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总结
这是一篇关于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总结思维导图,包含金色的鱼钩、快乐读书吧、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穷人等。
编辑于2023-11-12 16:02:30第四单元
13 桥
作者介绍:
谈歌:
1954年出生
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品:
《家园笔记》
《大厂》
《人间笔记》
《绝唱》……
词语:
重点词语:
咆哮 嗓子 沙哑 呻吟 废话 惊慌 跌跌撞撞 拥戴 党员 吞没 猛然 搀扶 淌水 揪心 势不可当 狞笑 放肆 呻吟 祭奠
近义词:
咆哮—怒吼 惊慌—惊惶(惊恐) 放肆—放纵 势不可当—势如破竹
反义词:
惊慌—镇定 沙哑—清脆 放肆—约束 势不可当—强弩之末
课文理解:
第一部分 1~4:
写黎明时分,村庄突然遭遇洪灾。
第二部分 5~13:
写面临死亡的威胁,老汉先人后己,组织村民撤离。
第三部分 14~23:
写桥轰的一声塌了,老汉以身殉职,小伙子也失去了生命。
第四部分 24~27:
写洪水退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中心主题:
本文写了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的事,赞扬了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14 穷人
作者介绍: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俄国作家
代表作品:
《战争与和平》
《复活》
《安娜·卡列尼娜》……
词语:
重点词语:
汹涌澎湃 困难 湿淋淋 糟糕 渔夫 轰鸣 心惊肉跳 沉思 风暴 抱怨 倾听 探望 照顾 阴冷 自作自受 渔网 忧虑 溅起 熄灭 掀起 皱眉 勺子 呼啸 忐忑不安 魁梧 倒霉 严肃
近义词:
顾惜—怜惜 抱怨—埋怨 忧虑—焦虑 严肃—严厉 心惊肉跳—胆战心惊 自作自受—自食其果 自言自语—喃喃自语
反义词:
潮湿—干燥 严肃—活泼 寒风呼啸—暖风习习
课文理解:
第一部分 1~2:
写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鱼的丈夫归来。
第二部分 3~11:
写桑娜看望生病的女邻居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里。
第三部分 12~27:
写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过来抚养。
中心主题:
本文通过记叙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收养女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在困苦中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15 金色的鱼钩
作者介绍:
杨旭
江苏无锡人
中共党员
代表作品:
《检察官汤铁头》
《田野上的风》
《流星》
《三峡之梦》
《荣氏兄弟》
《非正式谈判》
《半个冒险家》
词语:
词语解释:
〔合不拢眼〕合不上眼睛。本文指老班长为个病号的食物发愁而不能人睡。 〔喜出望外〕望:希望,意料。喜悦出乎意料。指因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 〔目不转睛〕睛:眼珠。看时连眼珠都不转动。形容注意力集中。 〔支吾〕说话含混躲闪;用含混的话搪塞。 〔收敛〕(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 〔奄奄一息〕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也比喻事物即将消亡、湮没或毁灭。
近义词:
照顾—照料 安顿—安排 弥漫—充满 严厉—严肃 喜出望外—大喜过望 饱满—丰满 无边无涯—无边无际 目不转睛—目不斜视 奄奄一息—命在旦夕
反义词:
脆弱—坚强 粗糙—光滑(细致) 饱满—干瘪 喜出望外—大失所望 三长两短—安然无恙 目不转睛—东张西望 奄奄一息—朝气蓬勃
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 1:
简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第二部分 2:
对老班长的外貌进行了简单而传神的刻画。
第三部分 3~5:
写老班长让同志们喝上了鱼汤,而“我”发现老班长从来没有吃过一点儿鱼。
第四部分 6~19:
详细描写了“我”发现老班长吃草根和鱼骨头的真相,以及之后与老班长争论并最终被老班长说服的经过。
第五部分 20~23:
写“我”为了稳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听从了老班长的命令,含泪喝下了鱼汤。
第六部分 24~34:
写老班长牺牲了,“我”收藏了老班长的鱼钩,打算革命胜利后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供后代瞻仰。
中心主题:
这是一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的小说,记叙了一位老班长牢记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同志过草地,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表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和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
快乐读书吧
:目标
1.能主动阅读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产生阅读管桦的小说《小英雄雨来》、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的兴趣。 2.了解小说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感受他们的情感历程。 3.善于梳理小说的人物关系,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计划
注:阅读时间可以相应作出调整,如,《童年》可以两三天读一章,只要制订出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按计划坚持即可。
:方法
梳理小说的人物关系。 小说的人物众多,人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梳理小说的人物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小说的内容。如,《童年》中出现了数十个人物,不容易分清楚,但他们都是围绕着主人公阿廖沙塑造的,弄明白他们和阿廖沙之间的关系,就不难分清了。 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情节能让我们记住一个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如,《爱的教育》中,“六千英里寻母”中的故事情节,十三岁的少年玛尔可独自从热那亚到南美洲去寻找他的母亲,在路上遇到许多困难,但他还是坚持下去,最终找到了母亲。这些生动的故事情节,让读者记住了玛尔可,一个坚强、孝顺的少年。 关注小说的环境描写。 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所谓空间主要是指环境。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活动的特定场所。一篇小说,除了要展示社会环境,还要描写自然环境。弄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对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小说《小英雄雨来》中,“雨来这孩子”这部分的开头,就进行了一段自然环境描写。“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12岁的雨来就是这村的。”这段精彩的环境描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也勾勒出芦花村的美丽景色,并为下文雨来脱险埋下了伏笔。 阅读记录 《童年》主要人物有阿廖沙,阿廖沙的父亲、母亲、外祖母、外祖父、大舅、二舅、表兄、继父,染坊工人,神秘房客等。阿廖沙三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到外祖父家,却经常遭到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母亲去世后,他离开了外祖父家,开始闯荡社会。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能以本单元的课文为例,交流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的方法。
首先要明确交流内容。本次“交流平台”的内容是“以《穷人》为例谈一谈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然后确定交流重点。对小说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应该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通过对小说的情节、环境及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的赏析来理解人物形象。因此,交流时既要关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又要关注小说的情节、环境。
:词句段运用
1.曹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朗读时,先扫清文字障碍,读准字音,了解字义。“酾”读shī,是斟酒的意思;“鸾铃”读luán líng,指古代系在马上或马车上的铃铛;“掷”读zhì,是扔、投抛的意思。在本片段中“教”读jiào,“长”读cháng,“华”读huà。再初步了解片段的意思,然后依意断句。最后进行大声朗读,读出关公的神勇之气。
2.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邱少云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这个年轻的战士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第一段心理描写表现了桑娜复杂的内心世界。五个省略号说明桑娜的心理活动在不断转换,时而惊恐、时而自责、时而勇敢…… 第二段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对处在生死关头的战友邱少云的担心,以及“我”因担心而无比紧张、痛苦、矛盾的心情。 描写时,要围绕着“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来选择材料,写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日积月累
回乡偶书
:作者介绍
贺知章(约659一约744)
唐代诗人
字季真
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代表作品
《咏柳》
《回乡偶书》……
:诗意
小时候我离开了家乡,老了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但两鬓的头发已斑白。家乡的孩子们看见我,却没有一个人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欣赏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首句概括出数十年久客异乡的事实,次句以“鬓毛衰”紧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为唤起最后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做了铺垫。“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眼中,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眼中,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限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全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久久不绝。
习作
:要求
1.从提供的三组环境和人物中选择一组或自己创设一组,创编故事。 2.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 3.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选材
欢欢:我想选择第一组环境和人物来创编故事。选材要围绕“开满丁香花的校园(环境),淘气包张明、雷厉风行的班长王寒冰、充满活力的年轻班主任李军(人物)”来进行,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就是想象的内容。可能是张明淘气闯了祸,班长王寒冰告诉了李军老师;也可能是张明与王寒冰起了冲突,他们去找李军老师评理。 乐乐:我想选择第二组环境和人物来创编故事。选材要围绕“冬日黄昏时车来人往的街头(环境),充满爱心的少年陆天、志愿者徐明(人物)”来进行,他们之间可能会发生这样的故事:一只流浪狗在冬日黄昏车来人往的街头冻得瑟瑟发抖,充满爱心的少年陆天和志愿者徐明共同帮助流浪狗找到了家。 美美:我想选择第三组环境和人物来创编故事。选材要围绕“月光下的村庄(环境),铁蛋、铁蛋远道而来的表哥(人物)”来进行。他们之间可能会发生这样的故事:铁蛋是一个弃婴,十二年前被铁蛋的爷爷收养了,铁蛋的表哥多次远道而来,想要接铁蛋和爷爷去城里生活,但是爷爷怕铁蛋过早的知道自己的身世拒绝了。
:构思
1.围绕主要人物,创编故事情节。本次习作的主要人物是特定的,第一组给出的主要人物是张明、王寒冰、李军,第二组给出的主要人物是陆天、志愿者徐明,第三组给出的主要人物是铁蛋、铁蛋远道而来的表哥。习作要围绕这些主要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2.把故事写完整,注意细节描写。要按一定的顺序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保证故事的完整性。同时,还要注意细节描写,细节描写要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让故事的情节更加吸引人。如,第二组材料中“陆天与志愿者徐明”的故事,就要抓住陆天和徐明共同帮助流浪狗的动作、神态、心理进行细致的描写,让人物有血有肉、有个性,这样的故事才能打动人。 3.以生活为原型,展开丰富想象。本单元学习的几个故事都是虚构的,读起来却像在生活中发生过一样,因为这些故事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影子。本次习作在特定的环境下,也要以生活为原型,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要合理,贴近生活,这样的故事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口语交际
:要点
1.先预测,列提纲。在交流之前,要先进行预测,想想应该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重点说什么。对方可能在哪些方面有疑问或顾虑,自己应怎样答疑解虑。这些问题都先设想好,并逐条列出来,做到未雨绸缪,确保得到对方的支持。 2.善交流,说清楚。先礼貌诚恳地说明来意,再把自己的设想讲清楚,重点把自己的目的强调出来。在交流中要善于捕捉对方的眼神、动作,并做出正确的判断,打消对方的疑虑。 3.认真练,虚心听。与同桌或好友组成一个交流小组,从教材所给的任务中选择一个,认真练习。练好后,在班级进行表演。表演时,表情要自然,态度要端正,吐字要清晰,语言要流畅。 别人表演时,要虚心学习,做到取长补短,让自己成为交流高手。
:举例
美美:王老师,您好!请问您现在有时间吗?我想和您谈一件事情。 王老师:你说吧。 美美:我想和同学们办一份报纸,目的是把班上的好人好事和学习心得等内容都编辑在一起,作为咱们班的班报。 王老师: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但你们想利用什么时间来办报纸呢?现在你们都上六年级了,学习任务也很重啊! 美美:老师您放心,我们会利用课余时间来搜集材料,然后分工合作。每个月只出一期,不会耽误学习的。 王老师:你想得很周到,我支持你。 美美:谢谢老师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报纸办好的!
第四单元
13 桥
作者介绍:
谈歌:
1954年出生
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品:
《家园笔记》
《大厂》
《人间笔记》
《绝唱》……
词语:
重点词语:
咆哮 嗓子 沙哑 呻吟 废话 惊慌 跌跌撞撞 拥戴 党员 吞没 猛然 搀扶 淌水 揪心 势不可当 狞笑 放肆 呻吟 祭奠
近义词:
咆哮—怒吼 惊慌—惊惶(惊恐) 放肆—放纵 势不可当—势如破竹
反义词:
惊慌—镇定 沙哑—清脆 放肆—约束 势不可当—强弩之末
课文理解:
第一部分 1~4:
写黎明时分,村庄突然遭遇洪灾。
第二部分 5~13:
写面临死亡的威胁,老汉先人后己,组织村民撤离。
第三部分 14~23:
写桥轰的一声塌了,老汉以身殉职,小伙子也失去了生命。
第四部分 24~27:
写洪水退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中心主题:
本文写了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的事,赞扬了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14 穷人
作者介绍: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俄国作家
代表作品:
《战争与和平》
《复活》
《安娜·卡列尼娜》……
词语:
重点词语:
汹涌澎湃 困难 湿淋淋 糟糕 渔夫 轰鸣 心惊肉跳 沉思 风暴 抱怨 倾听 探望 照顾 阴冷 自作自受 渔网 忧虑 溅起 熄灭 掀起 皱眉 勺子 呼啸 忐忑不安 魁梧 倒霉 严肃
近义词:
顾惜—怜惜 抱怨—埋怨 忧虑—焦虑 严肃—严厉 心惊肉跳—胆战心惊 自作自受—自食其果 自言自语—喃喃自语
反义词:
潮湿—干燥 严肃—活泼 寒风呼啸—暖风习习
课文理解:
第一部分 1~2:
写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鱼的丈夫归来。
第二部分 3~11:
写桑娜看望生病的女邻居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里。
第三部分 12~27:
写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过来抚养。
中心主题:
本文通过记叙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收养女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在困苦中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15 金色的鱼钩
作者介绍:
杨旭
江苏无锡人
中共党员
代表作品:
《检察官汤铁头》
《田野上的风》
《流星》
《三峡之梦》
《荣氏兄弟》
《非正式谈判》
《半个冒险家》
词语:
词语解释:
〔合不拢眼〕合不上眼睛。本文指老班长为个病号的食物发愁而不能人睡。 〔喜出望外〕望:希望,意料。喜悦出乎意料。指因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 〔目不转睛〕睛:眼珠。看时连眼珠都不转动。形容注意力集中。 〔支吾〕说话含混躲闪;用含混的话搪塞。 〔收敛〕(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 〔奄奄一息〕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也比喻事物即将消亡、湮没或毁灭。
近义词:
照顾—照料 安顿—安排 弥漫—充满 严厉—严肃 喜出望外—大喜过望 饱满—丰满 无边无涯—无边无际 目不转睛—目不斜视 奄奄一息—命在旦夕
反义词:
脆弱—坚强 粗糙—光滑(细致) 饱满—干瘪 喜出望外—大失所望 三长两短—安然无恙 目不转睛—东张西望 奄奄一息—朝气蓬勃
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 1:
简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第二部分 2:
对老班长的外貌进行了简单而传神的刻画。
第三部分 3~5:
写老班长让同志们喝上了鱼汤,而“我”发现老班长从来没有吃过一点儿鱼。
第四部分 6~19:
详细描写了“我”发现老班长吃草根和鱼骨头的真相,以及之后与老班长争论并最终被老班长说服的经过。
第五部分 20~23:
写“我”为了稳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听从了老班长的命令,含泪喝下了鱼汤。
第六部分 24~34:
写老班长牺牲了,“我”收藏了老班长的鱼钩,打算革命胜利后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供后代瞻仰。
中心主题:
这是一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的小说,记叙了一位老班长牢记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同志过草地,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表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和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
快乐读书吧
:目标
1.能主动阅读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产生阅读管桦的小说《小英雄雨来》、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的兴趣。 2.了解小说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感受他们的情感历程。 3.善于梳理小说的人物关系,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计划
注:阅读时间可以相应作出调整,如,《童年》可以两三天读一章,只要制订出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按计划坚持即可。
:方法
梳理小说的人物关系。 小说的人物众多,人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梳理小说的人物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小说的内容。如,《童年》中出现了数十个人物,不容易分清楚,但他们都是围绕着主人公阿廖沙塑造的,弄明白他们和阿廖沙之间的关系,就不难分清了。 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情节能让我们记住一个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如,《爱的教育》中,“六千英里寻母”中的故事情节,十三岁的少年玛尔可独自从热那亚到南美洲去寻找他的母亲,在路上遇到许多困难,但他还是坚持下去,最终找到了母亲。这些生动的故事情节,让读者记住了玛尔可,一个坚强、孝顺的少年。 关注小说的环境描写。 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所谓空间主要是指环境。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活动的特定场所。一篇小说,除了要展示社会环境,还要描写自然环境。弄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对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小说《小英雄雨来》中,“雨来这孩子”这部分的开头,就进行了一段自然环境描写。“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12岁的雨来就是这村的。”这段精彩的环境描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也勾勒出芦花村的美丽景色,并为下文雨来脱险埋下了伏笔。 阅读记录 《童年》主要人物有阿廖沙,阿廖沙的父亲、母亲、外祖母、外祖父、大舅、二舅、表兄、继父,染坊工人,神秘房客等。阿廖沙三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到外祖父家,却经常遭到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母亲去世后,他离开了外祖父家,开始闯荡社会。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能以本单元的课文为例,交流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的方法。
首先要明确交流内容。本次“交流平台”的内容是“以《穷人》为例谈一谈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然后确定交流重点。对小说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应该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通过对小说的情节、环境及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的赏析来理解人物形象。因此,交流时既要关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又要关注小说的情节、环境。
:词句段运用
1.曹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朗读时,先扫清文字障碍,读准字音,了解字义。“酾”读shī,是斟酒的意思;“鸾铃”读luán líng,指古代系在马上或马车上的铃铛;“掷”读zhì,是扔、投抛的意思。在本片段中“教”读jiào,“长”读cháng,“华”读huà。再初步了解片段的意思,然后依意断句。最后进行大声朗读,读出关公的神勇之气。
2.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邱少云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这个年轻的战士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第一段心理描写表现了桑娜复杂的内心世界。五个省略号说明桑娜的心理活动在不断转换,时而惊恐、时而自责、时而勇敢…… 第二段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对处在生死关头的战友邱少云的担心,以及“我”因担心而无比紧张、痛苦、矛盾的心情。 描写时,要围绕着“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来选择材料,写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日积月累
回乡偶书
:作者介绍
贺知章(约659一约744)
唐代诗人
字季真
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代表作品
《咏柳》
《回乡偶书》……
:诗意
小时候我离开了家乡,老了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但两鬓的头发已斑白。家乡的孩子们看见我,却没有一个人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欣赏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首句概括出数十年久客异乡的事实,次句以“鬓毛衰”紧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为唤起最后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做了铺垫。“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眼中,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眼中,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限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全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久久不绝。
习作
:要求
1.从提供的三组环境和人物中选择一组或自己创设一组,创编故事。 2.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 3.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选材
欢欢:我想选择第一组环境和人物来创编故事。选材要围绕“开满丁香花的校园(环境),淘气包张明、雷厉风行的班长王寒冰、充满活力的年轻班主任李军(人物)”来进行,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就是想象的内容。可能是张明淘气闯了祸,班长王寒冰告诉了李军老师;也可能是张明与王寒冰起了冲突,他们去找李军老师评理。 乐乐:我想选择第二组环境和人物来创编故事。选材要围绕“冬日黄昏时车来人往的街头(环境),充满爱心的少年陆天、志愿者徐明(人物)”来进行,他们之间可能会发生这样的故事:一只流浪狗在冬日黄昏车来人往的街头冻得瑟瑟发抖,充满爱心的少年陆天和志愿者徐明共同帮助流浪狗找到了家。 美美:我想选择第三组环境和人物来创编故事。选材要围绕“月光下的村庄(环境),铁蛋、铁蛋远道而来的表哥(人物)”来进行。他们之间可能会发生这样的故事:铁蛋是一个弃婴,十二年前被铁蛋的爷爷收养了,铁蛋的表哥多次远道而来,想要接铁蛋和爷爷去城里生活,但是爷爷怕铁蛋过早的知道自己的身世拒绝了。
:构思
1.围绕主要人物,创编故事情节。本次习作的主要人物是特定的,第一组给出的主要人物是张明、王寒冰、李军,第二组给出的主要人物是陆天、志愿者徐明,第三组给出的主要人物是铁蛋、铁蛋远道而来的表哥。习作要围绕这些主要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2.把故事写完整,注意细节描写。要按一定的顺序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保证故事的完整性。同时,还要注意细节描写,细节描写要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让故事的情节更加吸引人。如,第二组材料中“陆天与志愿者徐明”的故事,就要抓住陆天和徐明共同帮助流浪狗的动作、神态、心理进行细致的描写,让人物有血有肉、有个性,这样的故事才能打动人。 3.以生活为原型,展开丰富想象。本单元学习的几个故事都是虚构的,读起来却像在生活中发生过一样,因为这些故事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影子。本次习作在特定的环境下,也要以生活为原型,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要合理,贴近生活,这样的故事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口语交际
:要点
1.先预测,列提纲。在交流之前,要先进行预测,想想应该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重点说什么。对方可能在哪些方面有疑问或顾虑,自己应怎样答疑解虑。这些问题都先设想好,并逐条列出来,做到未雨绸缪,确保得到对方的支持。 2.善交流,说清楚。先礼貌诚恳地说明来意,再把自己的设想讲清楚,重点把自己的目的强调出来。在交流中要善于捕捉对方的眼神、动作,并做出正确的判断,打消对方的疑虑。 3.认真练,虚心听。与同桌或好友组成一个交流小组,从教材所给的任务中选择一个,认真练习。练好后,在班级进行表演。表演时,表情要自然,态度要端正,吐字要清晰,语言要流畅。 别人表演时,要虚心学习,做到取长补短,让自己成为交流高手。
:举例
美美:王老师,您好!请问您现在有时间吗?我想和您谈一件事情。 王老师:你说吧。 美美:我想和同学们办一份报纸,目的是把班上的好人好事和学习心得等内容都编辑在一起,作为咱们班的班报。 王老师: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但你们想利用什么时间来办报纸呢?现在你们都上六年级了,学习任务也很重啊! 美美:老师您放心,我们会利用课余时间来搜集材料,然后分工合作。每个月只出一期,不会耽误学习的。 王老师:你想得很周到,我支持你。 美美:谢谢老师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报纸办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