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基哲学考点
在往年的考试中,我们的军转干考试中,哲学都是其中考的比较多的,而且一般考的也比较难。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的哲学考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1-04-11 22:09:36哲学
总论
哲学的含义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不一定都是科学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和具体科学
具体科学研究某一具体领域,哲学研究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提出,著有《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德意志意识形态》
何者是本原(第一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有无同一性(同一性):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是实物(金木水火土气形)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世界的本原是原子
局限性
机械性: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性:静止、片面、孤立
不彻底性: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世界的本原是人的精神
客观唯心:世界的本原是客观精神
马克思主义 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
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主义
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诞生标志:1848年在伦敦《共产党宣言》发表(国际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陈望道是中国首个对《共产党宣言》进行翻译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本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意义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内在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唯物论
物质(列宁提出)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
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基本形式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滑雪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
社会运动是最高级、最复杂的运动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别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联系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错误观点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导致形而上学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运动的物质以时间(一维性)和空间(三维型)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
意识
产生: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生理基础:人脑(不能说成大脑)(人脑不是意识的源泉)
本质: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能动作用
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
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唯物辩证法
两大特征
联系
特征: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普遍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普遍性强调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来联系
整体和部分
整体对部分起支配、统率、决定作用
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
有序合理的组合在一起的,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发展
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好的运动才能叫发展)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混合
联系和发展具有规律性
规律具有客观性,可以发现、认识、利用规律,不能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基本属性
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
时时有、事事有
方法论: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事物
特殊性
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系
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
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原理
复杂事物
主要矛盾(支配地位、决定性作用)
次要矛盾
单个事物
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地位、主导作用)
矛盾的次要方面
方法论: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考试找关键词:抓主要矛盾:重点、中心、关键、重中之重、首位(语境为做) 抓矛盾的主要方面:主流、主体、性质、总的来说(语境为看问题)
内因和外因
内因: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
外因: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事情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质量互变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并不一定能引起质变,需要超出一定限度
方法论:坚持适度原则;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的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其内容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方法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五大范畴: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现实性和可能性、必然性和偶然性
认识论
实践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特征: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最基本的)、社会实践、科学实验
认识
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是认识的第几阶段
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
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根本任务),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最终目的)
特点:反复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和无限性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真理
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应,其本质属性是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在特定条件、范围的限定性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真理的绝对性:即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真理的相对性:广度上(范围)有待扩展,深度上(近似正确)有待深化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为二者的非同步性)
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者(最活跃,起主动作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静态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性作用)
人与人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形式
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先进的生产关系不一定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当生产关系 适应生产力时才能促进其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军队、、监狱、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
核心是国家政权
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不能说先进的上层建筑促进生经济基础的发展,只有当上层建筑 适应经济基础时才能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的动力
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重要动力:改革(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强大杠杆:科技革命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