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事业单位公基——哲学
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看这啦!本图内容丰富,知识点清晰,涵盖了总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思维)、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还为你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和真理这两个知识点。
编辑于2021-04-29 14:43:07哲学
总论
一、马克思主义
(1)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而由其后各时代、各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
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多选)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单选)
1、发表时间:1848年2月
2、地点:英国伦敦
3、1919后马义在中国传播
4、全文翻译者:陈望道,出版时间:1920年,2020年为出版100周年
5、为国际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2)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科学性:正确的
革命性: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目的为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新的社会
实践性:即做,是马克思首要的、基本观点
人民性:代表人民的利益。考点:马义的整治立场:人民至上
发展性:单选:马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3)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哲): (关于自然、社会、思维领域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政经):揭露资本家剥削的实质
科学社会主义(科社):实现科学主义方面的学说,最终走向哪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二、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世界观:人对于整个世界的观点和看法
人人都有世界观,所以人人都懂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拥有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跟严密的理论体系
哲学是科学的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错,哲学不都是科学的,但马义的哲学是科学的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方法论:即方法,怎么做。考试中常考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先相信有神存在,即世界观,然后去拜佛,及方法论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单选考点),也可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二者同时出现都要选
2、每人每天所处理的都是二者之间的关系
3、由恩格斯提出(易错)
恩格斯出生日期:1820年11月28日,2020年为诞辰200周年
贡献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者
著作
《共产党宣言》(马*恩)——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反杜林论》:1876-1878——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恩合写(1846),标志:首次系统阐述唯物史观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源
探讨谁先出现,谁是老大、第一性的问题
物质先出现——唯物主义,意识先出现——唯心主义
应当坚持唯物主义,反对违心主义
考点
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根本标准
哲学也有党性/党派/派别:即唯物派和唯心派
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
即人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存在
人的思维可以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思维和存在之间存在同一性,称为可知论
人的思维永远不可能认识客观世界——思维和存在无同一性,称为不可知论
举例:人能不能正确认识手机:
手机的核心原理、芯片的构成都是可以认识的——可知论
人的思维不能正确认识手机——不可知论
考察方式
考点: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
判断: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到的事物——正确。坚持可知论
四、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泰勒斯:“水是万物始基”
判断:
举例: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五行说
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
气者,理之依也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总结:金、木、水、火、土;气;形;阴、阳;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原子
缺陷:
机械性(机械唯物主义):事物的运动只有简单的空间位移
形而上学性(错误观点):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问题,如:断章取义,没有联系上下文,比较片面
不彻底性(重点):
自然观唯物:看待大自然时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历史观唯心:历史唯心主义又称唯心史观。指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是由英雄人物的个人才能决定,而不是人民群众,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意志决定一切决定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半截子唯物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研究自然、思维知识,包含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领域知识,但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客观实际情况决定,即物质决定意识(唯物史馆或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我”即人的精神决定一切
考察
判断: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王守仁:心外无物(√)
陆九渊:吾心即宇宙(√)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
总结:“我、心、人、感知、观念"等与人相关的词都属于主观唯心
客观唯心主义:独立于人之外的、神秘的“客观精神”决定一切,如“神”
考察:
判断
朱熹:理生万物(√)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黑格尔:整个世界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论语: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总结:”理、道、绝对精神、命、神“都是独立于人之外的精神,都是客观唯心。
五、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正确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错误
考试:学会判断
六、理论意义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既坚持了唯物主义,又坚持了辩证法,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实践性:做
科学性:正确
革命性:无产阶级,目的为推翻资产阶级
单选考点: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
唯物论
一、物质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单选)
2、物质定义——考察是谁提出:列宁
二、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单选):
1、物质天生就是运动的,所有物质都离不开运动,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2、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就会陷入错误观点:
(1)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但物质是不动的——形而上学(刻舟求剑)
(2)承认世界是运动的,但不承认物质运动(即主张精神运动)——唯心主义(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二)、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机械运动:近代形而上学主义认为所有物质都做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声、光、电的运动
化学运动:新物质生成
生物运动:人体的新陈代谢
社会运动: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过渡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最高级、最复杂(单选)
(三)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1、静止
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1)静止=不动 ×,原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稳定状态,静止也是一种运动
(2)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原因:静止就是静止在动,不是不动
2、相对静止有两种情形:
(1)事物在绝对运动中,相对于某种特定参照系而言,没有发生位置运动:听课的学生对于电脑、手机来说是相对静止的,但对于月球而言是运动的,在探讨静止时需寻找参照系
(2)事物处于量变状态时,保持着质的稳定:将一杯水从70°加热到80°,还是水,没有变成其他物质,处于量变过程,属于相对静止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天生
(2)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要找参照物
(3)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考试要求判断是否体现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量变)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国情和国际地位没有变(量变)
割裂二者关系可能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或相对主义诡辩论
否认事物是运动的,只承认事物是静止的: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只承认事物运动不承认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
一个月前的我和现在的我是不一样的,与量变有关,但没有发生质变
物方生方死:否认了由生到死的静止
三、意识
(一)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遵循了自然进化的结果
从无机物的反应特征(水滴石穿)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向日葵)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训练小狗)
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不是只要是人就有意识——狼孩
劳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单选)
小狗很聪明,但没有意识,因为小狗没有经历社会生活,意识只有人才有,但不是只要是人就有意识
(二)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不是大脑),不是自生的
(三)意识的本质:
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单选)
判断
意识都是正确的:❌,如实的反映了客观存在,即为正确的;错误、歪曲:错误
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源于主观世界:错误,客观世界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对于不同事物的看法不同
(四)意识的作用: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四、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喀什疫情较严重,则限制喀什地区人员出入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阻碍作用
判断
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阻碍
意识可转化为物质(✔):想吃东西,自己做或点外卖
意识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不能只靠想就变出吃的
意识可以代替物质(❌):饿了不能只靠想就能吃饱
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唯物辩证法(三星)
总特征(多选)
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
定义: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事物内部诸要素:山东内部的济南、青岛、烟台是互相联系的
事物之间:山东和安徽、上海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联系的特征(考判断哪个特征)
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周围事物存在联系(判断)
习总书记: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危机面前谁都不能独善其身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蝴蝶效应
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违背客观性情况)
考前吃粽子和蛋糕,寓意高中——认为设定联系,违背了客观性
喜鹊报喜,乌鸦报丧——违背联系的客观性
条件性:事物之间的联系需要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强调建立联系需要中介——老师与同学的联系需要网络、APP建立
多样性:形式多种多样——与时间、地点有关
上班:同事之间的联系
回家:家人的联系
酒吧:消费者与商家
拓展: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自在事物的联系:人产生之前就存在的联系——自然降雨
人为事物的联系:人类通过实践可以建立起来的某种联系——人工降雨
人不能创造联系,只能通过改变某种条件建立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需要一定条件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
从整体把握,树立全局观
考试:出现强调全局、大局或整体重要性表述,选择整体居于领导地位统帅部分——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牵一发而动全身
木桶效应
一招不慎,全盘皆输
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新功能
判断: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部分有序合理的构成整体——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无序不合理——没有
事物的永恒发展
发展
前进性质的运动,上升的运动
发展=运动,×——发展是前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单选)
新事物≠新出现的事物
新出现事物以时间早晚来判断,而哲学中的新事物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否代表人民的利益,而不是看时间
新冠病毒:不是新事物,不符合以上条件,最终会被消灭
社会主义社会:新事物
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否同事物发展的趋势相符合
符合:新事物
不符合:旧事物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点):方法论
判断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习总书记引用过)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规律
特性
可知性
客观性
普遍性
可利用性
三可三不可
三可
可认识规律
可利用规律
尊重规律
三不可
不可消灭规律
不可创造规律
不可改变规律
违背了客观规律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单选),地位: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矛盾的含义: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立统一与矛盾是一回事)
矛盾的基本属性(多选)
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难易、高矮、胖瘦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否极泰来、物极必反
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日军与八路军之间是敌对关系
命题:判断是否体现同一性
没有光明就无所谓黑暗——体现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体现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体现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
考法:考察细节
总想逃避矛盾,不想面对矛盾——忽视了矛盾的普遍性
事物只有发展到某个关键阶段才有矛盾(错)——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区别
普遍性:共性
特殊性:个性
联系
普遍性寓于(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理解)
例:水果和苹果、梨、柚子之间的关系(都属于水果,即共性,但又各自不同,即特殊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一刀切——违背特殊性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特殊性
千篇一律——违背特殊性
精准扶贫——体现特殊性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体现了特殊性
矛盾的不平衡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在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次要矛盾:处于丛书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
中日矛盾——主要矛盾,起决定性作用
农民与地主的矛盾
国共之间的矛盾
次要矛盾,不起决定性作用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是药三分毒
药性:七分
主要方面
毒性:三分
次要方面
区分: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
关键词法
重点、中心、关键、重中之重、首位——主要矛盾
主流、主体、性质、总的来说——矛盾的主要方面
举例
村子富不富,关键在党支部——主要矛盾
目前,党内出现了腐败现象,但这不是主流——矛盾的主要方面
读语境法
倾向于办事情:主要矛盾
打蛇打七寸
牵牛要牵牛鼻子
射人先射马
倾向于看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
共享单车利弊都有,利大于弊
白璧微瑕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和重点论
既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也看到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重点论:抓住重点,着重解决主要矛盾,把握主要方面
考法:判断是否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苍蝇老虎一起打,重拳出击打老虎
五位一体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考试成功上岸的第一位原因是自身实力和努力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考试成功上岸的外因包括老师、运气、试卷难易程度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判断
出淤泥而不染——内因
打铁还需自身硬——内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因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之——内因
蓬生麻中,不扶则直——外因
质量互变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单选)
量变、质变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量变:数量增减或场所变更,渐进、不显著的变化
体重变化
排列次序变化:田忌赛马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发生变化,渐进过程的中断
水加热变成水蒸气
质变更为显著
量变、质变的区分标志:是否超出一定限度(度指范围)
方法论(重点、考点):做事情时坚持适度原则
掌握火候
注意分寸
过犹不及
治大国如烹小鲜(习总书记引用)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时质变的必要准备
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
方法论意义:坚持适度原则,重视量的积累。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
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单选)
肯定和否定
可定: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
否定: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其他物质的趋势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单选)
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这一过程形式上是曲折的,内容上是前进上升的
方法论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发展方向是前进、上升的,过程是曲折、迂回的
否定两种错误观点
直线论:事物发展是曲折的,不是一帆风顺的
循环论:不会回到原点,为螺旋式上升
五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
含义
辩证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对内容有重大的反作用
现象和本质
现象:事物外部和表面的特征
真象:正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事物的本质
真象和假象都能表现事物的本质,只不过假象反应错了
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感觉不到,要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分析
辩证关系
对立:
现象是表面的、外部的东西,可直接感知
本质:内在,通过抽象思维把握
统一: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表示本质
方法论: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原因和结果
因果联系
判定条件:
时间顺序: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结果由原因引起
案例:
四季更替:×
水涨船高:√
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潜在的、尚未变成现实的东西:外星人是否存在
现实性:已经存在的东西:地球上有生命
偶然性和必然性
含义:
偶然性:事物客观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事物客观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辩证关系
对立:地位和作用不同
偶然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必然: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龙生龙
统一: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支配
认识论
一、实践
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基本特点
客观物质性:构成时间的各个要素都要客观、实实在在的
自觉能动性:与动物活动区分,蜜蜂筑巢、蜘蛛织网都是活动,但不是实践,是被动的、出于本能
社会历史性:受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
直接现实性:可把人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
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实践):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实践:张三扛着锄头耕地
社会实践: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实践活动:国家改革、大政方针的制定、医生给病人治病
科学实验:科学家进行的探索世界规律的实践活动:探索宇宙、月球、火星等
二、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认识的低级阶段,对事物的表面认识
三种形式
感觉: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颜色、味道
知觉:对事物综合属性的认识:颜色+味道
表象:对感觉和知觉的回忆和再现:没有事物别人提起来时,能够回忆和再现
理性认识
对事物认识的高级阶段,对事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对事物内在联系的认识
三种形式
概念: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
判断:在概念的基础山对事物进行区分和识别
推理:由已知推未知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两次飞跃
1、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条件:
大量的感性材料
科学的思维方法
2、认识到实践
四、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无限性
反复性
无限性
五、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书本、他人——间接经验
自己亲自实践——直接经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为有疫情,推动疫苗的研究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研究出了疫苗去救人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科学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
经济特区的沧桑巨变是一代又一代特区建设者拼搏奋斗干出来的
六、真理
概念: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成立的——1+1=2在十进制中是对的,在二进制中是错的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十进制内:1+1=2√,1+1=3×
统一:1+1=2十进制对,二进制错
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发展过程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单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时势造英雄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英雄造时势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
含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要素: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决定性因素
社会意识
含义:人们的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风俗习惯、法律、道德、艺术、哲学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坚持唯物史观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社会存在对于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伟大抗议精神
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享乐主义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超前:共产主义思想:当下社会存在
落后:求神拜佛:当下社会存在
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
含义: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处理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要素
实体性要素:实实在在的要素
劳动者:最活跃,起主导作用(单选)(王某)
劳动资料
生产工具: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单选)
仓储
运输
劳动对象
智能性要素:潜在的,未转化为现实的要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
含义: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构成
静态(重点,多选)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性作用,区分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形式
动态: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生产资料
劳动资料: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土地、矿藏、山川、河流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中国最主要:公有制,美国:私有制
上层建筑:维护经济基础的制度、手段或意识形态
政治上层建筑(强硬手段)
制度
国家政治制度
立法司法制度
设施
政府机构
党团
军队
监狱
思想上层建筑(软的约束)
观点
思想
政治思想
法律思想
哲学思想
文艺思想
上层建筑的核心:国家政权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
适合: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不适合: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结合实政强调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集体概念,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本质
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
人的价值
社会价值:对社会需要的满足——第一位
自我价值: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与先不先进无关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的辩证法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