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基础知识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基础知识思维导图,包含了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
编辑于2023-12-05 16:35:23教育基础知识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
历史性
继承性
长期性
相对独立性
生产性
永历民生长相接继
“教育”
孟子
许慎
教育的概念
广义
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
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起源说
神化起源说
最古老。朱熹
生物起源说
本能生利息
心理起源说
心理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
米凯爱劳动
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
无阶级,无等级,劳教结合
古代社会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
奴隶社会
夏
1、庠:中国最早的学校名称 2、出现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
商
小学:最早的小学
西周
1、国学:王都之内 2、学在官府,政教合一 体现阶级性
春秋
官学衰微,私学兴起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封建社会
战国
1;稷下学宫(官家举办,私家主持) 2、特征:私学兴盛,儒墨显学
两汉
1、太学(最高学府)鸿都门学(专科学校) 2、察举制(自下而上,举孝廉 征辟制)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能力)
隋唐
科举制, 起源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废除于清朝
1、六学二馆(体现等级性) 2、科举制(隋炀帝设进士科)
宋元
明清
科举制废除
四书五经
西方教育史
奴隶社会
古希腊
斯巴达:军人和武士 军事体操和道德训练 尚武
雅典:政治家和商人 和谐发展 崇文
封建社会
教会学校
纯粹信念 七艺(三科,四学)
骑士学校
骑士精神 七技 家庭教育
近代社会的教育
阶级性,劳教结合
20世纪以后的教育
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
《学记》: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孔子
办学方针:有教无类
教育内容:六经
教学方法
西方
苏格拉底
产婆术
西方最早启发式教学方法
柏拉图
《理想国》
寓教于乐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身心规律
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
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育法的书
创立阶段 (专门的研究领域)
创立派
培根首提出
纽斯来实现
级智夸大独立
康德来讲授
巴特来规范
一原则,二基础,三中心,四阶段
杜威很现代
自然派
卢梭的爱弥尔很自然
裴斯心理重劳动
其他派
绅士洛克在白板上画漫画
斯宾塞准备学知识
发展阶段
高速赞发展
纳来发现结构
姆有掌握目标
瓦根找范例
全面和谐好斯基
巴班斯基最优化
教育与社会发展
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生产—教育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教育—生产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政治—教育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政治
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教育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政治服务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教育
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文化影响教育的内容和水平
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应用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文化模式影响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教育—文化
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传播、交流与丰富文化的功能
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义务教育的延长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教育研究方法
观察法
自然条件下
广泛使用,最基本
调查法
问卷,访谈等
历史法
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
实验法
因果关系
教育行动研究
研究与活动一体化
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讲故事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人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
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其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课程目标
对特定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价值和任务界定
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上是下的制定依据 下是上的具体化
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宗教本位论
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纳
社会本位论
纳社会孔赫图涂
个人本位论
罗梭人福禄齐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强调教育过程内是有目的
辩证统一论
马克思: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
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社会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
对象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人们的教育思想
理论经验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全面发展教育
德育—灵魂,统帅
智育—前提,支持
体育—物质基础
美育—动力
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概念
广义: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相关规章制度。
狭义:指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社会
生产力发展水平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人口发展状况
民族文化传统
对象
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理论经验
国内外学制的历史经验
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双轨学制
自上而下 资产阶级子女。学术性
自下而上 劳动人民子女 发展职业
平行 不相通 国家:欧洲 典型:英国
单轨学制
自下而上 国家:美国
分支型学制
国家:苏联,中国
我国学制沿革
壬寅学制(1902年)
《钦定学堂章程》:第一个颁布,没实施
癸卯学制(1904年)
《奏定学堂章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
规定男女同校,学堂改为学校 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壬戌学制(1922年)
“1922年学制”,“新学制”,“六三三学制” 以美国为蓝本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
阶段性
不平衡性
互补性
个别差异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
遗传
孟子复活迅高歌
外铄论
环境
外婆荀找洛华生
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
是人发展的生理基础(前提),为发展提供可能性,具有可塑性
环境
主动,提供了多种可能,由可能变为现实
学校教育
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因素的原因: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
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因素的表现:延规范,速个性
主观能动性
推动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