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播学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这是一篇关于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思维导图。根据郭庆光老师《传播学教程》整理,传播学这门课程比较复杂,而且非常灵活,必须要掌握它的基本框架,以下思维导图汇总了第一章节的内容,来看看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乌合之众》
数字影音后期制作
网校视频制作
新闻史第五章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
表彰大会思维导图
新闻:叙述事实
后期剪辑
photoshop平面设计基础思维导图
文件管理方法的思维导图
传播学的对象及基本问题
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定义
库利:传播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与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在空间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皮尔士: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的传递过程,而观念或意义只能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传达
郭庆光:传播是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或者是社会信息的传递
传播特点
信息共享活动
它将少数人独有信息化成多人所共有的过程
这里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属性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且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双向性社会互动行为
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与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
传播成立条件之一是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共通意义空间意味传授双方对符号有着共通的理解
广义上,共通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行为:考察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
过程:考察传播动态和运行机制,考察从信源到信宿的一系列环节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
系统:将社会传播看做一个复杂的过程集合体,考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总体变化
传播与信息
信息的定义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客观存在物质的运动形式
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在物质运动过程中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
以质、能波动形式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德国哲学家克劳斯的观点是信息是物质载体与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信息功能
反映事物内在结构、属性、状态以及相互联系,同时反映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
社会信息
定义:社会信息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交换的信息
特点
社会信息具有物理载体
社会信息也是以质、能波动形式表现出来
这些物质讯号以可听可视可感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感官系统
社会信息具有精神内容
社会信息具有与其他信息不具备的性质特征,它伴随人的精神活动
它并不单纯表现为生理层次上的作用与反作用,而且伴随人复杂的精神与心理状态
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产物
人对符号意义赋予解读是离不开人的社会属性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运行及运行规律的科学
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中,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人类社会的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传播学将社会传播分为五种类型
人内传播
个人接收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它具有典型的系统性
人内传播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部分所构成,执行个人信息处理功能的有机整体
人际传播
由两个个体系统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接受,保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是更大的系统
这里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而且这些系统有机结合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中的组织是结构秩序十分严密的社会集合体
组织特点就是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结构和分工都是为有效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置的
大众传播
伴随近现代印刷技术,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信息系统,其受众是广泛分散的一般社会成员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开放性
社会信息系统的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联系与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与外部的变化的信息
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功能的重要前提之一
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每个字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
子系统之间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其总体运动构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具有双重偶然性
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指传播双方存在不确定性,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社会信息系统是复杂的多变量系统,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引起传播隔阂和传播障碍
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人作为社会的主体,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调节社会与自然的不平衡
人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具有可塑性,这种可塑性能克服传播隔阂和传播障碍,使社会信息系统逐渐走向完善
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
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传播隔阂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存在众多变量,系统更为复杂,更具有不确定性
系统参与者是具有特定的价值观、利益、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产生了有意或无意的曲解
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隔阂,群体与群体之间隔阂,组织与组织的隔阂等
精神交往理论
理论提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著作提出精神交往理论
理论内容
人类总体活动分为两类
生产
物质生产
精神生产
交往
物质交往
精神交往
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和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是一种辩证运动关系
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具有能动性与相对独立性
理论启示
不能孤立考察传播,应该放在人类生产与交往的总体加以考察
不能抽象考察人与人的信息互动,应该放在具体条件下,放在与其他社会因素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下考察
传播学
概念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运行 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
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研究任务
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各部分的 结构功能和互动关系的考察, 探索发现克服传播隔阂和传播 障碍的科学方法
发展
形成于20世纪,是多个交叉学科的 领域,从新闻学、心理学、社会学、 政治学、信息学等学科吸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