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
课程
课程的基本范畴
课程的目标
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
第一层次:教育目的 课程总体目标的性质
第二层次:特定教育领域的目标
第三层次:具体课程领域内的目标
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
认知领域
情感领域
动作技能领域
课程的内容和结构
课程的内容
课程设计:关于内容的组织安排
课程目的:决定内容的依据
课程评价:判断内容产生的结果
课程实施:内容的逐步实现
知识本位:课程的内容就是知识
经验本位和活动本位:将学生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体验纳入课程内容之中,并且做为课程的必要条件
课程的结构
课程的基本结构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教科书
基本结构的不同存在方式
1.以统一要求为特点的存在方式 2.以多样化为特点的存在方式
基本结构的发展变化
1.在统一性的基础上增加灵活性 2.在多样性的基础上增加调控性
课程结构的改革
是课程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形态: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的课程模式 1922年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求在中小学开设活动课 学习方式变成学生自主性探索实践为主,结构上包括:主题、任务、评价标准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课程设计的层次
宏观的课程设计(基本理念 课程计划)
应当解决一些问题,包括课程的价值、根本目的、主要任务、基本结构等
中观的课程设计(具体化 课程标准 教材)
将其具体化为各门课程的大纲或标准,并以教科书或其他形式的教材为载体表现出来
微观的课程设计(教师的再设计)
基本是在接受和认可现存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的,影响微观设计的因素:学生的已有基础及学习状态、教师的自身条件、可以运用的课程资源等
课程设计的模式
主观法
客观法
活动分析法
实验法
课程的实施
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面向群体学生,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打好基础
保证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概述
课程与课程论
几种不同的课程观
课程是知识(代表人物斯宾塞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课程是经验(杜威 实用主义教育即经验) 课程是活动(活动的完整性,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课程论
1.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方面的探讨 2.关于课程设计或编制方面的探讨
课程的理论基础
课程的哲学基础
1.本体论层次 2.方法论层次
课程的心理学基础:与心理学结盟是课程论形成独立科学的主要条件
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P177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分科与综合的基础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关系