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考-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原是考公的重要科目,包含马哲、政经、科社三大部分,知识点比较多,需要小伙伴们多加重视,下面是用思维导图整理了考虫马哲的主要框架,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编辑于2021-05-17 21:26:29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概论
哲学的概念
世界观与方法论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总结。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意识)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
第一性 (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源)
哲学的党性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唯物主义
古朴唯物主义
某种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如金木水火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原子是世界的本源。
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孤立、片面、静止)、不彻底性。
片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庸俗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以劳动人民为主体,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联系,发展,运动
联系: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心、我、人、意志、感觉、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道、理、神、绝对观念)
同一性 (思维能否认识世界)
可知论
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
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德国古典哲学(直接理论来源)
黑格尔辩证法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核心)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依据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定律
生物进化论
基本特征
实践性(最主要)
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社会的本质。
科学性
革命性
马克思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并称为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创造。
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特里尔城。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唯物论
物质
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列宁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运动与静止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的基本形式
机械运动(位移变化)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命运动(新陈代谢)
社会运动(最复杂)
世界上所有物质都是运动的。
离开运动谈物质,犯了形而上学错误。
刻舟求剑
离开物质谈运动,犯了唯心主义错误。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的世界观。
稳如泰山
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方生方死 人不会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太阳没有处于中间的那一刻。 白马非马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的形式
空间位置相对不变。
质的稳定性
时间与空间
时间是一维的。(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三维的。
时间和空间具有客观性,但人们对于时空的感觉具有主体选择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源或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物质世界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是多样的统一
意识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动物感觉心理
人类意识
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能动的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
目的性、计划性
创造性
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对人体活动的控制(望梅止渴)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北人不梦象,南人不梦驼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入水问渔,入山问樵
辩证法
两大观点
联系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运气、迷信)
普遍性(连锁反应)
多样性(多重身份)
条件性(中介)
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前进性
曲折性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三大规律
质变与量变
质变与量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做好量的积累,创造条件,坚持适度原则。
过犹不及
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否极泰来,乐极生悲。
矛盾的斗争性(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内因与外因
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出淤泥而不染;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物必先腐,而后生虫; 打铁还需自身硬。
外因指事物与其他事物间的外部矛盾。
孟母三迁; 近朱者赤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普遍性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特殊性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矛盾。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也具有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相互联结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相互转化
居安思危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怎么做)
擒贼先擒王。 牵牛要牵牛鼻子。 主抓经济。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怎么看)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是药三分毒。 利大于弊。
两点论与重点论。
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互相依存,互相渗透
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扬弃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五对范畴
现象和本质
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
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
必然和偶然
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
守株待兔
原因和结果
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可能和现实
揭示事物过去,现在,将来的相互关系。
认识论
实践
实践是指人类有目的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动物不会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基本特征
客观物质性
直接现实性(实践改造世界)
主观能动性(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古代皇帝三宫六院)
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最基本)
社会实践
科学实验(对社会起杠杆作用)
认识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毛泽东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感性认识
认识的低级阶段,是认识活动的起点。
形式
感觉(最初形式)
知觉
表象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
理性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形式
概念
判断
推理
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理论指导实践。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认识指导实践是,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真理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真理与谬误和相互转化。
方法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历史观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
生产方式(决定因素)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
劳动者(主导,最活跃)
生产资料
劳动资料(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标志)
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判断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是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基础)
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适应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形态及制度、设施、政治组织。
政治上层建筑
国家政权是核心
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能动的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适应关系)
社会发展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阶级斗争世界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物质财富的源泉
精神财富的源泉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个人
历史人物和杰出人物会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但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人的本质和价值
人的本质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价值
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人的价值有潜在变成现实的途径是社会实践。
人的本质思想的五个属性
具体性
社会性
历史性
实践性
规定性
社会的政治结构
要素
政治法律设施
政治法律制度
政治组织
国家的本质
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的职能
政治职能
经济职能
文化职能
社会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