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学理论》课堂笔记之二:文学本质论(主讲:杨宁)
《文学理论》课堂笔记思维导图,包括文学的本质、文学性和结论。干货满满,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参考使用。
编辑于2023-11-20 13:15:57第一章 文学本质论:文学是什么?
一、文学的本质
本质主义 VS 反本质主义 VS 无本质
文学本质:文学性,即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的特性。
概念提出者: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1896-1982)
二、文学性
(一) 文学的存在方式:文学作品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而非物质性。eg.《荷马史诗》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存在
(二) 文学性的四个维度:1. 审美、文化;2. 语言、符号;3. 情感、形象;4. 想象、虚构
1. 审美、文化:
① 人类把握世界的三种方式,即求真、求善、求美,而文学仅以求美为最高目的,为什么?
文学的真≠历史的真:文学追求“真实感”(像真实发生的一样),而非历史的真(真实发生过)。eg.《三国志》VS《三国演义》哪个更好看?
文学的善≠道德高尚:文学中的主人公往往有道德“缺陷”,道德极为高尚的人物往往是反面角色,甚至很多文学名著都是颠覆三观的。eg.《红楼梦》《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安娜·卡列尼娜》《麦田里的守望者》《洛丽塔》,电视剧《贤者之爱》等。
文学的美=人性的美。人性本能是求美,而非真与善。文学作品要表现的美是人性的美。什么样的人性在文学中是美的?eg.《红楼梦》的核心矛盾之一:塑造了林黛玉(有人性美)与薛宝钗(无人性美)的矛盾,林黛玉真正体现了人性的光辉,而薛宝钗则体现了被中国千年封建统治思想教育出的集大成者,被规训者,不再是具有人味儿的人。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也意味着人性的本真逐渐被虚伪遮蔽。人的本能欲望的爆发是文学作品所要表现的。
② 美学 VS 审美:美学(学科)是研究审美(活动)的。美是客观存在的,美是主观的。
③ 美的本质(什么是美?):
无功利性——脱离实用目的的事物往往具有美
朱光潜《谈美》
[德]康德“三大批判”之一《判断力批判》(专研美学问题著作),提出“审美本质的四个契机(即定义)”: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即美是无目的性的,但并非无功利性,只是这种功利性符合人的更高精神追求);美是无概念且具有普遍性的(即美无法定义但具有普遍性);......
[德]黑格尔《美学》: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本质力量”即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也就是人的某种(特殊)能力,“对象化”即能够证明人的这种能力的外在事物,举例:人在欣赏一幅伟大的艺术作品时,本质上欣赏的是人的伟大,因为只有人可以创作出这样伟大的艺术作品。);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现(“理念”概念源自西方哲学鼻祖柏拉图提出关于现象与本质的“洞喻”理论,本质即理念,本质具有普遍性,因此理念是事物具有的普遍规律,而美是对这种具有普遍规律的感性呈现)。ps:综上,我的概括是:美是对本质的感性呈现。
2. 语言、符号
① 语言的基本特征:
A.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法]索绪尔《普通语言教程》
能指VS所指:能指,即符号本身;所指,即符号的指称对象——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但前提是约定俗成。eg.“红绿灯”中的“红”是能指,“停”是所指,这一对符号系统是人为指定的,也可用“蓝”表示“停”,因此具有任意性,需要被广泛接受。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对能指所指的建立过程。
语言VS言语:语言,即词汇和语法系统(规则);言语,即日常的个体语言活动(在规则下组织语言使言语能够准确被他人理解)
组合VS聚合:组合,即横向的句段关系;聚合,即纵向的联想关系。eg.我读书(组合,句段关系);“我”可替换为:你他,你们我们他们...“读”可替换为:听写吃....“书”可替换为歌字饭....(聚合,联想关系)
索绪尔在语言学“圣经”《普通语言学教程》中以“二元对立”的方式提出的语言学概念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者,也是结构主义的开创者之一。他被后人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的鼻祖。《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enerale)是索绪尔的代表性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基本语言学思想,对二十世纪的现代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由于其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所具有的一般性和深刻性,书中的思想成为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流派结构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B. 文化的进入,使语言产生次级符号系统——[法]罗兰·巴特《神话学》:语言就是符号编织的一张网络,这个网络非常复杂,所有符号的意义都无穷深。
次级符号系统:eg.“姑娘”不仅指年轻女性,还可能包含单纯善良等潜台词。
概要
[法]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年11月12日-1980年3月26日),法国作家、思想家、社会学家、社会评论家和文学评论家 。出生于法国下诺曼底大区,逝世于法国法兰西岛,享年64岁。 在《神话学》(Mythologies, 1957)书中分析大众文化。《论拉辛》(On Racine, 1963)在法国文学界造成轰动,使他成为敢与学院派权威相抗衡的人物。他后来有关符号学的作品包括较激进的《S/Z》(S/Z, 1970)、研究日本而写成的《符号帝国》(The Empire of Signs, 1970),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作品使他的理论在1970年代受到广大的注目,并在20世纪有助于把结构主义建立为一种具领导性的文化学术运动。
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特定的次级符号系统:eg.讲述文革时期的电影《枫》(1979)因最后一个镜头被禁(男主角抱着因文革斗争而牺牲的女友向夕阳走去...当时审查认为影片有“向红太阳讨血债”的象征意味——文革的特殊历史时期,红日与领袖有特定的能指/所指关系)
语言本身就是一个符号世界。eg.在西方“玫瑰”的所指不仅是一种花,还象征爱情;在中国“梅兰竹菊”各有各所代表的品格:菊花的意向丰富,这些带有丰富意向的文字,构成了语言本身繁复的世界。“唐后无典”的原因,即中国诗歌到了唐代达到极盛,因其遣词造句的能力和表现力都极强,文化符号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C. 文字的语音造就了语言的韵律美,文学的美感并不仅来自主题和意境,还可以来自形式。
① 读音与文字一体:西方文字拼写即读音
② 读音与文字相互独立:中国汉字的特殊性之一是读音与文字相互独立,甚至很多文字没有读音。李商隐《锦瑟》这样仅有押韵没有主题的诗歌,能不能算是好诗,或者说诗歌的主题有没有那么重要?结论:并不重要,语言本身自成世界,文学的美感并不仅仅来自主题。ps:这里我的看法是:语音与文字既有规律性,又有特殊性。eg.规律性,比如西方大多文字有拼写即读音的特点,其中除了字母本身“出厂设置”自带发音规律以外,还有字母组合的读音结构性规律(如前缀后缀等,an、un、tion、nal、ing等),中国汉字读音的规律性主要来自结构性规律(wen音有文玟纹蚊雯汶炆妏紊芠呅彣忞...ke音有可珂柯苛轲坷岢疴钶蚵砢...);特殊性,比如中国汉字读音与汉字相互独立,甚至有很多文字没有读音(biangbiang面、招财进宝...),西方待进一步研究。综上,语音的规律性,可以带来语言的韵律审美体验。
② 语言与话语
语言自成世界,同时语言也构成了话语。语言,是交际工具;话语,大于语言,是语言的社会存在形态。eg.鲁迅《祥林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想干活而不成,“你放着吧。”——这句话看似轻柔,却是压死祥林嫂的一根稻草,因为这短短四个字的语言在环境中有特殊含义,即话语。
话语的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其中,只有文本是语言本身,其他都是语言之外的东西,比如说话人,包括身份地位态度语气表情口气等。因此,研究语言要进入话语层面,才能对语言有精准把握。eg.奇葩说,辩论话题:“TA真的很努力了”,是不是一句夸人的话?文本层面是夸人,但话语层面不是。因为只说了过程,隐藏了结果。
“话语”概念提出者:[法]福柯,20世纪被引用最多的人文学者,思想极具颠覆性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年10月15日-1984年6月25日),男,博士,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 和"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法兰西学院思想体系史教授。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索邦大学。他对文学评论及其理论、哲学(尤其在法语国家中)、批评理论、历史学、科学史(尤其医学史)、批评教育学和知识社会学有很大的影响。 著有《疯癫与文明》《性史》《规训与惩罚》《临床医学的诞生》《知识考古学》《词与物》等。 《疯癫与文明》,研究精神病概念由何而来,人类区分精神病概念是否始终唯一,究竟是医学概念还是某种权力产物。当一个人被认为是精神病时,他无法反驳自己没病。“精神病”是社会区隔一部分人的方式。 《规训与惩罚》,由边沁提出的:全景监视机制,让犯人自我约束的概念,引发出“微观权力”概念,如现代公路上的监控探头,不再需要外在权力逼迫。
③ 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
什么是文学语言?文学语言的特点:陌生化、非指涉性、多义性、虚拟性、注重情感表现、内指性、可感性、深度性、生成性等
特点一:陌生化
a. 本质特点——陌生化:文学语言是陌生化的语言。陌生化,即把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增加感受的时间和难度。增加阅读阻碍,让人不得不停留理解和揣摩,达到令人揣摩的效果就达到了文学的效果。文学是传递感受的语言,而非传递信息的语言。如修辞手法(排比等)的使用都是用来增强感受的方式。eg.鲁迅:“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与“我家门前有两株枣树。”的区别在于,前者增强了语言感受的时间、长度和难度,感觉复杂了,有感觉了是文学的。eg. 描述打人:日常语言形容把人打得“鼻青脸肿”司空见惯;《徐志摩日记新编》形容把人打得“表嵌入腕”。
b. 呈现方式——细节:想象细节的能力,是作家的基本功,需要训练。村上春树:“太聪明的人不适合当作家。”因为聪明人运用的是抽象思维,总能一步想到结尾。史航编剧电视剧《敌后武工队》,搜集抗日故事,其中一个故事留下深刻印象:日军扫荡中在一家人中搜查毫无头绪,在墙角上发现一滴蓝墨水,河北农村很多人不识字,有能识文写字的人说明有知识分子。这个故事融入了电视剧开场。有细节的故事才能显得惊心动魄。抗日神剧的问题是,仅有观念没有细节。
C. 训练方式——增强对生活的敏感度,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细节。eg.张爱玲作品的主题并不宏大和深刻,但对日常生活有极强敏感度,对男女心理有透彻的把握,体现在精到的细节描写中。《半生缘》顾曼桢:“我本来以为我跟姐姐是不一样的人,没有想到,我只是比她慢了一步。”(向生活低下了自己高贵的头);“我发现一直恨一个人就像一直爱一个人一样难。”(当你了解了一个人的过去以后,你发现都能理解这个人的痛楚);顾曼桢发现“自己的嘴唇沾到了牙龈上”(假笑的细节真实到位)。[英/加]阿瑟·黑利《最后的诊断》战场上被截肢的伤兵觉得腿痒,让医生帮忙挠挠,医生找到了他被截肢的腿挠了挠。
陌生化的提出者:[俄]什克洛夫斯基,认为一切艺术的本质都是将熟悉陌生化的过程。如歌唱的艺术是对人说话的陌生化模仿,将声音节奏化是音乐;舞蹈是对人走路的陌生化模仿。增加感受。
特点二:非指涉性——特里伊格尔顿提出
文学语言具有非指涉性。指涉性,即一一对应性。非指涉性,即多义性,产生了歧义。日常语言是不允许语言产生歧义的,产生歧义的日常语言被认为是病句。eg.最红的西红柿(日常语言),红得像初恋一样的西红柿(文学语言),没有明确标准
多义性的具体体现:语表的具体性(具体形象呈现的)& 语里的多义性(含混的)。eg.宋·周晋《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这首词表达了愁还是喜?文学语言的多义性。文学的主题也是多义性的,好作品的主题是不确定的,如《红楼梦》,爱情、没落等,感受增加了作品走向伟大。《老人与海》《边城》没有故事,没有情节,但有主题思想的多义性:《老人与海》如何定义成功?追求过程or结果的成功。有明确指向性的作品不是好作品,没有思想的多义性。
特点三:拟陈述性——瑞恰兹提出
文学语言具有拟陈述性。拟陈述性,即虚拟性。文学语言无关真伪,表现的是情感性,不指向外在事实,而指向内在的心灵视界。eg.为什么现代人不读诗了?关键原因:现代人与古代人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差异,体会不到古人的情绪了。比如,送别诗,表达依依惜别,分别后再也见不到的感觉,现代人已经很少送别,很难真切体会。因此,应该多读古诗词,帮助现代人增强对特殊情绪的体会。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隔绝外在世界的独享感,表达了专注的主观心情。
文学语言注重情感表现,日常语言注重准确。电视剧《人间四月天》黄慧玲编剧,台词:林徽因“下雨了,你该回去了。”徐志摩“下雨了,再也回不去了。”借外在环境(下雨)表达自己的情感:林徽因婉拒徐志摩,徐志摩情感已迸发收不回。徐志摩的诗歌很幼稚。高手能通过环境描写出人心:《泡在福尔马林里的时间》透过水晶球写一个精神有问题的等待被辅导的女高中生,精神状态和心理是扭曲的。
什么是日常语言?日常语言的特点:自动化(熟悉的语言,如通知,要求信息要点清晰,语言简练,无修辞手法)、指涉性、确定性、现实性、注重信息传递、外指性、非可感性、浅显的、惰性的。
④ 文学对语言的超越
a. 意与言之间的矛盾:语言(口头言语、文字言语或肢体言语)终究不是思想本身,不能完全表达思想情感,语言决定表达内容,总有失效的时候。自古有:言不尽意《老子》,得意忘言《庄子》,文不逮意《文赋》陆机,“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翻空:联想。意思是:写作时,文思凭空想象,意蕴容易奇特,但要用具体切实的语言表达出来,却常常难以落实,巧妙运用。
b. 矛盾产生原因:语言是一种工具,语言具有公共性和普遍性,而思想却具有个人性和私人性。语言虽然被人借用,但语言也在限制人的表达,甚至限制人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乃至整个文化。文化的冲突和语言的冲突有联系,比较文学,跨文化比较,不跨语言就不算跨文化。
c. 超越语言的方案: A.自动化写作:基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布勒东提出自动化写作,即要挖掘潜意识,在文学领域产生了意识流小说,如《追忆似水年华》《墙上的斑点》,传统小说要对意识进行剪裁拼贴,表现主题,意识流小说写的是意识本身,而非受语言控制的意识。但实际上,只要转换成语言文字,就并未超越语言的限制。 B.言与意的关系:意生言外,象外之象。即用有限的语言展现无限的内容,一首好诗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没说什么。
3. 情感、形象
(1)一切文学创作的根本动机源于情感,即文学创作根本目的是抒情(抒发情感),文学的诞生之初,就是要表达(情感),记录(日常生活),表现诗人对生活的向往。叙事诗如《木兰辞》也是在做情感铺垫,讲木兰从军之前对家的爱和从军后对国的爱,都在抒情。
(2)文学的抒情方式:借助形象。判断是否好诗,主要看是否借助形象来表达,形象运用得是否恰到好处。eg.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就过于直白,通篇未借助任何形象/意象,文学性不是很强。 中国古诗特别擅长运用意象,特别是以自然景物(植物)表达思想情感,其原因可能是:其一,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中国人对四季变化敏感,四季变化最明显的体现是植物的变化,叶黄、草绿。其二,中国古代读书人大部分时间在进京赶考、升迁或被贬谪的路上,路上的时间是人生中最自由的,对路上的一花一木有深刻的认识。 诗歌三要素:物象 ——(情感)意象 ——(情感) 意境。物象通过情感生成意象:eg.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梁·神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主观情感在意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众多意象形成的氛围,情感起了决定性作用,因为有什么样的情感,就会选择什么样的意象进入作品:eg.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形象:客观事物的特征和主观情感的特征相结合。 作家不仅要对生活有所观察,更要有所提炼。观察和观看的区别是:观看是没有目的和选择的,观察是有目的和选择的。观察之后,塑造形象需要作家具有强烈的概括能力。文学形象具有概括性,其背后都有深刻的意味:eg.唐·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明月、关,eg.现·舒婷《致橡树》没有描述橡树的外形特征,而是抓住橡树的独立性品格,eg.现·闻一多《死水》同理。通过意象的概括性,强化特点,激发联想,使读者自由创造,展开想象,增强感受力:eg.“春风得意马蹄疾”呈现“马蹄”的动态激发欢快的联想。eg.《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为什么不一起买?制造更多令人揣摩的地方。eg.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抓住了柳叶细和尖的特点。为什么把春风比作剪刀好?春风被比喻成剪刀少见,剪刀,女性室内空间意像,与“裁”呼应,柳树被比喻成姑娘。好的意象能激发读者联想,产生美感。判断文学作品好坏,要不断追问自己:好,为什么好,好在哪里?给出理由和逻辑,支撑点才能想得更清楚明白。
4. 想象、虚构
文学是一种假定的真实(明知为假,但却愿意相信是真的)。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在《拉孔奥》前言里说:艺术是一种“逼真的幻觉”。eg.许荣哲的《故事课》,唐·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何来“乌啼”?江枫与渔火如何对愁眠?艺术的本质不是如实描绘,而是创造是虚构。eg.唐·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作品中的我是一种虚构的存在,没必要以现实生活的逻辑再去较真。遵从艺术本身的规律,而不是生活规律。
艺术幻觉“逼真”的程度?两派观点—— ①俄国:斯坦尼夫拉夫斯基——《演员的自我修养》,“打破第四堵墙”,强调演员要走到观众中去,全情投入,使得观众觉得如同真实。eg.孟京辉话剧,没有舞台,没有座位,分不清生活与艺术。 ②德国:布莱希特——强调“间离化”,如果生活与艺术没有区分,还要艺术吗?
三、结论
综上,通过四个维度判定一部作品的文学性。文学性不是是非判定,而是程度判定,是动态的、相对的概念。eg.相比于《红楼梦》,《史记》的文学性更弱,因为后者的想象和虚构性不足;相比于《史记》,《论语》的文学性更弱,因为后者的语言不是陌生化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