政府开始实行闭关锁国,导致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从而导致近代中国逐渐落伍。
③文化上:“西学东渐”开始,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了一些先进的西方文化。徐光启等人开始注意吸收西方科技成果,如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与工具。
拓展3:全方位理解“哥伦布大交换”
(1)概念:一次新旧大陆之间经济、政治、文化、动植物、人种及传染病的大规模交流与互动。
(2)开始: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这是新旧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引发了各种生态上的巨大转变。
(3)特点:地理范围大,开启了全球范围的交流;交流内容丰富,包括动植物、人种等多个方面;影响更加深远,使世界面貌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
(4)积极影响
①为东、西半球带来了多样的作物,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饮食口味:
②美洲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加:
③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④欧洲人把灌溉、种植等技术引进美洲,终结了美洲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作状态,推动了当地原有社会结构的解体;
⑤推动了欧洲财富的增加,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经济联系的加强,推动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和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5)消极影响
①疾病的传播。随着物种大交换的进行,传染性疾病冲破了地域限制,传播到了以前没有接触过此种疾病的地区,对当地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生产产生了巨大冲击。
②文明破坏。欧洲殖民者大肆屠杀美洲土著居民,当地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
③贩卖黑奴。奴隶贩子从欧洲出发,到达非洲,掳掠黑人,开始了罪恶的“三角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